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8674169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 一一 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二二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三三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四四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五五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六六 觉醒和睡眠觉醒和睡眠七七 脑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第一节 神经系统机能与调节一一 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速度 : 神经纤维的直径 有无髓鞘及其厚度 温度 神经纤维的神经纤维的分类分类: 根据电生理学的特性分类:A、B、C三类 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四类 神经纤维传

2、导兴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特征 : 完整性(结构、功能)、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借助于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轴浆运输轴浆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慢速) 逆向轴浆运输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NT) ,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持久的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二二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一)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突触联系方式、电化学突触传递机制与特征(二)神经递质与受体(三)反射与反射弧(四)中

3、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五)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一)(一) 神经元的突触联系神经元的突触联系1 1 电电- -化学化学- -电的传递过程电的传递过程突触前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开放NaNa+ + 、K K+ +或或ClCl- -)突触后突触后电位位(EPSPEPSP或或IPSPIPSP)CaCa2+2+内流内流:降低降低轴浆粘度和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位2 2 突触传递的突触传递的特征特征: :单向向传递 突触延突触延搁(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4、总和和 后发放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3 3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结构基构基础:曲曲张体体传递过程程:结构基构基础:缝隙隙连接接传递过程程: 传递特征特征: 双向性,速度快双向性,速度快 几乎无潜伏期几乎无潜伏期4 4 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概念概念:由突触前神: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放,经突触突触间隙隙扩散,特异地作用于突触神散,特异地作用于突触神经元或效元或效应器上的受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体,引致信息从突触传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二)(二)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受

5、体受体 概念概念:细胞膜或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生特异结合并合并诱发生物效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的特殊生物分子. .激动剂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产生生物效应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的化学物质。 拮抗剂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不产生生物效应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的化学物质。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效应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AChACh外周:外周: 所有自主所有自主N N节前纤维、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大多数副交

6、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维、少数交感少数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骨骼肌维、骨骼肌N N纤维纤维; 中枢:中枢: 脊脊髓髓前前角角运运动动N N元元、丘丘脑脑后后部部腹腹侧侧的的特特异异感感觉觉投投射射N N元元、脑脑干干网网状状结结构构上上行行激激动动系系统统、纹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筒箭毒 十烃季铵十烃季铵NaNa+ + 和其和其他小他小离子离子阿阿托托品品筒箭毒筒箭毒 六烃季铵六烃季铵M M1 1 M M2 2 CaCa2+2+IPIP3 3/DG/DGN N1 1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效应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NENE

7、外周:外周: 多数交感多数交感N N节后纤维;节后纤维; 中枢:中枢: 低低位位脑脑干干及及上上行行投投射射到到皮皮层层、边边缘缘前前脑脑、下下丘丘脑脑以以及及下下行行到到达达脊脊髓髓后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角、侧角、前角的纤维。1 1多巴胺多巴胺1 1 ( (心心) )2 2IP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cAMPcAMPKK+ +酚妥拉明酚妥拉明酚妥拉明酚妥拉明育亨宾育亨宾心得宁心得宁 阿提洛尔阿提洛尔丁氧胺丁氧胺D D1 1,D D5 5D D2 2,D D3 3,D D4 4cAMPcAMPKK+ + CaCa2+2+黑质黑质-纹状

8、体、纹状体、 结节结节-漏斗、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中脑边缘系统。5-HT5-HT中中缝缝核核内内及及上上行行投投射射到到纹纹状状体体、下下丘丘脑脑等等以以及及下下行行到到脊脊髓髓背背角角、侧侧角角、前角。前角。5-HT5-HT1 15-HT5-HT2 2cAMPcAMPKK+ +KK+ +KK+ + CaCa2+2+2 2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小肠)小肠) (三)(三) 反射与反射弧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感受器感受器传入传入NN中枢中枢传出传出NN效应器效应器 反射弧反射弧: :是反射的是反射的结构基构基础和基本和基本单位位。(四)(四)

9、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 1 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特征特征:是超极化抑制。:是超极化抑制。 兴奋冲冲动抑制性中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性放抑制性性递质突触后突触后N N元元产生生IPSPIPSP突触后突触后N N元元发生抑制生抑制分类:分类: (五)(五) 中枢抑制中枢抑制 机制:机制:兴 奋 冲冲 动 传 入入侧支支兴奋 抑制性中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抑制另一N N元元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 意义意义: :调控其它调控其它N N元,以便活

