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学:转折与创.ppt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8599838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6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史学:转折与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隋唐史学:转折与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隋唐史学:转折与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隋唐史学:转折与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隋唐史学:转折与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史学:转折与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史学:转折与创.ppt(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隋唐史学:第八讲隋唐史学:转折与创新(下)转折与创新(下)一、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一、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二、唐初的监修制度与大规模修史二、唐初的监修制度与大规模修史三、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与三、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与史通史通四、典制史的崛起:杜佑与四、典制史的崛起:杜佑与通典通典五、其他诸史五、其他诸史1二、唐初的监修制度与大规模修二、唐初的监修制度与大规模修史史2(四)(四)南史南史和和北史北史南史南史本纪本纪10卷,列传卷,列传70卷,共卷,共80卷;卷;起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起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迄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迄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589),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封

2、建政权的兴亡,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共170年的历史。年的历史。北史北史本纪本纪12卷,列传卷,列传88卷,共卷,共100卷;卷;起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起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尽隋恭帝义宁二年,尽隋恭帝义宁二年(618),述北朝魏,述北朝魏(包括西魏、东魏包括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北齐、北周和隋4个政权的兴亡,共个政权的兴亡,共233年的历史。年的历史。两书合称两书合称南南北史北史。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分裂混战,朝代更换频繁政权并立,分裂混战,朝代更换频繁历史情况错综复杂,妢然淆乱,远非统一全国历史情况错综复杂,妢然淆乱,远非统一全国的王朝来得

3、头绪简单的王朝来得头绪简单41、关于南北朝的早期著作、关于南北朝的早期著作2、南南北史北史编撰编撰3、评价、评价51、关于南北朝的早期著作:、关于南北朝的早期著作:南北朝南北朝“八书八书”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3部部沈约沈约宋书宋书萧子显萧子显南齐书南齐书魏收撰魏收撰魏书魏书唐初官修诸书(唐初官修诸书(五代史纪传五代史纪传):5部部梁书梁书陈书陈书北齐书北齐书 周书周书隋书隋书(五代史志五代史志隋志隋志)6第一、美己恶人第一、美己恶人第二、重复互见第二、重复互见第三、烦沓冗长第三、烦沓冗长第四、牴牾互异第四、牴牾互异南北朝南北朝“八书八书”的不足的不足7南北朝修南北朝修“三书三书”事涉事涉本

4、朝本朝,则隐恶虚美;事关,则隐恶虚美;事关对立政权对立政权,则诬蔑,则诬蔑攻击攻击宋书宋书斥北魏斥北魏“索虏索虏”,记北魏事迹于,记北魏事迹于索虏传索虏传南齐书南齐书称北魏称北魏“魏虏魏虏”魏书魏书斥南朝宋、齐、梁斥南朝宋、齐、梁“岛夷岛夷” ,立,立岛夷刘岛夷刘裕传裕传、 岛夷萧道成传岛夷萧道成传、岛夷萧衍传岛夷萧衍传等传等传三书记三书记本朝本朝周悉详备,记并存的周悉详备,记并存的对立政权对立政权简略疏简略疏漏,往往失实漏,往往失实三书坚持三书坚持南北分裂思想南北分裂思想,专为一朝立传专为一朝立传第一、美己恶人第一、美己恶人8唐初唐初“五代史五代史”虽然写成于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唐代,书中虽虽然

5、写成于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唐代,书中虽不再有不再有“索虏索虏”、“岛夷岛夷”之类的互相谩骂之类的互相谩骂声音,但仍声音,但仍各为一朝立传,书本朝周悉,记各为一朝立传,书本朝周悉,记别国则不备别国则不备。编者眼光局限于某一个王朝,不能反映整个编者眼光局限于某一个王朝,不能反映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情况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情况9第二、重复互见第二、重复互见以国别史体栽来分别记述南北朝时期先后以国别史体栽来分别记述南北朝时期先后并存的各个政权并存的各个政权若一人一事,涉及数朝,则数书皆记,重复交若一人一事,涉及数朝,则数书皆记,重复交叉。叉。刘裕刘裕,既见,既见宋书宋书武帝纪武帝纪,又见,又见魏书魏书岛夷岛夷

6、刘裕传刘裕传杜台卿杜台卿,曾仕北齐,官至国子祭酒、领尚书左丞,曾仕北齐,官至国子祭酒、领尚书左丞,后仕隋,拜著作郎,于是后仕隋,拜著作郎,于是北齐书北齐书、 隋书隋书中中都有他的传略,内容基本相同。都有他的传略,内容基本相同。10古部族古部族氐氐,分布于今甘肃、陕西、四,分布于今甘肃、陕西、四川一带,同南朝宋、齐、梁,北朝魏、齐、川一带,同南朝宋、齐、梁,北朝魏、齐、周都有交往,时而遗使朝贡,时而举兵略周都有交往,时而遗使朝贡,时而举兵略地,于是地,于是宋书宋书、 南齐书南齐书、梁书梁书和和魏书魏书中都有中都有氐传氐传,记氐族史,记氐族史略,内容多有重复。略,内容多有重复。11第三、烦沓冗长第

7、三、烦沓冗长八书记八书记233年史事,但记事互有重复,卷数达年史事,但记事互有重复,卷数达551卷卷。汉书汉书记西汉记西汉229年历史,年历史,120卷卷后汉书后汉书记东汉记东汉195年史事,年史事,120卷卷晋书晋书记西晋、东晋兼及十六国共记西晋、东晋兼及十六国共156年史事,年史事,130卷卷12空载虚应故事文字空载虚应故事文字在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换频繁,篡位者为了掩盖其篡在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换频繁,篡位者为了掩盖其篡夺帝位,例由皇帝先给进爵,赐九锡,颁诏,颁策,夺帝位,例由皇帝先给进爵,赐九锡,颁诏,颁策,然后皇帝再宣告然后皇帝再宣告“禅位禅位”,颁,颁诏书,策书,玺书诏书,策书,玺书,

8、而,而篡位者则上表篡位者则上表“陈让陈让”,群臣则上表,群臣则上表劝进劝进,最后篡位,最后篡位者才即皇帝位,颁者才即皇帝位,颁告天策、即位诏告天策、即位诏等等。等等。每朝更替之际的这类虚伪的诏诰章表,陈之相同,形每朝更替之际的这类虚伪的诏诰章表,陈之相同,形成固定格式,内容空洞,无关实证,成固定格式,内容空洞,无关实证,“八书八书”往往全往往全文悉载,一字不遗,遂使其内容繁复,篇幅冗长。文悉载,一字不遗,遂使其内容繁复,篇幅冗长。13八书篇幅庞大,又各自为书,头绪纷繁,研习者八书篇幅庞大,又各自为书,头绪纷繁,研习者颇难周览,致使八书流传大受限制。颇难周览,致使八书流传大受限制。唐代已有雕版印

