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儒家道家的启示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8816789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儒家道家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儒家道家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儒家道家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儒家道家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儒家道家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儒家道家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儒家道家的启示(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漫谈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n主讲人:邓国军主讲人:邓国军一、人文素养一、人文素养 n n 所谓所谓“人文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一,一般是指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生意义的关注,般是指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生意义的关注,对人生终极目的的关怀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等对人生终极目的的关怀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等 。 人文素养包涵着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

2、精神世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这个人的文明程度。 n n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n n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更多的指向于人的精神层面,即易经所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但是,任何精神层面的“道”的发生、发展、传播、影响受众等都需要一定的载体,n人文素养在人类社会群体之间传播的过程中,也要依赖于文化、艺术、美学、教

3、育、哲学、国学、历史等,通过这些符号,承载着关于人的终极关怀的内核。 二、中国儒家思想的启示二、中国儒家思想的启示 1 1、儒家儒家“君子人格君子人格”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 “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征n第一:仁爱精神n第二:济世情怀n第三:中庸n第四:和而不同中中 庸庸n n所谓“中庸”,是指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即通常所说的“恰恰合适”。n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 )对我们的启示对我们的启示

4、n生活、工作中,我们不能走极端;要恰如其分!2、和而不同、和而不同n n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n n(君子调和不同意见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调和不同意见。)n朱熹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原来是指不同的处世态度。他还指出君子小人之别在于义利:“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即君子崇尚道义,处世公正平和,没有乖戾之心;小人惟重私利,极尽阿谀朋比之能事。 “和而不同”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

5、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n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格局。 n“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汤一介) “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的文化价值n(1)、包容精神 “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一,就是多

6、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n做独特的自己,但不妨碍他人;但也不要为了他人的掌声而委屈自己的心灵!n(2)、坚守精神n n “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二,乃指尚和而不盲目附和,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文化立场上则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此之谓也。 n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n(3)、创造精神 n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企业界的例子企业界的例子n在企业界,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凡得力干将与老板的性格相似的

7、,企业往往问题比较多,而性格具有互补特点的,企业往往比较健康。因此,一个感性的老板适合找一个理性的总裁;一个注重长期规划决策的董事长,就需要配备一个执行力很强的总经理。n实际上,和则生的观点,是儒、道二家的共同主张, 庄子田子方:“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易经易经的启示的启示n掌握易经的基本道理来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卦象都是我们自己画出来的!否、泰二卦否、泰二卦n n n n n n否卦是第十二卦。象曰:虎落陷坑不堪言,进前容易退后难,谋望不遂自己便,疾病口舌事牵连。否卦,阐释由安泰到混乱,由通畅到闭塞,小人势长

8、,君子势消的黑暗时期,终于到来的应对原则。n n当此反常时期,君子应当提高警觉,巩固团结,坚定立场,伸张正义,以防患于未然;当小人势力显露衰败迹象时,也不可轻举妄动,必须谨慎,集中力量,把握时机,给以致命的一击。更应当特别防范,小人穷凶恶极的反击。否极必然泰来,黑暗不会长久,应当坚定信心,不可动摇。 泰卦泰卦n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n n n n 注意二卦的内外顺序启启 示示n1、身处逆境,要积蓄力量,以待转机n2、当非常顺利时,不可被胜利冲昏头脑n(韩信、张良的不同结局)n 刘邦对韩信自请为假齐王之事大怒,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立即封韩信为楚王,以满足

9、他那颗贪婪的心。然而,好景不长,刘邦就借口游云梦泽大会诸侯,一举将韩信拿下,后贬为淮阴侯。但他却仍不知悔悟、自省,反而对汉高祖怨恨更深,以致称病不朝,终于落得个被诛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n n汉高祖曾以齐地三万户封赏张良,都被他婉言谢绝,表示只愿被封为不毛之地的留侯。他随即以体弱多病、假托神道为由向高祖告假,表示从此不问时世,愿从赤松子游,修炼导引辟谷之术。从此,他归隐山林闭门不出,始终遵守了不再过问政治的诺言。 阴、阳与乾、坤二卦阴、阳与乾、坤二卦n乾卦的总体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总体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n1、“富士康”员工的跳楼n2、幸福的“火巴耳朵”n3、

10、周恩来与毛泽东的配合n*辩证的哲学(给自己松绑)n周易六十四卦,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集中体现了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称之为“乾元”、“坤元”,其他六十二卦都是通过“乾元”、“坤元”不同的排列组合派生而成的,所以作为深入理解易道的关键,置于全篇之首。 n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坤卦坤卦彖辞彖辞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11、。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n坤卦属阴,是最柔的,为纯阴之卦。坤卦象征了宇宙里的月亮,坤卦教我们做人要象月亮那样光明磊落才好。坤卦说要顺天体而行,与同类合群共行不息而前进无疆,天天不断地前进,有顺畅之意象。人生永远看明天,不要看昨天。n坤卦象征大地,胸怀宽广,坤卦教我们只知付出不要求收回去,要效法大地之厚,要能担当重任,“厚载万物”,这是大地的功能,也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的学问。越是愿意付出的人越是富有,所以要多多付出一些,不要老是想着去据为己有。n n 坤卦强调待人要忠厚、顺从、温和,勇于付出和有包容心;自己为人要有爱心,勤俭、克制、谦虚。坤卦虽然是最柔弱的,如果需要动起来就可以刚强无比,古人说:“

12、大柔非柔,大刚非刚”。柔到了极点就成了纯阳之体,所以说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刚。n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解释六三)n坤之阴柔虽有美德,但是只会含藏不漏,随从大王做事,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功成身退)。这就是地道、妻道、臣道。地顺承天道,(天运行到一定的位置,地上就开花,运行到另一个位置,地上就结果),表明地道不归功于己,但是却(以万物的生长收藏)显现了“天道”的(成果)“终” 。 启启 示示n1、要甘当配角,尽量维护一把手的权威n2、言语谨慎,注意事物的端倪n3、要抓住机遇、不为人所困n4、一把手表扬人要慎重二、中国道家思想的启

13、示二、中国道家思想的启示 n n 道家文化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一切自然之物和谐相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则用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n在道家哲学思想中,“无为而治”就是通过“自然”的“无为”而达到“治”的境界。这里的“自然”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n需要指出的是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一切顺应自然。 道家主张“无为即自然”和“复归于朴”清静之道,是“自然”的无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 。n1、对我们晋升、评奖的启示n2、对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启示(庖丁解牛之“道”快乐地工作艺术化地工作)身边的三个例子身边的三个例子n1、大学的清洁工n2、邮局的普通工作人员n3、普通的擦鞋工n 道家认为管理之道已存在于人 们的本性中,不需管理者以身作则,只需人人归复于“婴儿”状态的纯净,则无不治也。儒家的观点则截然不同。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论语子路)。n辨析:事实上不可能回归到“婴儿”状态,故仍需要纪律的约束,上级的“敲打”。n启示:完全依靠儒家的“人治”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的。 谢谢大家!n n 启启 示示n尽人事,无愧于心!n不妄作,顺应大势!n不烦恼,我心光明!n儒、道、佛三位一体n天、地、人一理三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