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总复习课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0097302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7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质学总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地质学总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地质学总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地质学总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地质学总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地质学总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总复习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绪论绪论绪论绪论总论总论总论总论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1.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与地质环境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课程大纲课程大纲2课程大纲课程大纲分论分论分论分论 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1.地震地震2.崩塌崩塌3.滑坡滑坡4.泥石流泥石流5.地面塌陷地面塌陷6.地面沉降地面沉降7.海水入侵海水入侵8.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9.水土流失水土流失10.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11.荒漠化荒漠化12.湿

2、地退化湿地退化3uu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uu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绪论绪论41 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与地质环境uu环境的概念环境的概念广义定义、狭义定义广义定义、狭义定义uu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系统;全球地质环境系统;局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系统;全球地质环境系统;局域地质环境系统的时空尺度域地质环境系统的时空尺度uu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地质环境系统的开放

3、性;地质环境系统的层次性;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特地质环境系统的开放性;地质环境系统的层次性;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特性;地质环境系统的自然性;地质环境系统的自然- -社会双重属性社会双重属性uu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时空结构、功能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时空结构、功能总论总论总论总论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5uu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演化与变化;宏观与微观;信息与信号;稳定与平衡;输入演化与变化;宏观与微观;信息与信号;稳定与平衡;输入- -响应响应- -输出;输出;涨落

4、涨落uu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输入与响应的关系;信号变换的滞后、延迟与叠加效应;地质环境系统输入与响应的关系;信号变换的滞后、延迟与叠加效应;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影响因素的种类、个数、强度、速率、排列次序演化的外部条件(影响因素的种类、个数、强度、速率、排列次序)uu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地质环境系统的协同作用及自组织;地质环境如何从稳定走向失稳地质环境系统的协同作用及自组织;地质环境如何从稳定走向失稳uu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稳定稳定- -失稳失稳- -稳定态重建;地质环境系统失稳的形式稳定态重

5、建;地质环境系统失稳的形式2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63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uu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uu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的概念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区别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区别uu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分类方案分类方案uu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

6、三种联系方式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三种联系方式73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uu我国地质环境问题我国地质环境问题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严重性、成因分析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严重性、成因分析uu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调查、评价的基本原则;调查方法;现在地质环境问题的识别及调查、评价的基本原则;调查方法;现在地质环境问题的识别及详细调查详细调查uu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地质灾害防治的两个基本途径地质灾害防治的两个基本途径81 地震地震 分论分论分论分论 若干环境地质问题的论述若干环境地质问题的论述若干环境地质问题的论述若干环境地

7、质问题的论述uu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uu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我国强震带的空间分布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我国强震带的空间分布uu地震效应地震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砂土液化);次生灾害效应振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砂土液化);次生灾害效应91 地震地震 uu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断层学说;地震的力学成因;地震发震的原因(自然地质作用形成断层学说;地震的力学成因;地震发震的原因(自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地震;人为活动诱发的地震的地震;人为活

8、动诱发的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uu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 地震活动的特点(重复性、迁移性、填空性、累进突发性);地震地震活动的特点(重复性、迁移性、填空性、累进突发性);地震的预报(时间、空间);地震的监测的预报(时间、空间);地震的监测102 崩塌崩塌 uu崩塌的概念及分类崩塌的概念及分类 崩塌的定义;按崩塌发生地点、崩塌物岩性特征、分离面特性等进行崩塌的定义;按崩塌发生地点、崩塌物岩性特征、分离面特性等进行分类分类uu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斜坡体系统结构、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作用;崩塌的形成机理;崩塌斜坡体系统结构、斜坡体

9、系统外部环境作用;崩塌的形成机理;崩塌的模式;的模式;uu潜在崩塌体稳定性分析潜在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地质历史分析法、刚体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地质力学模拟实验地质历史分析法、刚体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地质力学模拟实验uu崩塌的防治崩塌的防治 防护措施、地质体改造措施防护措施、地质体改造措施113 滑坡滑坡 uu滑坡相关的基本概念滑坡相关的基本概念、滑坡分类、滑坡分类 滑坡的定义;滑坡的空间形态特征;滑坡的野外识别;滑坡的分类(滑坡的定义;滑坡的空间形态特征;滑坡的野外识别;滑坡的分类(6 6种种分类方法)分类方法)uu我国滑坡灾害的发育情况我国滑坡灾害的发育情况 全国滑坡灾害易发分布区全国