9、刷,但仅刻印佛经、日历,尚未发展唐代已有雕版印刷,但仅刻印佛经、日历,尚未发展到刻印经部书和史部书,当时文书的流传,全靠手抄,到刻印经部书和史部书,当时文书的流传,全靠手抄,非有大力者不能备有抄本。抄本少,流传不广,也就非有大力者不能备有抄本。抄本少,流传不广,也就容易脱误亡佚。容易脱误亡佚。到了北宋仁宗时,朝廷有诏校雠八书,但当时八书已到了北宋仁宗时,朝廷有诏校雠八书,但当时八书已各散佚不全,连朝廷秘府所藏,亦往往脱误。于是只各散佚不全,连朝廷秘府所藏,亦往往脱误。于是只好好“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宋孟询等宋孟询等陈书序陈书序),以相校定。,以相校定

10、。14第四、牴牾互异第四、牴牾互异“北朝自魏以还,南朝自宋以降,运北朝自魏以还,南朝自宋以降,运行迭变,时俗污隆,代有载笔,人多好事,行迭变,时俗污隆,代有载笔,人多好事,考之篇目,史牒不少,互陈闻见,同异甚考之篇目,史牒不少,互陈闻见,同异甚多。多。”(李延寿:(李延寿:北史北史序传序传)152、南南北史北史编撰编撰(1)李大师、李延寿父子)李大师、李延寿父子李大师李大师本陇西李氏,世居相州(河南安阳)。本陇西李氏,世居相州(河南安阳)。历仕隋、窦建德夏政权,入唐后被流放至西会州(治在今甘肃靖远)历仕隋、窦建德夏政权,入唐后被流放至西会州(治在今甘肃靖远),武德九年遇赦东归。贞观三年去世。,

11、武德九年遇赦东归。贞观三年去世。史学上的远见卓识史学上的远见卓识好学,备知前代故事好学,备知前代故事看出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看出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南北分隔分隔,南书谓北为,南书谓北为索虏索虏,北书指南为,北书指南为岛夷岛夷;又各以其;又各以其本国本国周悉周悉,书别国并不能书别国并不能备备;亦;亦往往往往失实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编年以备南北。”(北史北史序传序传)16李延寿李延寿具有良好的资料条件具有良好的资料条件“贞观中,令狐德棻、魏

12、征相次为秘书监,言贞观中,令狐德棻、魏征相次为秘书监,言上经籍亡逸,请行购募,并奏引学士校定,群上经籍亡逸,请行购募,并奏引学士校定,群书大备。书大备。”(旧唐书旧唐书经籍志经籍志)贞观十年史馆修成贞观十年史馆修成五代纪传五代纪传借参与史馆编撰借参与史馆编撰隋书隋书之机,看到各种秘府之机,看到各种秘府藏书:藏书:“于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之。于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之。”(北北史史序传序传)借参与史馆修借参与史馆修晋书晋书之机,之机,“因兹复得勘究因兹复得勘究宋、齐、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宋、齐、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借参修借参修五代史志五代史志之机,之机,“因此遍得披寻因此遍得披寻。”17李延寿继承父

13、志,对南北朝史书李延寿继承父志,对南北朝史书“连缀改定连缀改定”,“编次别代,共为部秩编次别代,共为部秩”。至唐高宗显庆四年。至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经),经16年的时间,终于年的时间,终于私撰私撰成成南南北史北史上进朝廷。上进朝廷。臣轻生多幸臣轻生多幸从贞观以来,屡叨史局,不揆愚固,从贞观以来,屡叨史局,不揆愚固,私私为修撰为修撰。起魏登国元年,尽隋义宁二年起魏登国元年,尽隋义宁二年,凡三代二百四,凡三代二百四十四年十四年总编为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谓之总编为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谓之北史北史;又;又起宋永初元年,尽陈祯明三年起宋永初元年,尽陈祯明三年,四代一百,四代一百七十年,

14、为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谓之七十年,为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谓之南史南史。凡。凡八代,合为二书,一百八十卷,以八代,合为二书,一百八十卷,以拟司马迁拟司马迁史记史记。就此八代,而梁、陈、齐、周、隋五书,是贞观中敕撰,就此八代,而梁、陈、齐、周、隋五书,是贞观中敕撰,以十志未奏,本犹未出。然其书及志,以十志未奏,本犹未出。然其书及志,始末是臣所修。始末是臣所修。臣既夙怀慕尚,又备得寻闻,私为抄录臣既夙怀慕尚,又备得寻闻,私为抄录,一十六年,凡,一十六年,凡所猎略,千有余卷。连缀改定,止资一手,故淹时序,所猎略,千有余卷。连缀改定,止资一手,故淹时序,迄今方就。迄今方就。(北史(北史序传)序传)1

15、8(2)南南北史北史的编撰方法的编撰方法总八书为二体总八书为二体“唯鸠聚遗逸,以广异闻;编次别代,共为部帙唯鸠聚遗逸,以广异闻;编次别代,共为部帙;除其冗长,捃除其冗长,捃(j jn n,拾取),拾取)其精华。其精华。若文之所若文之所安,则因而不改,不敢苟以下愚,自申管见。安,则因而不改,不敢苟以下愚,自申管见。虽则疏野,远惭先哲,于披求所得,窃谓详尽。虽则疏野,远惭先哲,于披求所得,窃谓详尽。 ” (北史(北史序传)序传)第一、第一、“编次别代,共为部秩编次别代,共为部秩”第二、第二、“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除其冗长,捃其菁华”第三、鸠聚遗逸,以广异闻第三、鸠聚遗逸,以广异闻”19第一、第一、“

16、编次别代,共为部秩编次别代,共为部秩” 打破八书各记一朝、各自为书的界限。打破八书各记一朝、各自为书的界限。贯通南北各朝,总为二史贯通南北各朝,总为二史改变八书各有改变八书各有帝纪和后妃传帝纪和后妃传的作法,的作法, 将其中将其中宋宋、 齐齐、 梁梁、 陈陈各帝纪、后妃传联缀在一各帝纪、后妃传联缀在一 起,集合为起,集合为南史南史的本纪和后妃传;的本纪和后妃传;将将魏魏、 北齐北齐、 周周、 隋隋各帝纪、后妃传联缀在一起,各帝纪、后妃传联缀在一起,集合为集合为北史北史的本纪和后妃传。的本纪和后妃传。改变八书各自罗列改变八书各自罗列宗室、人臣传宗室、人臣传的做法,依朝代次序,将人物集中到的做法,

17、依朝代次序,将人物集中到南史南史的宋宗室、人臣传,齐宗室、人臣传,粱宗室、人臣传,陈宗的宋宗室、人臣传,齐宗室、人臣传,粱宗室、人臣传,陈宗室、人臣传,以及室、人臣传,以及北史北史的魏宗室、人臣传,齐宗室、人臣传,周宗的魏宗室、人臣传,齐宗室、人臣传,周宗室、人臣传,隋宗室、人臣传。室、人臣传,隋宗室、人臣传。凡属凡属祖孙父子者祖孙父子者,分别集中在一起编次,传一人而其子孙皆附传内,不,分别集中在一起编次,传一人而其子孙皆附传内,不分朝代。分朝代。如:士族出身的如:士族出身的王昙首王昙首,是南朝宋臣,是南朝宋臣,宋书宋书卷卷63有传;其子有传;其子王僧绰王僧绰,亦,亦宋臣,宋臣, 宋书宋书卷卷

