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记叙文:标题的比较(师)13386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5063380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8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记叙文:标题的比较(师)13386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6记叙文:标题的比较(师)13386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6记叙文:标题的比较(师)13386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6记叙文:标题的比较(师)13386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6记叙文:标题的比较(师)13386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记叙文:标题的比较(师)1338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记叙文:标题的比较(师)1338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标题的比较 【知识解说】 标题的比较,既可问原标题与新标题哪个更好,也可要求从两个标题中选择更好的一个。比较标题的优劣,需要从文本内容、主旨、线索以及关键语句出发,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例题精讲】 (15 中考真题) 评语 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 “还没看,不知道。 ”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 “马” 。 “害群之马?”我说。

2、“没那么糟! ”阿益掀开成绩单。 我刚刚看错了,是“焉” 。 “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 “用功” 。 “上一个字是不吧! ”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 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 。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

3、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 ,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 ,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 “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 “活泼欠用功啦! ”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

4、,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 ,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删改自台湾王传明评语 ) 问: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 ,请简述理由。 (6 分) 用“评语”为题,有利于凸显教师鼓励性评语具有激励作用这一主旨,而“误读”则不能; “评语”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误读”则不能。 (20 二模浦东

5、区) _ 几个月前,我跟团去了越南旅游,旅程很顺也很开心,回国后,朋友问这趟旅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我说,不是美食,不是潜水,更不是购物,而是海面上的灯塔。 黑岛出海归来时已是夜晚。那天天气不大好,海浪很大,我们坐在船上,任凭小船在黑暗中颠簸,四周黑黝黝一片显得格外(yn sn) ,我们好像随时会被这黑暗吞噬。导游说,夜里的大海就是这样,不习惯的人会觉得恐怖。我坐在船里,两只手紧紧抓看船帮,唯恐一个海浪过来,被颠出船去。 突然,不远处有光在闪烁,导游说那是灯塔。原本沉寂在黑夜中的小船,瞬间热闹起来,闪着光亮的灯塔让大家心里顿时有了希望,给大家带来了穿越黑暗的力量,_。 一个小男孩说: “妈妈,刚

6、才看到灯塔时,觉得好开心好幸福啊! ”我忽然一惊,继而微笑,刚才我不也沉浸在小小灯塔带来的幸福中了吗?它照进了我的脑海,我知道它将会在记忆的角落开出一朵幸福的花儿。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妻子翁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她的记忆里有两件闪着光亮的生活小事,每每提起,总会很感动。有一回他们在日本,翁帆病了,头晕、肚子疼,没法起床,杨振宁到楼下端了一碗麦片粥上来,喂她吃。还有一次,在三亚的酒店,那天杨振宁怕开灯吵醒翁帆,就到洗手间去看书。 幸福似乎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哪怕在名人的家庭中也是却此,它总在细微处闪着光,温润着人的心田。 最近重看了电视剧白鹿原 。初看的时候,只觉剧情太寡淡无味,无非就是些小是

7、小非,但后面越看越觉得有滋味,有一种平淡的温暖,散发着人间温情。剧中的白嘉轩和鹿三,每次上工回来看到香草做的油泼面,他们眼睛里闪着光亮,吃得津津有味。即使是稀饭馒头这样简单寡味的饭食,他们依旧很珍惜,边吃边聊,开心满足。饥荒年代,吃一碗油泼面已是奢侈,人们暗淡绝望的眼神只有看到食物才会突然迸发光芒。 我忽然明白了导演的厉害之处。一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油泼面也能让经历过苦难的先祖们平凡的日子闪光发亮。 有一段时间我因赶一个项目每天加班。一天晚上,我下了车,老远就看到小区门口有个荧光棒在挥舞。走近时,才发现是年过六旬的父亲,于是逗他: “爸,您在这玩荧光棒呢?”父亲轻轻跺下脚说: “这孩子,我不是

