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2782498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3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要点(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要点课程要点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一、世界人口特点一、世界人口特点一、世界人口特点一、世界人口特点(1)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区仍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猛增,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猛增,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在世纪而发达国家在世纪 年代就已经出现人口增长下降年代就已经出现人口增长下降的趋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增长率下降

2、最快,的趋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增长率下降最快,由由19501955年间的年间的2.3%年下降为年下降为1.3%;欧美的;欧美的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趋势,1950-1980年人口增长年人口增长率为率为1.8%,1980-1985年为年为0.9%,估计到,估计到2025年年可下降到可下降到0.5%。不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率最快的是非。不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率最快的是非洲,洲,20世纪世纪50年代初为年代初为2.1%,1985年前后上升到年前后上升到2.9%,1990年为年为3.0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3、(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多,发达国家少年儿童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多,发达国家少年儿童系数偏低。总的来说,世界人口正在老龄化。系数偏低。总的来说,世界人口正在老龄化。(3)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人口膨胀 城市化加剧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特征之一。城市城市化加剧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特征之一。城市化必将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化必将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城市化的结果城市化的结果将给资源开发及分配带来巨大影响,成为大规将给资源开发及分配带来巨大影响,成为大规模改变土地、大气、水、能源与人口的重要模改变土地、大气、水、能源与人口的重要“生态推动力生态推动力”。城市化所引起的地理环境变

4、化。城市化所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资源形态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全球生物以及资源形态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的长期变化。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的长期变化。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二、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特点二、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特点二、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特点二、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特点(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异大(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在加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在加快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年

5、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3.27%, 约有约有8亿人口。亿人口。20实际实际80年代以来,广大农村的大年代以来,广大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995年城市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0.3%。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全国人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结果显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0667万人,比万人,比2007年增加年增加1288万人,乡村人口为万人,乡村人口为72135万万人,比人,比2007年减少年减少615万人。万人。2008年全国城

6、镇人口占总人口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的比重为45.68%,比,比2007年提高了年提高了0.7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继续提高,但人口城镇化速度减缓。比重继续提高,但人口城镇化速度减缓。(4)老龄人口增多,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人口增多,男女性别比偏高 我国的人均寿命已从我国的人均寿命已从1949年的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左右。岁左右。按照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或者或者65岁岁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表明进入

7、老年化社会,表明进入老年化社会”。到。到1999年年 我国这两个条件就都满足了。因此上说,我国已经我国这两个条件就都满足了。因此上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达到1亿亿4657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农村老年人万人,农村老年人1亿亿0801万人,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1619万。万。随着我国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精神关怀等方

8、面将面临巨大疗保障、护理、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的压力。“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100人养活人养活16个老人个老人 到到2050年的时候,年的时候,100个人就要承担个人就要承担49个老人的养老个老人的养老负担问题。负担问题。”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二、资源1.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三、三、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概念:概念: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

9、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分类:分类: 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三类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一是不可更新的资源不可更新的资源不可更新的资源不可更新的资源,又称非再,又称非再生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需生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得以形成,它的储备是有限的,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得以形成,它的储备是有限的,

10、在开发利用中,只能消耗而无法持续地利用,不能在开发利用中,只能消耗而无法持续地利用,不能“取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尽,用之不竭”。二是。二是可更新的资源可更新的资源可更新的资源可更新的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在理论上可以永续利用,即用了一次之后又可恢复再度利在理论上可以永续利用,即用了一次之后又可恢复再度利用。这类资源是指生物及水。三是用。这类资源是指生物及水。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取之不尽的资源取之不尽的资源取之不尽的资源,如空,如空气、风力和太阳辐射能等,它们被利用后不会导致在某地气、风力和太阳辐射能等,它们被利用后不会导致在某地区贮藏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资源的迅速枯竭。这类资源区

11、贮藏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资源的迅速枯竭。这类资源有明显的地区性,只有掌握其规律,运用肩带科学技术,有明显的地区性,只有掌握其规律,运用肩带科学技术,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四、四、四、四、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各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各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和规律,这些基本特征主要是: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和规律,这些基本特征主要是:vv相互联系