18、71有传;其孙有传;其孙王俭王俭,仕宋、,仕宋、 齐,齐,南齐书南齐书卷卷23有传;有传;曾孙曾孙王骞王骞、玄孙、玄孙王规王规,皆仕梁,皆仕梁, 梁书梁书卷卷7、卷、卷41有传。有传。 南史南史就将就将他们集中在一起,立他们集中在一起,立王昙首传王昙首传,凡其子孙,不分朝代,一概附入,编于,凡其子孙,不分朝代,一概附入,编于南史南史宋臣传宋臣传中。中。如:如:崔挺崔挺及其长子及其长子崔孝芬崔孝芬,仕北魏,仕北魏, 魏书魏书卷卷57有传;孙有传;孙崔献崔献,仕北魏、,仕北魏、西魏、北周和隋,西魏、北周和隋,周书周书卷卷35有传,曾孙有传,曾孙崔仲芳崔仲芳,仕周和隋,仕周和隋,周书周书卷卷35、隋

19、书隋书卷卷60皆有传。皆有传。北史北史将他们联缀在一起,以将他们联缀在一起,以崔挺崔挺领头,其子领头,其子孙附入,置于孙附入,置于北史北史魏魏臣传中臣传中。20二史之间互相联系照应二史之间互相联系照应裴家裴家传记的例子传记的例子裴之平裴之平仕南朝梁,卒于南朝陈。列传仕南朝梁,卒于南朝陈。列传南史南史其子其子裴忌裴忌,仕陈,北伐为北周所俘,周赐爵江,仕陈,北伐为北周所俘,周赐爵江夏公,卒于隋,由于事迹多在南朝,故列传夏公,卒于隋,由于事迹多在南朝,故列传南史南史。裴忌子裴忌子裴蕴裴蕴,仕南朝陈,为隋文帝内应,入隋,仕南朝陈,为隋文帝内应,入隋后官至御史大夫,事迹多在北朝,故传列后官至御史大夫,事

20、迹多在北朝,故传列北北史史。21不以一朝为断限,而总括贯穿南北各朝,以不以一朝为断限,而总括贯穿南北各朝,以整个南北朝历史为断限。整个南北朝历史为断限。不站在某一王朝立场上,而是站在全国统一不站在某一王朝立场上,而是站在全国统一的立场上,将南北各朝作为一个整体来记述。的立场上,将南北各朝作为一个整体来记述。史通史通、旧唐书旧唐书经籍志经籍志、 新唐书新唐书艺文志艺文志、 通志通志均列均列南南北史北史为通史。为通史。22第二、第二、“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除其冗长,捃其菁华删本纪中的诏令、策文删本纪中的诏令、策文宋书宋书武帝纪武帝纪载载36篇诏策,原文一字不遗篇诏策,原文一字不遗删削之,仅载删削之,

21、仅载7篇重要诏策篇重要诏策删列传中的奏议、文章删列传中的奏议、文章南南北史北史字数仅及八书的字数仅及八书的1/2,卷数仅及,卷数仅及1/3卷帙不繁,头绪简明,叙事突出卷帙不繁,头绪简明,叙事突出流传方便:流传方便:宋以前了解南北史,主要依靠二史。宋以前了解南北史,主要依靠二史。宋校勘八书,以二史补其残缺宋校勘八书,以二史补其残缺23第三、鸠聚遗逸,以广异闻第三、鸠聚遗逸,以广异闻”“至于魏、齐、周、隋、宋、齐、梁、陈至于魏、齐、周、隋、宋、齐、梁、陈正史,并手自写,本纪依司马迁体,以次连正史,并手自写,本纪依司马迁体,以次连缀之。又从此八代正史外,更勘缀之。又从此八代正史外,更勘杂史杂史于于正

22、史正史所无者一千余卷所无者一千余卷,皆以编入,皆以编入于搜求所得,于搜求所得,窃谓详尽。窃谓详尽。”(北史北史序传序传)24补充八书所无的纪传补充八书所无的纪传北齐魏收撰北齐魏收撰魏书魏书,是北魏与东魏的历史,是北魏与东魏的历史西魏三帝无本纪西魏三帝无本纪西魏诸后无传西魏诸后无传魏澹魏澹后魏书后魏书隋文帝隋文帝“敕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辛德源更撰敕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魏书,矫正收失。澹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故文、恭列纪,矫正收失。澹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故文、恭列纪,孝、靖称传。合纪、传、论例,总九十二篇。孝、靖称传。合纪、传、论例,总九十二篇。”(史史通通古今正史古今正史)李延寿

23、的李延寿的北史北史:据据后魏书后魏书,补进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三帝纪,补进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三帝纪,后妃传中补进了文帝皇后、废帝皇后、恭帝皇后三列传,后妃传中补进了文帝皇后、废帝皇后、恭帝皇后三列传,魏臣传中补进了梁览、雷绍、毛遐、毛鸿宾等有关西魏魏臣传中补进了梁览、雷绍、毛遐、毛鸿宾等有关西魏人物的整篇传记。人物的整篇传记。对魏历史的记载,包括了东魏与西魏,比魏收的对魏历史的记载,包括了东魏与西魏,比魏收的魏书魏书完全,完全,25补充八书原有的某些纪传补充八书原有的某些纪传陈书陈书后主本纪后主本纪祯明二年祯明二年记事共记事共600字,字,南史南史补充近一倍,达补充近一倍,达1100字字

24、南齐书南齐书江夏王萧锋传江夏王萧锋传,原文,原文170字,字,南史南史增为增为700余字余字26纠正八书一些错误纠正八书一些错误宋书宋书对晋朝末代皇帝(晋恭帝)的记载对晋朝末代皇帝(晋恭帝)的记载(元熙)二年四月,征王入辅。六月,至京师。晋帝禅(元熙)二年四月,征王入辅。六月,至京师。晋帝禅位于王。位于王。王奉表陈让,晋帝已逊琅邪王第,表不获通。王奉表陈让,晋帝已逊琅邪王第,表不获通。于是陈留王虔嗣等二百七十人,及宋台群臣,并上表劝进,于是陈留王虔嗣等二百七十人,及宋台群臣,并上表劝进,上犹不许。太史令骆达陈天文符瑞数十条,群臣又固请,上犹不许。太史令骆达陈天文符瑞数十条,群臣又固请,王乃从之

25、。王乃从之。封晋帝为零陵王,全食一郡。载天子旌旗,乘五时副车,封晋帝为零陵王,全食一郡。载天子旌旗,乘五时副车,行晋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晋典。上书不为表,行晋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晋典。上书不为表,答表勿称诏。答表勿称诏。(永初二年)九月己丑,零陵王薨。车驾三朝率百僚举(永初二年)九月己丑,零陵王薨。车驾三朝率百僚举哀于朝堂,一依魏明帝服山阳公即汉献帝故事。太尉哀于朝堂,一依魏明帝服山阳公即汉献帝故事。太尉持节监护,葬以晋礼。持节监护,葬以晋礼。(宋书宋书武帝纪武帝纪)27晋书晋书对晋朝末代皇帝的记载对晋朝末代皇帝的记载(元熙)二年夏六月壬戌,刘裕至于京师。(元熙)二年夏六月壬戌

