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8707962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语文 2《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语文 2《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语文 2《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语文 2《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第2课诗两首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把握诗歌意象(景物形象)及其特征,探究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3.把握诗人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运用反复、排比修辞和首尾回环的结构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作用。 重点重点难点点1.反复诵读雨巷,感悟诗韵、诗境、诗情。2.体会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3.分析运用反复、排比修辞和首尾回环结构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作用。导入入柯灵曾经这样描述中国江南的小巷:“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

2、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当戴望舒走进这寂静的小巷,当小巷与雨相逢,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故居课堂学习诵读诵读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提示提示: :孤独、忧伤、惆怅的情感。一、一、自由诵读雨巷,把握基调自由诵读雨巷,把握基调,思考下面问题。,思考下面问题。1.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提示:提示:舒缓、低沉的基调。二、二、配乐朗诵雨巷。配乐朗诵雨巷。(一)赏析雨巷的音韵美。(一)赏析雨巷的音韵美。品品

3、读雨巷,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读雨巷,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提示:提示:叶圣陶看到雨巷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的音韵美体现在:音节舒缓悠扬;押ang韵,形成了悠扬的旋律;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品品品品读读探究探究探究探究课堂学习(二)探究雨巷的意境美。(二)探究雨巷的意境美。1.什么叫什么叫作作“意象意象”“意境意境”?品品品品读读探究探究探究探究提示:提示: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象或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

4、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课堂学习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找出本诗的意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找出本诗的意象。提示:提示:油纸伞、雨巷、篱墙、丁香姑娘、我。课堂学习 3.诗中诗中“我我”撑着的为什么是撑着的为什么是“油纸伞油纸伞”?提示:提示: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暮春时节,寂寥地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油纸伞的人就有了一种黯然销魂的韵味。诗人没有用任何修饰词语来修饰“油纸伞”,却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品品品品读读探究探究探究探究课堂学习 4.“雨巷雨巷”“篱墙篱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意

5、境?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提示:提示:雨巷,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孤寂,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篱墙,颓圮,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品品品品读读探究探究探究探究5.“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我我”两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共同营造了一种两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什么样的意境?提示:提示:“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6、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两个意象的共同点是:调子都是压抑、低沉、凄迷的。这两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课堂学习品品品品读读探究探究探究探究(三)探究雨巷情感的(三)探究雨巷情感的含蓄美。含蓄美。课堂学习1.诗歌中多次出现了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丁香香”来形容姑娘呢?改成来形容姑娘呢?改成“梅花梅花”“兰花兰花”“菊花菊花”行行不行?不行?品品品品读读探究探究探究探究课堂学习提示提示: :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象征“美丽、高洁”;丁香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

7、、美丽和忧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象征“愁怨、忧郁”。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丁香”多为“惆怅”的代表。(出示幻灯片)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放,芳香清幽,象征“高洁”;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象征“清逸”;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

8、象征“孤傲”。与诗歌“愁怨、忧郁”的格调不符,此处只能用“丁香”。课堂学习2.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赞同哪一种看法呢,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看法。戴望舒(19051950),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戴望舒的诗深得中

9、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表现出孤独、抑郁的特点,意象朦胧、含蓄。品品品品读读探究探究探究探究课堂学堂学习提示:提示: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政治诗。诗中的“丁香姑娘”是有象征意义的:她美丽高洁,象征美好理想;哀怨彷徨,象征理想难以实现;飘然离去,象征理想的幻灭。而那悠长、狭窄、寂寥的雨巷,则象征着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的黑暗社会。整首诗就是通过对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期追求理想的苦闷惆怅之情。缠绵的细雨,颓圮的篱墙,幽幽的小巷,一把油纸伞,一个彳亍的“我”,一个惆怅的丁香姑娘,一个美好却易逝的理想,构成了一首让人永远

10、魂牵梦绕的雨巷,透过雨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青年在现实与理想碰撞中的心路历程。课堂小堂小结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下面是一些关于“露水”的文字,结合这些材料,你能说说“露水”的象征意义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第2课 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和诗歌的“三美”。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绵绵深情,引发共鸣,培养审美能力。 重点重点难点点

11、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重点品析新月派诗歌的“三美”,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比较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导入入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 徐志摩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这些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告白,因为康桥给了他诗歌的生命,因为只有在康桥,他才体会到自由的呼吸。今天,我们就去体会徐志摩对母校的一份深情。知人知人知人知人论诗论诗课堂学习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最自由的

