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教学资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8815041 上传时间:2024-07-27 格式:PPT 页数:275 大小:3.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学教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5页
中医方剂学教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5页
中医方剂学教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5页
中医方剂学教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5页
中医方剂学教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学教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学教学资料(2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方剂学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基本任务l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立法选药、定量、配伍组成原则方剂方剂剂型、用法l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方剂学的涵义: l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

2、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二、 方剂学的任务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背诵一定数

3、量的方歌。、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5、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l基础方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滋补肾阴”之基础方。之基础方。l代表方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培土生金”法代表方。法代表方。l常用方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关于背诵方歌:先诵后背l关于方歌选择: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汤头歌诀 趣

4、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 第一节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l(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l(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基础;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2 .东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方书之祖”。l(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简、便、廉、效 小品方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刘娟子鬼遗方l(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5、唐唐王王焘 外台秘要外台秘要 l(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2.伤寒明理论开方论的先河伤寒明理论开方论的先河 3. 各医家流派、各医家流派、 医学大家的贡献:医学大家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等小儿药证直诀等 l(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规范、整理。 普济方古代规模最大的方书普济方古代规模最大的方书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长沙方歌括长沙方歌括 l(七) 近现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特点:继

6、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l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l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

7、药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二、内容1、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l治法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八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功用”2、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l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脏腑治法体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辨证 病机病机

8、 治法治法 方剂方剂“方以药成方以药成”与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必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体现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l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以法释方第二节 常用治法l 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医门八法:医门八法:“论病之源,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消

9、、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 寒寒 温温 热热 清清 虚虚 补补 单一治法单一治法(七法)(七法) 汗汗 + + 实实 泻泻 吐吐 消消 和和(复合治法)(复合治法) 下下八法八法l八法学习要求: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一 汗 法l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而解的一类治法。l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10、;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l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分类依据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l4 4、使用注意:、使用注意:(1)辨清病邪的性质。)辨清病邪的性质。(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兼顾兼挟病证。)兼顾兼挟病证。(4)不宜久煎。)不宜久煎。二 吐法l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通过涌吐的方法,

11、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治法。l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蓄实邪。l3、使用注意:(1)吐后调养脾胃。)吐后调养脾胃。(2)止吐方法:)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姜汁。 C:麝香一:麝香一二厘。二厘。三 下 法l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

12、除病的一类治法。的一类治法。l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l3、分类: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l4、使用注意:(1)辨清病情之属性。)辨清病情之属性。(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中病即止,顾护正气。四 和法l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

13、解除的一类治法。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l“和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和为圣度” 内经 “冲气以为和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l2、和法包括、和法包括“和解和解”、“调和调和”两类。两类。l“和解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伤寒论之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和解少阳”之治法。之治法。l“调和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戴天章广温疫论l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调

14、和寒热 表里双解表里双解五 温 法l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的一类治法。l2、适应证: 里寒证里寒证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外寒直中外寒直中l寒邪之来源及治法: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内生之寒,温必兼补。l3、分类: 温中祛寒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温经散寒l4、使用注意:(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内经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以息相火,微微生火”(柯韵伯)(柯韵伯)(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证,不可误用。六 清法l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

15、、解毒、凉血等作用,以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里热证里热证 实热 热证 虚热经热:郁热:热毒:热结:散漫之热蓄聚之热热搏气血,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脓血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甚则神昏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3、常用分类l清气分热l清营凉血l清热解毒l清脏腑热l清虚热l4、使用注意:(1)常配生津、益气之品。)常配生津、益气之品。(2)“真寒假热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证,不可误用。七 消 法l1、定义: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驱虫

16、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的一类治法。l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痈肿。l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下法下法 消法消法病位病位中下两焦中下两焦 全身全身病势病势急迫急迫 较缓较缓病程病程短短 长长正气状况正气状况 正气损伤不明显正气损伤不明显 邪实正虚邪实正虚l3、使用注意: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八 补 法l1、

17、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证候的一类治法。l2、适应病证: (1)虚证)虚证 (2)正虚感邪)正虚感邪l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l4、使用注意:(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2)应善用)应善用“通补通补”,不宜,不宜“呆补呆补”。l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医门八法医门八法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l一、七方说一、七方说l二、病证

18、分类法二、病证分类法l三、功能分类法三、功能分类法l四、类方分类法四、类方分类法l五、综合分类法五、综合分类法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l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1、 严密的组方结构;严密的组方结构; 2、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l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1、配伍环境、配伍环境2、用量特点、用量特点3、炮制方法、炮制方法4、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第一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一、配伍组方的目的 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上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l一、增强药效一、增强药效l二、扩大治疗范围二、扩大治疗范围

19、l三、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三、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l四、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四、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l五、防止产生耐药性五、防止产生耐药性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即:避免同性毒力“共振”,利用异性毒力“相制”。(2)药量的控制(3)炮制减毒(4)佐制药的配伍(5)反佐药的配伍(6)煎药方法的要求(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8)道地药材的强调(9)剂型的限定(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二、理论的形成 “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见于黄帝内经。“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

20、使。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l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金金 张元素:张元素:“力大者为君力大者为君”。 李东垣:李东垣:“主病之为君,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l明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治者,君也。辅治

21、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使也。”三、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l君药: 针对针对主病或主证主病或主证起起主要治疗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作用的药物。l臣药:1、辅助君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的药物。2、针对、针对重要重要的的兼病兼病或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用的药物。的药物。l佐药:1、佐助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即用

22、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l使药:1、引经药,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常用引经药举例:太阳经:太阳经:羌活、藁本羌活、藁本 太阴经:太阴经:苍术苍术阳明经:阳明经:白芷、