26、,刘裕至于京师。傅亮承裕密旨,讽帝禅位,草诏,请帝书之。傅亮承裕密旨,讽帝禅位,草诏,请帝书之。帝欣然谓左右曰:帝欣然谓左右曰:“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恨。”乃书赤纸为诏。甲子,遂逊于琅邪第。乃书赤纸为诏。甲子,遂逊于琅邪第。刘裕以帝为零陵王,居于秣陵,行晋正朔,刘裕以帝为零陵王,居于秣陵,行晋正朔,车旗服色一如其旧车旗服色一如其旧帝自是之后,深虑祸帝自是之后,深虑祸机,褚后常在帝侧,饮食所资,皆出褚后,机,褚后常在帝侧,饮食所资,皆出褚后,故宋人莫得伺其隙,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故宋人莫得伺其隙,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裕使后兄叔度请后,有间,兵人逾垣而入,裕使后兄叔度请后,

27、有间,兵人逾垣而入,弑帝于内房。时年三十六。谥恭皇帝,葬冲弑帝于内房。时年三十六。谥恭皇帝,葬冲平陵平陵。(。(晋书晋书恭帝纪恭帝纪)28南史南史关于晋恭帝的记载关于晋恭帝的记载褚淡之兄弟并尽忠事武帝宋武褚淡之兄弟并尽忠事武帝宋武帝。晋恭帝每生男,辄令方便杀焉,帝。晋恭帝每生男,辄令方便杀焉,或诱赂内人,或密加毒害,前后如此非一。或诱赂内人,或密加毒害,前后如此非一。及恭帝逊位居秣陵宫,常惧见祸,与褚后及恭帝逊位居秣陵宫,常惧见祸,与褚后共止一室,虑有鸩毒,自煮食于前。武帝共止一室,虑有鸩毒,自煮食于前。武帝将杀之,不欲遣人入内,令淡之兄弟视后。将杀之,不欲遣人入内,令淡之兄弟视后。褚后出别室

28、相见,兵人乃逾垣而入,进药褚后出别室相见,兵人乃逾垣而入,进药于恭帝。帝不肯饮,曰:于恭帝。帝不肯饮,曰:“佛教自杀者不佛教自杀者不得复人身。得复人身。”乃以被掩杀之。乃以被掩杀之。(南史南史褚淡之传褚淡之传)293、评价、评价其其南史南史先写讫,以呈监国史、国子祭酒先写讫,以呈监国史、国子祭酒令狐令狐德棻德棻,始末蒙读了,乖失者亦为改正,许令闻奏。,始末蒙读了,乖失者亦为改正,许令闻奏。次以次以北史北史谘知,亦为详正。因遍谘宰相,乃上谘知,亦为详正。因遍谘宰相,乃上表。表。(北史北史序序)成为唐代史科考试的基本教材。唐代宗时洋州剌史成为唐代史科考试的基本教材。唐代宗时洋州剌史赵匡提议:赵匡提

29、议:“其有学兼经史,达于政体,策略深正,其词典雅者,其有学兼经史,达于政体,策略深正,其词典雅者,谓之谓之秀才秀才。经通四经,或二礼,或三家。经通四经,或二礼,或三家春秋春秋,兼通,兼通三史以上三史以上。”“三史以上三史以上”: “史记史记为一史,为一史,汉书汉书为一史,为一史,后汉书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并刘昭所注志志为一史,为一史,三国志三国志为一为一史,史,晋书晋书为一史,李延寿为一史,李延寿南史南史为一史,为一史,北史北史为一史。习为一史。习南史南史者兼者兼通通宋宋、齐志齐志,习,习北史北史者通者通后魏后魏、隋书隋书志志”。(全唐文全唐文卷卷355)30司马光:司马光:“乃知延寿之书,亦近世

30、之佳史也。虽于讥祥诙嘲小乃知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讥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轻,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轻,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温国文正司马公集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卷62与刘道原书与刘道原书)清武英殿汇刻二十四史清武英殿汇刻二十四史“二史能使南、北两朝纷然淆乱之事,总括贯穿,详二史能使南、北两朝纷然淆乱之事,总括贯穿,详赡有体。诚哉,司马氏之言匪诬也!赡有体。诚哉,司马氏之言匪诬也!。”(清孙(清孙人龙人龙南北史考证跋语南北史考证跋语)31依世系,还是按朝代?依世系,还是按朝代?四库

31、馆臣四库馆臣故家世族,一例连书,览其姓名,则同为父子,故家世族,一例连书,览其姓名,则同为父子,稽其朝代,则各有君臣。参错混乱,殆难辨别。稽其朝代,则各有君臣。参错混乱,殆难辨别。岂知家传之体,不当施于国史哉!岂知家传之体,不当施于国史哉!(四库全四库全书总目书总目)王鸣盛王鸣盛不知此国史,非家乘也,何为必以一家贯数代不知此国史,非家乘也,何为必以一家贯数代乎?乎?如此作史,无理取闹而已。如此作史,无理取闹而已。(王鸣盛:(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十七史商榷卷卷59)32删削不当删削不当梁书梁书范缜传范缜传载载神灭论神灭论原文近原文近2000字字南史南史范缜传范缜传删删神灭论神灭论至百余字至百余字王

32、鸣盛:王鸣盛:“新唐新唐云云颇有条理颇有条理,愚则谓其甚少条理。,愚则谓其甚少条理。又云又云过本书远甚过本书远甚,愚则谓其删落处不当而,愚则谓其删落处不当而欠者十之七八。若云欠者十之七八。若云过本书远甚过本书远甚,则大谬,则大谬不然。不然。”(十七史商榷十七史商榷“新唐书过誉南北新唐书过誉南北史史”条)条)3334三、典制史的崛起:杜佑与三、典制史的崛起:杜佑与通通典典(一)杜佑著(一)杜佑著通典通典(二二)关于)关于国家职能的新认识国家职能的新认识(三)杜佑的史学思想(三)杜佑的史学思想35二体的突破二体的突破“丘明传丘明传春秋春秋,子长著,子长著史记史记,载笔之,载笔之体,体,于斯备矣于斯

33、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区域有限,孰能逾此。”(史史 通二体通二体) 通典通典与典制体通史的发展与典制体通史的发展36(一)杜佑著(一)杜佑著通典通典1、杜佑生平与、杜佑生平与通典通典的写作的写作2、通典通典的内容的内容3、通典通典的编纂方法的编纂方法371、杜佑生平杜佑生平出身出身京兆万年人京兆万年人关中关中杜氏唐代共杜氏唐代共出出7宰相宰相唐谚:唐谚:“城南韦、杜,云天尺五城南韦、杜,云天尺五。”(辛氏三秦记辛氏三秦记)父杜希望,善领兵,因军功官至鸿胪卿,历恒州刺史、西河太守。父杜希望,善领兵,因军功官至鸿胪

