2024年高考地理新教材【知识精讲】土壤土壤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辨识给定区域土壤的分层结构、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土壤的组成区域认知】2.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能够使用地理工具,对土壤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地理实践力】知识清单一 认识土壤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分层: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3.发育发育程度土层厚薄分层情况高土层厚层次多,分层明显低土层薄层次少,分层不明显4.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知识清单二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 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3)生物与土壤 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4)地形与土壤(5)时间与土壤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比较缓慢,可能需要数千年才能形成土壤2.人类活动不合理利用土壤存在的问题:土壤结构破坏、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除了有机质含量,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土壤是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教材P79图3-4-4“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获取信息:1.岩石风化崩解;2.低等生物作用;3.土壤分层形成;4.成熟土壤形成解读信息: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其形成过程:岩石→成土母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任务清单一 土壤剖面和土壤组成情境探究[情境]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蕴含着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探究] 从哪些方面认识土壤?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提示 主要从土壤分层、土层厚度、土壤颜色、土壤组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方面认识土壤土壤主要由枯枝落叶、动物排泄物及遗体、矿物质、水分及空气组成素养凝练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土壤剖面能直观地反映出土壤的厚度、层次,以及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发育成熟的土壤,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土壤分层图示主要特点腐殖质层自然土壤中富含腐殖质的表层土壤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淋溶层自然土壤剖面的上部,由于长期间水分自地表向下的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层次因淋溶作用使这一层内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较松,酸性,肥力较低淀积层由土壤表层淋洗下来的物质,到一定深度就淀积下来形成淀积层它承受淋溶层淋洗下来的可溶性物质、土壤胶体,以及其他的细微物质,并且淀积起来形成不同形态的新生体成土母质层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2.土壤组成组成图示特点矿物质矿物质通常是指天然元素或经无机过程形成并具结晶结构的化合物地球上大多数土壤矿物质都来自各种岩石,这些矿物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从母岩中释放出来时,就成为土壤矿物质和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未分解的动植物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水分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孔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但其性质与大气圈中的空气明显不同素养应用例1: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量比值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土壤容重越大(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流域的水稻土(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尝试自解] (1)______ (2)______ (3)______[获取信息]文本信息土壤容重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图像信息土壤是由土壤空气、土壤溶液和土壤颗粒组成。
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Vf表示土壤孔隙[思维路径](1)(2) (3)[参考答案] (1)A (2)B (3)A任务清单二 分析土壤的形成情境探究[情境] 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移栽盆中并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 ,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土壤不浇水[探究] 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比较说明了什么?②③比较说明了什么?②④比较又说明了什么?提示 通过①②对比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通过②③比较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通过②④的比较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素养凝练1.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2.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举例合理的耕作可以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耕作土壤保护性耕作、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土壤改良等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不合理灌溉、大量施用化肥等素养应用例2: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
据此完成(1)~(2)题1)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D.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生物量的变化 B.气候的变化C.成土母质的变化 D.地形的变化[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获取信息]文本信息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图像信息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思维路径](1)→→→→→→(2)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参考答案] (1)B (2)A课堂小结考点必背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从地面向下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3.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4.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5.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课堂学业达标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完成1~2题1.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2.土壤有机质不包括( )A.矿物质 B.枯枝落叶C.动物残体 D.腐殖质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3~4题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C.生物 D.地形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 B.砖红壤C.红壤 D.黄壤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3)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参考答案1.C 2.A解析 第1题,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的组成比例常常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就会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如果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则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则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组成比例一般在20%~30%之间变化第2题,土壤有机质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3.B 4.B解析 第3题,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第4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错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错5.答案 (1)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变深,因为越向下水分含量越多2)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3)土壤块表层较为疏松,底层较为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