23、葛根白芷、葛根 少阴经:少阴经:细辛细辛少阳经:少阳经:柴胡、黄芩柴胡、黄芩 厥阴经:厥阴经:川芎、青皮川芎、青皮载药上行:载药上行:桔梗桔梗 引药下行:引药下行:牛膝牛膝君、臣、佐、使运用须知:l1、君药、君药不可缺少不可缺少,药味少,用量大。(不,药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l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l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的的“复方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

24、用,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归类,分清主次即可。l麻黄汤组成 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主治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病机 风寒束表(主),肺气失宣(次)配伍意义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臣)杏仁降泄肺气,合麻黄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 1. 为何麻黄为君,桂枝为臣? 2.为何方中无反佐药与引经药?l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以法统方以法统方”,即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即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

25、本前提。需要的基本前提。 “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为落实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式,是为落实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l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l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 “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另择一方。”

26、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执方治病论l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随证加减”。如:麻黄汤变化为三拗汤、华盖散、大青龙汤。如:麻黄汤变化为三拗汤、华盖散、大青龙汤。 桂枝汤变化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桂枝汤变化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根汤。l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的作用:药量增减变化的作用: 1、决定方剂中药力的大小。、决定方剂中药力的大小。 2、

27、决定配伍关系的改变。、决定配伍关系的改变。如: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如: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 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 l三、剂型更换的变化如:如:理中丸理中丸改为改为理中汤理中汤(改变药力)(改变药力)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改为改为九味羌活丸九味羌活丸(改变功效主治)(改变功效主治)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改为改为催生方催生方(改变功效主治)(改变功效主治)l以上变化,可结合运用。以上变化,可结合运用。如:麻黄汤变为大青龙汤如:麻黄汤变为大青龙汤 枳术汤变为枳术丸枳术汤变为枳术丸注意:注意:君药不可变,否则是另组新方了。君药不可变,否则是另组新方了。第五章 剂 型汤剂,“汤者荡也

28、汤者荡也”。l优点:优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减,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减,照顾全面。照顾全面。l缺点:缺点: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不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散剂,“散者散也散者散也”。 分内服、外用两类。分内服、外用两类。 内服有煎散和细末口服两种方式。内服有煎散和细末口服两种方式。l优点:优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便于服用携带。l缺点:缺点:口感较差,不便增减。口感

29、较差,不便增减。丸剂,“丸者缓也丸者缓也”。l优点:优点: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持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带,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带,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l缺点: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不便于加减变化。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l一、服药时间一、服药时间l二、服药方法二、服药方法重点内容重点内容 1.掌握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2.掌握“八法”并理解其基本内涵 3.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4.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变化形式 思考题1、简述治法与方

30、剂的关系。2、何谓常用八法。3、简述君臣佐使的涵义,并以麻黄汤为例加以说明。4、方剂的变化有哪些基本形式?5、从总体而言,配伍的目的是什么?各 论 第一章 解表剂一、概念:解表药-发汗、解肌、透疹-表证二、适应证:表证三、分类:辛温、辛凉、扶正四、使用注意:四、使用注意: 1 1、武火急煎(、武火急煎(10101515分);分); 2 2、药后避风寒,添衣加被助汗;、药后避风寒,添衣加被助汗; 3 3、表里同病、表里同病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4 4、发汗峻剂、发汗峻剂“中病即止中病即止”。l适应证:适应证:风寒表证。风寒表证。l组方配伍规律:组方配伍规律: 以以辛温解表药辛

31、温解表药为主,常配:为主,常配: 1 1、活血通脉药、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桂枝、川芎) 2 2、宣降肺气药、宣降肺气药(杏仁、桔梗)(杏仁、桔梗) 一一辛辛温温解解表表剂剂麻黄汤伤寒论伤寒论学习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基础方典型结构主证病机分析:(太阳伤寒)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脉浮营阴郁滞头身疼痛,脉紧肺气不宣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l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麻麻麻麻黄黄黄黄桂桂桂桂枝枝枝枝杏仁杏仁杏仁杏仁炙炙炙炙甘甘甘甘草草草草方解:君臣佐使麻黄麻黄桂枝桂枝杏仁杏仁甘草甘草(1)发散风寒 (2)宣肺平喘(1)解肌发表 (2)温经止痛降利肺气调和诸药,缓和

32、峻烈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l麻、桂相须 -辛温发汗l麻、杏宣降 -宣肺平喘l随证加减:1、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2、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荑;3、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4、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l使用注意: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附方:1、大青龙汤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烦燥,口渴,脉浮紧。 组成:麻黄汤增麻黄为六两(倍用),加石膏如鸡子大(二三两)2、三拗汤、三拗汤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声不

33、出,咳嗽胸闷。组成:麻黄汤去桂枝3、华盖散、华盖散组成: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方歌: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桂桂 枝枝 汤汤伤寒论学习 桂枝汤的典型性意义(仲景群方之冠)为外感风寒祛邪调正治法之典型代表。为调和营卫、阴阳之基础方。主证病机分析:外外感感风风寒寒表表虚虚证证(太太阳阳中中风风)卫阳浮强卫阳浮强恶风、发热、头痛、脉浮恶风、发热、头痛、脉浮营阴泄弱营阴泄弱汗

34、出,脉缓汗出,脉缓肺胃不和肺胃不和鼻鸣、干呕鼻鸣、干呕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l桂枝汤针对之病机,体现之治法:桂枝汤针对之病机,体现之治法: 病机: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功用: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义分析:君:桂枝 臣:白芍佐:生姜 佐:大枣甘草:佐使1 1、散风邪、散风邪2 2、助卫阳、助卫阳1 1、益营阴、益营阴2 2、敛汗出、敛汗出助君药散邪助君药散邪兼和胃止呕兼和胃止呕益气补中益气补中滋脾生津滋脾生津1 1、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 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营