34、卿,历恒州刺史、西河太守。“爱重文学爱重文学”,门下吸引了崔颢等文人。,门下吸引了崔颢等文人。杜佑自幼读书,杜佑自幼读书,“性勤而无倦性勤而无倦”。宦迹:宦迹:“以功名始终以功名始终” 18岁,以父荫补济南参军岁,以父荫补济南参军长期追幕长期追幕韦元甫韦元甫于浙西、淮南任上,韦于浙西、淮南任上,韦“敏于学行敏于学行”、“以吏术以吏术知名知名”、“精于简牍精于简牍”,“为政宽平为政宽平”,“有器局,所莅有声有器局,所莅有声”。(。(旧唐书旧唐书韦元甫传韦元甫传)后来,在杨炎任相期间,出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后来,在杨炎任相期间,出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户部侍郎等职。户部侍郎等

35、职。曾数次出任地方官,其中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曾数次出任地方官,其中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职职达达14年之久。在淮南任上,重视农业生产与军队训练。年之久。在淮南任上,重视农业生产与军队训练。后被召拜相。后被召拜相。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历仕玄、肃、代、德、顺、宪6朝,为官朝,为官60年年,38唐宪宗对杜佑的评价唐宪宗对杜佑的评价“岩廊上才,邦国茂器岩廊上才,邦国茂器,蕴经通之识,蕴经通之识,履温厚之姿,宽裕本乎性情,谋猷履温厚之姿,宽裕本乎性情,谋猷彰乎事业彰乎事业。博闻强学博闻强学,知历代沿革,知历代沿革之宜;之宜;为政惠人为政惠人,审群黎利病之要,审群黎利病之要兹

36、可谓国之元老,人之具瞻者兹可谓国之元老,人之具瞻者也。也。”(旧唐书旧唐书杜佑传杜佑传)39通典通典的写作目的的写作目的中唐: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而衰中唐: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而衰写作写作通典通典正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历正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历36年,完成年,完成于淮南节度使的任上。于淮南节度使的任上。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总结经验教训杨炎辅政,历金部郎中,为水陆转运使,改度支兼杨炎辅政,历金部郎中,为水陆转运使,改度支兼和籴使。于是军兴馈漕,佑得剸决。以户部侍郎判和籴使。于是军兴馈漕,佑得剸决。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建中初,河朔兵挐度支。建中初,河朔兵挐r r 战,民困

37、,赋无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新新唐书唐书杜佑传杜佑传)所纂所纂通典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通典序序往昔是非,可以来今龟镜。往昔是非,可以来今龟镜。(旧唐书旧唐书杜佑传杜佑传)402、通典内容通典内容与地位与地位采五经采五经、群史,上自黄帝,至群史,上自黄帝,至于我唐天宝之末,每事以类相从,举于我唐天宝之末,每事以类相从,举其始终,历代沿革废置及当时群士论其始终,历代沿革废置及当时群士论议得失,靡不条载,附之于事。如人议得失,靡不条载,附之于事。如人支脉,散缀于体。凡有支脉,散

38、缀于体。凡有八八门门,勒成二,勒成二百卷。百卷。(李翰通典序李翰通典序 )41通典的门类和卷数通典的门类和卷数通典通典9门门 食货食货(12卷)、卷)、选举选举(6卷)、卷)、 职官职官(22卷)、卷)、礼礼(100卷)卷)、 乐乐(7卷)、卷)、兵(兵(15卷)、卷)、刑刑(8卷)卷)、 州郡州郡(14卷)、卷)、边防边防(16卷)卷)食货食货典典17个子目个子目食货、田制、水利田、屯田、乡党、赋税、食货、田制、水利田、屯田、乡党、赋税、历代盛衰户口、丁中、钱币、漕运、盐铁、鬻爵、历代盛衰户口、丁中、钱币、漕运、盐铁、鬻爵、榷酤、算缗、杂税、平准、轻重榷酤、算缗、杂税、平准、轻重42通典通典

39、的地位的地位开创开创典制体通史典制体通史的体裁的体裁纪传体中有书志一门纪传体中有书志一门然兹事所贵在会通古今,然兹事所贵在会通古今,观观其沿革其沿革。各史既断代为书,乃发生两种困难各史既断代为书,乃发生两种困难:苟不追:苟不追叙前代,则源委不明;追叙太多,则繁复取厌。况各叙前代,则源委不明;追叙太多,则繁复取厌。况各史非皆有志,有志之史,其篇目亦互相出入。遇所阙史非皆有志,有志之史,其篇目亦互相出入。遇所阙遗,见斯滞矣。于是乎有统括史志之必要。其卓然成遗,见斯滞矣。于是乎有统括史志之必要。其卓然成一创作以应此要求者,则唐杜佑之一创作以应此要求者,则唐杜佑之通典也。通典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

40、究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过去之中国史学界)43 3、通典通典的编纂方法的编纂方法(1)讲究会通)讲究会通(2)分门别类)分门别类(3)注重论议)注重论议44(1)讲究会通)讲究会通记事记事上起上起黄帝黄帝,下迄唐玄宗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天宝末年,有的,有的记载延至记载延至德宗贞元年间德宗贞元年间,距成书上奏只相隔数,距成书上奏只相隔数年。年。将历代正史书志的将历代正史书志的有关内容融会贯通有关内容融会贯通,成为,成为独立的典章制度的通史。独立的典章制度的通史。马马端临端临评论评论通典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

41、,粲然可考。”45“十通十通”“三通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续三通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典、 续通志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 “清三通清三通”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清朝续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46(2)分门别类)分门别类“每事每事以类相从以类相从,举其始终,历代沿革废置,举其始终,历代沿革废置及当时群士论议得失,靡不条载,附之于事及当时群士论议得失,靡不条载,附之于事”。(李翰:。(李翰:通典序通典序)同同“正史正史”相比,相比,通典通典不列不列律历、天文、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艺文五行、祥瑞、舆服、艺文(经籍

42、经籍)方面的内容,方面的内容,增加了增加了选举、甲兵、边防选举、甲兵、边防三个门类。三个门类。47通典通典九门九门食货食货、选举选举、职官职官、礼礼、 乐乐、兵、兵、刑刑、 州郡州郡、边防边防48通志通志二十略二十略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草木昆虫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草木昆虫略 49文献通考文献通考24门门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田赋、钱币、户口、

43、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舆地、四裔、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 50(3)注重论议)注重论议论议的内容着眼于历史上的论议的内容着眼于历史上的得失成败经验得失成败经验“群士论议得失群士论议得失”,包括,包括三类:三类:A、“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B、及当朝人的许多议论及当朝人的许多议论C、作者本人对史事所作的评论作者本人对史事所作的评论卷后卷后、正文中正文中、注文中注文中51通典通典中杜

44、佑自撰的论议:中杜佑自撰的论议:叙、论、说、议、评、按叙、论、说、议、评、按说、议、评:说、议、评:凡有经典文字其理深奥者,则于其后说之以发凡有经典文字其理深奥者,则于其后说之以发明,皆云明,皆云“说曰说曰”;凡义有先儒各执其理,并;凡义有先儒各执其理,并有通据而明者,则议之,皆云有通据而明者,则议之,皆云“议曰议曰”;凡先;凡先儒各执其义,所引据理有优劣者,则评之,皆儒各执其义,所引据理有优劣者,则评之,皆云云“评曰评曰”。他皆同此。他皆同此。(通典通典卷卷42)52(二二)关于国家职能的新认识)关于国家职能的新认识1、通典通典章节的编排章节的编排2、国家职能的新认识、国家职能的新认识531

