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辩证方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2315779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他辩证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其他辩证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其他辩证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其他辩证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其他辩证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其他辩证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他辩证方法(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其他辩证第一节、病性辨证 概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表现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辨别病性的辨证方法。 病性是指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也称为病因。 内容:包括六淫、气血、津液、阴阳、七情等证候。 意义: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的辨识,可直接指导立法,处方和治疗。亦为脏腑等其他辨证打下基础。一、 辨六淫证候 (一)、风淫证1、概念: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2、病因:外感风邪3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1)风邪袭表: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或有鼻塞,清涕、喷嚏,咽喉疼痛,咳嗽等症。 (2)风犯皮肤:皮肤瘙

2、痒,丘疹,病癳。 (3)风袭经络: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 (4)风湿流窜关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 (5)风水束肺:突然面部浮肿。4、常见证型 风寒、风热、风火、风湿、风痰、风水、风毒等证。5、审证要点:微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面睑浮肿。(二)、寒淫证1、概念: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病因:(1)淋雨,下水,衣单,露宿感受寒邪。 (2)嗜食生冷食物。3、特点:起病急,病势较剧。4、分类:伤寒,中寒。5、临床表现:(1)伤寒证:又名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太阳表实证。 病机:寒伤卫阳。

3、 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嗽,气喘,痰白清稀,舌苔白,脉浮紧。(2)中寒证 病机:寒邪内侵,损伤阳气。 表现: 寒邪客肺:咳嗽,哮喘,咯白痰。 寒滞胃肠: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寒滞肝脉:肢体厥冷,拘急,无汗,肢体踡卧。 津液未伤:口淡不渴,面色白或青,小便清长。 舌脉:舌苔白,脉沉紧,沉迟,沉弦有力,或伏。6、常见证型 (1)病位:寒邪客肺,寒滞胃肠,寒滞肝脉,寒凝心脉,寒凝胞宫。 (2)病因:风寒,寒湿,凉燥,寒痰,寒饮,寒凝气滞,寒凝血瘀,寒伤阳气虚寒,亡阳。7、审证要点: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寒冷。(三)、暑淫证1、概念:感受暑热之邪,耗伤

4、津液,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暑证有严格的季节性,与火热证不同: (1)传变快,多见气分证。 (2)发热高。 (3)易闭心神。2、病因:感受暑邪。3、临床表现(1)暑伤气阴: 恶热,汗出暑热升散。 气短神疲,肢体困倦耗气。 口渴喜饮,小便短黄伤阴。 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2)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气喘。(3)暑闭心神:卒然昏倒,昏迷。(4)引动肝风:惊厥,抽搐。4、常见证型; 暑湿袭表,暑伤津气,暑闭气机, 暑闭心神,暑热动风。5、审证要点: 发热,口渴,汗出,神疲,尿黄。(四)、湿淫证1、概念:外感湿邪,或体内水液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

5、机及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腻脉濡为主要表现的病证。2、病因: (1)外感湿邪(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 (2)内生湿邪,脾失健运,病理产物。3、临床表现 (1)湿郁肌表:头重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肢体关节、肌肉酸痛,皮肤湿疹、瘙痒,面色晦垢。 (2)湿伤脾胃: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大便溏稀,小便浑浊,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多濡缓或细。4、常见证型: (1)病位:湿遏卫表,湿凝筋骨,湿痰犯头,湿困脾阳,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肠道湿热,膀胱湿热,湿热下注。 (2)病因:风湿,暑湿,水湿,痰湿,湿毒证。5、审证要点:困重,酸楚,痞闷,腻浊。(五)、燥淫证1、概

6、念:感受燥邪,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外燥证:感受外界燥邪,多见于秋季。 内燥证:疾病过程中,血虚,阴津亏损致机体失润而表现为干燥的证候。2、病因: 感受外界燥邪,多见于秋季。 初秋气温为温燥,深秋气凉为凉燥。 特点: (1)皮肤,清窍,肺系干燥症状为主。 (2)口渴,尿少,便结等津液亏少症。3、临床表现 (1)燥伤皮肤: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 (2)燥伤清窍:口唇、鼻孔、咽喉干燥。 (3)燥邪犯肺:干咳少痰,痰黏难咯。 (4)津液亏少:口渴饮水,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苔干燥,脉浮。 (5)燥证分为凉燥、温燥。 凉燥:深秋近冬,似风寒表证。 温燥:初秋夏末,似

