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走出课文,走进高考之,怀古咏史诗,第壹部分,相关知识,语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是作者在读史或览古时,有感于历史上的人、事、物象,在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游览古迹中引发对国家时运、自己身世的兴衰感慨,托古讽今、寄托哀感之诗严格来讲,又可分为,怀古诗,和,咏史诗,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题目中往往有“咏史”“怀古”“有怀”“古迹等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蜀相,扬州慢,乌衣巷,石头城,赤壁,2.,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咏怀古迹,3.,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桂枝香,金陵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怀古诗的常见题目,第贰部分,回顾课文,语文,这是四十九岁的作者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第叁部分,分类整合,语文,怀古迹,昔盛今衰型,忆古人,物是人非型,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论古事,借古讽今型,别有寄托型,怀古咏史诗思想感情,怀古伤今,怀人伤己,理性反思,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古人得以施展抱负,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怀才不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在,“,谈笑间,”,就立下了“,樯橹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早生华发”,却功业无成,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无奈之下只能,“,一尊还酹江月,”,了思想情感,1,、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时光流逝,壮志难酬),2,、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壮志未酬的,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型:,繁华不再,只留荒芜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如今看到,的只有一片,荠麦,的凄凉,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的今昔,对比,思想情感,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抨击当今统治者荒淫腐朽),物是人非型:,风景依旧,朱颜已改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国之情及遭受亡国产生的深沉的哀怨理性反思,借古讽今,别有寄托,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的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愤慨思想情感,1.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偏安一隅,,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2.,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理性反思,启迪后人),理性分析,冷静剖析,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怀古咏史,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情感,怀人伤己,1,、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时光流逝,壮志难酬),2,、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怀古伤今,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抨击当今统治者荒淫腐朽),理性反思,4,、,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偏安一隅,,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5,、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理性反思,启迪后人),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孤寂失意,常用手法,(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直抒胸臆,(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联想想象,第叁部分,走进高考,语文,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造口:南渡之处,金军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行人:指因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长安: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尾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1.,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2.,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3.,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4.,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5.,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6.,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