45、、通典通典章节的编排章节的编排通典通典九门:九门:A、食货;、食货;B、选举、职官;、选举、职官;C、礼、乐、兵、刑;、礼、乐、兵、刑;D、州郡、边防、州郡、边防 编排逻辑:国家的职能与目标由编排逻辑:国家的职能与目标由“教化教化”而而“致治致治”A、“教化教化”基础基础:食货:食货B、“教化教化”的实施主体的实施主体:选举、职官:选举、职官C、“教化教化”的手段的手段:礼乐、兵刑:礼乐、兵刑D、“教化教化”的载体的载体:州郡、边防:州郡、边防54杜佑对杜佑对通典通典编排的思考编排的思考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乎足衣食衣食夫行教化在乎设夫行教化在乎设

46、职官职官,设职,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精选举。制礼。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礼乐焉,教化焉,教化隳然后用隳然后用刑罚刑罚焉,列焉,列州郡州郡俾分领焉,置俾分领焉,置边边防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遏戎狄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庶知篇第之旨也。(通典通典 前自序)前自序)552、国家

47、职能的新认识、国家职能的新认识通典通典的内容和编次的内容和编次经济基础:食货经济基础:食货上层建筑:选举、职官、刑罚、州郡、边防上层建筑:选举、职官、刑罚、州郡、边防意识形态:礼、乐意识形态:礼、乐杜佑对国家政权结构及其职能的认识,超杜佑对国家政权结构及其职能的认识,超过了以前的史家。过了以前的史家。56(三)杜佑的史学思想(三)杜佑的史学思想1、经世致用、经世致用2、历史进化观、历史进化观571、经世致用、经世致用通典通典的写作目的:的写作目的:“经邦经邦”、“致用致用”“君子君子致用致用,在乎,在乎经邦经邦,经邦在乎,经邦在乎立事立事,立事,立事在乎在乎师古师古,师古在乎,师古在乎随时随时

48、。”(李翰李翰:通典通典序序)58经世致用思想的三个特点经世致用思想的三个特点第一、合时势第一、合时势第二、讲功效第二、讲功效第三、重批判第三、重批判59第一、合时势第一、合时势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经历的经历中央力量的削弱中央力量的削弱救时之策的思考救时之策的思考既是既是政治家政治家对历史的卓识对历史的卓识也是也是史学家史学家对现实的洞察对现实的洞察60第二、讲功效第二、讲功效李翰李翰通典序通典序:必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始可以度其必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终古,终可以行于今可以行于今。问而辩之,端如贯珠。问而辩之,端如贯珠;举而行之,审如中鹄。夫然,故施于文举而行之,审如

49、中鹄。夫然,故施于文学,可以通儒;施于政事,学,可以通儒;施于政事,可建皇极可建皇极。鹄,鹄,h。中鹄,喻准确。中鹄,喻准确。皇极:皇极: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 61四库全书总目称通典四库全书总目称通典: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有用用之实学之实学。62第三、重批判第三、重批判夫夫孝经孝经、尚书尚书、毛诗毛诗、周易周易、“三传三传”,皆父子君臣之要道,皆父子君臣之要道,十伦五教之宏纲,如日月之下临,天地之十伦五教之宏纲,如日月之下临,天地之大德,百王是式,终古攸遵。大德,百王是式,终古攸遵。然

50、多记言,然多记言,罕存法制罕存法制。愚管窥测,莫达高深,辄肆荒。愚管窥测,莫达高深,辄肆荒虚,虚,诚为臆度诚为臆度。每念懵学,莫探政经。略。每念懵学,莫探政经。略观历代众贤著论,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救之方救之方。(旧唐书旧唐书杜佑传杜佑传)632、历史进化观、历史进化观(1)历史不断进步)历史不断进步 (2)反对)反对“非今是古非今是古” (3)主张)主张“变通变通”和和“适时适时”64上古的质朴上古的质朴古之人朴质,中华与夷狄同,有祭古之人朴质,中华与夷狄同,有祭立尸立尸焉,有以人殉葬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饮血焉,有巢居穴处焉,有不封不树焉,有焉,有茹毛

51、饮血焉,有巢居穴处焉,有不封不树焉,有手抟(手抟(tuan)食焉,有同姓婚娶焉,有不讳名焉)食焉,有同姓婚娶焉,有不讳名焉 (通(通典典礼典礼典沿革沿革立尸义条)立尸义条)“尸尸”是代替鬼神受祭的人,古人常以所祭者之嫡长孙为之。是代替鬼神受祭的人,古人常以所祭者之嫡长孙为之。抟食:抟食:“共饭不泽手共饭不泽手”孔颖达孔颖达 疏:疏:“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净,不得临食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絜净,不得临食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封:堆土为坟。树:植树。不封不树:谓上古葬俗,既不堆坟封:堆土为坟。树:植树。不封不树:谓上古葬

52、俗,既不堆坟墓,也不植树为标记。墓,也不植树为标记。赞扬商鞅改革:赞扬商鞅改革:秦孝公用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秦孝公用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通典食货典食货典)6566四四、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与、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与史通史通(一)

53、(一)史通史通的出现的出现(二)(二)史通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的史学批评理论(三)(三)“史史才三长才三长”论论67(一)(一)史通史通的出现的出现1、客观需要与条件、客观需要与条件2、刘知几的个人因素、刘知几的个人因素3、史通史通的体例与内容的体例与内容681、客观需要与条件、客观需要与条件史学的繁荣史学的繁荣总类繁多:总类繁多: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之史部之史部13类类数量庞大:数量庞大:817部,部,13264卷(占图书总数的三卷(占图书总数的三分之一)分之一)史识、资料、史才不等:史识、资料、史才不等:“若若史通史通之为书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欲辨其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

54、其义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指归,殚其体统。”(史通史通自叙自叙)史学评论的发展史学评论的发展69史通以前的史学评论:史通以前的史学评论:东汉东汉班彪前史略论班彪前史略论:中国最早的史学评论中国最早的史学评论,言及古代的史官及左传、国语等史作,言及古代的史官及左传、国语等史作,评论重点是司马迁的史记评论重点是司马迁的史记;萧梁刘勰文心雕龙萧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史传篇:论述了古代论述了古代史官的建置、职守、及从远古至晋代史书的起史官的建置、职守、及从远古至晋代史书的起源、流派、得失和编纂方法以及求实之道源、流派、得失和编纂方法以及求实之道;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对史学发展的一次系统而简对史

55、学发展的一次系统而简明的总结明的总结,它的史部十三类及各类后序中,叙它的史部十三类及各类后序中,叙述了史书的源流,并兼有评论,最后还对史官述了史书的源流,并兼有评论,最后还对史官职责与人才问题进行了强调职责与人才问题进行了强调;刘知几刘知几史通史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史学评论著作学评论著作。702、刘知几的刘知几的个人因素个人因素(1)家学渊源)家学渊源刘知几(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徐州彭城(今)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江苏铜山县)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卒于玄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卒于玄宗开元九年,终年宗开元九年,终年61岁。岁。祖胤之,祖胤之,

