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造性”课堂精品教案的初步探索新版1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6359574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7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创造性”课堂精品教案的初步探索新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创造性”课堂精品教案的初步探索新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创造性”课堂精品教案的初步探索新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创造性”课堂精品教案的初步探索新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创造性”课堂精品教案的初步探索新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创造性”课堂精品教案的初步探索新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创造性”课堂精品教案的初步探索新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随着新科技与新文明的到来, 世界进入了教育发展和革新时期。 社会上的激烈竞争需要培养具有个性、 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教育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施方法上都正在进行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我们与一位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合作,进行了“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并以她是我的朋友为例,进行了实践。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进行了完整的课堂层次的教学设计做了详尽的内容分析; 进行了以科学分析方法为基础的、 多角度的学习者分析; 设定了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实际情况的积极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以较大“创造性”教学策略库为基础的策略选择;做了形成性和总结性两种评价。 一、

2、“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时代的发展呼唤“创造性”教学 未来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求个人提前做好准备, 以便能同新的情境, 特别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情境协调一致。 黄全愈博士在比较了中、 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以后, 对创造性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两重性, 也具有两元性, 利用交叉图解来表示, 分为 4 区 (如图 1 所示) : 其中“习惯行为” ,指角色无意识行为。如:许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老师不同时,在“学生要遵从老师”等观念影响下,自动放弃自己的想法。 “确认行为” ,指角色有意识行为。如:想做一个“好”学生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去认同或接受老师的答案。

3、 “自主行为” ,指独立的有意识行为。如:海湾战争正值高潮时,美国总统布什到前线看望士兵,士兵问: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回家?”这反映他们在执行士兵义务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独立自主的思考。 按照黄全愈博士的理论, 一个人的成熟过程是从第 1 区依次延伸到第 4 区。 许多中国人过早的进入第 3 区, 但在第 4 区边缘就驻足不前了。 而第 4 区恰恰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性有关的思维活动,它也正是创造人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区域。黄博士精辟的论述道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症结所在。传统教育中忽视“ 创造性” 的培养等弊病积重至今已不得不改,“ 创造性” 教学势在必行。 “创造性”教学是指以创造学、

4、创造性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开发创造力的教学。其中的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其产生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 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 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 。“这里的 产品 ,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 。 “创造性”教学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创造

5、性”技能的培养和“创造性”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包涵很多方面。 “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 (DC模型)指出,“ 创造性” 思维结构应当由六个要素组成:发散思维(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 、辨证思维、横纵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作为创造的起点在创造性的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指的是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规范、不墨守成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三个特征: (1)流畅性,指心智活动流畅少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和设想,反应速度快而众多; (2)变通性,指思维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3)独

6、创性,指对事物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这三个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变通性,它是高度流畅和高度独创的前提。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为“创造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求和决策过程,是一种以系统方法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式的操作方法。 在大力推行主体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也更多的体现出了建构主义、 “创造性”教学等理论的新发展。自九十年代以来,一种新的以“学”

7、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在国外兴起并快速发展。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展开的。 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发挥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包括两部分设计内容:学习环境的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出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良好的外部条件, 这是学习的外因;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 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教育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学设计, 都应该本着以“

8、学”为中心的原则。这种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相结合,为依照我国的实际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条探索之路。 根据涉及的层次不同,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可以分为课堂层次、产品层次、系统层次共三大类。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点通常不是从头开发,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或选择、改编和应用现有的媒体等教学材料,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更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它便于教师掌握,从而能够自己承担教学设计的任务,对症下药的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在课堂上实现“创造性”教学,无论是从效率上,还是从效果上考虑,进行教学设计都是必要的。 (三)现

9、实中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弊病 目前在我国教育中, 仍存在大角度的向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倾斜的现象, 严重阻滞和压抑了培养创造性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缺少让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培养其创造性的教学机会。 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 除了教学大纲、 教材、上级要求和教师自身观念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掌握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不能系统的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与实施,这使他们即使有了好的教育观念、理论,也不知如何有效的实现。教师备课、讲课时往往只凭经验, 这使他们常常感到盲目无助、 顾此失彼; 有些人甚至只是不加思考的照搬教参,很少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使教学质量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天