12、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漫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尽情地享受康河的优美风光。 1922年8月徐志摩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桥。朗朗朗朗 读读课堂学习 2.这首诗押什么韵?如何用韵? 提示:提示:这首诗每节押韵,韵脚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用韵时,是逐节换韵,有一种音乐的旋律美。1.通读,注意读音、节奏。3.自由朗诵,配乐范读。研研研研读读:品:品:品:品诗论诗诗论诗课堂学习 1.康桥生活作为诗人人生中重

13、要的一部分,积淀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深情。说说在此诗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可以选取你最喜欢的章节朗读,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分析诗人熔铸其中的情感。) 课堂学习提示:提示:(1)第一节,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即使那招手的动作,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 诗人离别康桥,也是告别过去的在康桥的一切,告别过去的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云彩”这个意象,是为了不惊动校园中的一切,是为了保存在自己记忆中的旧日的一切,是为了和自己的内心、回忆

14、对话。这种记忆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不宜大声喧哗,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因此,和云彩告别不过是一种诗化的想象。 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课堂学习 (2)第二四节,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金柳”等意象的表达效果。“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什么含义?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如何理解“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既写出了柳枝的娉婷袅袅、妩媚多姿,也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极度迷恋之情。河底的泥是“软”的,青荇的

15、色泽是“油油的”,写出了景物的质感美。“招摇”将青荇拟人化,写出了它的动态美,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之情。“彩虹似的梦”美丽朦胧,“虹”和“梦”,两个奇异的意象叠映,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的“梦”也是对上节中的“梦”的引申,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作者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课堂学习 (3)第五、六节:诗人为何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开? 康桥的美景勾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

16、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正是这沉默,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诗人的情感不仅是依恋,更是种苦闷。由此,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课堂学习 (4)第七节: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轻轻的”是诗人客观的动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围环境的静,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搅康桥的一切,所以选择轻轻地来,悄悄地去。复沓的结构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更增添了诗人淡淡的哀愁。“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洒脱的姿态。但这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和依恋。过往的美好情感保留在记忆里,悄悄地独享也是美好的,不能带走哪怕仅

17、仅一片云彩,更显示了对康桥的一往情深。课堂学习2.总结诗人感情变化脉络。总结诗人感情变化脉络。依依不舍欢喜依恋眷恋迷恋苦闷恋恋不舍。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总体上是眷恋不舍又带着淡淡的哀伤。赏读赏读:感受三美:感受三美:感受三美:感受三美课堂学习 徐志摩非常推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配乐诵读并思考:本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艺术主张的?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因为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

18、”或“格律诗派”。为新月社诗歌理论做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课堂学习 提示:提示: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体现了一种绘画美。每节押韵,运用叠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体现了音乐美。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每句的字

19、数基本上是六七字,单行和双行错开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体现了建筑美。比比比比较阅读较阅读课堂学习 与传统的送别诗歌相比,再别康桥在告别的对象上、感情氛围上有何不同? 1.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课堂学习提示:提示:第一组幻灯片重在研究告别对象,第二组重在感受离别氛围。一般的送别诗告别的对象是人,而再别康桥告

20、别的对象却是康桥,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这样的意象自然给人一种脱俗的画面之美,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而这正是徐志摩诗歌与众不同的味道。 一般的送别诗离别时或是叮咛的,或是啼哭的,气氛或是沉重,或是混乱,多是凄凉的,比如南浦别中的一个“断”字,把古今离别的“肝肠寸断”写透了,这是一种泪流满面的离别;而再别康桥却是一种静静的、淡淡的告别,有种宁静的忧伤美。在离别的时候,真挚的情感是静默的,无声胜有声的,这是一种于无声处见真情的离别,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支忧伤的小夜曲,它是要在人的灵魂里留下离别的印记的。课堂小结 离别是真情的依恋,默默中充满了爱的祝福。对康桥,对心中理想的追求是无怨无悔的,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细腻的情感流动于字里行间、唇齿之间,给人以心灵的陶冶。这就是追求爱、自由、美的徐志摩,这就是徐志摩留给世人的再别康桥。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读再别康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自悄悄地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草一木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让我们借助徐志摩优美的文字驰骋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改写你认为其中最美的一节诗。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