10、动协调同步。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一N N元元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 意义意义: :调控调控N 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N N元元兴奋冲冲动沿沿轴突突传出出侧支支兴奋 抑制性中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抑制性中间N N元元 释放抑制性放抑制性递质原原兴奋的的N N元抑制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兴奋效效应细胞胞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2 2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基构基础: : 轴2 2- -轴1 1- -胞胞3 3串串联突触。突触。 概念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通过改变突触前

11、膜(轴轴1)电位使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N元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意义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更为精细。特征:特征:去极化抑制去极化抑制机制机制:先刺激轴先刺激轴2 2轴轴2 2兴奋释放递质兴奋释放递质(GABA)(GABA)轴轴1 1部分去极化部分去极化(Cl(Cl- -电导电导)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1轴轴1 1产生产生APAP幅度幅度轴轴1 1 CaCa2+2+内流量内流量轴轴1 1释放递质量释放递质量胞胞3 3EPSPEPSP幅度幅度胞胞3 3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

12、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三三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二)(二) 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三)(三)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四)(四) 痛觉痛觉 (一)(一) 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一)(一) 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丘脑的主要核团:丘脑的主要核团:第一第一类细胞群:感胞群:感觉接替核接替核 第三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胞群:髓板内核群 (脑干网状结构觉醒状态)第二第二类细胞群:胞群:联络核核后腹核-中央后回体感区内侧膝状体颞叶听区外侧膝状体-枕叶视区感觉投射系统:感

13、觉投射系统:特异性、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二) 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组组 成成功功 能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引起特定的感觉 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状态( (上行激醒作用上行激醒作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经丘脑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第一、二类细胞群 丘脑丘脑- -皮层的点对点投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射纤维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多次换N N元元 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经丘脑

14、第三类细胞群 丘脑丘脑- -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特 点点多次更换多次更换N N元元 投射区广泛投射区广泛( (点对点关系点对点关系) ) 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三次更换三次更换N N元元 投射区窄小投射区窄小( (点对点关系点对点关系) ) 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两 种种 感感 觉觉 投投 射射 系系 统统 的的 比比 较较体表感觉区本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听、嗅、味觉代表区(三)(三) 大脑皮层的感

15、觉分析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位置:中央后回 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十分清晰( (患者常难以描述清晰患者常难以描述清晰) )。 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左右交叉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 .倒置分布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直立外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 .精细正比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 感觉分辨的精细程感觉分辨的精细程 度呈正比度呈正比( (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如拇指和食指的投 射区大射区大) ); 痛觉痛觉是机体受到是机体受到伤害

16、性刺激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有情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化和防御反应。四四 痛痛 觉觉 皮肤痛皮肤痛躯体痛躯体痛内内脏痛痛深部痛深部痛快痛快痛慢痛慢痛痛痛觉体腔痛体腔痛牵涉痛涉痛分类:分类:皮肤(快、慢)痛内脏痛(包括躯体深部痛)传导纤维疼痛特点 产生和消失迅速定位明确、分辫能力强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慢痛C)感受器产生缓慢、持续久定位不清、分辫能力差慢痛情绪反应明显情绪反应明显无牵涉痛有牵涉痛敏感刺激钝性刺激 (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锐性刺激 (切割、烧灼等)自主N传入纤维游 离 N 末 梢 (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能产生初级

17、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致痛物质皮 肤 痛 与 内 脏 痛 的 比 较电、机械、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牵涉痛涉痛 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机制机制: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患病器官 心心 胃、胰胃、胰 肝、胆肝、胆 肾脏肾脏 阑尾阑尾 体表疼痛体表疼痛 心前区心前区 左上腹左上腹 右肩胛右肩胛 腹股腹股 上腹部上腹部 部部 位位 左臂尺侧左臂尺侧 肩胛间肩胛间 沟区沟区 或脐区或脐区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

