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0152570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jing(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大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及特征分析一、引言 我国城市与河流众多,基于供水和航运等的需要,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都因河而起,而城市大规模跨越大江大河发展则始于19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例如杭州跨越钱塘江建设江南新区、南京跨长江建设江北新城。在快速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跨河战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构建大都市区空间框架,引导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众多沿江城市的共同选择。二、我国跨江和发展的进程与动力 我国古代城市跨河发展的现象较少,这主要由于受水文条件和桥梁技术的制约,另外建城理念和思想文化也起到一定作用。 这一时期,城市主要滨河发展。一是重要政权的首都;二是通航河流的沿岸城市。代表着政治

2、力量与经济力量推动的结果 近现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出现了不同类型、规模,以不同模式实现跨江河发展的城市,按时间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至1949年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工商物流交通运输的兴起,出现了一些以商埠交通枢纽为代表的跨河形态,典型的城市既包括近海滨江型的天津、广州,也包括内陆滨江型的长春、重庆等。 第二阶段(1949至1990 年):为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土地开发热潮未起之时,代表性的城市包括太原、兰州、西宁等。有趣的是三个都是典型的内陆城市。 所跨河流大都较小,再加上交通设施、桥梁隧道建设能力的增强,降低了跨越的难度; 内在动力在于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扩展

3、; 三线建设和西部开发等政策倾斜起到助推作用。 第三阶段(1990 年至今):我国进入城市大规模跨江河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跨河城市大部分是大城市,所跨河流也大都是大江大河,地域分布上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包括前述的上海、杭州、南京、长沙、南昌等。 我国经历多年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积累,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不可界水则止的程度,人口、土地和基础设施压力不断增大是根本的推动力;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动的扶持引导也大大促进了跨江河进程,行政区划调整在成功案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向往和水岸生态景观价值的回归是重要的文化推力。三、 城市跨江河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城市跨江河发展的关

4、注起步较早,研究范围也较为广泛,但跨河类型的专项学术研究并不多见,仅在某些著作和文献中有所涉及。日本都市研究会主编的水网都市探讨了大阪等城市中的水网变迁历史,水网与城市文化、环境等的关系,Richard Marshall的后工业社会的城市水滨则从案例研究的角度探讨了阿姆斯特丹和上海的城市跨江河发展过程。 国内对于跨江河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型总结类型较少,主要研究动因为滨江河城市在选择跨江河发展新区时,对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和时机选择等方面进行前期论证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选择跨江河发展城市的日益增多,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加,并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表现为战略层面的研究

5、从以城市规划单一学科研究为主转向社会学 经济学 工程学等多学科介入,开始对城市跨江河发展机制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另一方 面,开始借助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跨江河发展的可行性展开论证,并对其方案的实施途径给予了更多关注。三、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因素与可行性评价指标选取1、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门槛因素分析 城市发展受到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和城市结构限制,城市用地扩展、人口增长与投资费用的关系是一种阶跃性的关系。基于影响城镇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门槛理论认为城镇和工业区发展至一定阶段,常出现妨碍其向某一方向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为梯级门槛和斜坡形门槛两大类。 一个城市要突破河流束缚

6、,实现到对岸跨越发展必须满足三个克服空间发展成本的基本条件: A.达到跨越式发展条件:城市跨江河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已经达到跨越式发展的门槛,只有城市的经济、空间、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新的城市功能和相应的空间需求得以显现,多中心(Polycentric)布局形态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 工业化与机动化是我国建设用地增长的基本动力,因此,除了上述度量人口,经济的规模类、速度类指标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城市交通需求水平以及城市发展政策也应纳入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居民的住房规模需求在促进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 “外溢式“到“蛙跳式”转变时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由于住房需求指标可得性较差,故

7、以城区人口密度 /总人口密度来替代,借以衡量城市外溢发展的势能。 B.克服跨河的技术和空间制约:即跨河发展需要克服的自然地理制约和交通成本。如前所述,这类约束性指标包括河流宽度、水文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桥梁的数目 水利工程、区域供水、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 从现实发展的经验来看,此类因子对于跨河门槛的影响力(约束效应)趋于下降趋势:一是不断进步的交通工程和桥梁技术突破了交通瓶颈限制;二是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原先处于城市边缘的滨河地带正从劣势区位转变为优势区位,在快速城市化和土地供给刚性约束两相作用下,滨河空间的生态价值回归而导致较高的土地价值预期,一些城市边缘区的滨河区域反而成为开发的热点

8、。 C:在城市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在城市空间拓展中会遇到一些无法跨越的门槛如生态环境的限制,一旦被突破,人类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城市跨河区的决策和建设必须符合生态安全、防洪御险要求、以及保障环境容量、水土资源供给等,在校核上述因素对城市发展的规模容量制约时需遵循短板原则,即按照最劣势单要素进行区位选择规模供给和风险预警。例如,某市河流以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为210-240万人,生态资源承载力187万人,土地资源承载力170-190万人,所以综合承载力,即最大承载人口约170万人。2、城市跨江河发展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对我国城市跨江河发展的历史总结和门槛因素分析,可以

9、建立如下4大类的可行性评价体系,考虑到指标间的相关性和数据的获得难易,这里筛选了城市在跨江年份时的12项统计指标,并按照指标的类别进行归类。分别是: a. 发展现状规模指标:总人口、城区人、总人口密度、城区人口密度; b. 经济增长动力指标:全市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余额; c. 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指标:全市固定资产投总额人均道路面积全市社会机动车有量; d. 制约性资源因素指标 :河流宽度; 采用综合加权法求得城市跨河可行性评价结果,具体步骤包括:建立指标体系-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确定权重- 加权得分,最后通过所得指数,推断最佳跨河时机。 将数据

10、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经过验证,选用指标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指标的权重是合理的。采用SPSS对共1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贡献率以及主成分得分。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其运算过程中自然产生各评价主成分的贡献率,以贡献率与各指标的因子载荷的乘积加权为权重。即:每个变量的贡献率式中:入j表示第j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 nij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主成分中对应的因子载荷 以贡献率 ci的特征值比重作为权重 Wj,且使 Wj=1,Wj=(w1,w2, wn ) 总体来看,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对于跨河行为的限制作用趋于弱化,技术设施条件的限制作用显示出先增强、后减弱的状况,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作用逐渐成为现代城市跨河与否的关键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地形地貌、 城市防洪生态安全等限制性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尽量采取较高的设防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