12、,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自然资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也往往是相互联系,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也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地质地形和水热条件下,便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生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地质地形和水热条件下,便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生态环境,特别是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这种相互关系更为显著。例如,态环境,特别是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这种相互关系更为显著。例如

13、,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环境以及相应的土壤、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环境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在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温带草原环境以及相水和生物资源;在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温带草原环境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自然界中一种因素发生变化,便会引起整个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自然界中一种因素发生变化,便会引起整个环境发生变化,以致破坏某种自然资源存在的条件。如森林的过度砍伐环境发生变化,以致破坏某种自然资源存在的条件。如森林的过度砍伐会改变当地气候和水文条件,破坏森林的生态环境,使森林资源丧失;会改变当地气候和水文条件,破坏森林的

14、生态环境,使森林资源丧失;草地过度放牧会造成土地沙化,使草场资源退化等等。草地过度放牧会造成土地沙化,使草场资源退化等等。vv分布不均,地域性差异明显,但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平衡性分布不均,地域性差异明显,但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平衡性分布不均,地域性差异明显,但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平衡性分布不均,地域性差异明显,但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平衡性 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生物区系发生迁移的历史因素和人类经营利用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生物区系发生迁移的历史因素和人类经营利用的强度与方式不同,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保护管理等方的强度与方式不同,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保护管理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

15、的地域差异。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是具有地带性规律的可再生资源,还是具有非地带性规律的非再生资源,是具有地带性规律的可再生资源,还是具有非地带性规律的非再生资源,它们的地区分布都是不平衡的。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有色金属;北方它们的地区分布都是不平衡的。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有色金属;北方平地多,热量低,水分少;南方平地少,热量高,水分多。西北干旱,平地多,热量低,水分少;南方平地少,热量高,水分多。西北

16、干旱,多风沙,光照强;西南湿润,光照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多风沙,光照强;西南湿润,光照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vv资源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取决于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资源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取决于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资源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取决于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资源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取决于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 通常讲,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但只要依靠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通常讲,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但只要依靠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其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率都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使自然资源发学水平,其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率都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多、更大

17、的作用。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又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又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供需的剧增,再加上人们利用自然资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供需的剧增,再加上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极大的盲目性,已造成源有着极大的盲目性,已造成目前世界上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不断破目前世界上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不断破坏与生态平衡的失调,从而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坏与生态平衡的

18、失调,从而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v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从概念上说,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理解的自然环从概念上说,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理解的自然环境因素,而自然环境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类生活、工作和生境因素,而自然环境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类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的生物圈部分。因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既是两产活动的生物圈部分。因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又密不可分。需要强调的是,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又密不可分。

19、需要强调的是,自然自然资源不但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在组成环境整资源不但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在组成环境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中具有特定的生态效能体的结构和功能中具有特定的生态效能。 因此,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资因此,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人类是源的污染和破坏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人类是在自然综合体整体关系动态平衡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综合体整体关系动态平衡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脱离不了这个整体。整体的失调与瓦解,必将危及人类自脱离不了这个整体。整体的失调与瓦解,必将危及人类

20、自己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存。开发利用任何一类自然资源己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存。开发利用任何一类自然资源都不可采用掠夺的方式,而必须从保护和合理的角度、从都不可采用掠夺的方式,而必须从保护和合理的角度、从整个自然综合体来加以考虑。整个自然综合体来加以考虑。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五、环境v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1.

21、1.环境及其组成环境及其组成环境及其组成环境及其组成v人类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即以人类为主的外部世界。人类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即以人类为主的外部世界。它可分为它可分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和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两种。两种。v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物、植物、生物,以及地壳稳定性气、水、岩石、土壤、动物、植物、生物,以及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等自

22、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常简称为环境。,常简称为环境。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v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

23、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球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外围空间环境中,太地球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外围空间环境中,太阳对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影响最大,它是地球能量,特别是生阳对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影响最大,它是地球能量,特别是生命能量的主要来源。命能量的主要来源。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构造,其内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构造,其内部由里到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和部由里到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地核厚约地壳三个圈层。地核厚约3470千千米,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地米,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镁物质组成,厚约幔主要由硅、镁物