35、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营2 2、调和诸药、调和诸药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l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邪正兼顾,阴阳并调。l桂、芍配伍的意义: 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 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补不敛邪。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补不敛邪。 本方用量特点: 桂、芍等量,为调和营卫、阴阳之基桂、芍等量,为调和营卫、阴阳之基本结构。本结构。思考:思考:l本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本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l如何区别如何区别“病汗病汗”和和“药汗药汗”? 病汗:冷,粘滞不舒,局部出汗;病汗:冷,粘

36、滞不舒,局部出汗; 药汗:温,无粘滞不舒,神情气畅,遍身药汗:温,无粘滞不舒,神情气畅,遍身 微微出汗。微微出汗。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思 考l麻黄汤与桂枝汤均用于风寒表证,麻黄汤与桂枝汤均用于风寒表证,二方在组成、功用、主治三方面有二方在组成、功用、主治三方面有何异同?何异同?方名方名比较比较麻黄汤桂枝汤组成桂枝、甘草麻黄、杏仁芍药、生姜、大枣功用疏风散寒解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虚证有汗无喘,脉浮缓随证加减:1、风寒较甚者,

37、加防风、荆芥、淡豆豉;、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2、体质素虚者,加黄芪;、体质素虚者,加黄芪;3、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l l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密切观察,适度而止。l方歌:方歌: 仲景伤寒第一方,桂芍甘草枣生姜,仲景伤寒第一方,桂芍甘草枣生姜, 脉缓自汗为主症,外感表虚服则康。脉缓自汗为主症,外感表虚服则康。附方:1 1、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l组成:组成:桂枝汤加葛根桂枝汤加葛根l功用: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

38、筋。解肌发表,升津舒筋。l主治: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2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l组成:组成: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桂枝汤加厚朴、杏仁。l功用: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解肌发表,降气平喘。l主治:主治: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学习九味羌活汤之典型性意义:学习九味羌活汤之典型性意义: 1、以羌、防剂

39、治疗外感风寒湿邪之代表方。、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之代表方。 2、分经论治理论之代表方。、分经论治理论之代表方。主证病机分析:l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风 寒 夹 湿 证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口苦微渴舌脉:脉浮,苔白或微黄。l病机:病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l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l功用: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羌羌活活汤汤味味九九羌活羌活防风防风苍术苍术细辛细辛川芎川芎白芷白芷生地生地黄芩黄芩甘草甘草九味羌活汤方义分析:羌活:羌活:发散风

40、寒湿邪,止痛防风:防风:风中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苍术: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细辛细辛白芷白芷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川芎川芎生地生地黄芩黄芩清泄里热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甘草甘草 调和诸药君臣佐1佐2使l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二、体现了“分经论治分经论治”的思想。的思想。l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及剂型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及剂型l运用:l随证加减:1、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2、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3、湿重胸满,去生地,

41、加枳壳、厚朴;、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4、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5、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l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l如何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如何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方歌方歌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小 青 龙 汤伤寒论 -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l主证病机分析:伤 寒 表 不 解外邪引动内饮心 下 有 水 气内饮招致外邪内饮招致外邪(内有寒饮)(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

42、头身疼痛、无汗 脉浮紧喘咳、痰多清稀、胸痞、干呕 苔白滑内外相饮,饮动不居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l病机:外寒里饮证。病机:外寒里饮证。l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麻黄麻黄桂枝桂枝干姜干姜细辛细辛半夏半夏芍药芍药五味五味甘草甘草小青龙汤方义分析:外寒外寒里饮里饮君:麻黄麻黄 发汗散寒 桂枝桂枝 宣肺平喘化饮 臣:干姜干姜 温肺化饮 细辛细辛 助君药散寒佐:白芍白芍 和营养血制约麻桂,以防发汗太过佐五味子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佐半夏半夏 和胃止呕,止咳化痰佐使:甘草甘草 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l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 干姜 细辛 五

43、味子 (温化) (温散) (收敛)运用:l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l使用注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l随证加减:1、外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2、兼热象者,加石膏、黄芩;3、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冬花;4、鼻塞涕多,加辛荑、苍耳子;5、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方歌方歌小青龙汤治寒饮,痰稀色白为主症,小青龙汤治寒饮,痰稀色白为主症,麻桂干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跟。麻桂干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跟。附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金匮要略l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l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l组成: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

44、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冬花、生姜、大枣。l方歌:方歌:射干麻黄汤,辛夏紫菀尝,射干麻黄汤,辛夏紫菀尝, 冬花五味子,大枣与生姜。冬花五味子,大枣与生姜。止嗽散医学心悟意义:外感咳嗽的常用方; 肺为娇脏的用药特点。主证病机分析:l病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证。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证。l功用: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外感风邪解表不彻解表不彻不药而愈不药而愈表邪未尽微有恶风发热微有恶风发热咳嗽咽痒,咯痰咳嗽咽痒,咯痰不爽不爽舌苔薄白,脉浮缓。舌苔薄白,脉浮缓。方义分析:l君:君:百部、紫菀百部、紫菀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l臣:臣:桔梗、白前桔梗、白前 一

45、宣一降,化痰止咳。l佐:佐:荆芥荆芥 疏风解表 陈皮陈皮 理气化痰l佐使:佐使:甘草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 又可调和诸药。止嗽散配伍特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医学心悟运用:l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l使用注意: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l随证加减:1、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2、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46、、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3、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方歌止嗽散用百部菀,百前桔草荆芥陈,止嗽散用百部菀,百前桔草荆芥陈,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一、适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l温 热 病 邪 侵 袭 人 体 的 特 点 : 1 1、发病急,传变快。、发病急,传变快。 2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 3、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 4、易伤津耗气。、易伤津耗气。 5 5、多夹秽浊之气。、多夹秽浊之气。二辛辛凉凉解解表表剂剂二、组方配伍规律:二、组方配伍规律:

47、 以以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为主,常配:为主,常配: 1 1、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银花、连翘)(银花、连翘) 2 2、宣降肺气药宣降肺气药(杏仁、桔梗)(杏仁、桔梗)银翘散温病条辨l学习意义:“辛凉平剂” 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l主治证候分析:外感风热,邪郁肺卫。主治证候分析:外感风热,邪郁肺卫。外感风热温邪犯卫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有汗,脉浮数热蕴成毒咽痛邪犯肺系咳嗽邪热伤津口渴表热趋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l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银银银银花花花花连连连连翘翘翘翘桔桔桔桔梗梗梗梗薄薄薄薄荷荷荷荷竹竹竹竹叶叶叶叶芦芦芦芦根根根根芥芥芥芥荆荆

48、荆荆牛牛牛牛蒡蒡蒡蒡子子子子草草草草甘甘甘甘清清清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银银 连连 薄薄 牛牛 荆荆 淡淡 桔桔 芦芦 竹竹 甘甘 蒡蒡 芥芥 豆豆花花 翘翘 荷荷 子子 穗穗 豉豉 梗梗 根根 叶叶 草草 君 臣1 臣2 佐1 佐2 佐3 佐使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解:芳香辟秽。清热解毒,轻清宣透,清热利咽。助君散邪,助君散邪。去性取用,宣肺止咳、利咽。清热生津。清心利水。调和诸药。合桔梗解毒利咽。l银翘散配伍特点: 1、辛凉方中配伍少量辛而微温之品,、辛凉方中配伍少量辛而微温之品,是为去性取用之法。是为去性取用之法。 2、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

49、是为、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是为清疏兼顾,以疏为主。清疏兼顾,以疏为主。运用l使用注意: 1、外感风寒及湿温病初起禁用。、外感风寒及湿温病初起禁用。 2、不宜久煎。、不宜久煎。温病条辨银翘散煎服法要求: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l随证加减:1、伤津较甚,加天花粉;、伤津较甚,加天花粉;2、热毒较重,加马勃、玄参;、热毒较重,加马勃、玄参;3、热伤血络,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叶、热伤血络,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叶、栀子;栀子;4、肺气上逆,加杏仁;、肺气上逆,加杏仁;5、兼挟秽浊,加藿香、郁金。

50、、兼挟秽浊,加藿香、郁金。方歌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疾,银翘散主上焦疾, 竹叶荆牛豉薄荷,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甘桔芦根凉解法, 风热外感此方宜。风热外感此方宜。桑菊饮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风热咳嗽的常用方风热咳嗽的常用方风热咳嗽的常用方风热咳嗽的常用方l主证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轻证邪伤肺络表热轻证风热轻浅身热不甚,脉浮数。邪伤肺络咳嗽咳嗽邪热伤津口微渴l风热犯肺轻证风热犯肺轻证l辨证要点: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桑 菊菊 饮饮叶叶桑桑花花菊菊杏杏仁仁翘翘连连薄薄荷荷桔桔梗梗芦芦根根生生甘甘草草方解:方解:l君:君:桑叶、菊花桑叶、菊花1 1、疏散上焦风热

51、;、疏散上焦风热; 2 2、清肺止咳。、清肺止咳。 臣:臣:薄荷薄荷疏散风热、利咽疏散风热、利咽; ; 杏仁、桔梗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止咳。宣降肺气止咳。 佐佐:连翘连翘清热解毒;清热解毒; 芦根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清热生津而止渴。(佐)使(佐)使:生甘草生甘草1 1、清热解毒;、清热解毒;2 2、止咳化痰;、止咳化痰; 3 3、+ +桔梗利咽;桔梗利咽;4 4、调和诸药。、调和诸药。配伍特点:1、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2、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l思考:思考: 桑菊饮与银翘散均是治疗温病桑菊饮与银翘散

52、均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如何应用?初起的辛凉解表剂,如何应用?方名方名比较比较银翘散银翘散桑菊饮桑菊饮组成组成翘、芦、薄、桔、草翘、芦、薄、桔、草银花、竹叶、牛蒡子、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荆芥、淡豆豉桑叶、杏仁、菊花桑叶、杏仁、菊花功用功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利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利咽解表、清热力强解表、清热力强( (辛凉平剂辛凉平剂) )宣肺止咳力大宣肺止咳力大( (辛凉轻剂辛凉轻剂) )主治主治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温病初起,表热重证温病初起,表热重证症见发热咽痛,无汗恶症见发热咽痛,无汗恶寒,舌红脉浮数寒,舌红脉

53、浮数风温初起,表热轻证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余症不显。但咳,余症不显。l随证加减:1、气分热甚,加石膏、知母;、气分热甚,加石膏、知母;2、咳嗽较频,加黄芩;、咳嗽较频,加黄芩;3、咳痰黄稠,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咳痰黄稠,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4、络伤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络伤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5、津伤渴甚,加天花粉;、津伤渴甚,加天花粉;6、热毒咽痛,加玄参、板兰根。、热毒咽痛,加玄参、板兰根。运 用l使用注意: 1、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 2、风寒咳嗽,不宜使用。、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3、不宜久煎。、不宜

54、久煎。 方方 歌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 疏风宣肺轻宣剂,风热咳嗽服之消。疏风宣肺轻宣剂,风热咳嗽服之消。麻麻黄黄石膏石膏杏仁杏仁甘甘草草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伤寒论伤寒论 肺热咳喘的基础方肺热咳喘的基础方肺热咳喘的基础方肺热咳喘的基础方l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伤寒由表(太阳)入里(阳明)温病由卫(表)及气(里)郁而化热邪热壅肺,表邪未尽。表邪未尽脉浮数邪热壅肺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动态症状: 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l辨证要点: 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 无论有汗或无汗