10、滑坡灾害易发分布区uu滑坡的成因机理滑坡的成因机理 应力分布特征;力学成因;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岩土体类型、应力分布特征;力学成因;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内部因素:岩土体类型、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外部因素: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外部因素: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滑);滑坡发育的阶段;滑坡发育过程中的变形迹象坡发育的阶段;滑坡发育过程中的变形迹象12uu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自然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数学力学计算法、长期监测法、非线自然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数学力学计算法、长期监测法、非线性数学法性数学法uu滑坡的预测预报滑坡的预测预报

11、时间预报;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空间预测uu滑坡的防治滑坡的防治 滑坡防治的原则;滑坡防治的原则;6 6大类防治方案及其具体工程措施、防治原理大类防治方案及其具体工程措施、防治原理3 滑坡滑坡 13uu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的运动特征;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沟谷的发育阶段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的运动特征;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沟谷的发育阶段uu中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中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概况;泥石流的危害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概况;泥石流的危害uu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形成必备的三个条件;泥石流形成必备的三个条件;4 泥石流泥

12、石流 uu泥石流的野外识别泥石流的野外识别 现代泥石流的识别;古泥石流的识别现代泥石流的识别;古泥石流的识别uu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泥石流的预测预报 时间预报;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空间预测uu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不同泥石流区域的具体防治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不同泥石流区域的具体防治工程措施14uu地面塌陷的概念地面塌陷的概念 地面塌陷的定义;地面塌陷的分类地面塌陷的定义;地面塌陷的分类uu地面塌陷的危害地面塌陷的危害 地面塌陷的危害种类地面塌陷的危害种类uu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特点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特点 岩溶塌陷区的分布特点(南方岩溶、北方岩溶);矿

13、山采空区地面塌岩溶塌陷区的分布特点(南方岩溶、北方岩溶);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分布特点陷的分布特点5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 15uu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岩土体内部条件:空洞、洞穴围岩状况;岩土体的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岩土体内部条件:空洞、洞穴围岩状况;岩土体的外部条件:降水、河湖倒灌、地震、人为活动);地面塌陷的发生机理(矿山外部条件:降水、河湖倒灌、地震、人为活动);地面塌陷的发生机理(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岩溶地面塌陷机理:潜蚀作用、真空吸蚀效应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岩溶地面塌陷机理:潜蚀作用、真空吸蚀效应)uu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岩溶

14、塌陷的稳定性评价 岩溶塌陷的地质模式;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塌陷体的稳定性评价、土岩溶塌陷的地质模式;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塌陷体的稳定性评价、土洞的稳定性评价、浅埋岩溶洞隙的稳定性评价)洞的稳定性评价、浅埋岩溶洞隙的稳定性评价)uu地面塌陷的防治地面塌陷的防治 岩溶地面塌陷的预防;岩溶地面塌陷治理的具体工程措施及其机理;矿山岩溶地面塌陷的预防;岩溶地面塌陷治理的具体工程措施及其机理;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预防及治理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预防及治理5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 16uu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地面沉降的定义;地面沉降所造成危害的种类地面沉降的定义;地面沉降所造成危害的种类uu我国地面沉降现状我国地面

15、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区域及城市,及其发育特征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区域及城市,及其发育特征uu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及规律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及规律 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即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抽水条件下、注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即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抽水条件下、注水条件下、地面加载条件下);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砂泥质土、粘性水条件下、地面加载条件下);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砂泥质土、粘性土)土)uu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 垂直位移的变化规律;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抽水对地地面沉降的影响规垂直位移的变化规律;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抽水对地地面沉降的影响规律;地层对

16、地面沉降的影响律;地层对地面沉降的影响6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 17uu地面沉降主要特点地面沉降主要特点 区域易发性;时间累进性;过程渐变性;成因复杂性;难以逆转性区域易发性;时间累进性;过程渐变性;成因复杂性;难以逆转性uu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 调查评价的内容、方式调查评价的内容、方式uu地面沉降监测与预测地面沉降监测与预测 监测方法(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水准监测网);预测监测方法(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水准监测网);预测方法(统计模型、理论模型、数值方法)方法(统计模型、理论模型、数值方法)uu地面沉降防治地面沉降防治 如何有效的预防地面沉降,