24、质组成,厚约2900千米;地壳平均厚约千米;地壳平均厚约33千米,千米,主要由硅、铝物质组成;地壳物主要由硅、铝物质组成;地壳物质又主要包括岩石、土壤和水,质又主要包括岩石、土壤和水,它们相应构成了岩石圈、土壤圈它们相应构成了岩石圈、土壤圈和水圈。地球的外部圈层为和水圈。地球的外部圈层为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大气圈,由里到外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逸散层,厚约大气圈,由里到外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逸散层,厚约10001400千米。大气圈底部与地壳的表层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称之为千米。大气圈

25、底部与地壳的表层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称之为生物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和外部无时不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而人类的活动则大大影地球内部和外部无时不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而人类的活动则大大影响了这一进程,并由此而引发了各类的响了这一进程,并由此而引发了各类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2.2.环境的分类环境的分类环境的分类环境的分类v根据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根据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围的大

26、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下面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功能。下面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v聚落环境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它可分为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它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城市环境。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场。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村落环境则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城市环境村落环境则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城

27、市环境则是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则是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v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地理环千米。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锋带。当今的地理环境概念又有所发展,它是自然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锋带。当今的地理环境概念又有所发展,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统一体。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统一体。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地质环境地质环境 简单地说,它

28、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它能为人类提简单地说,它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它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v宇宙环境宇宙环境 环境科学中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环境科学中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3.3.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环境问题及其实质v对于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对于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理解,就是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

29、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而由于人。而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v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纯粹由自然力引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纯粹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它主

30、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对于这类环境问题,目前人类的抵御能力还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对于这类环境问题,目前人类的抵御能力还很薄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很薄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它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一般认为,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一般认为,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

31、统和人们正常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叫做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具体说来,环境污染是指有。具体说来,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工业的害的物质,主要是工业的“三废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

32、引起的污染。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生态破坏生态破坏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则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则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而引起的区域性的生态平衡破坏。自然界而引起的区域性的生态平衡破坏。v环境问题就其性质而言,环境问题就其性质而言,首先首先,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那种认为性。那种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实力雄厚,人类环境问题就不存在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实力雄厚,人类环境问题就不存在了了”的观点,显然是幼稚的想法。的观点,显然是幼稚的想法。其二其二,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它,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科

33、技等全部领域中。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其三其三,对,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变化。系列问题引起新变化。v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接或间接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要有相当

34、的经济实力。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六、人类文明的三次转折六、人类文明的三次转折v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转折是渔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转折是渔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文明的转折社会文明的转折。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又称黄色文明黄色文明,开启了人类灿烂文明史的重要一页,并成为当代文明的珍贵历史渊源。农业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文明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初级甚至是野蛮的开发利用基础之上。反复的毁林弃耕,使得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力被耗尽时,千里沃野变成了贫瘠荒漠的生态灾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甚至威胁到人类文明的延续。历史上黄河流域、恒河流

35、域、尼罗河流域、中东两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代表,而这些流域文明的衰落,大多与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大转折是农业文明向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大转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工业文明的转折。工业文明又称黑色文明黑色文明,以动力的广泛运用为特点,使得人类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能,开始了一个所谓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时代。人们将地球作为天赐的征服对象,满无止境地追求人类欲望的地满足,精心设计一个高度有序化发展的人文和物质世界。人类不停地从自然界吸取有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又不断地产生废

36、弃物,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危机,使得人类文明又一次陷入困境之中。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可持续发展理论掀开了人类文明的第三次大转折的序幕。这第三次转折是从黑色的工业文明向着绿色的生态文明绿色的生态文明的转折。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员,强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考虑人的发展,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的整体利益。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应该将亿万年进化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真正作为人类的生存之本加以善待,以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人类的发展,应该考虑自然的成本,真正做到人类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生态的积累,自然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

37、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七、可持续发展七、可持续发展七、可持续发展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核心,社会持续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 可持续发展要追求的正是自然、经济和社会这样一个复合系统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和谐与发展。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v分为宏观层次的一般