18、角个后角N N元元痛觉错觉。痛觉错觉。 四四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三)(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一)(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五)大脑皮层(五)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对运动的调节 (一)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前角: 运动N元 肌纤维 运动N元 梭内肌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传出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脊髓前角运动N元最后公路骨骼肌纤维运动单位 :一个一个运运动N 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所组成的功能成的功能

19、单位称位称为运运动单位。位。脊髓的调节功能脊髓的调节功能 1 1 脊休克脊休克 概念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高 等动物恢复慢。如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需要数周 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 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 反射等)。 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 为失禁。特点特

20、点: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2 脊髓对姿势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姿势反射。如果加大刺激强度,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脊动物在其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肢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3 3 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概念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反射的类型:型: 特点特点:单突触反射意意义:临床上常用测定腱反射的方法来了解 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21、。概概 念念: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腱反射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肌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特特 点点:多突触反射;无明显的运动概概 念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 牵张反射意意 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 膝跳反射弧: 叩击肌腱 肌肉受到牵拉刺激 肌梭兴奋性 Ia类和类 N纤维传入 运动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制区: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 易化区: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 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

22、验加以说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横断脑干切线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 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三)(三)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1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古小脑) 功能功能: : 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 临床床: :平衡失调综合症(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

23、运动)。 2 2 脊髓小脑脊髓小脑( (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旧小脑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旧小脑) ) 功能功能: 临床床: : 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 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时维持平衡的肌张力强度。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 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 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 不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3 3 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新小脑)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新小脑) 功能功能: :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临床床:

24、 : 精巧运动受损。(四)(四)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1 1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与功能基底神经节的结构与功能: : 纹纹 状状 体体尾尾 核核壳壳核核 苍苍 白白 球球丘脑底核丘脑底核 黑黑 质质 红核红核 丘丘 脑脑 运动皮层运动皮层 脊髓脊髓 基基底底神神经经节节与控制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综合征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病症病症 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 表现表现 肌紧张减低,肌紧张减低, 头部和

25、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病变病变 纹状体纹状体 机制机制 胆碱能胆碱能N N元功能元功能 和和GABAGABA能能N N元功能元功能 黑质内多巴胺能黑质内多巴胺能N N元功能相对亢进元功能相对亢进 随意运动随意运动 治疗治疗 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 ( (如利血平如利血平) )抑制抑制纹状体胆碱能纹状体胆碱能 递质系统作用递质系统作用肌张力肌张力多巴胺递质多巴胺递质促进多巴胺合成药物促进多巴胺合成药物( (左旋多巴左旋多巴) )阻断乙酰胆碱药物阻断乙酰胆碱药物 ( (阿托品等阿托品等) )黑质黑质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 随意运动随意运动,肌紧张,肌紧

26、张如震颤麻痹如震颤麻痹( (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病) )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综合征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综合征 特征: 交叉支配: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功能定位精确:(五)(五)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纵裂内缘及扣带回)设计运动动作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区) (6区)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肢体远端肌 肢体近端肌双侧支配第二运动区等(5、6、7、8、18、19区)协调随意运动 五五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二)(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

27、动的调节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脊髓低位脑干低位脑干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一)(一)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传出神经系统分类目前将传出神经分目前将传出神经分自主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植物神经、内脏神经)内脏神经)非自主神经:运动神经非自主神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一)自主神(一)自主神经系系统对内内脏活活动的的调节 按解剖分类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 较 局 限(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肾上腺 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较 广 泛(几乎所有脏器) ) N N 纤维长度度 节前 节后 节前 节后节前节后1

28、1117 节前节后12 纤维数量比数量比 支配的效支配的效应器器 神神经节位置位置 离效应器远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 中枢部位中枢部位 脊髓(中间)T1L3灰质侧角 脑干(、对脑神经) 脊髓骶段(24节)侧角特特 征征 交感神交感神经系系统 副交感神副交感神经系系统 释放放递质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节前纤维为Ach 少部分节后纤维为ACh 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6161按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Ach汗腺、骨骼汗腺、骨骼肌血管肌血管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的纤维分类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的纤维分类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