7、风热表证。4、审证要点:秋季或干燥环境,干燥症状。(六)、火热证1、概念:感受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实热证:外感火热等邪气所引起的证候。 虚热证:阴虚生内热所引起的证候。2、病因: (1)外感阳热邪气,如高温劳作,感受温热,火热烧灼,过食辛辣温热。 (2)寒湿等邪郁而化热。 (3)情志过极化火。 (4)脏腑气机过旺。 特点:新病较急,病情较剧。3、临床表现:(1)热炽炎上:发热恶热,面赤,烦躁,汗多。(2)热盛伤津:口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3)热扰心神:神昏,谵语、惊厥、操抽搐。(4)热迫血行:吐血,衄血

8、,痈肿疮疡。 舌红绛,苔黄或灰黑干燥, 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4、发展趋势:(1)热盛伤阴可致伤津耗液,亡阴。(2)热迫血行而致各种出血。(3)热盛血壅,血败肉腐而成痈肿,溃烂,脓液。(4)热极生风,热扰热闭心神。5、常见类型(1)病位: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胃热炽盛,热扰胸膈,肠热腑实,肝火上炎,肝火犯肺,热闭心包,火毒入脉,热入营血,热(火)毒壅聚肌肤证。(2)病因:风热,风火,湿热,暑热,温燥,火毒,瘀热,痰热,热饮证。(3)温病辨证: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证。7、审证要点: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 二、 辨情志证候(一)、喜证(一)、喜证

9、1、概念:由于过喜导致神气失常,以喜笑不休、精神涣散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2、表现: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语无伦次,举止时常,肢体疲软,脉缓。3、分析: 心气弛缓,神气不敛: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肢体疲软。 痰火扰心:语无伦次,举止时常。4、审证要点:喜笑不休、精神涣散。(二)、怒证1、概念:由于暴怒或过怒,导致肝气横逆、阳气上亢,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为主要表现。2、表现: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缓目赤,眩晕,腹胀,泻泄,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有力。3、分析 肝气郁滞:烦躁多怒、胸胁胀闷 气血上涌: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

10、。 阳气暴张:发狂,昏厥。 肝气犯脾:腹胀、泻泄4、审证要点: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三)、忧思证1、概念:思虑过度或过分忧愁,导致心脾等脏腑气机紊乱,以忧愁不乐,失眠多梦为主要表现。2、表现: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痛,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3、分析: 肝气郁结: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 胸闷胁痛,善太息。 心神失养: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 脾失健运:纳谷不馨,腹胀。4、审证要点:忧愁不乐,失眠多梦。(四)、悲恐证1、概念:指由于悲伤过度或经受过度惊骇,导致气机消沉,以情绪悲哀或恐惧、胆怯易惊、神疲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情

11、志证候。2、表现:善悲好哭,精神萎靡,神疲乏力,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甚则二便失禁,或为滑精、阳痿等。3、分析:悲则气消,惊恐伤肾。4、审证要点:有导致悲恐的情志因素存在,以情绪悲哀或恐惧、精神萎靡、胆怯易惊等为主要表现。三、饮食劳逸证(一)饮食所伤(二)劳逸所伤(三)房事所伤第二节 六经辨证概要 概念:是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不同证候,分为三阳证,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辨证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辨证,也可用于内伤病。 以经络、脏腑为基础: 三阳病证六腑。 三阴病证五脏。重点分析外感风寒引起

12、病理变化规律。一、太阳病证 概念:指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所引起的证候。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一)太阳经证 概念: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以恶寒、头痛、脉浮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证候分析: 寒伤卫阳恶寒。 经气不利头身强痛。 正气抗邪脉浮。 以上为太阳病的主症、主脉。1、太阳中风证 概念: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营卫失调 表虚证。 卫阳浮外(卫强)发热。 风性开泄(营弱)汗出恶风。 肺胃失宣降鼻鸣,干呕

13、。 审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2、太阳伤寒证 概念:寒邪为主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证候分析: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表实证。 寒伤卫阳恶寒。 卫阳抗邪发热。 经气阻滞头项强痛,身体疼痛。 肌腠致密无汗而喘。 寒邪束表脉浮紧。 审证要点: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为主。 (二)太阳腑证 概念:太阳经证不解,内传入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分为蓄水、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 概念: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行,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

