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8842941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5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最新整理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学习古诗词可以增长自己的文化底蕴,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资料,以供您参考和学习。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辛弃疾词两首南宋 辛弃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2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2、比较、合作交流探究。教具准备PPT 课件。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二、知识预热1 、正字音2 、辨字形3 、介绍作者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1 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

3、饶一带。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并称 “苏辛” 。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 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 、听录音,正音。提

4、示: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二)赏析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2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

5、官的僚佐。淳熙元年( 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1 、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策略:注意赏析“千里” “无际” 。明确 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 ,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

6、” “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 “恨” ,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 ,更便于学生理解。明确 “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 “断鸿” “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7、明确 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 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 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 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3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 本是自然景象, 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明确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

8、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 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 ,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 ,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 “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 ,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

9、写,景中寓情。2 、下阕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明确 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4(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明确 是对许汜这类人提

10、出批判, 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 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明确 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

11、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 ?请简析。明确 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 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 “玉簪螺髻”“红巾翠袖” 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 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三)概括主旨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 直接抒情言志。 全词意境雄浑阔大, 写景独特, 景情结合, 用

12、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四)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5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二、 创作背景介绍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 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嘉泰四年三月, 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

13、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 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三、播放录音带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诵读指导 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

14、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四、 赏析探究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 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61 、上阕( 1)前四句:怀孙权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

15、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给人以遗憾。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 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3)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

16、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4)小结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 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 作者以怀古为名, 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2 、下阕7(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

17、用意?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 “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 ,换得,落得。 “仓皇” ,手忙脚乱。 “北顾” ,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简析: 从 1162 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 到 1205 年写这首词, 整整 43 年

1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作者清楚地记得 43 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 43 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

19、64 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 ,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小结8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 ,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1 、精当的用典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

20、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 又不肯追求享受, 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 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

21、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 草草出兵, 将会导致失败。 其二, 以廉颇自况, 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2 、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 ;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 ,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

22、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课内练习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回答 1 4 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9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1 、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 “悠悠”即指 ,又指 。 “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3 、 词的下阕怀古, 作者写到 “生子当如孙仲谋” , 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4 、本词与作

23、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答案1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2 、时间之漫长久远 ;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 、参考: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 “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 ,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但他却不畏强敌、 坚决抵抗, 并战而胜之, 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4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 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五、布置作业1 、背诵这两首词,同时回顾学过的破阵子,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辛词10“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风格。2 、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