29、纤维:绝大部交感节后纤维。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 全部自主节前纤维; 躯体运动; 少部交感节后纤维:如:肌肉舒血管纤维、汗腺、 胰岛和内脏舒血管纤维、子宫。 嘌呤能或肽能纤维:嘌呤能或肽能纤维: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 自主神自主神经系系统的主要功能的主要功能 代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和肾上腺髓质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 器官器官 交感神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副交感神经循循环 心跳加强加快大部血管缩 心跳减弱减慢部分血管舒 (腹腔内脏、皮肤、 外生殖器等) (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 肌肉血管可收缩(NE能)或舒张(Ach能)消化消化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 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

30、约肌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呼吸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 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 促进胃液及胰液分泌泌尿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 逼尿肌缩,括约肌舒生殖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 眼眼 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 瞳孔缩小,睫状肌缩, 促进泪腺分泌皮肤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特征:1.紧张性支配 迷走、交感N2.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肌肉的血管平滑肌3. 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的影响 胃幽门4.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剧烈、安静状态下(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休克时虽然出现各种反射消失与血

31、压下降等变化,但脊休克过去后,血压可恢复到原有水平,一些躯体和内脏反射也有所恢复(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再破坏离断脊髓的下方,则血压又明显下降。说明:脊髓内有调节自主性功能的初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低等反射。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1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 2 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许多与内脏活动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支配脊髓,调节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所以,许多基本生命现象(如循环、呼吸等)的反射调节在延髓水平已能初步完成,因此延髓有基本生命中枢之称。 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 3 3 下丘下丘脑对内内脏活

32、活动的的调节 对体温、饮水、摄食、腺垂体、生物节律的调节对体温、饮水、摄食、腺垂体、生物节律的调节 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 高频:周期1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 中频:日周期(如体温、ACTH的分泌); 低频:周期1天(如月经周期)。 4 4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1)新皮)新皮层: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还能引 起内脏活动的变化。 2 2)边缘系系统:包括边缘前脑(胼胼胝体回、海马、穹隆、海马回、扣带回、杏仁核等)和边缘中脑。 边缘系统与自主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边缘前脑的功能较复杂,除嗅觉外,主要参与摄食行为、性行为、情绪反应、学习

33、记忆及内脏活动等的调节。(一)(一) 觉醒状态的维持觉醒状态的维持: 行为觉醒:与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的功能有关 脑电觉醒:与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Ach为递质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有关 六六 觉醒和睡眠觉醒和睡眠(二)(二) 睡眠的时相:睡眠的时相: 正相睡眠(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 异相睡眠(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相)睡眠的睡眠的时相相转换: 由浅睡(慢波睡眠)深睡 (快波睡眠)浅睡。 每晚可重复45次的周期性过程。 Wake(W)NREM(S)0.75-4 HzNREM(S)REM(R)0.75-4 Hz6-9 Hz6-9 HzREM(R)Wake(W)

34、EEG and EMG Patterns in Rodents睡眠的两种时相睡眠的两种时相正相睡眠正相睡眠( (慢波睡眠慢波睡眠) )异相睡眠异相睡眠( (快波睡眠)快波睡眠)EEG为同步化慢波 感觉功能暂时减退 肌紧张减退 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呼 吸、血压、心率、体温、 尿量、代谢率等 生长素分泌EEG为去同步化快波; 感觉进一步减退,唤醒阈高; 肌紧张进一步减退; 眼球快速运动,躯体抽动、 血压、心率、呼吸加快 且不规则; 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 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 学学习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而 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 记忆是指将学习获得的信息贮存和提取再现 的神经过程。 七七 脑的

35、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与巩固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与记忆过程。(一)学习的形式 1.1.非联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 指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不同形式的刺激使突触发生习惯化和敏感化的可塑性改变属于此型。 2.2.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associactive learning) 指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如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人类的学习形式多为联合型学习,可依靠文字建立许多联系。 ( (二二) )记忆的形式与过程记忆的形式与过程刺 激 持续时间: 1秒 感觉性记忆持续时间:数秒第一级记忆持续时间:数分至数年 第二级记忆持续时间:永久(?) 第三级记忆运运用用“信息流”的中断 (由于顺行性遗忘)遗 忘 (消退和息灭)遗 忘 (新信息的代替)遗 忘 (前活动性和后活动性干扰)可能不遗忘长时性记忆短时性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