8、在等你回家吗?” 进门后,父亲把他手上的荧光棒小心翼翼收在阳台上,说明天还得用。随后他泡了杯茶,躺在那把老藤椅上看窗外的繁星,盼着孩子安全到家,轻松愉悦地喝茶看星星,这大概就是父亲在平淡日子中的幸福。灯光下,父亲脸上闪着慈爱的光芒,一直暖进我的心窝。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但幸福终究是一种感觉,幸福时常在一个个细微处闪着光,温暖着我们。常常是一个简单的举动,一次美丽的邂逅,甚至是一碗粥、一本书、一杯清茶,却让我们在粗粝的现实里触摸到生命的踏实,感受到人世的美好。 (选文有删改) 1.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yn sn( 阴森 ) (2 分) 2.联系上下文,仿照前面的句式,在第段画线处补

9、写一句话。 (2 分) 提示紧扣“幸福” “喜悦” (1 分) ,句式(1 分) ;示例给大家带来了幸福和喜悦 3.理解加点词“光亮”在文中的含义。 (4 分) (1)第段:在她的记忆里有两件闪着光亮的生活小事。 温润心田的幸福 (2)第段:他们眼睛里闪着光亮,吃得津津有味。 饥荒时代对食物的渴望或苦难中对美好的满足、珍惜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8 分) 事件内容 “我”的感受 我们乘小船在黑暗的大海上看到灯塔的瞬间 灯塔照进我的脑海,将会在记忆的角落开出一朵幸福的花儿 翁帆心中难以忘怀的两件生活小事 幸福总在细微处闪着光,温润着人的心田 “我”重看电视剧白鹿原 白鹿原的剧情散发着人

10、间温情 父亲盼望儿子安全回家 父亲的幸福和他慈爱的光芒暖进我的心窝 5.下面两项中哪一项更适合作为选文的标题,为什么?(4 分) A.细小的温暖 B.藏在细节里的幸福 选择: 理由: 说明“选项”与“理由”须相关(2 分) , “理由”要突出“标题”与文章内容、中心的关系(2 分) 。示例(1)A 选文叙述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生活中的细小故事,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于幸福的理解,在文末,作者这样写道: “幸福时常在一个个细微处闪着光,温暖着我们”这句话,与“细小的温暖”非常贴合,形成照应,点明中心。 (2)B 选文通过叙述生活中的细节或细小的故事,进而挖掘隐含在其中的幸福,阐述作者关于幸福的理解

11、:幸福“总在细微处闪着光,温润着人的心田” , “幸福时常在一个个细微处闪着光” 。因此, “藏在细节里的幸福”不仅是文章行文的线索,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 【巩固提升】 (18 一模普陀区) 冬夜说书人 徐鲁 我怀念,小时候在故乡山村漫长的冬夜里,那些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那时,一进入腊月的门,所有的农活儿忙完了,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点来到。 “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小孩子们会飞奔着把这个好消息瞬间传遍全村。他们背着三弦琴、牛皮鼓,还有鼓板、 鼓架和铺盖, 用竹竿一人牵着一人排着队走来, 正是我们盼望很久的说书人。 排在最后面的那少年是 “瞎子小

12、光”,他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这些说书人全是盲人。没有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学会说书的,又是怎样互相认识然后组合在一起,走村串巷给大家说书。 说书人一来,就在村头的孤身老人满大爷家住下了。满大爷的小屋里是那么温暖,因为炕洞里整个冬天都生着牛粪火。漫长的冬夜里,热热的土炕上,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挤在一起,听这些盲人说书。鼓板一响,说书开始了。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满大爷的小屋,整个小村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 小光和我一样大,当时也就十来岁。每次到来,他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崭

13、新的夹袄里露出了雪白的衣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小光,你也看不见,为啥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干净整齐呢?”我问小光。他一边整理衣领,一边回答说:“我看不见,可乡亲们都看得见呀!”他整理衣领时,好像对着一面明亮的镜子。我慢慢观察到,每位说书人,都穿戴得那么干净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 父亲告诉我,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那时候我最喜欢小光和他的师父说“大刀史更新”那一段。说这段时,小光给他的师父拉胡琴,过一会儿,小光又打起了鼓板。他的鼓板打得又急又狠,再怎么想打瞌睡的小孩,也提起了精神。 “小光,你教我学说书好不