55、,有无表证皆可运用。无论有汗或无汗,有无表证皆可运用。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方义分析:君:麻黄麻黄 石膏石膏疏表散邪,疏表散邪,宣肺宣肺平喘。平喘。清肺清肺生津,解肌透邪。生津,解肌透邪。臣:杏仁杏仁降利肺气平喘咳。降利肺气平喘咳。佐使:甘草甘草益气和中,调和寒温。益气和中,调和寒温。l本方基础配伍组合分析: 1、麻黄、石膏:麻黄、石膏:相辅相成、相制相成。相辅相成、相制相成。 (用量(用量1:2) 可据肺热程度及表邪多少调整麻黄与石膏可据肺热程度及表邪多少调整麻黄与石膏的比例。的比例。 2、麻黄、杏仁: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宣降肺气。 3、石膏、杏仁:石膏、杏仁:清肃肺气。清肃肺气。 4

56、、石膏、甘草:石膏、甘草:甘寒生津。甘寒生津。配伍特点:配伍特点: 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 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运 用l 随证加减:1、若肺热盛,重用石膏,加桑白皮、黄芩、知母;、若肺热盛,重用石膏,加桑白皮、黄芩、知母;2、表寒明显,减少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表寒明显,减少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3、痰多气急,加葶苈子、枇杷叶;、痰多气急,加葶苈子、枇杷叶;4、痰稠胸闷,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痰稠胸闷,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l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风寒咳嗽,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附方:越

57、婢汤(金匮要略)(金匮要略)l组成: 麻黄麻黄六两六两 石膏石膏半斤半斤 生姜生姜三两三两 甘草甘草二两二两 大枣大枣十五枚十五枚l功用:功用:发汗利水发汗利水l主治:主治:风水夹热证。恶风,一身悉肿,风水夹热证。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伤寒六书 l学习意义: 1、本方是主治三阳合病,或太阳病、本方是主治三阳合病,或太阳病初犯阳明之常用方。初犯阳明之常用方。 2、本方体现了经方派和时方派的汇、本方体现了经方派和时方派的汇通尝试。通尝试。主证病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证候分析:外感风寒,渐次入里化热(太阳)恶寒渐轻,身热增盛

58、,无汗头痛。少阳、阳明初见里热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苔薄黄,脉浮微洪。功用: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方义分析:甘草生姜大枣白芍桔梗石膏黄芩羌活白芷柴胡葛根君 臣 佐 使解肌透热,内清郁热。(阳阳明明)外透郁热,疏畅气机。 (少少阳阳)辛散发表(阳阳明明)(太太阳阳)(少少阳阳)(阳阳明明)清泄里热宣肺利咽敛阴养血散邪和营卫调脾胃调和诸药。l配伍特点: 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 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运用:l辨证要点: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干,脉浮微洪。l使用注意:使用注

59、意: 1、表邪未入里以及兼阳明腑实者,不、表邪未入里以及兼阳明腑实者,不宜使用。宜使用。 2、应根据三阳病情侧重及变化,灵活、应根据三阳病情侧重及变化,灵活酌定用量。酌定用量。l随证加减:1、太阳邪甚,去黄芩,加麻黄,夏秋加苏叶;、太阳邪甚,去黄芩,加麻黄,夏秋加苏叶;2、邪热伤津,加天花粉;、邪热伤津,加天花粉;3、恶寒不明显,里热盛者,加银花、连翘,并、恶寒不明显,里热盛者,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重用石膏。第三节第三节 扶正解表扶正解表l1.适应证:表证而兼正气虚弱者。表证而兼正气虚弱者。l2.组方配伍规律:组方配伍规律: 以以解表药解表药为主,常配:为主,常配: 益气助阳药(人参、附

60、子)益气助阳药(人参、附子) 或滋阴养血药(生地、玉竹)或滋阴养血药(生地、玉竹)l3.分类: 益气解表益气解表l 助阳解表助阳解表l 滋阴解表滋阴解表l 养血解表养血解表败毒散败毒散小儿药证直决小儿药证直决小儿药证直决小儿药证直决l主治: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l主证病机分析:主证病机分析: 1、外感风寒湿邪:外感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项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嗽有痰,胸膈痞满。 2、气虚:气虚:舌淡苔白,脉浮按之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按之无力。(多用于小儿、老人、病后、产后。)(多用于小儿、

61、老人、病后、产后。)小儿外感成人正虚外感体实外感痢疾(逆流挽舟)临床应用沿革(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银翘败毒散)(银翘败毒散)l逆流挽舟法: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通过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痢疾,通过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亦除,其痢自愈。羌活羌活独活独活柴胡柴胡前前胡胡桔梗桔梗枳壳枳壳川芎川芎茯苓茯苓人参人参薄荷薄荷生姜生姜甘甘草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解:薄薄荷荷生生姜姜甘甘草草人人参参茯茯苓苓前前胡胡枳枳壳壳桔桔梗梗柴柴胡胡川川芎芎独独活活羌羌活活君 臣 佐1 佐2 佐3 佐、使人参的配伍意义: 一

62、、助正气鼓邪外出,且可防邪复入。 二、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补不滞邪,散不伤正补不滞邪,散不伤正运用:l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肢体酸楚疼痛,无汗,脉恶寒发热,肢体酸楚疼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浮按之无力。l随证加减:1、正气不虚,表邪较重,去人参,加荆、防;、正气不虚,表邪较重,去人参,加荆、防;2、气虚较重,重用人参,加黄芪;、气虚较重,重用人参,加黄芪;3、湿邪较甚,酸痛较重,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湿邪较甚,酸痛较重,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4、咳嗽较甚,加杏仁、白前;、咳嗽较甚,加杏仁、白前;5、痢疾初起,加白芍、木香。、痢疾初起,加白芍、木香。l使用注意: 外感风热及阴虚