14、现: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 经证不解发热,恶寒,脉浮。 邪与水结少腹满,小便不利。 气不化津消渴。 水停肾中饮水即吐。 审证要点:小便不利,少腹满。2、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结,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结、硬满、大便色黑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瘀热互结少腹急结,或硬满。 瘀热扰神如狂、发狂,善忘。 气化无妨小便自利。 瘀血下行大便色黑如漆。 脉道不利沉涩、沉结。审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为主。二、阳明病证 概念:指伤寒病发

15、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病因:太阳病经证不解,内传阳明; 少阳失治,邪热传入阳明; 素体阳盛,初感外邪入里化热。 病机:胃家实。实指邪气亢盛。 证候分析: 邪热独盛不恶寒,反恶热。 里热蒸腾身热,汗出。 热盛气涌脉大。(一)阳明经证 概念: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 大渴引饮,气粗,面赤。 苔黄燥,脉洪大。证候分析:邪热弥漫,里实热证。 邪热弥漫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面赤。

16、热盛伤津口大渴引饮。 热扰心肺气粗。 实热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洪大。审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二)阳明腑证 概念: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为主要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邪热与燥屎内结,里实热证。 腑实热结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腑气不通脐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 热盛伤津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 苔焦黑燥裂。 气机不畅脉沉实,或滑数,沉迟有力

17、。 审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脉沉实。三、少阳病证 概念: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证候分析:邪正分争,枢机不利,半表半里。 邪正相争寒热往来 经气不疏胸胁苦满 胆热上炎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肝胆受病脉弦。 审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四、太阴病证 概念: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证候。里虚寒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泻泄,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

18、弱。 证候分析:脾阳虚衰,寒湿内阻,里虚寒证。 寒湿内阻腹满时胀、疼痛。 脾失健运食不下,大便泻泄。 胃失和降呕吐。 寒失温煦口不渴,四肢欠温。 鼓动无力脉沉缓而弱。 审证要点:腹满时痛,腹泻等虚寒表现为主。五、少阴病证 概念: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阴阳衰惫,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位:心肾。 主要脉症: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有寒化,热化证。(一)少阴寒化证 概念: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冷、下利清谷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证候分析:心肾阳虚,

19、阴寒内盛,里虚寒证。 阳失温煦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 四肢厥冷。 火不暖土下利清谷,呕不能食。 阴盛格阳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审证要点:无热恶寒,下利,肢冷,脉微细。 (二)少阴热化证 概念:指少阴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阳亢,里虚热证。 火扰心神心中烦热,不得眠。 阴亏失润口燥咽干。 阴虚阳亢舌尖红赤,脉细数。 审证要点:虚烦不得眠及阴虚内热表现为主。六、厥阴病证 概念:伤寒病发展传变的最后阶段,表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20、,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阴阳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热盛伤津消渴。 肝胃气逆气上撞心。 肝胃火炎心中疼热。 下寒: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审证要点:消渴,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七、六经病证的传变1、传经: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循经传: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越经传: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 太阳病传少阳病;少阳病传少阴病。 表里传:表里两经相传 太阳病传少阴病;少阳病传厥阴病。2、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传入,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病。3、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证。 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4、并病: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者

21、。 太阳阳明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概 说 概念: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类病证。 意义: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和传变规律。 卫分证:主表,肺与皮毛。 气分证:主里,胸、膈、胃、肠、胆。 营分证:邪入心营,心、心包。 血分证:邪热最重,心、肝、肾。一、辨卫气营血证(一)卫分证: 概念:温热病邪侵犯袭肤表,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肺卫失宣。 卫分郁热发热重。 卫失温煦微恶风寒。 肺失宣发咳

22、嗽,咽喉肿痛。 风热伤津口干微渴。 风热舌脉舌边尖红,脉浮数。 审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 鉴别诊断: 太阳伤寒 温病卫分 共同点:均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病邪: 风寒 风热 途径: 皮毛而入 口鼻而入 病位: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阴肺经 病机: 汗伤卫阳 热邪伤阴、 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 发热重恶寒轻 无汗不渴 有汗口干微渴 脉浮紧 脉浮数(二)气分证 概念:温热之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病位:肺、胃、胸膈、胆、肠。 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里热亢盛。 里热炽盛身热甚,不恶寒,心