14、好?”我打心眼里羡慕小光,我也很想做一个说书人。“不行,你要上学念书的。”“那你教我打鼓板好不?”他笑着把我推到了那架小鼓面前。我一手捏着鼓棒,一手拿着鼓板,不由自主地闭上双眼,学着他的样子,像一个真正的小盲人那样煞有其事。这时,在我的心目中,好像失明也是一种“本事”。我听见了自己敲出的响亮的鼓板声 “小光,春天和秋天,你们在哪里呢?” “春天和秋天,我们也要各自回家干农活儿呢!”他们什么也看不见,还会干农活儿?那一瞬间,我觉得,小光和他的师父们,真的是一些了不起的人! 说书人住了半个多月后, 又开始收拾铺盖, 要离开这去邻村了。 “小光, 明年冬天一定再来哦! 我们等着你! ”我爬到村口的老

15、枣树上大声喊道。大家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过了小石桥。 他们是冬夜里的说书人,是给我的童年带来过温暖和梦想的人。直到今天,我还记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现在,说书这门手艺,在大部分乡村里都已经失传了吧?我们这代人也早已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童年时的朋友“瞎子小光”,当然也早已长大了。 小光,你现在在哪里呢?你们还在冬夜的山村里给乡亲们说书吗? 1.第段中加点的“本事”的意思是 独特的本领、技能(2 分) 2.第段画线句“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与后一句中的“ 飞奔 ”一词相照应,表现了 孩子们等来盼望已久的说书人时的喜悦

16、、急切的心情。 (3 分) 3.第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C ) 。 (4 分) A.从侧面表现了乡村冬夜的漫长,让人感到无聊单调。 B.照应了开头“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 。 C.为下文“我”想让瞎子小光教“我”学说书做铺垫。 D.突出了说书人为贫穷寒冷的岁月带来的欢乐和温情。 4.父亲说说书人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有尊严”在全文中的具体表现: (6 分) (1)用自己的技艺走村串巷,为大家带来欢乐; (2)每位说书人都穿戴得干净整洁,给观众以美感; (3)以精湛的技艺打动人,鼓舞人; (4)不仅把欢乐带给大家,还坚持在春秋天干农活,承担起家庭责任。 5

17、.本文标题“冬夜说书人”不能改为“童年的朋友”。请简述理由。(5 分) 全文围绕说书人展开,突显了自尊自强、为乡村的贫寒岁月带来欢乐和温暖的说书人这一群体形象,同时对说书人的盼望、着迷、不舍、怀念这一情感脉络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的尊敬及对这门手艺可能失传的忧虑。而小光只是说书人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我”因与小光的友情而对说书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并不是围绕小光展开全文,所以不能以“童年的朋友”为题。 (20 一模长宁、金山区) 不懂事的孩子 与朋友去樱桃园摘樱桃,朋友带上了他的儿子。男孩一年前迷上摄影,朋友给他买了一部很便宜的二手单反机,男孩天天把相机背在身上,妆模作样地摄影。今天

18、也没有例外。 说是“摄影” ,其实就是照相。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包括我和朋友。朋友说,给儿子买相机,只为他别时时烦他。 可是男孩很当回事。那天,除了摘撄桃,男孩就是不停地“咔嚓” 。不但给樱桃“咔嚓” ,给朋友“咔嚓” ,还给我“咔嚓” 。 回去的路上,男孩向我要 QQ 号码,说要把照片传给我。但是我并不想把 QQ 号码给他,不仅因为我的 QQ 好友即将满员,我还得加些编辑、作家以及出版社的朋友,还因为,加这小屁孩干什么呢? 我骗他说,我从来不用 QQ。 那你用微信吗?他问。 不用。 电子信箱吧!他不屈不挠,给我一个信箱,我把照片传给你。 说实话我对那些照片没有丝毫兴趣。几乎每次去野外玩,甚至