63、外感者,不可使用。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不可使用。 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的痢疾禁用。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的痢疾禁用。l方歌:方歌: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疏风。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疏风。附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摄生众妙方l组成组成: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l功用: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发汗解表,消疮止痛。l主治:主治: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附方: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

64、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病机分析:l外感风寒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l内有痰湿内有痰湿-咳嗽痰白,胸脘满闷。l(脾肺)气虚(脾肺)气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方解: 君:苏叶 臣:葛根、人参 佐:前胡、半夏、桔梗;枳壳、陈皮、木香;茯苓; 佐使:甘草l本方配伍特点: 1、散补并行,使散不伤正,补不恋邪。、散补并行,使散不伤正,补不恋邪。 2、津气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津气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败毒散与参苏饮比较:运用l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闷

65、,倦怠乏力,苔白,脉弱。l随证加减: 1、表寒证重,去葛根,加荆芥、防风;、表寒证重,去葛根,加荆芥、防风; 2、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蒿本;、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蒿本; 3、 气滞较轻,去木香。气滞较轻,去木香。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伤寒论l主治证候病机分析: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发热,恶寒甚剧,虽重衣厚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寒伤肺肾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则失音,或咽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功用:助阳解表。方解:细辛附子麻黄君 臣 佐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使用注意: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若少阴阳虚而见下

66、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先温其里,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先温其里,后治其表。后治其表。l随证加减:1、若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若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2、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3、兼湿滞经络,加苍术、独活。、兼湿滞经络,加苍术、独活。附方:再造散伤寒六书伤寒六书l组成:组成:人参、黄芪、附子、细辛、羌活、防风、人参、黄芪、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桂枝、炒白芍、煨生姜、大枣、甘草。川芎、桂枝、炒白芍、煨生姜、大枣、甘草。(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人参、黄(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人参、黄芪、羌活、防风、川芎)芪、羌活、防风

67、、川芎)l功用: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助阳益气、解表散寒。l主治: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医案分析医案分析l患者,男,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鼻塞流清涕,欲呕,舌苔头痛,微汗,鼻塞流清涕,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薄白,脉浮缓。 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

68、加半夏处方:桂枝汤加半夏l患者,男,患者,男,54岁。患咳喘已岁。患咳喘已10余年,余年,3天天前因受凉而引发。现恶寒发热,无汗,咳前因受凉而引发。现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舌苔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弦紧。白滑,脉弦紧。辨证:外寒内饮证辨证:外寒内饮证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处方:小青龙汤加茯苓处方:小青龙汤加茯苓解表剂小结分类方名功用主治备注辛温解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风寒表实证麻桂峻汗麻杏平喘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风寒表虚证桂芍等量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里有蕴热地、芩清热制燥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外寒内饮证芍

69、、味散中寓收分类方名功用主治备注辛凉解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表热轻证辛凉轻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表热重证辛凉平剂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 注重辨汗扶正解表败毒散益气解表散风祛湿素体气虚外感风寒湿人参扶正祛邪逆流挽舟思考题1、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异同?2、试述桂枝汤的功用、主治证病机及配伍意义。、试述桂枝汤的功用、主治证病机及配伍意义。3、小青龙汤主治何证?从方义分析入手,归纳其、小青龙汤主治何证?从方义分析入手,归纳其配伍意义。配伍意义。4、银翘散由哪些药物组成?其配伍意义如何?适、银翘散由哪些药物组成?其配伍意

70、义如何?适应什么证候应什么证候?5、试从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试从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饮的异同。6、何谓、何谓“逆流挽舟逆流挽舟”法?法?第二章 泻下剂一、概念:一、概念: 泻下药通便、泻热、攻积、逐泻下药通便、泻热、攻积、逐 水里实证水里实证二、适应证:里实证二、适应证:里实证三、分类:热结证三、分类:热结证寒下剂寒下剂 寒结证寒结证温下剂温下剂 燥结证(燥结证(“无水停舟无水停舟”)润下剂润下剂 虚结证(虚结证(“无力行舟无力行舟”) 体虚里结体虚里结攻补兼施剂攻补兼施剂 水饮壅盛水饮壅盛逐水剂逐水剂 l四、注意事项:l1、年老体虚、经期、产妇、病

71、后伤津以及亡血、年老体虚、经期、产妇、病后伤津以及亡血者慎用;孕妇禁用。者慎用;孕妇禁用。l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中病即止,不可过剂。l3、下后忌食生冷油腻。、下后忌食生冷油腻。第一节 寒下l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里热积滞实证。l组方配伍规律组方配伍规律:l 寒下药配行气药、活血药寒下药配行气药、活血药大承气汤伤寒论伤寒论l学习意义:l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l寒下法的代表方。寒下法的代表方。主证病机分析:阳明腑实证热实互结于胃肠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自觉胸脘闷塞不舒。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

72、苔黄燥。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属气汤治疗热结旁流,属“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治法。治法。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治疗,属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治法。治法。l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系由热盛伤津

73、,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l发狂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功用:峻下热结l(“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对于实热内结而阴液大伤之证对于实热内结而阴液大伤之证用峻下剂荡涤实热积滞,从而达用峻下剂荡涤实热积滞,从而达到迅速保存阴液,挽救阴液的目到迅速保存阴液,挽救阴液的目的的治法。的的治法。)大黄酒洗四两芒硝三合冲服枳实五枚厚朴去皮半斤方解:君君臣臣佐佐大黄:苦寒通降,苦寒通降,泻泻下下实实热积滞热积滞芒硝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软坚润燥润燥厚朴:厚朴:下气下气除满除满枳实:枳实:行气行气消痞消痞大承气汤用法:l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

