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与佛教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9241419 上传时间:2024-07-28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教与佛教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印度教与佛教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印度教与佛教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印度教与佛教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印度教与佛教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印度教与佛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教与佛教(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度教与佛教印度教与佛教Hinduism & Buddhism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钱雪梅钱雪梅第一部分:印度教第一部分:印度教“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马克思: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推论说印度教根本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宗教。而这正是印度教的某些代言人极力向我们肯定的。” 韦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宗教第一部分框架第一部分框架n n印度教的产生和发展n n基本教义n n印度教社会秩序n n分支及其演化n n主要习俗一、印度教

2、的产生和发展一、印度教的产生和发展n n起源和早期发展n n改革运动n n印度国家独立以后的新发展(一)起源和早期发展(一)起源和早期发展n n吠陀教(Veda,1500 B.C.-1000 B.C.)n n婆罗门教(Brahmanism, 1000 B.C.-400A.D.)Brahmanism, 1000 B.C.-400A.D.)n n印度教(Hinduism, 58世纪) 中亚细亚地区狩猎游牧部落,尚武中亚细亚地区狩猎游牧部落,尚武大约前大约前5500年开始四处扩散年开始四处扩散宗教:战神、男性生殖崇拜、男性天神、雷神、山神宗教:战神、男性生殖崇拜、男性天神、雷神、山神核心观念:男性主

3、导、社会等级核心观念:男性主导、社会等级印欧语族印欧语族(Indo-European family)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地缘特性地缘特性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孟德斯鸠论印度地缘特性和居民性格:孟德斯鸠论印度地缘特性和居民性格:n n“印度人相信印度人相信印度人相信印度人相信, , , ,静止和虚无是万物的基础,是万物静止和虚无是万物的基础,是万物静止和虚无是万物的基础,是万物静止和虚无是万物的基础,是万物的终结。所以他们认为完全的无为就是最完善的的终结。所以他们认为完全的无为就是最完善的的终结。所以他们认为完全的无为就是最完善的的终结。所以他们认为完全的无为就是最完善的境界,也就是他

4、们的欲望的目的。他们给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他们的欲望的目的。他们给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他们的欲望的目的。他们给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他们的欲望的目的。他们给最高的存在物一个称号,叫做存在物一个称号,叫做存在物一个称号,叫做存在物一个称号,叫做不动的不动的不动的不动的(Brahman)Brahman)Brahman)Brahman)” n n“在(东方炎热的)国家里,沉思默想的倾向多,在(东方炎热的)国家里,沉思默想的倾向多,在(东方炎热的)国家里,沉思默想的倾向多,在(东方炎热的)国家里,沉思默想的倾向多,而行动的倾向少。在亚洲,似乎是气候越热,僧而行动的倾向少。在亚洲,似乎是气候越热,僧而行动的倾向

5、少。在亚洲,似乎是气候越热,僧而行动的倾向少。在亚洲,似乎是气候越热,僧侣的数目便越多。印度气候酷热,所以充满了僧侣的数目便越多。印度气候酷热,所以充满了僧侣的数目便越多。印度气候酷热,所以充满了僧侣的数目便越多。印度气候酷热,所以充满了僧侣。侣。侣。侣。” n n“印度人的这种怯怠,同他们残暴的行为、他们印度人的这种怯怠,同他们残暴的行为、他们印度人的这种怯怠,同他们残暴的行为、他们印度人的这种怯怠,同他们残暴的行为、他们的风俗、他们的野蛮性的苦修行,怎能相调和呢的风俗、他们的野蛮性的苦修行,怎能相调和呢的风俗、他们的野蛮性的苦修行,怎能相调和呢的风俗、他们的野蛮性的苦修行,怎能相调和呢?印

6、度的男人情愿忍受令人难以置信的苦痛;妇?印度的男人情愿忍受令人难以置信的苦痛;妇?印度的男人情愿忍受令人难以置信的苦痛;妇?印度的男人情愿忍受令人难以置信的苦痛;妇女纵火自焚。这里我们看到,他们有极大的毅力,女纵火自焚。这里我们看到,他们有极大的毅力,女纵火自焚。这里我们看到,他们有极大的毅力,女纵火自焚。这里我们看到,他们有极大的毅力,却又非常的软弱。却又非常的软弱。却又非常的软弱。却又非常的软弱。”Harappa 文化:文化:公元前公元前2500-前前1750年年1、吠陀教时期、吠陀教时期(VedaVeda,1500 B.C.-1000 1500 B.C.-1000 B.CB.C)雅利安部

7、落Aryan , “noble”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流域古代吠陀教(梨俱吠陀Rig Veda,1500B.C.)Veda:“知识” ,旧译“皮陀、韦陀”,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1-2、吠陀教的基本特点、吠陀教的基本特点: 多神崇拜多神崇拜n n把神分为天、地、空三界 天界:宇宙之王、太阳神、黎明女神等天界:宇宙之王、太阳神、黎明女神等 地界:火神、河神、酒神等地界:火神、河神、酒神等 空界:雷电神、风暴神、雨神、水神等空界:雷电神、风暴神、雨神、水神等n n信徒分为四个等级祭司贵族:祭司贵族: 婆罗门(婆罗门(Brahmins,Brahmins, priests and scholars pries

8、ts and scholars )军事贵族:军事贵族: 刹帝利刹帝利(KshatriyaKshatriya ,rulers and warriors rulers and warriors )普通民众:普通民众: 吠舍(吠舍(vaishyavaishya,traders and farmerstraders and farmers )奴隶:奴隶: 首陀罗(首陀罗(sudrasudra,menial laborers and servantsmenial laborers and servants )2、婆罗门教时期、婆罗门教时期(1000 B.C. - 400 A.D.1000 B.C. -

