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和课标的解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9318658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和课标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和课标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和课标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和课标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和课标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和课标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和课标的解读(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 业 锋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西昌学院副教授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http:/谌业锋主页 电话:0834小灵通 3687163 E-mail:1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一、新课程改革具有崭新的理念与策略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最鲜明的特色.新课程标准解读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二、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四、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一、新课程改革具有崭新的理念与策略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是课程改

2、革最鲜明的特色3一、新课程改革具有崭新的理念与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为了实现总体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为了实现总体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

3、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5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建构的学习。、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4、作的能力。6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7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最鲜明的特色最鲜明的特色为了实现改革目标,这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作一种系统工程来设计,并把课程结构作为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突破口。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5、。集中表现在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8(一)(一)强调综合性,以克服学科门强调综合性,以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的,它主要涉及在国家层面的课程结构中以何种方式和怎样的程度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潮流。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课程结构“综合性”的内涵以综合课程为主要表现方式,并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9从课程综合的程度看,大致有这样几种模式:交叉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等。这些模式在国外大都被广泛应用,部分模式仍

6、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我国的课程传统与教师接受程度,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提出课程综合化的方向,并在一定范围内,设置综合课程,减少学科门类,同时,强调学科间的联系,重组课程内容。10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看,综合课程的范式大致有: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将学生原有的过于分化的学习内容统整为几种学习领域;综合学科综合学科将原有的分科课程统整为包容性更强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学生在实践中综合掌握并运用分科知识与技能。鉴于我国关于综合课程的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开发和设置综合程度较高的学习领域尚不具有充足的现实条件,而开发和设置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的时机已经

7、成熟。11从课程实施的安排来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随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所占比重应明显超出分科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分科课程所占比重则逐渐提高,并最后超出综合课程。或者说,小学阶段课程的综合性应强于分科性,而高中阶段课程的综合性则弱于分科性。12(二)(二)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这些差异在我国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它主要涉及各级地方教育主

8、管部门、学校(校长与教师)、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以及我们的教育能给地方、学校与学生提供多少课程以供选择。这样看来,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包括如下三个基本内涵。13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我国幅员辽阔,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看,可分为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有着不同文化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应当允许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以适应这种区域经济差异。从文化角度看,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课程结构应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需要,如民族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课程等。14由此看来,国

9、家层面的课程结构需要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选择。新一轮课程改革试图建立“三级课程”的管理体系,从国家课程政策层面强调分级负责,实现相关部门或人员的决策共享;规定多少比例的必修课、每门必修课程的课时范围,留出地方课程开发的空间。15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解放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时候,课程改革才有希望。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学校文化特色。16不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都应

10、适应每一所学校之学校文化的特殊性,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国家或地方层面的课程计划还需要规定学校自己设置的选修课(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17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课程选修制。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18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教育集权制国家(如法国、日本、俄

11、罗斯等)由于长期加强了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选修课的建设,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前只在部分重点高中进行学分制试点,没有对此给以足够的重视。此次课程改革将在总结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在普通高中提倡学分制,并且,大力推进教科书的多样化。19(三)(三)确保均衡性,以促进学生全确保均衡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面、和谐的发展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精神而提出的,即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或者说,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全人”或“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只得到某一方面发展的人。因此,在课程设计中,

12、在考虑课程的持续性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课程的均衡性。一般说来,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201、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设置什么科目或多少科目;按重要性排主次,或称核心科目与基础科目。2、各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各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如各领域或科目占多少课时,课时安排在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位置(哪一季节,星期几,上、下午或第几节)等。213、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课程内容的

13、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则。学习领域或学科确定之后,就要编制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在编制标准与教科书时,必须要对内容做出合理的选择:应该教什么?或不应该教什么?这一单元在整个领域或科目体系中到底教多少内容才是恰当的?22.新课程标准解读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二、新课程标准的结构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四、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23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

14、和评价建议。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24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个学科的种课程标准已于年月以实验稿的方式向社会正式公布。从年秋季起在全国个省市个实验区开始了课程标准的实验。25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3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26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

15、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27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28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

16、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29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纲要纲要第七条指出: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30(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

17、,并在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31(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2(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

18、次再创)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33(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程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

19、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343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改成课程标准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这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这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理解和考虑:四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35(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众教育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

20、、窄的情况,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37(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课程目标着

21、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面提高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38这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9(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

22、注课程实施过程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40(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41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

23、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这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42二、新课程标准的结构二、新课程标准的结构1.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3.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分的简要分析43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标准分为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部分。以前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分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三部分44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几种

24、陈述方式: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几种陈述方式:学习领域学段(语文、数学等)学习领域水平(体育);目标领域等级(英语);主题领域(科学)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45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课课程程标标准准教教学学大大纲纲前言前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实施建议教学

25、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n n课时安排课时安排n n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n n考核与评价考核与评价评价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术语解释术语解释案例案例46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1)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47(2)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1、知识知识了解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理解解释、说明、归

26、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2、技能技能模仿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

27、)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48(3)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4)标准的附录部分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49案例:案例: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的框架结构背景与课程性质背景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

28、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0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含样例和活动建议)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分析与论证评估评估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物质物质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寸,新材料及其应用尺寸,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运动和相互作用互作用多多种种多多样样的的运运动动形形式式,机机械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

