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专练(十)-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911497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专练(十)-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专练(十)-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专练(十)-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专练(十)-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题型专练(十)-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点题型专练(十)评价、评述类非选择题(35分钟37分)姓名:_班级:_1(2016届宁夏银川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

2、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

3、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首先,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解析:本

4、题考查古代和近代的中国外交政策与表现。第(1)问,据材料信息“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武体制”“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等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信息“传统体制被打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等概括出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第二小问属于评价类设问,依据该类型设问的模型解法,先确定评价的主体是晚清王朝外交的变化,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分析,如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等,最后为这些变化定性,即这些变化是进步还是倒退。结合具体材料

5、分析可知,“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反映了外交的变化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总理衙门的设立”反映了外交制度上的近代化。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思想,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中国的进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约

6、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或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他进一步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与宏观调控经济的必要性,认为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并把经济运行中“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以宏观指导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摘编自翟年祥二十世纪30年代中苏“凯恩斯主义”的运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30年代中、苏经济发展为例,评价凯恩斯的观点。(要求:任选一个国家,观点明

7、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扩大投资,加强经济干预与宏观指导,推动经济迅速增长。态度:赞同。论证: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中央及地方政府经济建设计划,白银收归国有,发行法币,投资发展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宏观指导。结果使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并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示例二观点: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扩大投资,加强经济干预与宏观指导,推动经济迅速增长。态度:不赞同。论证:苏联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投资新建大量工矿企业,排斥市场调节,强调政府干预。结果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工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