9、400 A.D.) 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婆罗门权力地位提高婆罗门权力地位提高 种姓制度确立种姓制度确立吠陀天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婆罗门至上沙门思潮兴起沙门思潮兴起(前(前65世纪)世纪)3、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前(前(前(前2 2世纪末公元世纪末公元世纪末公元世纪末公元5 5世世世世纪)纪)纪)纪)n n背景:沙门思潮冲击沙门思潮冲击 后孔雀王朝时代国王的提倡和保护后孔雀王朝时代国王的提倡和保护n n转化:信仰:信仰: 泛神论泛神论 三大主神三大主神三大主神三大主神崇拜方式:杀生献祭崇拜方式:杀生献祭 注重个人修行注重个人修行(二)印

10、度教改革(二)印度教改革n n商羯罗改革n n虔信派运动n n梵社运动商羯罗改革和虔信派运动商羯罗改革和虔信派运动背景:伊斯兰教冲击1)8世纪商羯罗(ShankaraShankara,788788820820年年年年); 吠檀多不二论(Advaita vedanta)2)11世纪开始虔信派运动(Bhakti)1526年,莫卧儿王朝建立梵社运动(梵社运动(1820年代)年代)背景: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冲击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冲击n n梵社改革(Brahma Brahma SamaSama,18281828年开始)年开始)以理性原则检验传统宗教经典;以理性原则检验传统宗教经典;一神论;内心证悟;积

11、极行动;一神论;内心证悟;积极行动;批判种姓歧视,提倡妇女解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批判种姓歧视,提倡妇女解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n n反抗殖民统治 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Ram Mohan Roy,1780-1833(三)印度国家独立以后的新发展(三)印度国家独立以后的新发展n n尼赫鲁政府实行世俗主义政策:1. 1.不立国教,各宗教一律平等不立国教,各宗教一律平等2. 2.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3. 3.消除种姓隔离,废除贱民制度消除种姓隔离,废除贱民制度n n1970年代开始,印度教复兴二、印度教基本教义二、印度教基本教义n n吠陀权威n n梵我同一n n业报轮回n n精神解脱1、

12、 吠陀权威吠陀权威n n奉为奉为“神的启示神的启示”。印度教的根本标志。印度教的根本标志。n n吠陀书:吠陀书:1 1)吠陀本集吠陀本集吠陀本集吠陀本集:赞颂神灵,祭祀礼仪、法术和咒语汇赞颂神灵,祭祀礼仪、法术和咒语汇赞颂神灵,祭祀礼仪、法术和咒语汇赞颂神灵,祭祀礼仪、法术和咒语汇编(编(编(编(1500B.C. 1500B.C. ,梨俱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阿闼婆吠陀等等) )2 2)梵书梵书梵书梵书:解释解释解释解释吠陀本集吠陀本集吠陀本集吠陀本集(1000 B.C.-700B.C.1000 B.C.-700B.C.)3 3)森林书森林书森林书森林书:祭祀理

13、论祭祀理论祭祀理论祭祀理论4 4)奥义书奥义书奥义书奥义书:宇宙观和人生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宇宙观和人生观(700B.C.- 500B.C.700B.C.- 500B.C.)n n学习吠陀:学习吠陀:义务义务义务义务Vs.Vs.权利和资格权利和资格权利和资格权利和资格2、梵我同一、梵我同一印度教的宇宙观和印度教的宇宙观和神论神论n n梵:梵:梵:梵:Brahman,Brahman,宇宙的最高本体宇宙的最高本体,万物的根本万物的根本,不不具有任何属性和形式具有任何属性和形式 “ “万物从梵天而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复归于万物从梵天而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复归于万物从梵天而生,

14、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复归于万物从梵天而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复归于梵天梵天梵天梵天” ”(森林书森林书森林书森林书) n n我:人的本质我:人的本质我:人的本质我:人的本质n n梵我同一:两者同根同源同体;梵我同一:两者同根同源同体;梵我同一:两者同根同源同体;梵我同一:两者同根同源同体;“ “自我自我自我自我” ”还原于还原于还原于还原于梵梵梵梵 梵与梵与“多神多神”:多形共相:多形共相“ “啊,神啦,请原谅我因为人性的限制而来的三种罪:啊,神啦,请原谅我因为人性的限制而来的三种罪:啊,神啦,请原谅我因为人性的限制而来的三种罪:啊,神啦,请原谅我因为人性的限制而来的三种罪:你无所不在,而我

15、却在此处崇拜你;你无所不在,而我却在此处崇拜你;你无所不在,而我却在此处崇拜你;你无所不在,而我却在此处崇拜你;你无形象,而我却以这些形象崇拜你;你无形象,而我却以这些形象崇拜你;你无形象,而我却以这些形象崇拜你;你无形象,而我却以这些形象崇拜你;你无需赞美,而我却对你献上这些祈祷的礼敬。你无需赞美,而我却对你献上这些祈祷的礼敬。你无需赞美,而我却对你献上这些祈祷的礼敬。你无需赞美,而我却对你献上这些祈祷的礼敬。神啊,请原谅因为我人性的限制而来的三种罪。神啊,请原谅因为我人性的限制而来的三种罪。神啊,请原谅因为我人性的限制而来的三种罪。神啊,请原谅因为我人性的限制而来的三种罪。 ” ”“ “神