19、与朋友吃一倾饭、喝一杯茶,都会有朋友用相机或者手机给我拍上一堆照片。有时候,会凑上去看看,虚伪地夸奖一番。大多时,我连凑上去看看的兴趣都没有。 似乎现在,早已没有人把照片当回事。 但男孩当回事了,我觉得他挺烦。 于是,我一边听着语音书,一边把我不常用的那个信箱告诉了他。他仔细记好,然后向我承诺,三天之内,必把照片传给我。 回去以后, 我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可是两天以后, 我接到男孩的电话。 他问我, 收到我传给你的照片了吗? 我说,这两天我挺忙,没空上网,等晚上我抽空看看。 我觉得这个男孩越来越烦了。 第二天,男孩再一次打来电话,问我照片拍得怎么样,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说,我还没有来得及看

20、呢。男孩开始沉默,我认为他肯定是觉得我太忽视他以及他的照片。于是,马上说,现在就看。 打开信箱,却没有见到他发来的照片。电话问他,他说,几天前就发过去了啊。将信箱核对一遍,原来是他少记了一个字母。已经无法考证是我说错了还是他记错了,我认为我说错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当时,他在专心地记录,我却在一心二用。 重新把信箱告诉他,我已经烦不胜烦了。这孩子怎么这样不懂事呢?不过几张照片,即使我在信箱里看完,也会直接删除,值得他三番五次地追问吗?几张照片而已,怎么把这个熊孩子祸害成了这样? 我再一次把这件事情忘记。直到两天以后,执着的男孩再一次给我打来电话,问我照片收到了没有,效果怎么样。到这时,我已不仅

21、仅是厌烦他,简直觉得他是个傻子了。几张照片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哪怕他是一个孩子。 似乎我只能欺骗他了。我说,都看到了,挺好。他问我,那张蹲着的好,还是那张站着的好?被他问得心慌,只好继续撒谎,说,站着的好。他再问,脸上的阴影,是不是影响了照片效果?我说,没有,挺好。他再问,有一张我做了后期处理,是不是做得痕迹太重?我说,不,真的挺好。男孩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你没看吧? 我很羞愧,为我对一个孩子的谎言。尽管当时我发誓说我真的看了,只是不会评论。但那时,我的脸肯定红了。放下电话,我想我应该看看他给我拍的那些照片,尽管我相信那些照片会拍得很差,但是,起码在我下次见到男孩的时候,可以坦然地与他谈谈那些

22、照片。 那些照片果然拍得很差。构图、光影、后期,全都一踏棚涂。可是它们越差,我越无地自容。 突然想,在这个孩子面前,其实我和我们,才更像不懂事的孩子吧? 1.改正错别字。 (2 分) A.妆模作样 B.不屈不挠 C.三番五次 D.一踏糊涂 有错别字两项是(填字母) : ( A ) ( D ) 正确的写法是: 妆(装) 踏(塌) 。 2.小说是以“照片”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的,请你简要概括。 (6 分) 男孩替“我”拍照片 男孩承诺为“我”传照片 男孩催“我”看照片 男孩与 “我”探讨照片 3.第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你做简要分析。 (6 分) 作者运用了拟声词(象声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

23、男孩对拍照的热情,为下文男孩问“我”要邮箱传照片、并多次打电话追问“我”效果等内容做铺垫(交代了原因) ;拟声词(象声词)的运用,还表现了“我”对男孩拍照的不以为然。 4.如果把题目不懂事的孩子换成照片的故事 ,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请先从感情色彩的角度进行比较,再结合文章进行思考,写出你的理由。 (6 分) 不懂事的孩子更好。 照片的故事是中性的内容概括, 不懂事的孩子则用贬义词对孩子作出评价。从文意来看, “不懂事”是“我”对男孩曾经的看法,但最终“我”意识到男孩是执着、热情与真诚的,成人才是冷漠、虚伪和不懂事的。标题对孩子的批评与文章最终对孩子的赞美形成反差,令人深思。 照片的故事则没有这样

24、的效果。 (20 二模奉贤区) _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 “在医院。 ” 娘说: “知道,听你爹说的。 ”娘接着 gng y着说, “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 “娘,没啥。 ” 娘威胁说: “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 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 “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 “白血病。 ” 娘不