38、性原则和微观层次的具体可操作性原则。v一般原则可概括为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vv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指发展的机会及带来的福利增加应该公平地惠及全体人类社会。不仅当代人公平合理地受益,后代也应该受益或其利益不被提前预支,这就是所谓的代际公平代际公平代际公平代际公平和代内代内代内代内公平公平公平公平的问题。代际公平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于不同的世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能力上的纵向公平性。代内公平是指当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机会上的横向公平。可持续可持续

39、可持续可持续性原则性原则性原则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而是要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v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是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上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和价值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责任。vv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有: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要求所有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小于或等于其种群的生长率;污染排放原则要求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

40、的净化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要求将非再生性资源的开采所得的收益分解为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该投入到对这种非再生性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性资源之中,这样就能够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v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是十分严重的,它没有考虑或无法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资源变化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考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消耗与折旧,没有真实反映或根本不考虑环境预防费用,也没有把环境退化

41、损失费用纳入考核体系之中。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尝试对以GNP为代表指标的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目前有两种思路:一是把资源和环境因素通过货币化度量的方式纳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形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建立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自然资源和环境变化的评价体系,二者结合起来,全面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情况。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 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选择必须是调控自身的再生产水平和方式,在人口规模、质量

42、和结构等方面与资源环境保持和谐。v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具体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业政策,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v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应该采取以资源集约利用型为主的方式来实现。 这就要求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利用资源替代原理,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要充分利用较为丰裕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最大经济福利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的最小利用和破坏的基础上。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

43、绿色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可持续发展从思想理念转化为人们现实的行动,其实质就是使得人们普遍树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绿色的生产模式至少包含如下内容:有利型生产、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清洁化生产有利型生产、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清洁化生产有利型生产、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清洁化生产有利型生产、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清洁化生产。所谓有利型生产有利型生产有利型生产有利型生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们正当而健康的需求,即对人的发展有利;二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利,即生产活动对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型

44、资源节约型资源节约型资源节约型生产是指生产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类资源,依靠科学技术,集约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清洁清洁清洁清洁化生产化生产化生产化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具体说来就是要变生产有害物排放的末端控制为过程控制,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或者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 绿色消费则意味着:适度消费、无害消费、理性消费。所谓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适度消费适度消费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指把人们的消费水平建立在与生产力水平和资源状况相适

45、应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摈弃那种无度追求奢华、肆意挥霍资源、毫无节制地滥用物质财富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也不是一威迪节约吝惜物质财富,以至人为地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消弱人们追求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无害消费无害消费无害消费无害消费就是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不对资源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不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性的损害。理性消费理性消费理性消费理性消费就是使人们把日常消费的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消费方式中选择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方式。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现实世界中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使得实现人类可持

46、续发展的目标还存在着诸多障碍。首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发展问题认识角度的差异,造成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紧迫性的认识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重点的看法存在着巨大差异。其次,人们对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国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如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对环境的肆意破坏等等,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负有重大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是人类面临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表面上看,似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滥用、

47、环境恶化的现象确实十分突出,但归根到底这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分工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些发达国家损人利已,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害生产过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程并不择手段向海外输出环境污染物的结果。由此,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在现实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率先采取行动,并承担起全球责任。人类面临的难题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要求地球上每一个国家都行动起来,共同承担责任。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尽管国家和集团利益为人类实现这一共同目标造成许多障碍,但由于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最根本的前提,国际合作将是人们的最终理性选择。 了解京都议定书全校公共选

48、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八、 水资源1.1 概念概念 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容易被人类利用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量的动态量。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1.2 特性特性 水资源具有如下特性:动态循环性动态循环性动态循环性动态循环性 水资源是在自然环境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时时时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空分布的不均

49、匀性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由于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是不均匀的,相应的径流量便和很大,与用水部门的需要不适应。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 水资源除了具有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的功能外,还具有作为生命支持能力的众多生态功能。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无疑导致了它的多价值性。经济上的两重性经济上的两重性经济上的两重性经济上的两重性 与一般资源不同,水资源具有水利和水害的双重性质。 既可以造福人类,也会带来洪水、内涝等灾害。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1.3人类面临