16、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时代与国家。所神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时代与国家。所神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时代与国家。所神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时代与国家。所有的教旨只是许多条路而已,任何一条路并非就是神自己。有的教旨只是许多条路而已,任何一条路并非就是神自己。有的教旨只是许多条路而已,任何一条路并非就是神自己。有的教旨只是许多条路而已,任何一条路并非就是神自己。的确,我们如果全心全意地跟随任何一条路都可以到达神的确,我们如果全心全意地跟随任何一条路都可以到达神的确,我们如果全心全意地跟随任何一条路都可以到达神的确,我们如果全心全意地跟随任何一条路都可以

17、到达神那里。我们可以从正面或者从侧面来吃一个有糖霜的蛋糕,那里。我们可以从正面或者从侧面来吃一个有糖霜的蛋糕,那里。我们可以从正面或者从侧面来吃一个有糖霜的蛋糕,那里。我们可以从正面或者从侧面来吃一个有糖霜的蛋糕,怎么吃都会一样甜。怎么吃都会一样甜。怎么吃都会一样甜。怎么吃都会一样甜。” ”3、业报轮回、业报轮回(奥义书奥义书)n n“移生” “灵魂不死”n n“轮回”基于“业” (karmas) 言行思(口、身、意)n n“果报” (VipakaVipaka):三道四生 三道:天道、祖道、兽道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种生4、精神解脱、精神解脱印度教的最终目的。亦称灵魂解脱。印度教的最终目的

18、。亦称灵魂解脱。n n含意:灵魂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放出来 亲证亲证亲证亲证“ “梵我同一梵我同一梵我同一梵我同一” ”的一元境界的一元境界的一元境界的一元境界n n前提:消除“无明”( (maya ) ),达到真智真智 “ “这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但不要在上面造房这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但不要在上面造房这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但不要在上面造房这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但不要在上面造房子。子。子。子。” ”n n方法:瑜伽修持(Yoga)三、印度教社会秩序:三、印度教社会秩序: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种姓制度( VarnaVarna,caste caste )Varna:原意原意 “ “品

19、质、颜色品质、颜色” ”,引申为,引申为“ “种种” ”或或“ “类类” ”。“在传统的印度教社会中,一个人从生到死,在传统的印度教社会中,一个人从生到死,一举手一投足,都受种姓法规的支配。可一举手一投足,都受种姓法规的支配。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在走种姓规定了的路线。以说他的一生就是在走种姓规定了的路线。”n n种姓观念的神圣依据n n教义内容的变异n n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种姓种姓”观念的神圣依据观念的神圣依据“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长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梨俱吠陀梨俱吠陀 原人歌原人歌)教义内容的变异教义内容的变异n n结构变异:结构变异:结构变异:结构

20、变异: 衍生出次级种姓、种姓之外的衍生出次级种姓、种姓之外的衍生出次级种姓、种姓之外的衍生出次级种姓、种姓之外的贱民贱民贱民贱民n n世俗政治权力卷入,转化为世俗政治权力卷入,转化为世俗政治权力卷入,转化为世俗政治权力卷入,转化为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婆罗门:主要从事与心灵和精神相关的事务(婆罗门:主要从事与心灵和精神相关的事务(婆罗门:主要从事与心灵和精神相关的事务(婆罗门:主要从事与心灵和精神相关的事务(“ “巫师种巫师种巫师种巫师种姓姓姓姓” ”););););刹帝利:刹帝利:刹帝利:刹帝利:“ “军事行政领袖军事行政领袖军事行政领袖军事

21、行政领袖” ”,掌握最高社会权力;,掌握最高社会权力;,掌握最高社会权力;,掌握最高社会权力;吠舍:吠舍:吠舍:吠舍:“ “人们人们人们人们” ”、“ “子民子民子民子民” ”。从事农业和商业;。从事农业和商业;。从事农业和商业;。从事农业和商业;首陀罗:首陀罗:首陀罗:首陀罗:“ “工匠种姓工匠种姓工匠种姓工匠种姓” ”;卑仆贱役。;卑仆贱役。;卑仆贱役。;卑仆贱役。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1.种姓种姓“世袭世袭”2.种姓壁垒种姓壁垒n n严禁种姓间通婚严禁种姓间通婚“ “法典上早已将种姓间的混血儿列入比其父母一方都更低的法典上早已将种姓间的混血儿列入比其父母一方都更低的法典上早

22、已将种姓间的混血儿列入比其父母一方都更低的法典上早已将种姓间的混血儿列入比其父母一方都更低的种姓,并且绝无可能跻身于前三个种姓。种姓,并且绝无可能跻身于前三个种姓。种姓,并且绝无可能跻身于前三个种姓。种姓,并且绝无可能跻身于前三个种姓。” ”n n职业专属职业专属种姓壁垒种姓壁垒“ “种姓之间彻底讲求种姓之间彻底讲求种姓之间彻底讲求种姓之间彻底讲求 兄弟爱兄弟爱兄弟爱兄弟爱 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不可能的。因为种姓的建构原则之一,是不同种姓间的共同生活种姓的建构原则之一,是不同种姓间的共同生活种姓的建构原则之一,是不同种姓间的共同生活种姓的建构原则之一,是不同种姓间