56、与李百药为与李百药为“忘年之交忘年之交”,太宗时预太宗时预修修晋书,高宗时又与令狐德棻等晋书,高宗时又与令狐德棻等“撰成国史撰成国史及实录及实录”。(旧唐书。(旧唐书文苑刘胤之传)文苑刘胤之传)父藏器,有学行,高宗时任侍御史。父藏器,有学行,高宗时任侍御史。长兄知柔,长兄知柔,“以词学知名以词学知名”。71少年时期的史学修养少年时期的史学修养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古文尚书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每废,每废书书

57、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授以左氏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以广异闻。次又读闻。次又读史史、汉汉、三国志三国志。既。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

58、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周。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于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至于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史(史通通自叙)自叙)72(2)科举与仕宦)科举与仕宦20岁举进士,任获嘉县(今属河南)主簿,岁举进士,任获嘉县(今属河南)主簿,19年未迁年未迁。39岁由获嘉主簿调至京城,任定王府仓曹,岁由获嘉主簿调至京城,任定王府仓曹,旋被派同李峤等编撰旋被派同李峤等编撰三教珠英三教珠英。42岁起,开始担任史官。岁起,开始担任史官。修唐史修唐

59、史,成成姓族系录姓族系录、睿宗实录睿宗实录,删正则天实删正则天实录录、中宗实录中宗实录;私修;私修刘氏家史、刘氏家史、刘氏谱考刘氏谱考、史通。、史通。61岁时岁时,长子刘贶犯罪流配,他亲,长子刘贶犯罪流配,他亲“诣执政诣执政诉理诉理”,触怒玄宗,由是贬安州(今湖北安陆市),触怒玄宗,由是贬安州(今湖北安陆市)都督府别驾,至安州旋即死去。都督府别驾,至安州旋即死去。73(3)不满史馆弊端)不满史馆弊端曾入史馆,对史馆监修制度颇存异议:曾入史馆,对史馆监修制度颇存异议:长安武则天最后一个年号中,会奉诏预修唐史,及长安武则天最后一个年号中,会奉诏预修唐史,及今上(中宗)即位,又敕撰今上(中宗)即位,

60、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则天大圣皇后实录。凡。凡所著述,尝欲行其旧议,而当时同作诸士及监修贵臣,所著述,尝欲行其旧议,而当时同作诸士及监修贵臣,每与其凿枘每与其凿枘(rui4(rui4)相违,龃龉)相违,龃龉j jy 难入。故其所难入。故其所载削,皆与俗浮沉。载削,皆与俗浮沉。虽自谓依违苟从,然犹大为史官所虽自谓依违苟从,然犹大为史官所嫉嫉。嗟乎!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嗟乎!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必寝而不言,嘿而无述,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必寝而不言,嘿而无述,又恐没世之后,谁知予者?故退而私撰又恐没世之后,谁知予者?故退而私撰

61、史通史通,以见,以见其志其志。(。(史通史通自序自序)50岁时,编成岁时,编成史通史通: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qi 。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史通史通自序自序)此后,刘知几不断增删、修改,直至受贬安州前,此后,刘知几不断增删、修改,直至受贬安州前,修改一直未断修改一直未断。74753、史通史通体例与体例与内容内容体例体例共共20卷卷、52篇(存篇(存49篇)篇)内篇:内篇:10卷、卷、39篇(篇(体编体编、纰缪纰缪、驰张驰张3篇亡佚),存篇亡佚),存36篇)篇)外篇:外篇:10卷、卷、13篇篇76篇目篇目内

62、篇:内篇:史书体例史书体例、编纂方法编纂方法、史家修养等、史家修养等六家、二体、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六家、二体、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品藻、直书、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探赜、模拟、书事、人物、核才、序传、曲笔、鉴识、探赜、模拟、书事、人物、核才、序传、烦省、杂述、辨职、自叙烦省、杂述、辨职、自叙外篇:外篇: 史官沿革史官沿革、史籍编撰与流传等、史籍编撰与流传等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惑经、申左、

63、点烦、杂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惑经、申左、点烦、杂说上、杂说中、杂说下、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说上、杂说中、杂说下、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暗惑、忤时暗惑、忤时 77(二)(二)史通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的史学批评理论史通史通的史学批评逻辑体系:的史学批评逻辑体系:体裁、体例,编撰方法,表述要求,撰述原则,体裁、体例,编撰方法,表述要求,撰述原则,史书内容,史学功用。史书内容,史学功用。781、关于史书内容、关于史书内容要求避免要求避免“四烦四烦”批评批评“近代近代”史学有史学有“四烦四烦”: 谬录祥瑞、谬录祥瑞、朝会必书、命官备书、冗同家牒朝会必书、命官备书、冗同家牒 。提出提出“记事之体

64、,欲简而且详,疏而不漏记事之体,欲简而且详,疏而不漏”的的写作原则。写作原则。79“五志五志”与与“三科三科”“昔苟悦有云:昔苟悦有云:立典有立典有五志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干宝之释干宝之释五志五志也:也:体国经野之言则书之,用兵征伐之权则书之,体国经野之言则书之,用兵征伐之权则书之,忠臣烈士孝子贞妇之节则书之,文诰专对之辞则书之,才忠臣烈士孝子贞妇之节则书之,文诰专对之辞则书之,才力技艺殊异则书之。力技艺殊异则书之。于是采二家之所议,征五志之所取,于是采二家之所议,征五志之所取,盖记

65、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粗得于兹矣,粗得于兹矣 。”“然必谓故无遗恨,犹恐未尽者乎然必谓故无遗恨,犹恐未尽者乎?今更广以今更广以三科三科,用增,用增前目: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何者前目: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何者?礼礼仪用舍,节文升降而书之;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仪用舍,节文升降而书之;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l“五志五志”与与“三科三科”802、关于撰述方法、关于撰述方法以往史学采撰的三点失误以往史学采撰的三点失误其一,其一, “郡国之记,谱碟之书,务欲种其州里,夸其氏族。郡

66、国之记,谱碟之书,务欲种其州里,夸其氏族。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苟不別加研苟不別加研核,何以詳其是非?核,何以詳其是非?”其二,其二, “又讹言难信,传闻多失,至如曾参杀人,不疑又讹言难信,传闻多失,至如曾参杀人,不疑 汉汉代的直不疑代的直不疑 盗嫂盗嫂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傥无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傥无明白,其谁曰然?故蜀相薨于渭滨,明白,其谁曰然?故蜀相薨于渭滨,晋书晋书称呕血而死;称呕血而死;魏君崩于马圈魏君崩于马圈 地名地名 ,齐史齐史云中矢而亡云中矢而亡夫同说一夫同说一事,而分为两家,盖言之者彼此有殊,故书之者是非无定。事