50、的水资源困境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困境 主要表现在:第一,水资源总量有限第一,水资源总量有限。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所覆盖,总储水量约为13.86亿立方米。但在这个巨大的水体中, 96.54%水储存于海洋中。在所有水体中97.5%水量为咸水,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中。如果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人们容易得到的淡水资源只有地球总水量的0.01%。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第二,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第二,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第二,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

51、化带来的用水第二,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因为人口的增长世界各地人均可享用的水资源量下降,欧洲从4000立方米下降至3100立方米,亚洲从5100立方米下降至3300立方米。在20世纪初,水资源主要被用于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只占总水量的12%。但整个20世纪,全球用水总量每年以35%的速度增加,约20年增长一倍。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迅猛,1950年已经占总用水量的22.7%,1985年增加到3

52、4.6%,到2000年,总用水量达到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径流量的15%。最近40年来,全世界工业用水增加了40倍,而农业用水只增加了2倍。 第三,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第三,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第三,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第三,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部分地区人口发展甚至生存面临困难部分地区人口发展甚至生存面临困难部分地区人口发展甚至生存面临困难部分地区人口发展甚至生存面临困难。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第四,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第四,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20

53、03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会议指出,目前全世界有半数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的水;每年有500万人,其中包括200万儿童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在中国,已有近1/4的河流、河段因污染而达不到灌溉用水的标准了。有人形容北方河道“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在南方一些降水丰沛、水网密集的地区,则出现了因水体污染而有水不能用的水质型缺水现象。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九、 土地资源2.1 概念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水面,是由地球上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分

54、、矿藏、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人类最基本的可循环再用的生态经济资源。土地资源是在土地概念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2.2 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v支撑人类生产与生活支撑人类生产与生活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脚踏实地”地生活在陆地上,人类的身体结构决定了人类的只能采用此种生活方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所有活动,仍不可能长时间地离开脚下的土地。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v初级、次级生产功能初级、次级生产功能初级、次级生产功能初级、次级生产功能 植

55、物作为初级生产者以及依赖其生活的次级生产者-动物,它们构成了人类食物链的始端和能量塔的底层及下层。迄今为止,人类的食物结构中,陆生生物占了绝大部分,人类基本食物-粮食的生产,更离不开土壤。人类正是在土地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vv容纳、转化排入物容纳、转化排入物容纳、转化排入物容纳、转化排入物 土地是陆生生物生长和活动的场所,同样也是陆生生物活动产生物的容纳处,以及陆生生物死亡后的分解和转化处。人类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物、废水中的绝大部分,也都发生在土地上。人类若对这些废物与废水处置不当,最终将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安全。因此,土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

56、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2.3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vv面积有限面积有限面积有限面积有限 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全球土地总面积约1.318亿平方千米。由于不同类型地质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陆地面积基本上是一个稳定值。在陆地上,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土地面积又是有限的。vv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 从土地的基本功能中我们可以得知,土地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一类资源。vv不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 土地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在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土壤的形成也是一个漫

57、长的生物学、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化学、物理学协调作用的过程。有报道说,在石灰岩地区,自然形成30厘米的土壤约需要15万年。在正常农业条件下,形成2.5厘米的表层土壤需要200-1000年。尽管土壤可以从岩石自然发生,但由于发生速度与人的寿命相比要漫长得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壤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更新的资源。 保护土地资源,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保护土壤资源。2.4 人类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人类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 目前人类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资源下降,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第一,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资源下降,人地关系日益紧

58、张。一方面是人口迅速增加,另外一方面是可供开发的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和开发成本加大,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在一些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和地区,人均耕地提供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承载其人口容量了。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第二,耕地资源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趋势明显第二,耕地资源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业用地由于比较利益的落差而被转化为工业和商业用地,加剧了人地之间业已紧张的关系。 第三,现有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承载能力下降第三,现有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承载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有: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滥垦、滥伐、广种薄收、刀耕火

59、种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过程;二是土壤荒漠化土壤荒漠化态势逼人。联合国估计,现在每年沙化得耕地仍多达600万公顷;三是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危害巨大。每年有150万公顷农田因盐渍化降低了生产力;四是土壤退化土壤退化现象广泛发生。“三废”引起的土地污染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等土地退化现象日益普遍。全球土地退化和破坏的速度在每年1000-1500万公顷之间。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十、 森林资源3.1 概念概念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多种类植物和动物、微生物群集的共生相结合的,与其相应的水、土、气资源供处于同一空间范围的自然资源综合体。 3.

