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864960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ppt(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单元整合(九)专题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认读导引】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时期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专题框架构建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

2、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专题纵横拓展纵向贯通3.人民公社化(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一大二公”,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的程度高。(3)结果: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3、)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责任制。(3)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专题纵横拓展【考题例证1】读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以1952年为100)()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C.产业结构的优化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专题纵横拓展【解析】B1952年土地改革已完成,与材料中“1957年”不符,故A项错误;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4、,与材料中“1957年”相符,故B项正确;产业结构不仅仅指材料中的“农业经济”,故C项错误;从1953年到材料中“1957年”,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市场需求量扩大”不符,故D项错误。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及经济体制的演变专题纵横拓展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利弊影响19491956年(1)19491952年为新民主主义经济(2)19531956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1)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1978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

5、,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19781992年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D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材料中“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相符,故D项正确。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故A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材料中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国有、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材料“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不符,故C项错误。【考题例证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专题纵横拓展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专题纵横拓展中外链接西方模式(英

7、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工业化道路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考题例证3】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这些错误给我们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A.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

8、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专题纵横拓展专题纵横拓展【解析】C“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不能体现苏联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A项错误;“苏联的肃反运动”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没有体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一系列错误可知,只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政策才是有效的政策,错误的根源在于脱离了自己的国家实际,故C项正确;材料“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不属于民主法制范畴,故D项错误。素养九

9、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理论理论阐释(1)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学科技能提升历史素养(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学、生态史学等。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的方法。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0、。阶级分析法或历史结构分析法:站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的角度研究历史的方法。“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真实的历史。学科技能提升【解析】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关系的能力。受历史资料掌握情况的局限、时代的局限、叙述者的立场、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故A项错误;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能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故D项错误。【答案】B【考

11、题例证】2017全国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学科技能提升方法点拨(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2)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

12、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3)注意史学研究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4)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学科技能提升新论十一多角度看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与失误史界观点观点一从全球史观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的缓和趋向以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56年,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

13、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极大震动。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同时认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学科技能提升史学新论观点二从近代化史观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奋斗目标的提出“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表明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它的发动,反映了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之后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短短几年内一连串接踵而至的胜利,使得人们相信建设一个强大

14、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科技能提升观点三从唯物史观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遭受严重困难。其主要教训是:经济建设应按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不能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观点四从社会史观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殊现象在此时期提出了许多“大办”

15、“特办”的口号;放出了许多脱离实际的农作物高产“卫星”;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法炼钢;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等等。学科技能提升新论十二史学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争鸣史界观点观点一有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从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观点二有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观点三有人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单纯数量增长型向效益提高型转变,可概括为发展模式的转变。学科技能提升思考感悟(1)观点一较完整地表述了我国由改革开放前的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即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适当宏观调控。(2)观点二强调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教材中的表述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克服了改革开放前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观点三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为经济发展增质、提效。学科技能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