67、,而分为两家,盖言之者彼此有殊,故书之者是非无定。”其三,其三,“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泾渭一乱,莫之能辨。而后来穿凿,喜出异同,不为无,泾渭一乱,莫之能辨。而后来穿凿,喜出异同,不凭国史,别讯流俗。及其记事也,则有师旷凭国史,别讯流俗。及其记事也,则有师旷 晋国乐师晋国乐师 将将轩辕并世,公明轩辕并世,公明 东汉末徐晃,曹操手下东汉末徐晃,曹操手下 与方朔同时与方朔同时”。 81故作者恶道听途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故作者恶道听途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观夫子长之撰损实。观夫子长之撰史记史记也,殷、周也,殷、周已往,采彼家

68、人;安国已往,采彼家人;安国 东晋人孙盛东晋人孙盛 之述之述阳秋阳秋 晋阳秋晋阳秋 也,梁、益旧事,也,梁、益旧事,访诸故老。夫以刍尧鄙说,刊为竹帛正言,访诸故老。夫以刍尧鄙说,刊为竹帛正言,而辄欲与而辄欲与五经五经方驾,方驾,三志三志竞爽,竞爽,斯亦难矣斯亦难矣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82辩证的采撰观辩证的采撰观芻蕘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芻蕘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弃。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至于此乎直守迁、固

69、之纪传,亦何能自至于此乎? ?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葑菲:鄙陋之人或有一德可取之谦辞葑菲:鄙陋之人或有一德可取之谦辞 833、关于体裁、体例、关于体裁、体例体例不只是形式问题,对于史书体例、体例不只是形式问题,对于史书体例、结构的选择和处置,也跟史家对撰述内结构的选择和处置,也跟史家对撰述内容的取舍和思想见解有关,故体例跟容的取舍和思想见解有关,故体例跟“是非是非”是有关系的。是有关系的。844、关于史学功用、关于史学功用“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对;对“贼贼臣逆子,淫君乱

70、主臣逆子,淫君乱主”,要要“直书其事,不掩直书其事,不掩其暇其暇”,使其,使其“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载” ,达到达到“以名为教以名为教”的目的的目的;(史通;(史通直书)直书)使人使人“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达,达到到“劝善惩恶劝善惩恶”的目的。(史通的目的。(史通史官建史官建置)置)855、关于撰述原则、关于撰述原则刘知几重直笔:刘知几重直笔:史通一书在史通一书在“求实求实”意义上使用意义上使用“实录实录”一词一词不下不下30处,总计出现处,总计出现“实实”字字170多次多次 。( 谢保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成隋唐五代史学)“若邪

71、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史通(史通直书)直书)866、总结总结史官制度的发展史官制度的发展:(1)史官制度的发展:)史官制度的发展:在史官建置篇,刘知几对唐初以前的史在史官建置篇,刘知几对唐初以前的史官发展脉络加以条梳官发展脉络加以条梳。关于史官:关于史官:“史之建官,其来尚矣史之建官,其来尚矣”,“肇自黄帝,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备于周室”,从先秦时期的诸史之官,到东汉时,从先秦时期的诸史之官,到东汉时的兰台兼为著作之所,再到曹魏明帝始设著作的兰台兼为著作之所,再到曹魏明帝始设著作郎,南朝齐

72、、梁添修(撰)史学士,最后发展郎,南朝齐、梁添修(撰)史学士,最后发展到北朝以大臣监修到北朝以大臣监修;关于起居注关于起居注:溯自晋初著作郎掌集注起居,北溯自晋初著作郎掌集注起居,北魏置起居舍人,唐初加置起居郎;内朝还有魏置起居舍人,唐初加置起居郎;内朝还有女女史史,使,使“床床笫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87(2)唐代设馆修史唐代设馆修史的的五大弊病五大弊病:人浮于事,各不相下,人浮于事,各不相下,“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史料保存制度不健全,史料保存制度

73、不健全,“史官编录,惟自询采,而左、史官编录,惟自询采,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求风俗于州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讨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郡,视听不该;讨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难以直书,因为难以直书,因为“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笔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笔未栖毫而搢绅咸诵未栖毫而搢绅咸诵”,“人之情也,能无畏乎?人之情也,能无畏乎?”监修者众,史官无所适从,监修者众,史官无所适从,“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国三公,适从何在?”监修不当,铨配无法,监修不当,铨配无法,“夫言监者,盖总领

74、之义耳夫言监者,盖总领之义耳”,而,而“今之监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今之监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务相推避。”(史通(史通忤时)忤时) 88(三)(三)“史才史才三长三长”论论旧唐书旧唐书/刘知几传刘知几传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自古以来,文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士多而史才少,何也? ?”对曰:对曰:“史才须有三长,史才须有三长,世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三长,谓才也,学也,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

75、不能致于货殖者矣。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脱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自敻(xiong4)xiong4)古已古已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 ”时人以为知言时人以为知言。 (旧唐书(旧唐书刘子玄传)刘子玄传)89史

76、才史才文书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文书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 达和史书编纂形式以及达和史书编纂形式以及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文字表达即文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文字表达即文 采。采。史学史学史事,即材料史事,即材料史识史识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这三点确实把史学研究工作提到理论的高度了。这三点确实把史学研究工作提到理论的高度了。 90史通史通的意义:的意义:使史学评论走上了独立发使史学评论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展道路:“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门。史评有二: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门。史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批评史书者。批评史迹一、批评史迹者;二、批评史书者。批评史迹者,对

77、于历史上所发生之事项而加以评论。者,对于历史上所发生之事项而加以评论。批评史书者,质言之,则所评即为历史研批评史书者,质言之,则所评即为历史研究法之一部分,而史学所赖以建设也,自有史究法之一部分,而史学所赖以建设也,自有史学以来二千年间,得三人焉:在唐则刘知几,学以来二千年间,得三人焉:在唐则刘知几,其学说在史通;在宋则郑樵,其学说在其学说在史通;在宋则郑樵,其学说在通志总序及艺文志、校雠略、通志总序及艺文志、校雠略、图谱略;在清则章学诚,其学说在文史图谱略;在清则章学诚,其学说在文史通义。通义。”“要之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要之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自

78、有刘知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梁启(梁启超中国史学研究法超中国史学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过去之中国史学界)9192五、其他诸史五、其他诸史9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李吉甫(758814),赵郡(治今河北赞皇),赵郡(治今河北赞皇县)人,县)人,唐宪宗朝宰相。唐宪宗朝宰相。李吉甫曰:李吉甫曰:“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

79、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微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览也。端,此微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览也。”(元和郡县图志序)(元和郡县图志序)94元和郡县图志共元和郡县图志共42卷,正文卷,正文40卷,卷,目录目录2卷。全书以卷。全书以10道道47镇为纲,镇为纲,“每镇皆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 ,故书称,故书称“图志图志”。图佚于北宋年间,其后或省。图佚于北宋年间,其后或省“图图”字,而字,而直称元和郡县志直称元和郡县志;目录亡于宋后,志目录亡于宋后,志文也缺文也缺6卷,今仅存卷,今仅存34卷。卷。元和郡县图志是第一部图志合一的元和郡县图志是第一部图志合一的全国性地方总志。全国性地方总志。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