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一轮总复习 考点突破 第十五 章审题立意 考点二 立意课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871521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新一轮总复习 考点突破 第十五 章审题立意 考点二 立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一轮总复习 考点突破 第十五 章审题立意 考点二 立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一轮总复习 考点突破 第十五 章审题立意 考点二 立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一轮总复习 考点突破 第十五 章审题立意 考点二 立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新一轮总复习 考点突破 第十五 章审题立意 考点二 立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新一轮总复习 考点突破 第十五 章审题立意 考点二 立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新一轮总复习 考点突破 第十五 章审题立意 考点二 立意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考点二立意考点二立意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虽然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体系中并没有“立意”这个说法,立意问题更多地看审题是否切题,中心是否突出。但是,它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暗中操纵着阅卷老师的评分尺度。阅卷老师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评立意分的:精要 概述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1从文章中心的确立看立意是否正确、集中(1)看文章中心是否突出。当阅卷老师看到你的文章时,能感觉到你的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而这个中心落实到

2、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形成了自己的写作中心,并能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同时,文章中表达的见解、看法鞭辟入里,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情感鲜明、态度坚决,那你的文章的立意就有可能进入一类卷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2)看文章中心理解是否准确、深刻,有无思想。文如其人,人的伟大在于思想。所谓平庸的作文,即指内容空洞、毫无思想的作文。一篇文章有了思想,就有了血肉生命,有了“精气神”。这个思想就是看你对文题有无自己独到的理解、分析。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2从立意的常见误区看立意是否正

3、确、集中立意的常见误区有:(1)偏离题意。(2)认知、情感有偏差。如2010年山东卷作文,若在作文中大谈特谈生活中的阴暗面,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固然扣住了“阴影”,但别忘了材料中的辩证关系,还有“光明”。这不仅是偏题问题,恐怕还有认知问题。只看到“阴影”,看不到“光明”的主流。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3)立意散乱,多头绪多中心,缺少集中意识、重点意识。(4)立意陈旧、一般,缺少新意和深刻。这些误区常常是作文立意中的“雷区”,轻易不能碰。这也是给我们的警示。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典

4、例 精析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例例1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立意指导这是一个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常规话题也是热点社会问题:捐助。材料中涉

5、及到捐助者和三类受捐助者。如果从多角度立意的话,材料中的四类人应该有四个角度。从捐助人的角度看:奉献是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快乐之源等等。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从接受捐助的角度看,应该有三类,这实际反映的是三种人。有人说,我跟捐助没有缘分,其实,跟我们学生关系最大的就是国家和集体的一些捐助:国家助学金及某些企业助学金,助学基金等;我们也会成为捐助者,比如为生病的同学捐款,为灾区捐款等;应该说我们离捐助并不遥远,这些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综上,可以有如下立意:1.接受捐助,理所应当;2.捐款是债务吗;3.自食其力;4.我

6、们需要精神上的捐助。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上面的立意应该说都算“符合题意”,但最好的应该是从捐助与受捐助之间的关系入手,谈深入一些。比如,材料中给的是一个富翁做慈善,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反问:“慈善,带有功利目的吗?”另外,三种受捐助的人中,第三种人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为什么拒绝?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捐助别人的经过,也可以叙述自己接受别人捐助的经过。不过,本题写议论文比较合适。因为文体不限,也可以写散文、小说、剧本等。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佳作展示】让爱双向流动广东省一考生中

7、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

8、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

9、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名师点评】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

10、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作者思路清晰,紧

11、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如何让立意正确、集中立意就是在审清题意的前提下,确立作文的主旨和中心。从基础等级上看,就是正确、集中;从发展等级上看,就是深刻、新颖。这里先谈谈立意正确、立意集中。所谓立意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健康的情感态度。另外,必须符合题意,不跑题,不偏题。所谓立意集中,就是聚焦观点,一篇文章只能提出一个观点,解决一个问题,太泛则滥,过大则空。如何使

12、立意正确、集中呢?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1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无论哪种命题,都会给考生以广阔的立意空间,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立意,但关键是选准一个一触即发的“宝贵”的“点”。其实,这个“点”,就在作文试题的材料、导语、话题或标题中。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材料作文,若是抒情性材料(如诗歌),每一个意象就是一个角度,一个“点”;若是叙述性材料(如寓言、故事、现实生活现象),其中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及其两者关系的组合就是一个角度,一个“点”;若是议论性材料(如格言、警句、论断的编组等),每一