25、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意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 “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 他叹口气,说: “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 “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 “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 “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26、 娘试探着问: “真没事吗?” 他说: “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 正说着,一名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 “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着她摇了摇头。看她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 “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 ”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娘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我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 “娃啊,大婶求你了。 ” 娘指着他说: “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27、 ”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 “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 “娃啊,大婶跪下了。 ”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 “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 ”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 “求大婶了,救救我。 ”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 “去吧,娘不拦你。 ” 娘说: “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

28、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 “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儿子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儿一眼道: “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 ”说完,拍着儿子的手笑笑,得意地道, “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 他望着爹娘笑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gng y( 哽咽 ) (2 分) 2

29、.第段中写到“善良的娘” ,阅读,概括娘“善良”的具体表现: (6 分) 3.你认为 A、B 两句的表达效果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5 分) A.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 “去吧,娘不拦你。 ” B.娘拉住女孩的手,看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对他说: “去吧,娘不拦你。 ” A 句好,A 句中“打量”一词写出了娘反复看女孩,透露出娘对女孩的怜惜; “许久许久”可以看出娘内心的纠结,一方面她明白没有人为女孩捐献骨髓的后果;一方面还是免不了担心儿子。 “眼眶红了”在犹豫和纠结中她还是下了决定同意支持儿子捐献骨髓。而 B 句则没有这种效果。 ( “打量”1

30、 分; “许久许久”2 分; “眼眶红了”1 分;语言表述 1 分。 )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 (3 分)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加快行文节奏,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把小说第、第 、第、第段画线句组合起来,可以看出爹早就知道儿子要捐献骨髓并支持他。 C.小说中对娘和女孩的描写中都写到了脸色,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的心理变化。 D.小说结尾他的“笑” ,一是因为他能顺利给女孩捐献骨髓而感到喜悦;二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爹娘的理解支持而感到欣慰。 5.请在“爱心如同韭菜”和“捐骨髓”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作为小说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5 分) “爱心

31、如同韭菜” 。 “爱心如同韭菜”运用了比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 分) ;照应了情节中医生把骨髓比作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内容 (1 分) ; 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形象地说明了付出爱心可以帮助他人, 生发出更多的爱 (2 分) 。而“捐骨髓”虽然点明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过于直白,没有上述效果。 (1 分) (3) 娘明白真正的捐献者是儿子后,同意并支持儿子捐献骨髓。 (1) 娘得知对方不愿意给儿子捐献骨髓,她表示理解。 (2) 娘向儿子、 医生反复确认捐献骨髓对捐献者没有伤害后,才向女孩开口求救。 (20 二模嘉定区) 忍冬 李晓东 谷雨过后,卢老师院子里的金银花开了,黄的,白的,开满墙头。

32、卢老师住在老教工宿舍底楼的最西边,墙外是条小巷,狭窄而幽深。从校门口进入家属区,都得从他小院门前拐弯儿,钻进小巷。大伙儿一眼就能看到墙头的金银花,赏心悦目。 金银花给小巷带来了人气。夏天,花木葳蕤;到了秋末,虽老叶枯落,但在其叶间又会簇生新叶,新叶是紫红色的,凌冬不凋,成为另一种风景。所以金银花又叫忍冬。常有学生走近院墙,掂起脚尖,或者跳起来,去扯藤蔓玩儿。花开时节,就连大人也禁不住诱惑,时不时站在墙外采摘花儿。卢老师没事便拎出一把藤椅,坐在院子里看书、歇凉、闻花香,沉浸在莫名的幸福中。“多美的金银花啊!”这是卢老师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然而,他万万 没想到烦恼也接踵而至。 可不,何师母弯着腰,前