10、赋、经验的积累和敬业精神,而达不到大范围内的质量稳定性和普遍性。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创造出一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方法,使老师们面对“创造性”教学不再迷茫,能够真正科学的把她从理论变为千千万万个具体的教学实践。 二、 “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教学设计模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参考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构建了如图 2的课堂层次的教学设计模式。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1)学习内容并不仅仅包括教材本身的内容,而且包括很多教材外的、能为总教学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服务的、各种形式的材料;(2)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情况(学习者的一般

11、特征和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及学习风格的分析; (3)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求整合各步工作的结果, 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 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工作重点,也是教学设计思想和成果的集中体现; (4)理论指导要求整个教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合作进行了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并角度的学习者分析设定了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实际情况的积极的教学未来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求个人提前好准备以便能同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设计过程都要遵循一定的科学依据,把教学设计的一系列内容和程序都纳入科学的轨道,以保证最终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二) “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 1、教学内容分析

12、 首先,我们帮助老师结合教学大纲和自己的思考对她是我的朋友一课进行了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离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兴趣不大因此要求采用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课文语言流畅, 情节简单这就为学生通过自读理解课文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对阮恒动作的描写来揣摩他的心理变化,从而体会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相当的难度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是一个很好的发散点,同时也是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精髓所在。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这篇课文较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总体把握了这篇课文内容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分析,结果如下: 表 1 学习内容分析结果

13、 编号 知识点 学习目标水平 重点 难点 知识 领会 运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1 描写阮恒的动作、表情的词句 2 人物心理变化 3 “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 4 教材、生活实际、课外资料的联系与组织 5 用口头表达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通过详尽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长期了解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他们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认知活动较为表面,深刻性不够;多以外在学习动机为主,倾向于兴趣型;成就欲望很强,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认可;通常对学习活动

14、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初始能力分析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态度情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由于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上(这也是我们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之一) ,因此我们选择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进行着重分析。主要是采取问卷、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获取信息。 在预备技能方面,总体来说,该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初步发展,发散思维(包括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等主要特征)的变通性较好,但流畅性、独创性较弱;且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具体信息见问卷分析结果表 2、表 3) 。学生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条

15、理不够清晰,对问题的思考欠深入,分析、综合能力一般。通过学生的预习笔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合作进行了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并角度的学习者分析设定了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实际情况的积极的教学未来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求个人提前好准备以便能同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记与第一课时得知,学生已掌握部分目标技能,能独立理解课文大部分内容,只对个别词句及人物心理变化存有疑惑。在态度方面,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原因主要是它的内容不够新颖,与生活实际联系不足。 表 2 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及分布情况(等级程度降低) 等 级 人 数 百 分 比 6 16.2 20 54.0 11 29.8 共 计

16、37 100 表 3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水平及分布情况(等级程度降低) 思维 品质 流 畅 性 变 通 性 独 创 性 人 数 6 11 20 17 10 10 8 16 13 百分比 16.2 29.8 54.0 45.8 27.1 27.1 21.6 43.2 35.2 通过观察与简单座谈, 以及老师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了解, 我们初步把握了学生的学习风格。该班大部分学生属于场独立型; 大部分学生喜欢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容易紧张。 3、教学目标的确定 充分整合了以上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分析的结果, 我们认为,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字词并且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第

17、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定为:(1) 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阮恒动作的描写体会出他在朋友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技能中的信息加工技能与创造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 其中,前者的着重点是知识的获得与态度的形成,后者则着重能力的培养。 4、教学策略的选择 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 我们进入了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筹划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性”教学模式还很陌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一种在传统教学中嵌入“创造性”教学,但是尽力突出“创造性”教学作用的教学方式。整堂课分为四部分:导入(2 分钟) 、