74、硝溶服。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l“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伤寒来苏集运用:l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舌红苔黄,痞满燥实四症俱全,舌红苔黄,脉沉实。脉沉实。l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中病即止。l随证加减:1、气虚,加人参适量;、气虚,加人参适量;2、津亏,加玄参、生地。、津亏,加玄参、生地。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伤寒论l组成:大黄大黄四两四两 厚朴厚朴二两二两 枳实枳实三枚大者三枚大者l功用:功用:轻下热结。轻下热结。l主治: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阳明热结轻证证。谵语

75、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中胀痛,里急后重者。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伤寒论)l组成:组成:大黄大黄四两四两 甘草甘草二两二两 芒硝芒硝半升半升l功用:功用:缓下热结。缓下热结。l主治:主治:阳明热结,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之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

76、痛等。l三承气汤比较(阳明腑实证、大黄)(阳明腑实证、大黄)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主治主治 痞满燥实痞满燥实痞满实痞满实燥实燥实功用功用 峻下热结峻下热结轻下热结轻下热结缓下热结缓下热结组成组成 大黄、芒硝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枳实、厚朴大黄、枳实大黄、枳实厚朴厚朴大黄、芒硝大黄、芒硝甘草甘草用法用法 厚朴倍于大黄;厚朴倍于大黄;先煎枳朴,后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下大黄,芒硝溶服。溶服。枳、朴量轻,枳、朴量轻,厚朴为大黄一厚朴为大黄一半;同煎。半;同煎。大黄、甘草同大黄、甘草同煎,芒硝溶化。煎,芒硝溶化。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l组

77、成:组成:厚朴厚朴 炒莱菔子炒莱菔子 枳壳枳壳 桃仁桃仁 赤芍赤芍 大黄大黄 芒硝芒硝l功用: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通里攻下,行气活血。l主治: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胀较明显者。l方歌:方歌: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煎好,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煎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肠痈基础方肠痈基础方 主治证侯病机分析:肠痈初起,湿热郁滞证湿

78、热搏结气血湿热郁滞肠中,不涉膀胱气血郁滞,营卫失和湿热郁蒸郁结成痈,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肿痞。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肠痈已成)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l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大大 黄黄 牡牡 丹丹 汤汤丹皮桃仁冬瓜子大黄芒硝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方解:l君君 大黄大黄荡涤湿热瘀结。荡涤湿热瘀结。l 丹皮丹皮凉血化瘀。凉血化瘀。l臣臣 芒硝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l 桃仁桃仁活血化瘀活血化瘀l 佐佐 冬瓜子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清肠利湿,排脓散结。l随证加减: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

79、金银花、紫花地丁、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败酱草;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运用:l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用。虚者不宜使用。方歌:方歌: 大黄牡丹汤,桃仁冬瓜芒,大黄牡丹汤,桃仁冬瓜芒, 肠痈初起痛,无脓服之消。肠痈初起痛,无脓服之消。第二节 温下l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l组方配伍规律:组方配伍规律: 以以泻下药泻下药为主,配伍:为主,配伍: 1 1、温里药、温里药(附子、干姜)(附子、干姜) 2 2、益气药、益气药(人参、甘草)(人参、甘草)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备

80、急千金要方 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l主证病机分析:阳虚寒积证。寒积阻于肠道腹痛便秘,脐下绞结,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绕脐不止。脾 阳 不 足 手足不温,不渴,苔白,手足不温,不渴,苔白,脉沉弦而迟。脉沉弦而迟。温脾汤组成温脾汤组成当归三两当归三两人参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甘草二两干姜三两干姜三两芒硝二两芒硝二两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攻下冷积,温补脾阳。方解:甘甘草草人人参参当当归归干干姜姜芒芒硝硝附附子子大大黄黄 君 臣 佐 佐使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于攻下之中

81、,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运用:l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l随证加减: 1、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2、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l方歌:方歌:l 温脾参附与干姜,温脾参附与干姜,l 甘草当归硝大黄。甘草当归硝大黄。第三节 润下l一、适应证:一、适应证:燥结证燥结证及及虚秘证虚秘证。l (“无水停舟无水停舟”证及证及“无力行舟无力行舟”证)证)l二、组方配伍规律:二、组方配伍规律:l 1、前者以、前者以润下药润下药为主,常配寒下药及滋阴为主,常配寒下药及滋阴养血药;养血药;l2、后者以、后者以补肾润肠药补肾润肠药为主,配升清降浊之为主,配升清降浊之品。品。麻子仁丸(脾约

82、丸)伤寒论伤寒论 “ “脾约脾约脾约脾约” ”证常用方;润下法的代表方。证常用方;润下法的代表方。证常用方;润下法的代表方。证常用方;润下法的代表方。主证病机分析:l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l“脾约脾约”:“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论麻子仁麻子仁麻子仁麻子仁芍芍芍芍 药药药药枳枳枳枳 实实实实大大大大 黄黄黄黄厚厚厚厚 朴朴朴朴杏杏杏杏 仁仁仁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方解:l君君 麻子仁麻子仁润肠通便。润肠通便。l 臣臣 杏仁杏

83、仁1、润肠;、润肠;2、降气以助通畅下实。、降气以助通畅下实。l 芍药芍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养血敛阴,缓急止痛。l 佐佐 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泄热行滞。泄热行滞。l 使使 蜜蜜1、润燥滑肠;、润燥滑肠;2、调和诸药。、调和诸药。l本方配伍特点: 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攻润结合。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攻润结合。l本方剂型服法特点: 丸剂,每服丸剂,每服10小丸。渐加,以知为度。小丸。渐加,以知为度。意在缓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意在缓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运用:l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l使用注意: 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用,孕年老体