23、的共同生活里至少应该要有仪式上牢不可破的屏障。婆罗门里至少应该要有仪式上牢不可破的屏障。婆罗门里至少应该要有仪式上牢不可破的屏障。婆罗门里至少应该要有仪式上牢不可破的屏障。婆罗门的食物光是被一个较低种姓的人瞄上一眼就会受的食物光是被一个较低种姓的人瞄上一眼就会受的食物光是被一个较低种姓的人瞄上一眼就会受的食物光是被一个较低种姓的人瞄上一眼就会受到仪式性的污染。到仪式性的污染。到仪式性的污染。到仪式性的污染。平日在非自己种姓者眼前平日在非自己种姓者眼前平日在非自己种姓者眼前平日在非自己种姓者眼前进食是仪式上严格禁止的。进食是仪式上严格禁止的。进食是仪式上严格禁止的。进食是仪式上严格禁止的。” ”

24、“ “种姓毫无疑问的是一种封闭性的身份团体。身份种姓毫无疑问的是一种封闭性的身份团体。身份种姓毫无疑问的是一种封闭性的身份团体。身份种姓毫无疑问的是一种封闭性的身份团体。身份团体资格所附带的一切义务与壁垒,无不存在于团体资格所附带的一切义务与壁垒,无不存在于团体资格所附带的一切义务与壁垒,无不存在于团体资格所附带的一切义务与壁垒,无不存在于种姓,甚且更被强调到最高点。种姓,甚且更被强调到最高点。种姓,甚且更被强调到最高点。种姓,甚且更被强调到最高点。” ” 韦伯:韦伯:韦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宗教韦伯论种姓制度的稳定韦伯论种姓制度的稳定“ “尽管个个虔信的印度教徒并不尽

25、然明了此种业报尽管个个虔信的印度教徒并不尽然明了此种业报尽管个个虔信的印度教徒并不尽然明了此种业报尽管个个虔信的印度教徒并不尽然明了此种业报教义教义教义教义的种种堂而皇之的前提假设,然而这并的种种堂而皇之的前提假设,然而这并的种种堂而皇之的前提假设,然而这并的种种堂而皇之的前提假设,然而这并无碍于其实际效应的问题无碍于其实际效应的问题无碍于其实际效应的问题无碍于其实际效应的问题他(虔信的印度教徒)他(虔信的印度教徒)他(虔信的印度教徒)他(虔信的印度教徒)被锁定在一个唯有通过此种理念关联才具有意义被锁定在一个唯有通过此种理念关联才具有意义被锁定在一个唯有通过此种理念关联才具有意义被锁定在一个唯

26、有通过此种理念关联才具有意义的机制之中,这样的归结制约着他的行动。的机制之中,这样的归结制约着他的行动。的机制之中,这样的归结制约着他的行动。的机制之中,这样的归结制约着他的行动。共共共共产党宣言产党宣言产党宣言产党宣言的结尾说:的结尾说:的结尾说:的结尾说: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对对对对低等种姓的虔敬印度教徒而言,亦是如此。他们低等种姓的虔敬印度教徒而言,亦是如此。他们低等种姓的虔

27、敬印度教徒而言,亦是如此。他们低等种姓的虔敬印度教徒而言,亦是如此。他们可以获得可以获得可以获得可以获得 世界世界世界世界 ,甚至是天上的世界,他们也,甚至是天上的世界,他们也,甚至是天上的世界,他们也,甚至是天上的世界,他们也可以变成刹帝利、婆罗门,甚至成为天人或一个可以变成刹帝利、婆罗门,甚至成为天人或一个可以变成刹帝利、婆罗门,甚至成为天人或一个可以变成刹帝利、婆罗门,甚至成为天人或一个神神神神只不过,不在今生今世,而在来生来世,只不过,不在今生今世,而在来生来世,只不过,不在今生今世,而在来生来世,只不过,不在今生今世,而在来生来世,一个和今世一样的世界秩序里。一个和今世一样的世界秩序

28、里。一个和今世一样的世界秩序里。一个和今世一样的世界秩序里。” ”不可接触者不可接触者 or harijan?四、印度教的分支及其演化四、印度教的分支及其演化n n沙门思潮与耆那教沙门思潮与耆那教n n虔信派运动与锡克教虔信派运动与锡克教 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沙门思潮(SramanaSramana, 600 B.C., 600 B.C.前后前后前后前后) )耆那教:耆那教: “ “胜利者的宗教胜利者的宗教” ”n nJainism Jainism ,jinajina意为意为conquerorconquerorn n大雄大雄 筏陀摩那(筏陀摩那(MahaviraMahavira ,前,

29、前599599年前年前527527年年)创立,)创立, 4 41313世纪广泛流行世纪广泛流行n n主张:主张: 万物亘古存在,没有造物主万物亘古存在,没有造物主 禁欲苦行(禁欲苦行(asceticismasceticism) 灵魂解脱之道灵魂解脱之道 佛教佛教反对婆罗门特权、反对祭祀杀生、主张种姓平等Samyagdarshana (right belief)Samyagjnana (right knowledge)Samyakcarita (right conduct) 虔信派运动和锡克教虔信派运动和锡克教1117世纪,泰米尔地区世纪,泰米尔地区主要主张:主要主张:反对多神崇拜。崇拜唯一的大

30、神(黑天、反对多神崇拜。崇拜唯一的大神(黑天、罗摩、林加)罗摩、林加)崇拜方式:重礼仪转向重虔信;崇拜方式:重礼仪转向重虔信;用通俗语言代替梵语;导师和圣者取代用通俗语言代替梵语;导师和圣者取代婆罗门传统地位;婆罗门传统地位;反对种姓隔离和歧视,强调才能和德行反对种姓隔离和歧视,强调才能和德行锡克教(锡克教( Sikhism)16世纪初,旁遮普地区世纪初,旁遮普地区n n那纳克那纳克(Guru NanakGuru Nanak)创立,信徒自称创立,信徒自称Sikha,意为,意为“ “那纳克的门徒那纳克的门徒那纳克的门徒那纳克的门徒” ”。n n核心主张:核心主张: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和祭祀制度;