18、精讲课文(10 分钟) 、深入讨论(23 分钟) 、小结(2 分钟) 。其中“ 精” 讲课文和深入讨论部分是设计的重点。为了使整节课实现好的效果,我们使用了如下一些策略: 为了节约时间,采用直接导入法。 在精讲课文中,不通讲全篇课文,而是有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疑难词句,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在这过程中,教师使用开发式教学方法,师生进行充分交互;教师注意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深入讨论中, 我们采用分层次提问的策略设置了三个问题 “你对阮恒和他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 “结合你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们对朋友的看法和感受” 、 “在危急的情况下,假如不是我的朋友,又应

19、该怎样做”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到第三个问题已经稍稍超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使任务具有挑战性又可接受, 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且,针对该班学生能力差异较大的特征,教师在指名回答时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合作进行了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并角度的学习者分析设定了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实际情况的积极的教学未来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求个人提前好准备以便能同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基础好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这提高了教学对每个学生的针对性和课堂整体参与率。 在讨论的过程中,结合现实情况并参考了泰勒的和威廉姆斯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教师应按照如

20、下模式组织讨论: 呈现思考情境或问题;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列出主意(可以是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形式) ; 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完善主意的环境(同学在班上发表想法,并进行讨论) ; 提供酝酿的时间(可以是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形式) ; 让学生分享新的主意,选择最好的或最有独创性的解决方法; 其中,教师应该注意几点重要的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吸引人的环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以此来体验自尊和责任感;支持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新观念, 即使是不适当的观念, 也不要立即否定, 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它; 当学生表现不佳时,要理解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对讨论

21、结果进行恰当的总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并且都能表现出创造性。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针对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偏好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 采取小组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在分组时采取异质分组与同质分组相结合的方式 (一般是优良差结合,同时存在强强组与弱弱组) ,并在小组讨论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 在媒体的选择与使用上,根据学生感知规律,结合学校具体条件,主要选用投影与黑板;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把学生见解或用投影打出,或用板书呈现,使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细小的策略,如教师有针对性的表扬学生、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教师的开放的意味深长的小结等。

22、所有这些策略的选择都是本着以“学”为中心的原则进行的。 5、评价 在这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形成性评价。通过与老师的多次探讨、协作,并经过两次试讲,及时调整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以保证正式实施的效果。 正式上课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综合各位听课教师的意见,我们总结出对此课的评价: 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无论是学生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还是创新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明显比往常活跃得多。这节课结构严谨,充分、全面的考虑了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较好的体现了教学设计思想。 尤其是很好的结合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者

23、分析的结果、 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了教学策略的选择,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使得学生较好的实现了学习目标。老师们认为这堂课在课文内容的处理、学生个性化的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等方面比较突出。 同时, 老师们也提出的一些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老师们指出讨论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论题大且偏难。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驾御能力还不高,教学组织不够有效,讨论有时略显混乱。另外,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也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虽然学生已经达到了较好的学习状态,但与预期效果尚有一定差距。 还有的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持保留态度。 他们认为这与其说是一节语文课不如说是活动课或品德课。有的老师

24、甚至认为,在一节 40 分钟的课中竟有 20 多分钟是离开课文的“ 瞎想” ,实在让人心疼时间。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一次的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对于“创造性”教学和教学设计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创造性”教学的推广中,要想使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必须以全新的、符合“创造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合作进行了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并角度的学习者分析设定了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实际情况的积极的教学未来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求个人提前好准备以便能同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性”教学根本思想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相应的教育政策为保证,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上级领导的要求等为基础和动力。同时,我们也

25、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育,创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而传统教育在知识传承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因此研究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如何实现传统教育与“创造性”教学的最佳结合上。 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虽然理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还没推广。教学设计在教师的观念中还相当陌生;教学设计应用到课堂教学时,本身也存在着刻板、繁琐、不适合东方人思维习惯等缺陷,这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创造出针对学校教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分析的实用方法、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怎样更好的驾驭课堂等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但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课堂层次的教学设计的实用模式,也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提高教育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素质。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面对今天势不可挡的“创造性”教学大潮,找出一种适用于“创造性”课堂教学、符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性更强的教学设计模式,将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这也是我们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合作进行了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并角度的学习者分析设定了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实际情况的积极的教学未来社会的千变万化要求个人提前好准备以便能同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