84、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用,孕妇应慎用。妇应慎用。l随证加减: 1、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 2、痔疮出血,加槐花、地榆;、痔疮出血,加槐花、地榆; 3、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l方歌:方歌: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芍蜜,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芍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附方 济川煎景岳全书景岳全书 肾虚便秘的常用方肾虚便秘的常用方主证病机分析:肾虚便秘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开合失司。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沉迟。肾精不足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85、方解: (君)(君)肉苁蓉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温肾益精,暖腰润肠。 (臣)(臣)当归当归养血润肠;养血润肠; 牛膝牛膝补肾壮腰,善于下行。补肾壮腰,善于下行。 (佐)(佐)枳壳枳壳行气导滞。行气导滞。 泽泻泽泻泄肾浊泄肾浊 (使)(使)升麻升麻(少)(少)升清降浊。升清降浊。本方配伍特点:一、标本兼顾: 温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二、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运用:l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l使用注意: 邪热伤津及阴虚者忌用。l随证加减: 1、气虚加人参; 2、有火加黄芩; 3、肾虚加熟地,虚甚去枳壳。方歌l济川苁蓉牛膝归

86、,济川苁蓉牛膝归,l枳壳升麻泽泻同,枳壳升麻泽泻同,l温肾益精润通便,温肾益精润通便,l肾虚精亏便闭服。肾虚精亏便闭服。第四节 逐水l一、适应证一、适应证:水饮壅盛于里,水饮壅盛于里, 正盛邪实之证。正盛邪实之证。l二、组方规律二、组方规律:以:以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药为主为主 (大戟、芫花、甘遂(大戟、芫花、甘遂) 配:养胃扶正药(大枣)配:养胃扶正药(大枣)三、注意三、注意 1、宜形气俱实者,、宜形气俱实者,虚人慎用虚人慎用 (可与补益剂配合或交替应用)。(可与补益剂配合或交替应用)。 2、中病即止。、中病即止。3、肿胀消,当调养脾胃,培土御水。、肿胀消,当调养脾胃,培土御水。十枣汤伤寒论伤

87、寒论泻下逐水的代表方;泻下逐水的代表方; 治疗悬饮及阳水实证的常用方。治疗悬饮及阳水实证的常用方。l主治: 1、悬饮、悬饮(胸腔积液胸腔积液); 2、水肿臌胀、水肿臌胀(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腹水)。)。病机与证候分析上干清阳上干清阳饮停胸胁、肺气不利饮停胸胁、肺气不利饮停心下饮停心下饮邪犯胃,胃气上逆饮邪犯胃,胃气上逆饮停脘腹,气机不利饮停脘腹,气机不利饮溢肌肤饮溢肌肤苔白滑,脉沉弦苔白滑,脉沉弦水饮壅盛头痛目眩咳唾胸胁引痛,短气心下痞硬干呕腹胀水肿(一身悉肿,下半身尤甚)悬饮实水l辨证要点: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不利,脉沉弦。十枣汤大戟大戟甘

88、遂甘遂芫芫花花功用:攻逐水饮 方解: 君:甘遂甘遂善行经隧脉络之水湿;善行经隧脉络之水湿; 臣:臣: 大戟大戟善泄脏腑肠胃之水邪;善泄脏腑肠胃之水邪; 芫花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僻。善消胸胁伏饮痰僻。 佐:佐: 大枣大枣 1 1、缓和三药的毒性、烈性;、缓和三药的毒性、烈性; 2 2、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 3 3、培土制水,邪正兼顾。、培土制水,邪正兼顾。本方用法: 1、三药等份为散,晨起空腹以三药等份为散,晨起空腹以大枣大枣 煎汤煎汤送服。送服。 2、小量开始,每日一次,每次小量开始,每日一次,每次0.50.51g1g。服后下水量少,次日加量,最多至服后下水量少,次

89、日加量,最多至1.5g1.5g。 3 3、服药得快利后停服,宜食糜粥养胃。、服药得快利后停服,宜食糜粥养胃。 4 4、老年体弱慎用,孕妇忌服。、老年体弱慎用,孕妇忌服。第五节 攻补兼施l适用病证: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l组方规律:以组方规律:以泻下药泻下药为主,为主, 配益气滋阴药。配益气滋阴药。黄龙汤伤寒六书伤寒六书主证病机分析:阳明腑实证邪实自利清水,色纯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因 下 失 下气 血 不 足正虚身热口渴,身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腹胀满,身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腹胀满,身热

90、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脉虚。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方解:大大枣枣生生姜姜桔桔梗梗甘甘草草当当归归人人参参枳枳实实厚厚朴朴芒芒硝硝大大黄黄 配伍特点: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l随证加减: 原书:原书:“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或适。或适当增加参、归用量。当增加参、归用量。附方:新加黄龙汤组成:甘甘草草姜姜汁汁当当归归人人参参海海参参麦麦冬冬玄玄参参生生地地芒芒硝硝大大黄黄君 臣 佐1 佐2 使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91、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病案分析l王某,男,王某,男,18岁。岁。主诉:腹痛,时时下痢,下恶臭清水主诉:腹痛,时时下痢,下恶臭清水1周。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值新年,尤为辛苦,贩卖爆米花度日。时值新年,尤为辛苦,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症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症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痢,色纯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痢,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实。思考题1、简述大承气汤的主治证。简述大承气汤的主治证。2、简要比较三承气汤(大、小、调胃承气汤)、简要比较三承气汤(大、小、调胃承气汤)在功用、主治、用法方面的区别。在功用、主治、用法方面的区别。3、简述大枣在十枣汤中的配伍意义。、简述大枣在十枣汤中的配伍意义。4、大承气汤、济川煎、温脾汤、黄龙汤皆可、大承气汤、济川煎、温脾汤、黄龙汤皆可治大便秘结,其病机有何不同?治大便秘结,其病机有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