31、反对苦行主义;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和祭祀制度;反对苦行主义;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和祭祀制度;反对苦行主义;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和祭祀制度;反对苦行主义;在神面前人人平等;达到神明获得解脱。在神面前人人平等;达到神明获得解脱。在神面前人人平等;达到神明获得解脱。在神面前人人平等;达到神明获得解脱。 尊奉尊奉尊奉尊奉“ “古鲁古鲁古鲁古鲁” ”。n n1717世纪初开始走上军事化道路世纪初开始走上军事化道路世纪初开始走上军事化道路世纪初开始走上军事化道路五、印度教习俗五、印度教习俗n n人生五大债务n n人生四个阶段n n神圣的恒河(一)人生五大债务(一)人生五大债务n n神债:神债:敬神、祭祀;

32、敬神、祭祀;敬神、祭祀;敬神、祭祀;n n祖宗债:祖宗债:结婚生子;结婚生子;结婚生子;结婚生子;n n圣哲债:圣哲债:学习、授业、虔诚服从;学习、授业、虔诚服从;学习、授业、虔诚服从;学习、授业、虔诚服从;n n人债:人债:热情款待不速之客、提供方便;热情款待不速之客、提供方便;热情款待不速之客、提供方便;热情款待不速之客、提供方便;n n生灵债:生灵债:喂食动物、不杀生,不毁坏植物和树喂食动物、不杀生,不毁坏植物和树喂食动物、不杀生,不毁坏植物和树喂食动物、不杀生,不毁坏植物和树木。木。木。木。(二)人生四个阶段(“再生族”)n n梵行期:梵行期:8 81212岁开始。从师习艺,研修吠陀。

33、岁开始。从师习艺,研修吠陀。岁开始。从师习艺,研修吠陀。岁开始。从师习艺,研修吠陀。n n家居期:家居期:25255050岁。岁。岁。岁。n n林栖期:林栖期:5050岁以后。入林苦修,思考自我。岁以后。入林苦修,思考自我。岁以后。入林苦修,思考自我。岁以后。入林苦修,思考自我。n n云游期:云游期:林栖者返回到世界中,以四海为家。林栖者返回到世界中,以四海为家。林栖者返回到世界中,以四海为家。林栖者返回到世界中,以四海为家。“与永恒的我认同而生活,对其他一切视而不见与永恒的我认同而生活,对其他一切视而不见与永恒的我认同而生活,对其他一切视而不见与永恒的我认同而生活,对其他一切视而不见”。“他

34、不再关心他的身体是倒下还是留存着,有如牛他不再关心他的身体是倒下还是留存着,有如牛他不再关心他的身体是倒下还是留存着,有如牛他不再关心他的身体是倒下还是留存着,有如牛不关心某人挂在它颈上的花环会变成如何一般;不关心某人挂在它颈上的花环会变成如何一般;不关心某人挂在它颈上的花环会变成如何一般;不关心某人挂在它颈上的花环会变成如何一般;因为现在他心灵的官能完全安顿在神圣的力量、因为现在他心灵的官能完全安顿在神圣的力量、因为现在他心灵的官能完全安顿在神圣的力量、因为现在他心灵的官能完全安顿在神圣的力量、福佑的本质之中。福佑的本质之中。福佑的本质之中。福佑的本质之中。” (三)神圣的恒河(三)神圣的恒

35、河“印度人相信,恒河的水有使人圣化的效用。印度人相信,恒河的水有使人圣化的效用。他们认为死在恒河河畔的人可以免受来世他们认为死在恒河河畔的人可以免受来世的刑罚,并将居住到极乐的净土。他们从的刑罚,并将居住到极乐的净土。他们从僻远的地方把充满死人骨灰的壶罐带到恒僻远的地方把充满死人骨灰的壶罐带到恒河,扔进水里。一个人生前是否过着道德河,扔进水里。一个人生前是否过着道德的生活,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只要死后被的生活,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只要死后被扔进恒河就行了。扔进恒河就行了。” (孟德斯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The clearest image of cosmic activity o

36、f God which any art or religion can boast of. This conception itself is a synthesis of science, religion and art. An entire cosmology, theology and way of salvation are embodied in this single form. To really see the meanings of Nataraja is to see into the inner workings of our own existence. 第二部分第二

37、部分 佛教佛教n n起源n n佛陀思想的特色n n核心教义n n主要宗派一、佛教的起源一、佛教的起源1 1)婆罗门教思潮:)婆罗门教思潮: 祭祀万能祭祀万能 梵我同一梵我同一 婆罗门至上婆罗门至上2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矛盾尖锐 沙门思潮沙门思潮 3)释迦牟尼佛教诞生释迦牟尼(释迦牟尼(Sakyamuni)n“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圣人”,被尊为佛、释尊、如,被尊为佛、释尊、如来等来等n悉达多悉达多乔达摩乔达摩(Siddhartha Guatama of the Sakyas ,前前565前前486年)年)佛陀诞生佛陀诞生悟道、说法悟道、说法 29岁离家远游,35岁悟道n n传道说法45年比丘