29、磁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能量能量能能量量、能能量量转转化化与与转转移移,机机械械能能,内内能能,电电磁磁能能,能能量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建议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513.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分的简要分析(1)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

30、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明。52案例物理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3(2)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点。54案例:科学标准(

31、案例:科学标准(7 79 9年级)年级)课课程程目目标标科科学学素素养养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55案例:数学标准(案例:数学标准(1919年级)年级)课课程程目目标标数数学学素素养养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情感与态度56(3)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部分,部分,按照按照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或或主题主题组织学习内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

32、对学生的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学习结果进行描述。57生物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健康地生活化学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社会发展58历史与社会(一)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33、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59(4)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内容部分和和实实施建议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均提供了典型案例案例,便于,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的落差。60(5)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附录部分对课程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地

34、理解与把握。61这种课程标准框架,是经过学习和借鉴各国的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及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反复研究所形成的,将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课程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62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方式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63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

35、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64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课程标准)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课程标准)65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

36、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课程标准)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课程标准)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课程标准)662突破学科中心突破学科中心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67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

37、,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68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地理课程标准)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生物课程标准)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693改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

38、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70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程标准)71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围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

39、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生物课程标准)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课程标准)72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73例如:成长记录与分析;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7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

40、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并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75此外,不少学科课程标准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例如:通过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76考察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

41、,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77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78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42、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79四、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四、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的实施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理想中的课程(纲要)现实中的课程(标准)教师的课程(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课程形式)学生接受的课程教师是连接理想中的课程与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之间的桥梁,起着重要的作

43、用。80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尽管课程实施有其他多种途径(如自学、社会调查等),但教学无疑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时,课程才开始得以实施。81新的课程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的素质、对新课程的理解与主动适应、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是关键。82事实表明,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这里的“

44、惰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采用新课程,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有一些曾是很成功的做法。8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是他能成功实施新课程重要前提与保证。84(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分析(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任务分析1 全面理解全面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的教育理念育理念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课程,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85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的探索过程

45、、的文化价值以及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86(1)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87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要看他的身心是否

46、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全面发展不再是所有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88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89(2)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90教师在新课程实施

47、之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91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几个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92(3)不同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48、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基础、思维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932重新认识教学的本质重新认识教学的本质简单认识:教师教,学生学。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94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1983年激进的建构

49、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VonGlasersfeld)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知道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95在我国颁布的在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试行)中对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中对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

50、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96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发展。强调教学是一种活动:(1)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活动是学生经历化过程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97(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依此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98(3)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

51、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教学过程促进可教师本身的成长。99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现有的大纲重点是对教学作出规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00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52、101与现有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教育的目标与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侧重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102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过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用价值、终身有用的知识。103课堂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能够积极地并且是

53、自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且是自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的标志。谈起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公式,做大量繁杂的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不良感受。104新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实施心得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素材。105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

54、、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06(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

55、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107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08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

56、109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110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组织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求、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引导者进到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合作者合作者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

57、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111恰当的利用新技术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112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计算器)将成为学习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广泛的现实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

58、表示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运算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113改善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仅仅是对概念、技能和结论的记忆和模仿,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等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设立的“阅读”、“探究”、“建模”、“活动”、“研究性课题”等,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素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14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又经过了抽象。教学应努力将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生活中产生、发展的,体会的价值,增进对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115(3)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

59、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生得到发展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的基础、对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116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117教师应根据所选择的素材,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

60、思考;用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就同一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或开放性(在问题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开放度)问题(包括课题学习、作业的层次性(巩固性、拓展性、探索性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1184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1)新课程给教师留有创造的空间新课程给教师留有创造的空间现行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课时数,这对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119规定了教学、评价的最高要求

61、,不能突破这些要求,否则视为“超纲”。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过度依赖教科书与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新的课程所提出的要求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这些要求是绝大多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规定或要求。因此,新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120新的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多元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

62、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121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和淡化了考试得分点,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查找资料、教材补充的内容。122因此,新的课程对教师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给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准确的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

63、拓展课程,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教学的多样化、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只是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形式、新内容的空间。123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也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变化,教师将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另外,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12

64、4(2)教师的特殊位置教师的特殊位置与外来研究者相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出在一个极为有利的研究位置。比,教师出在一个极为有利的研究位置。教师与知识建构的实践密切相关。他们在参与教育实践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实践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参与者。教师应该通过体验学生学习、考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来学会教学,以学徒身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与那些不太熟悉新知识、不善调查研究、不能创造性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交往。逐渐学会开发能反映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活动。125(3)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发展”表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教学活动,不仅促

65、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研究,开展创造性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126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一方面,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而人的身心发展有它的规律,所以要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对这种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127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这就决定了教学要涉及人的感情、精神、价值观等。教学过程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冲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不断加深对规律及学习心

66、理的研究。新的课程呼唤创造性教师,新的课程也必将造就大批的优秀教师。128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129欢迎访问 http:/ 愿与大家成为朋友!电话:0834小灵通 3687163 E-mail:130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科研)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西昌学院教育心理学副教授 中国数学会会员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凉山州数学会副秘书长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