13、个观点及其对立面就是不同的角度。可据“象”探“质”,据果探因;可据材料中的矛盾关系、辩证关系分析内在的哲理。(如例题,从捐助人富翁的角度来看,他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可以写他富贵不忘本,赞扬他行仁义之行,做仁义之事,行善积德,精神可嘉。从第一个受捐助者的角度来看,他感激并高兴地接受了。可以写受馈于人首先要心存感激之情。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从第二个受捐助者的角度来看,他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可以写接受别人的帮助可以化不利为有利,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发展自己的同时更要学会独立而不能产生依赖感。从第三个受捐助者的

14、角度来看,他感谢后拒绝了施舍。可以写人要有骨气,但也要相信他人,学会通过接受帮助来改变自己。如果我们把它综合起来看,可以写如何正确地对待别人的帮助,受人帮助时要心存感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取舍,在享受帮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骨气和尊严。)再如2010年山东卷作文题,就是一个议论性材料作文,材料是托尔斯泰饱含哲理的一句名言。立意的“点”就定位在“光明”与“阴影”的辩证关系上。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命题作文,一般来说,标题本身或标题中的关键词语都含有多义性。其中有本义、引申义,也有比喻义、象征义。那么,每一个义项从宏观上看都有一个大的立意范

15、畴,而每一个范畴从微观上看都又有许多小的角度或“点”。如2011年北京卷的作文,材料中三位同学的观点自成一家,老师的总结精准到位,在立意时可分别从每一位同学的角度立意:依据甲生之说,可立意为“成功源自实力”;依据乙生之说,可立意为“有竞争才利于均衡发展”;依据丙生之说,可立意为“提倡公平诚信,摒弃弄虚作假”。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2巧加词语,化大为小“大题”指题旨范围较宽泛、开放性强的文题,如“常识”、“见证”、“难题”、“早”、“他们”等,可以采用加修饰语的办法来缩小立意、取材的范围。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以前后都

16、加。如2009年广东卷作文题“常识”,前面可加“生活”、“医学”、“自然”、“科学”、“文化”、“哲学”、“安全”、“道德”等,后面亦可加“特点”、“意义”、“利弊”、“发展”、“稳定与创新”等等。这样,层层加修饰语、中心词,立意的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明确。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3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题”是指比较抽象的文题,一般从哲思、道理、精神层面来命题,如“角色转换之间”、“北京的符号”、“见证”、“怀想天空”等。“实题”,一般从人、事、物、景等层面来命题,如“踮起脚尖”、“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脸”、“灯”等。虚者实之,就是

17、指以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景为载体,借实在的物象或事件去诠释抽象的命题。如2009年山东卷作文题“见证”,题目较大较虚,可以像当年一篇优秀作文那样具体为“见证历史的伤痛”,并以此为切入点,选用圆明园、奥斯维辛集中营、诺曼底登陆等材料,论证“对于伤痕与鲜血的见证,不仅仅是为了铭记,更是对后世的警示”这一中心,立意可谓明确、集中,主旨深远。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实者虚之,指构思立意由实到虚,由个别升华为一般,透过物象,深入本质,写出这类文题在思想或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如2009年湖南卷作文题“踮起脚尖”,既是角度小的文题,又是一个很实在具体的

18、题目。“踮起脚尖”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有很强的指向性。也许踮脚的人是想看得更高、更远,或者是想够到更高处的东西;也许是在跳舞,等等。这些都是其具体的意义。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但写作时应该从这些具体的意义中引申出更抽象的内涵来。如“踮起脚尖”表现出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抗争,一种永不言败的拼搏,一种对成功与卓越的追求总之,“踮起脚尖”包含着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一种努力前行的勇气,一种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便是把具体的动作与抽象的生活哲理结合起来进而化实为虚的立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自然容易把文章导向深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 语文语文精要概述精要概述典例精析典例精析即时训练即时训练有的文题可实可虚,立意可以由实到虚,虚实转换。如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品味时尚”,一篇考场作文是这样写的:开头先品味生活中的“服装”时尚,从牛仔裤到皮尔卡丹西服、鳄鱼T恤,体会到追逐时尚要领生活之潮流;接着又紧密联系生活,品读“青春”,进而领悟到“青春”不仅仅是追逐生活潮流,更在于去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而真、善、美才是生活、时代中永恒的“时尚”。文章由实到虚,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堪称考场妙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