38、、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比丘、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比丘、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比丘、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舍利:舍利:SartraSartra,意为尸体或身骨。,意为尸体或身骨。二、佛陀思想的特色二、佛陀思想的特色n n以人为本以人为本n n重实践轻玄理重实践轻玄理n n救赎救赎n n强调中道和自力强调中道和自力三、佛教的核心教义三、佛教的核心教义n n三(四)法印n n五蕴n n缘起n n四圣谛1、三、三(四)(四)法印法印n n印证真正佛教的标准印证真正佛教的标准诸行无常:生、住、异、灭四相。生、住、异、灭四相。诸法无我;没有本体。;没有本体。涅槃寂静 涅槃:涅槃:NirvanaNirv

39、ana,意为灭、寂灭。佛教修行的最高,意为灭、寂灭。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断灭生死轮回之后的一种境界:恒存、稳境界,断灭生死轮回之后的一种境界:恒存、稳定、不灭、不动不变、无始终、不死不生。定、不灭、不动不变、无始终、不死不生。一切皆苦:人生八苦人生八苦2、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色、受、想、行、识蕴蕴:SkandhaSkandhaSkandhaSkandha的意译,的意译,的意译,的意译,“积聚积聚积聚积聚”、“类别类别类别类别”一切现象都是五蕴和合一切现象都是五蕴和合n n 色:色:色彩、形状。色彩、形状。色彩、形状。色彩、形状。五根、五境五根、五境五根、五境五根、五境n n 受:受

40、:感受、领纳。感受、领纳。感受、领纳。感受、领纳。乐、苦、舍三受乐、苦、舍三受乐、苦、舍三受乐、苦、舍三受 由此产生由此产生由此产生由此产生三种根本烦恼: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贪、嗔、痴n n 想:想:知觉、意象(概念思想)知觉、意象(概念思想)知觉、意象(概念思想)知觉、意象(概念思想)n n 行:行:意志与行动。意志与行动。意志与行动。意志与行动。业报业报业报业报n n 识:识:意识,意识,意识,意识,“ “了别了别了别了别” ”:区分和识别万事万物。区分和识别万事万物。区分和识别万事万物。区分和识别万事万物。无我无我3、缘起法(因缘论)、

41、缘起法(因缘论)n n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依相缘相资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依相缘相资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依相缘相资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依相缘相资 无常无常无常无常“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起(DvadasangapratitasamutpadaDvadasangapratitasamutpada)老死老死老死老死 生生生生 有有有有 取取取取 爱爱爱爱 行行行行 识识识识 名色名色名色名色 六处六处六处六处

42、触触触触 受受受受 无明无明无明无明 般若般若般若般若 涅槃涅槃涅槃涅槃4、四圣谛、四圣谛(CatursatyaCatursatya)“ “谛谛谛谛” ”:真实不谬,真正的道理:真实不谬,真正的道理:真实不谬,真正的道理:真实不谬,真正的道理n n苦谛(苦谛(Duhkhasatya)n n集谛(集谛(Samudayasatya)n n灭谛(灭谛(Nirodhasatya)n n道谛(道谛(Margasatya)知苦、断集、证灭、知苦、断集、证灭、知苦、断集、证灭、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修道修道修道四、佛教主要宗派四、佛教主要宗派第一次分裂:根本分裂第一次分裂:根本分裂时间:佛陀入灭后约时间:佛

43、陀入灭后约时间:佛陀入灭后约时间:佛陀入灭后约150150年左右年左右年左右年左右原因:政治;文化;教义理解原因:政治;文化;教义理解原因:政治;文化;教义理解原因:政治;文化;教义理解n n上座部上座部 南传(小乘)佛教南传(小乘)佛教n n大众部大众部 北传(大乘)佛教北传(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 MahayanaMahayana( 摩柯衍那摩柯衍那摩柯衍那摩柯衍那):):yanayana意为意为意为意为“ “乘载乘载乘载乘载” ”或或或或“ “道路道路道路道路” ” 称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称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涅槃的彼岸,成

44、就佛果。称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称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 “菩萨道菩萨道菩萨道菩萨道精神精神精神精神” ” 中国佛教汉、藏两大系统。中国佛教汉、藏两大系统。中国佛教汉、藏两大系统。中国佛教汉、藏两大系统。2、南传佛教:、南传佛教:(TheravadaTheravada)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各国。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各国。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各国。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各国。 大乘佛教将原始佛教上座部及其部派贬称为大乘佛教将原始佛教上座部及其部派贬称为大乘佛教将原始佛教上

45、座部及其部派贬称为大乘佛教将原始佛教上座部及其部派贬称为“ “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小乘佛教” ”( HinayanaHinayana,希那衍那),希那衍那),希那衍那),希那衍那)大乘、南传佛教的主要区别大乘、南传佛教的主要区别大乘佛教大乘佛教n n人需要人需要人需要人需要神性力量神性力量神性力量神性力量的引导的引导的引导的引导n n主要品德:慈悲主要品德:慈悲主要品德:慈悲主要品德:慈悲n n修炼适用于俗人修炼适用于俗人修炼适用于俗人修炼适用于俗人n n理想:菩萨理想:菩萨理想:菩萨理想:菩萨(BodhisattvaBodhisattva)n n佛陀是佛陀是佛陀是佛陀是“ “救世主救世主

