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4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件 人民版选修3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9482676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4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件 人民版选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4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件 人民版选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4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件 人民版选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4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件 人民版选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4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件 人民版选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4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件 人民版选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4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课件 人民版选修3(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一、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一、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1.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战略:力争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实力变化(1)苏联:实力持续增强,缩短了同美国的差距。经济上: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美国。军事上: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率先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外交上:广交朋友,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扩大苏联的阵地和影响。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2)美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在欧洲承担的过多防务负担,造成美国庞大的海外开支。社会福利计划使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急剧攀升。日本、西欧要求摆脱美国

2、控制的呼声日高。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1)缓和: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的主张。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并与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并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2)紧张:1962年,美苏发生古巴导弹危机。最后苏联撤除了在古巴的导弹。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1956年赫鲁晓夫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段话反映出苏联的什么战略意图?提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3、的基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二、尼克松主义二、尼克松主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国内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2.提出:1969年尼克松在关岛发表外交政策演说,宣布对亚新政策,后来他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这就是“尼克松主义”。3.实质:在不放弃美国“全球责任”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分担更多的责任。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4.主要表现(1)积极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让其盟友分担更多的责任,减轻美国负担,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2)改善美国的国际政治环境:使越南战争实现“越南化”。改善中美关系。

4、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重新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是否说明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提示:并未放弃霸权政策。当时尼克松政府面对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困境及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有些力不从心,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其目的仍然是确保其世界霸权地位。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三、美苏三、美苏“缓和外交缓和外交”1.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1)美国方面:国内:在经济上,结束战后20多年的快速发展势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

5、下;对外贸易逆差逐年增加;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在政治上,陷入越战泥潭,反战运动高潮迭起。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逐渐形成日本、西欧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格局。(2)苏联方面:经济和军事实力明显增强。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2.表现(1)美苏两国首脑频频互访和举行会谈,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保证尽力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争,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2)美苏关系中的经济色彩逐渐加强。(3)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苏开始了新的缓和局面。美苏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加强了“和平”与人权攻势,期望“不战而胜”。3.评价(1)美苏缓和外交反映了美苏两国极力维护两极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

6、企图。(2)“缓和”只是美苏的权宜之计,各自的终极目标并未改变。(3)两国在对话、妥协的同时,也把对抗、争夺推向了世界各地。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四、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四、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1.美苏国力(1)美国:全球性扩张给美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美苏争霸带来的军备竞赛使美国军事工业非常发达,但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却日趋衰退,造成其国际收支失衡;而正在崛起的西欧和日本不断以美元兑换黄金,动摇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强行推行其价值观遭到了世界人民的反对。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2)苏联: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与自身综合国力不相称

7、的扩张,使其国民经济不堪重负。长期的军备竞赛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争夺,干涉他国内政,加深了与西方的矛盾,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孤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对苏联的离心倾向不断增强。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四2.西欧和日本的崛起(1)原因: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们开始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多的发言权。(2)表现:西欧积极实行以经济联合促进政治联合,争取用“一个声音讲话”。日本努力改变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尽力摆脱美国的控制。3.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1)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在外

8、交上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强烈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成为反殖、反霸斗争的重要力量。(2)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认识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影响认识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美苏争霸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对抗,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推行强权政治的必然反映,根本目的在于争夺世界霸权。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影响 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学习“美苏争锋”这一课时,就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结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不

9、正确的是()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B.导致德国和朝鲜的分裂C.使得世界人民一直处在核战争的恐惧之中D.导致东欧剧变解析:东欧各国长期照搬苏联模式,造成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答案:D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有利的方面包括() (导学号52670014)防止了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限制了核武器的扩散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为所欲为以签订协议来解决问题A.B.C.D.答案:D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两极格局的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界线比较分明。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

10、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史料一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摘编自苏联兴亡史史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安全的全部责任。只有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外政策报告(1970年)研读(1)信息:从表层信息看,史料一反映出苏联“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加强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而争夺世界霸权;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强调以谈判代替对抗。从深层信息看,无论是苏联的“缓和战略”,还是美国的“战略防御”,其本质目的都在于争夺世界霸权。(2)结论:该类史料常用于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