23、烦。 热盛伤津汗出,口渴,尿赤。 实热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兼症:1、邪热壅肺:咳喘,胸痛,咯痰黄稠(肺失宣降)。2、热扰胸膈:心烦懊憹,坐卧不安(心神不宁)。3、热结肠道:日晡潮热,腹胀疼痛拒按(腑气不通)。 狂乱、谵语(热扰心神) 大便秘结,热结旁流,下利秽臭稀水 苔黄燥,焦黑起刺,脉沉实(实热内结)。4、热郁胆经: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审证要点: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三)营分证 概念:指温热病邪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温病较深重的阶段。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24、。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病因: 气分证不解,邪热传入营分。 卫分证直接传入营分,称逆传心包。 营阴素亏,初感温热之邪,发病急骤,来势凶猛,起病即见营分证。 证候分析: 热灼营阴。 热灼营阴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 热扰心神心烦不寐,神昏谵语。 热伤血络斑疹隐隐。 营分舌脉舌红绛,脉细数。 审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舌红绛,脉细数为主。(四)血分证 概念:温热病邪深入血分,导致动血、动风、耗阴,以发热、谵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吐衄、舌质深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深重的阶段。 病位: 心、肝、肾三脏。 1、热盛动血: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则昏狂,斑疹显露,色紫黑,

25、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红绛,脉细数。 2、热盛动风: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脉弦数。 3、热盛伤阴: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耳聋,形瘦,手足蠕动,脉虚细。 病因: 邪在营分不解,传入血分而成。 气分热炽,劫营伤血,径入血分。 已有伏热内蕴,温热病邪直入血分。证候分析:热盛动血 血分实热。 热灼营阴身热夜甚 热扰心神躁扰不宁,甚或昏狂。 热迫血行斑疹显露,出血诸症。 热盛血壅斑疹紫黑,舌深绛,脉细数。热盛动风 热灼筋膜: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 阳气内郁四肢厥冷,热深厥深。 筋脉挛急脉弦数。热盛伤阴 阴虚阳亢持续低热,暮热早

26、凉,五心烦热。 阴虚失养口燥咽干,耳聋形瘦。 精血不充脉虚细。 阴虚生风手足蠕动。 审证要点:身热夜甚,谵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吐衄、舌质深绛为主。二、卫气营血的传变 1、顺证:由卫分传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转虚。 2、逆传:邪入卫分,不经气分,直接深入营、血分。 逆传是顺传中的特殊类型,但病情较重。 此外,还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第四节、三焦辨证概要 概念:是吴鞠通根据三焦部位概念,将外感温热病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传变规律的辨证方法。 内容: 上焦病: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 中焦病:手阳

27、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下焦病: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 病性: 上焦病:温病初起阶段(手太阴肺)。 中焦病:邪入阳明,燥化,里实热燥证。 邪入太阴,寒化,湿温病。 下焦病:肝肾阴虚,温病末期。一、上焦病证 概念:温热病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可见肺卫同病,邪热壅肺,逆传心包。 临床表现: 1、肺卫失宣: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口渴,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 卫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头痛。 肺失宣降咳嗽。 肺卫失宣脉浮数,两寸独大。 2、邪热壅肺:但热不寒,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 里热蒸腾但热不寒,汗

28、出口渴。 肺失宣降咳嗽,气喘。 里热舌脉苔黄,脉数。 3、逆传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里热炽盛高热。 阳气内郁肢厥(热厥,胸腹灼热,手足腕部以下逆冷)。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昏愦不语,舌謇。 热灼营阴舌质红绛。二、中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1、燥热内结: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燥裂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邪热蒸腾身热面赤,呼吸气粗。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 燥屎内结腹满便秘。 热盛伤津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

29、便短赤。 燥热舌脉苔黄燥,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2、湿热郁阻: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吐,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湿遏热伏身热不扬,头身重痛。 脾失健运胸脘痞闷,大便不爽,溏泄。 胃失和降泛恶欲吐。 湿热舌脉舌苔黄腻,脉濡数。 审证要点: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三、下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少苔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1、肝肾阴虚: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脉虚大。 阴虚内热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口燥咽干,脉虚大。 阴精失充神倦,耳聋。 2、虚风内动:手足蠕动,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时时欲脱。 筋脉失养手足蠕动,瘛疭,心中憺憺大动。 阴精欲绝神倦脉虚,时时欲脱。 审证要点: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少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