60、2 森林资源的基本功能森林资源的基本功能v多样性经济功能多样性经济功能 来源于森林的木材、干果、鲜果、香料、饲料、薪材等可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生态防护功能生态防护功能 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以净化空气、并且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森林是结构复杂的物种基因库,世界90%以上的陆生植物生存在森林中,森林中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非常丰富v社会功能社会功能 森林中大量的绿色植物能美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净化空气,并具有卫生保健、美学、休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公益功能。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

61、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3.3 森林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森林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v毁林垦荒毁林垦荒 天然植被消失的重要原因是人口增多。为了满足粮食需要而必然加速农业垦殖,同时还要大量木材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砍伐森林的速度加快,导致森林大面积减少。我国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曾是草地广布,林区茂密;自西周开始,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伐林垦荒,植被开始受到严重的破坏;以后由于战事频繁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本世纪初,终于发展成了我国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据最新的评价认为,毁林垦荒和游耕农业是现代破坏森林的普遍原因。过 去,游耕农业有足够长的休

62、耕期,因而小块林地经砍伐、焚烧、种植、遗弃后还可以复原。但现在,通常当生产率较高的耕地减少时,人们便迁往他处,再行开垦新的耕地。由于产量下降,不得不缩短休耕期,于是森林便不再能恢复。v薪柴及木材消耗薪柴及木材消耗 薪柴砍伐也是导致森林、主要是疏林毁环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所生产的木材主要用作燃料。在全世界范围内薪柴砍伐导致森林消耗的一半以上。此外,一些国家或地区政策导向失误,为了发展经济,不惜大量砍伐森林的例子也颇常见。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十一、中国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1. 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 中国自然资源

63、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有以下特点:v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国土面积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第三位;耕地面积13004万公顷,在俄罗斯、美国和印度之后列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15894万公顷,在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五位。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6526亿立方米,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列世界第六位。中国主要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但由于人口众多,除了有色金属和稀土矿,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的

64、三分之一;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人均森林面积为0.13公顷,只有世界人均的15%;人均林木蓄积量9.8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草地面积0.13公顷,仅为世界人均的36%。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39立方米(1999年),仅为世界人均的23.7%,人均水资源两排在世界109位。人均矿产资源排在世界第80位。显然中国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却比较低,尤其是最为基本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资源和铁矿资源。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利用不合理。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利用不合理。中国

65、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巨大差异。水资源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平原、盆地多,丘陵、山区少,东部多西不少。区域水土资源配比是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矿产资源的基本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逐渐减少,而中国重工业却大部分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中部、北部沿海地带。v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 中国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大。中国矿产大多数贫矿,而且共生、伴生资源多,这种矿存在难分选、难冶炼、难分离等技术难题。由于开发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难度大,加上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设备落后

66、,致使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v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 中国宜农荒地0.35亿公顷中,有多达0.23亿公顷处在边远、盐碱地、沼泽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海洋资源中“争执”面积较大,渔业和石油勘探难于进行;水能富集区多交通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区。矿产资源有不少分布在地理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保证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这些资源要开发,必须进行大量的投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2. 中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v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开发利用强度大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67、,开发利用强度大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人口,造成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的特俄点,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在中国只要是适合人居住的地方都已有人居住,几乎找不到一片条件优越而又尚未开发的空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也是很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1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资源开发利用进入高潮资源开发利用进入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史无前例的资源开发高潮。一方面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各种资源,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资源勘探和开发高潮;另一方面,由于50年代至70年代初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对资源开发产生了强大的推力。中

68、国矿产资源开发已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v有效利用率不高有效利用率不高 尽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但大部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都较低。例如,由于开发难度大,加上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致使矿产资源浪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费严重。v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较多,可再生资源明显超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较多,可再生资源明显超载载 对矿产资源开发而言,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采、选、冶过程中排出的尾砂、废渣等多数未利用,占用农田、污染水系的问题很多。对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而言,往往是开发过度造成资源退化,加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