17、或其发展强度如何有效的预防地面沉降,或其发展强度6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 18uu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海水入侵、海侵);海水入侵造成危害的种类;海水入侵发生基本概念(海水入侵、海侵);海水入侵造成危害的种类;海水入侵发生必备的两个条件必备的两个条件uu我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我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我国海水入侵的分布我国海水入侵的分布uu海水入侵的原因海水入侵的原因 海水入侵的根本原因(海水入侵的根本原因(“ “地下水地下水- -海水海水” ”压力失衡、压力失衡、)7 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19uu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海水入侵的过程;海水入侵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衡模式;海

18、水入侵稳定分海水入侵的过程;海水入侵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衡模式;海水入侵稳定分界面的动水压力平衡模式;实际工作中咸淡水分界面的判别界面的动水压力平衡模式;实际工作中咸淡水分界面的判别uu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海水入侵调查的内容及方法手段海水入侵调查的内容及方法手段uu海水入侵的防治海水入侵的防治 海水入侵防治所基于的两个基本原理;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地下水海水入侵防治所基于的两个基本原理;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地下水系统硬结构的调整系统硬结构的调整7 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20uu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水土流失的定义,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定义,及其与“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 ”定义的区

19、别;水土流失的类型定义的区别;水土流失的类型uu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域及特点;水土流失的危害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区域及特点;水土流失的危害uu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 产流过程产流过程- -侵蚀过程侵蚀过程- -搬运过程搬运过程- -堆积过程;水力侵蚀的形式(坡面侵蚀、沟堆积过程;水力侵蚀的形式(坡面侵蚀、沟谷侵蚀、山洪侵蚀)谷侵蚀、山洪侵蚀)uu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 外界条件(降雨、人类活动);内部结构(坡形、土壤及母岩的性质、植外界条件(降雨、人类活动);内部结构(坡形、土壤及母岩的性质、植被覆盖被覆盖);衡量土壤抗侵蚀能力的

20、指标);衡量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指标uu水土流失的防治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措施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措施9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 21uu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土壤盐渍化的定义土壤盐渍化的定义uu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区域及特点;土壤盐渍化的危害我国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区域及特点;土壤盐渍化的危害uu土壤盐渍化的机理土壤盐渍化的机理 形成条件(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水、土壤冻融、人为活动;内部形成条件(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水、土壤冻融、人为活动;内部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矿化度、包气带岩性结构、潜水含水层的透水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矿化度

21、、包气带岩性结构、潜水含水层的透水性);包气带与外部环境间的盐分交换(双向模式);盐渍土形成的基本模式性);包气带与外部环境间的盐分交换(双向模式);盐渍土形成的基本模式(盐分单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盐分单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盐分双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盐分双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uu土壤盐渍化的分级土壤盐渍化的分级 盐渍土的分类;盐渍土的分级盐渍土的分类;盐渍土的分级uu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盐渍土的危害;土壤盐渍化的预防;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减少土盐渍土的危害;土壤盐渍化的预防;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减少土壤盐分输入、增加土壤盐分排出、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

22、)壤盐分输入、增加土壤盐分排出、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10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 22uu自学内容自学内容8 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 11 荒漠化荒漠化 12 湿地退化湿地退化 23考试内容及方式考试内容及方式uu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20112011年年1 1月月1414日,周五,上午日,周五,上午9:0011:009:0011:00uu考试地点考试地点uu考试方式考试方式 开卷考试开卷考试uu考试内容考试内容 一、概念陈述(一、概念陈述(6 6题题55分分/ /题题=30=30分)分) 二、辨析题(判断下列提法是否正确,必须陈述理由,二、辨析题(判断下列提法是否正确,必须陈述理由,5 5题题 8 8分分/ /题题=40=40分)分) 三、论述题(三、论述题(2 2题题1515分分/ /题题=30=30分)分)uu考试成绩考试成绩 卷面成绩(卷面成绩(70%70%)+ + 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