33、来告状,说看到几个女生到墙下摘金银花,还把藤扯断了。 卢老师笑了笑,说:“人家喜欢就好,何必去计较呢!” 不久,李师母一脸不悦地来找卢老师。她压低声音,凑到卢老师耳边,说:“退休的高老师老不正经,居然搬着板凳来摘金银花。还要脸吗?” 卢老师笑着说:“高老师说过,他要采些金银花去泡茶喝,清热解毒,就算没打招呼,也不用计较。你不嫌弃,也可以采。” 几天后,王老师找到卢老师,希望卢老师能想想办法,说墙头的金银花成了安全隐患。昨天傍晚,他开车从院墙外拐弯时,差点儿撞到正在采金银花的张奶奶。 卢老师满脸赔笑,忙说:“不好意思,请下次拐弯时多按几下喇叭,小心点儿。” 卢老师向来笑脸对人,从不计较,可是前来

34、找他计较的人却有增无减。 你看,工会吴主席走进小院,问卢老师:“你栽金银花到底有何用途?” “据医书记载,此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功能,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及热毒痢疾等症。开花时节,采花晒干,贮藏备用即可。另外,还可以美化环境。”卢老师答道。 “我不反对你栽金银花,但是有很多人反对!”吴主席一脸苦笑。 “为什么?” “一是招惹闲人,二是埋下安全隐患。”吴主席继续说,“你栽花,就得管好花,杜绝闲人来采花。昨天大清早,何师母、李师母和张奶奶争采金银花,居然吵起架来,太丢人啦!” “居然有此事?那我想想办法。” 夏天来了。金银花凋谢了。墙外采花的人不见了,小巷里安静了。 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

35、卢老师提着水壶给金银花浇水。这时,鲁校长走进小院,瞧着葳蕤的金银花藤叶,笑着说:“卢老师,好雅兴!你栽金银花多年了,我却很少见到你们夫妻去采摘。你到底图个啥?” 卢老师说:“不瞒您说,我妻子原是针织厂工人,平日里喜欢和人说说笑笑。但下岗多年以来,身体病痛缠身,心情也一直郁郁寡欢。她不愿出门,有时呆呆地坐在院子里。她最喜欢金银花。” 鲁校长恍然大悟,笑着走出了小院。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卢老师发现有人把他家伸出墙外的金银花藤蔓全剪断了,墙头上光秃秃的。 “唉,多美的金银花啊!”卢老师摇头叹息着。 又是一年春深,人们路过小巷,却没有看到卢老师院墙上的金银花,一个个怅然若失。 不过,在小巷的拐弯处,却

36、芳香依旧。有人看到卢老师家的院门大开,门口放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几个金色大字:欢迎入内,采金银花。 1.第段中“另一种风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到了秋末,金银花叶老枯落,但会簇生新叶,凌冬不凋。 (季节 1 分,凌冬不凋的特点 1 分) (抄写“到了秋末凌冬不凋” ,也得 2 分;但多写“夏天,花木葳蕤”扣 1 分) (2 分) 2.文章第段画线句“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烦恼也接踵而至。 ”根据文意,请概括卢老师有哪些烦恼。 (6 分) (1)何师母状告几个女生摘金银花还将藤扯断。 (2)李师母指责高老师搬来板凳摘金银花。 (3)王老师(好心)告诉卢老师,墙头金银花存在安全隐患。 (4)吴主席告诫卢老

37、师有人反对他种植金银花,并为金银花而吵架。 3.以下不属于卢老师种植金银花原因的一项是( D ) 。 (3 分) A.金银花具有观赏价值。 B.金银花具有医药和食用价值。 C.金银花可以美化环境。 D.金银花可以用来泡水给妻子治病。 4.忍冬即金银花,文章不以金银花为题,取题忍冬的用意在于(4 分) (1)忍冬不仅指栽种的金银花忍受寒冷,呈现凌冬不凋的状态。 (2)还指卢老师面对照顾病妻,表现其坚忍积极的生活态度。 5.结合加点词,说说结尾第段的妙处。 (6 分) “依旧”表明花香还在,表现出卢老师对种植金银花的决心与信念(1 分) ; “大开”指院门完全敞开, (1 分) “金色”显示醒目的效果,这些词突出表现了卢老师渴望(欢迎)有人来院里摘花,这份生机能给妻子带来快乐。 (1分)深化了主旨:卢老师对妻子深切的爱(2 分) 。结尾意味深长、引人遐想。 (1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