69、洪水等灾害。v资源供给由自给足向利用国内外资源转变资源供给由自给足向利用国内外资源转变 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经济规模扩张很快,所需资源的数量也增加很快,很多资源如石油、铁矿石国内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已难以保障供给。还有一些资源既是国内储量丰富但国外更便宜。另外从战略角度考虑,必须保留国内一定数量的的资源储备。因此,进口资源成为内在要求。中国逐步从资源自给自足战略向开放式战略转变。3. 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必须按照如下方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v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 生物圈是由动植物

70、、微生物等生物部分及光、热、水、土、气等非生物部分所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系。每一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总体。人类开发利用其中任一资源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它资源,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其中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最终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急剧增加,就更需要针对子各种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适时适量,合理地开发利用,以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相对稳定。v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的再生增殖和换代补给相资源的开发利

71、用要与资源的再生增殖和换代补给相适应适应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增殖,利用和补给,在客观上有一个平衡关系,亦即有一个客观规律,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对资源要实现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对资源要实现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 对资源的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是现代化生产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必然途径。这不仅是自愿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而且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在客观上提出了需要,在技术上提供了可能。例如,许多河流的开发利用,涉及到灌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渔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到现代化生产高度发展以后,才提出了对河流多目标

72、开发和综合利用的迫切需要,也只有到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后,才能够使这些需要与可能逐步变成现实。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需要从发展国民经济的总体利益出发,全面考虑,合理规划,有计划地安排自然资源的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开发利用要注意开源和节流开发利用要注意开源和节流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但不是无限的,尽管有些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无限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类能够利用的部分也是有限的。目前已有不少资源短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开源和节流同时并举、互相结合。一方面提倡节约,采取有力措施,提高

73、现有已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生产,进一步提高现有已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产量,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开发利用新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开发利用要做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开发利用要做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需要保护、发展自然资源。对已经开发利用或待开发利用的资源,要采取保护性的措施,即在开发利用时要考虑保护,在保护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自然资源的存在和再生,离不开适宜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护资源,又保护

74、环境、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十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十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v耕地绝对量和人均量都持续下降,后备资源不足,耕地绝对量和人均量都持续下降,后备资源不足,整体质量恶化整体质量恶化 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的3.9亩下降到现在的1.5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耕地资源的绝对量和人均量在相当长时间内经进一步下降。另外,据调查,中国耕地中大约有1/2-1/3缺磷、1/4-1/5缺钾、全部缺氧,养分已明显不足。v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空间

75、日益紧缩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空间日益紧缩 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增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19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耕地流失面积40万平方千米,占现有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v土地荒漠化有扩大趋势土地荒漠化有扩大趋势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有33.4万平方千米。1975年以来,尽管局部地区沙漠化面积有所减少,但整体看仍在发展。2.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v切实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 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减少近50万公顷。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与少部分人保护

76、意识弱、为发展经济而采取急功近利做法有关。严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格控制城市用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已刻不容缓!另外,必须走农业集约经营的道路,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适当提高复种指数,以提高粮食产量等,都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有效措施。v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为主,全面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实施加强预防监督,全面管理,依法保护水土资源;以点带面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提高水土保持水平和治沙水平;加强国际合作

77、,争取国际经济与技术援助战略。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v认真防治土地污染和破坏认真防治土地污染和破坏 防治土地污染必须针对土地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首先是必须严格控制和积极治理工业及城市的三废,解决污染源的问题;进行污水灌溉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实行科学的污水灌溉。二是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量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措施,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科学施肥。三是有关行业要做好用地规划,对生产中破坏的土地要及时复垦整治,恢复利用。v强化土地管理强化土地管理 强化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土地职能和国有土地产权代表的主体地位,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有效控制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土地供应量,充分体现全局性、统一性相一致的土地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保护土地的法律,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法制保障。加强土地管理还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要建立起保护耕地的经济契约机制。必须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以有效地解决县、市政府为获取土地收益而不惜大量处置耕地的问题,才有可能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杜绝滥用土地,真正做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