46、救世主救世主” ”n n强调仪式和祈祷强调仪式和祈祷强调仪式和祈祷强调仪式和祈祷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南传佛教n n人靠自力而解脱人靠自力而解脱人靠自力而解脱人靠自力而解脱n n悟道特性:智慧悟道特性:智慧悟道特性:智慧悟道特性:智慧n n修炼需要出家修炼需要出家修炼需要出家修炼需要出家n n理想:阿罗汉理想:阿罗汉理想:阿罗汉理想:阿罗汉(ArhatArhat,非再生亦非不再生)非再生亦非不再生)非再生亦非不再生)非再生亦非不再生)n n佛陀是圣人、导师和启迪佛陀是圣人、导师和启迪佛陀是圣人、导师和启迪佛陀是圣人、导师和启迪者者者者n n尽量减少仪式,主要尽量减少仪式,主要尽量减少仪式,主

47、要尽量减少仪式,主要进行冥想进行冥想进行冥想进行冥想藏传佛教藏传佛教n北传主要分支,俗称喇嘛教北传主要分支,俗称喇嘛教“喇嘛”:bla-ma,意为意为“上师上师”。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对高僧的尊称;有地位、有学问、有较深对高僧的尊称;有地位、有学问、有较深修养而能修养而能“为人师表为人师表”的僧人。的僧人。 佛教传入西藏佛教传入西藏79世纪中叶(前弘期)世纪中叶(前弘期) 7 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 9 9世纪中叶,唐武宗灭佛世纪中叶,唐武宗灭佛世纪中叶,唐武宗灭佛世纪中叶,唐武宗灭佛 10世纪末(后弘期)世纪末(后弘期) 1212世纪,萨迦派

48、与成吉思汗建立联系世纪,萨迦派与成吉思汗建立联系世纪,萨迦派与成吉思汗建立联系世纪,萨迦派与成吉思汗建立联系宗喀巴宗喀巴(13571419年)改革改革n n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 1.僧侣严守戒律:独身不娶,远离世俗僧侣严守戒律:独身不娶,远离世俗僧侣严守戒律:独身不娶,远离世俗僧侣严守戒律:独身不娶,远离世俗2. 2.寺院经济寺院经济寺院经济寺院经济3. 3.寺院制度:寺院制度:寺院制度:寺院制度:等级等级等级等级、仪式、仪式、仪式、仪式n n格鲁派创立格鲁派创立藏传佛教藏传佛教1 1)文献极为丰富)文献极为丰富)文献极为丰富)文献极为丰富2 2)与政治密切相关)与政治密切相关)与政治密切

49、相关)与政治密切相关n n传教开始就由王室支持和推动;传教开始就由王室支持和推动;传教开始就由王室支持和推动;传教开始就由王室支持和推动;n n元朝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通过宗教力量治理西藏;元朝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通过宗教力量治理西藏;元朝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通过宗教力量治理西藏;元朝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通过宗教力量治理西藏;n n班禅、达赖的特殊地位。班禅、达赖的特殊地位。班禅、达赖的特殊地位。班禅、达赖的特殊地位。 3 3)活佛制度)活佛制度)活佛制度)活佛制度 活佛(藏文活佛(藏文活佛(藏文活佛(藏文sprul-skusprul-sku音译音译音译音译) ) ,意为,意为,意为,意为“ “化身化身化身化

50、身” ”。n n依据教义依据教义依据教义依据教义, ,佛或菩萨佛或菩萨佛或菩萨佛或菩萨“ “乘愿转世再来乘愿转世再来乘愿转世再来乘愿转世再来” ”,为了教化众生,为了教化众生,为了教化众生,为了教化众生n n1515世纪后期采用,以解决法位继承问题世纪后期采用,以解决法位继承问题世纪后期采用,以解决法位继承问题世纪后期采用,以解决法位继承问题n n17921792年乾隆颁发金瓶,大活佛金瓶掣签制度确立。年乾隆颁发金瓶,大活佛金瓶掣签制度确立。年乾隆颁发金瓶,大活佛金瓶掣签制度确立。年乾隆颁发金瓶,大活佛金瓶掣签制度确立。掣掣签签金金瓶瓶1935年年7月月6日,出生于西藏日,出生于西藏1937年

51、被认定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年被认定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灵童 1940年,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年,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1959年流亡印度年流亡印度十四世达赖喇嘛十四世达赖喇嘛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八正道(八正道(Aryastangikamarga)n n八种通向涅槃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正见 、正思 (慧)正语、正业、正命 (戒)正精进、正念、正定 (定)三三学学佛教五(八)戒n n不杀生不杀生n n不偷盗不偷盗n n不邪淫不邪淫n n不妄语不妄语n n不饮酒不饮酒 不装饰香华蔓,不使用香油涂身,不观赏歌舞不装饰香华蔓,不使用香油涂身,不观赏歌舞不眠高大华丽之床不眠高大华丽之床不食非时食不食非时

52、食 返回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

53、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顛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远离顛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

54、缔,波罗僧揭缔,菩提娑婆柯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娑婆柯返回n达赖喇嘛达赖喇嘛 ta-lavi-bla-ma ta-lavita-lavi:大海:大海:大海:大海 “德智广深如海无所不纳之上师德智广深如海无所不纳之上师德智广深如海无所不纳之上师德智广深如海无所不纳之上师” ” 观世音的化身观世音的化身观世音的化身观世音的化身 16531653年法定为正式封号年法定为正式封号年法定为正式封号年法定为正式封号 n班禅额尔德尼:班禅额尔德尼:pan-chen-er-te-ni 班禅:班禅:班禅:班禅:“ “大学者大学者大学者大学者” ”;额尔德尼:;额尔德尼:;额尔德尼:;额尔

55、德尼:“ “宝宝宝宝” ” 无量光佛的化身无量光佛的化身无量光佛的化身无量光佛的化身 17131713年康熙赐金册金印,中央政府年康熙赐金册金印,中央政府年康熙赐金册金印,中央政府年康熙赐金册金印,中央政府认定认定成为定制成为定制返回AUM(OM):Symbol of the Absolute梵天(梵天(Lord Brahma )毗湿奴(毗湿奴(Lord Vishnu)湿婆(湿婆( Lord Shiva)Hindu TrinityHindu Trinity吠檀多不二论吠檀多不二论n n梵是宇宙万有的起源、基础和依靠;n n梵是统一的、永恒的,不具有任何属性、运动和变化;n n上梵和下梵。“梵是

56、真实的,世界是非真实的。”可参见孙晶:可参见孙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东方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22002)返回“若首陀罗故意闻读吠陀之诵声,则其若首陀罗故意闻读吠陀之诵声,则其耳塞;若自诵之,则其舌靡;心忆念耳塞;若自诵之,则其舌靡;心忆念之则身体破坏。之则身体破坏。” (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哲学宗教史,转引自韦伯:,转引自韦伯:,转引自韦伯:,转引自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宗教)返回瑜伽修持方法及适用人群瑜伽修持方法及适用人群yoga:yoke ,连接、结合、归一、化一 之意。n n知的瑜伽n n爱的瑜伽n n业的瑜伽n

57、n修的瑜伽通过修练,达到梵我结合化一。通过修练,达到梵我结合化一。薄伽梵歌薄伽梵歌知的瑜伽(知的瑜伽(jnana yoga)n n反省性人群关键:“真我”恒一持久“你即彼,除你之外,并没有另外的见者、听者、思考者或行动者”。 (奥义书)境界:把能知者转化为所知者(体证大梵)爱的瑜伽(爱的瑜伽(bhakti yoga)n n情绪性人群关键:神的“他在性”“我要尝糖的滋味;我不要成为糖我要尝糖的滋味;我不要成为糖 ”境界:内在喜乐、削弱对世界的执着境界:内在喜乐、削弱对世界的执着崇拜神的人必须跟它分得一清二楚,崇拜神的人必须跟它分得一清二楚,崇拜神的人必须跟它分得一清二楚,崇拜神的人必须跟它分得一

58、清二楚,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神欢乐的爱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神欢乐的爱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神欢乐的爱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神欢乐的爱因为如果他说神跟他是一因为如果他说神跟他是一因为如果他说神跟他是一因为如果他说神跟他是一那欢乐、那爱,就将即刻消失掉那欢乐、那爱,就将即刻消失掉那欢乐、那爱,就将即刻消失掉那欢乐、那爱,就将即刻消失掉不要再祈求与神为一了不要再祈求与神为一了不要再祈求与神为一了不要再祈求与神为一了热和荫是二热和荫是二热和荫是二热和荫是二若非如此,哪来荫的舒适若非如此,哪来荫的舒适若非如此,哪来荫的舒适若非如此,哪来荫的舒适母亲和孩子是二母亲和孩子是二母亲和孩子是二母亲和孩子是二若非如此,哪来的

59、爱若非如此,哪来的爱若非如此,哪来的爱若非如此,哪来的爱当分割开来之后,他们相遇当分割开来之后,他们相遇当分割开来之后,他们相遇当分割开来之后,他们相遇他们感到多么地欢乐呀,母亲和孩子他们感到多么地欢乐呀,母亲和孩子他们感到多么地欢乐呀,母亲和孩子他们感到多么地欢乐呀,母亲和孩子倘若两者是一,何来的欢乐倘若两者是一,何来的欢乐倘若两者是一,何来的欢乐倘若两者是一,何来的欢乐那么,不要祈求完全与神合一了那么,不要祈求完全与神合一了那么,不要祈求完全与神合一了那么,不要祈求完全与神合一了业的瑜伽(karma yoga)n n行动性人群关键:神无处不在做工作的做工作的做工作的做工作的被责任所支配被责

60、任所支配被责任所支配被责任所支配一点也不关心一点也不关心一点也不关心一点也不关心工作的果实工作的果实工作的果实工作的果实他就是瑜伽行者(他就是瑜伽行者(他就是瑜伽行者(他就是瑜伽行者(薄伽梵歌薄伽梵歌薄伽梵歌薄伽梵歌) 境界:内在和平境界:内在和平修的瑜伽(raja yoga) n n实验性的人关键:激活真我“我比最小的原子更小,同时比最伟大的更伟大。我比最小的原子更小,同时比最伟大的更伟大。我比最小的原子更小,同时比最伟大的更伟大。我比最小的原子更小,同时比最伟大的更伟大。我就是那整体,是多样的、彩色的、可爱的、奇我就是那整体,是多样的、彩色的、可爱的、奇我就是那整体,是多样的、彩色的、可爱的、奇我就是那整体,是多样的、彩色的、可爱的、奇异的宇宙。我是那古老的一。我是人,是主。我异的宇宙。我是那古老的一。我是人,是主。我异的宇宙。我是那古老的一。我是人,是主。我异的宇宙。我是那古老的一。我是人,是主。我是纯金的存有。我正是神圣至福的本然状态。是纯金的存有。我正是神圣至福的本然状态。是纯金的存有。我正是神圣至福的本然状态。是纯金的存有。我正是神圣至福的本然状态。 ”境界:思无物(了悟境界:思无物(了悟 涅槃)涅槃)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