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特点.ppt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58852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6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特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文化概论特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文化概论特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文化概论特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文化概论特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特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特点.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v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v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官吏制度。v特点:v1、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v2、不重干才重文才v3、价值体系获得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仆v4、官贵民贱、官重民轻的官吏社会v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v中国古代治国之道:尊贤、选士v班固白虎通:治国之道,本在得贤。得贤则治,失贤则乱。v世卿世禄制v客卿制v察举征辟v九品中正制唐代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唐代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v第一,唐代所开科目先后有常科、制科两大类九十多种。制科是皇帝因特殊需要而临时设定的,考试对象是少数著名人物,科目、时间均临时确定。因对象特殊,又属非

2、常举措,所以被视为“非正途”,吸引力不大。v常科有十余种,有些科因要求条件特殊,生源有限,或很快停止(秀才科),或只偶尔举行(如童子科)。举行最经常、录取人数最多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几乎年年开设。进士科最难考,录取比例百分之一,但它以诗、赋、应用文写作为主的考试方式,比明经的考帖经、墨义(类似填空和默写)更能显示应试者的才能,所以进士科出人才最多,特别受推重,以至“缙绅虽位积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v第二,确立了分级考试制度。一级是乡贡,即州或府对属下所送人才进行考试,合格者贡于尚书省。国子监等中央学校或地方学校的生徒,学校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贡送。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考试是全国统一的考试,时

3、间基本上是在每年二月,考场用插棘的席子分割,日夜进行。每次录取以二、三十人为多。v第三,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官学的学生,另一类是不在校的自愿应试者。考生没有年龄限制,一次考不取,可一直考下去。但有资格限制,工商子弟、衙门杂吏、三代内有重大罪犯及守孝者不能应试。v第四,授官。进士及第分甲乙等,明经分四等,这都是取得做官资格,可免除徭役。正式做官还要经吏部筛选,初授的只是自从八品下至从九品的最底官阶(唐代官阶分九品三十阶)。进士初授官阶虽低,但因是“正途”,以后升迁相对容易。到唐后期,科举出身的官员虽在总体上仍占少数,却是影响最大的一支文官队伍。v第五,唐科举,实际上是考试与荐举相

4、结合,荐举人的作用很大。所以举子在考试前先要向权贵显要“投刺”(类似名片)、“行卷”(成卷状的自作诗文),请求推荐。因此权势者对科考的干扰很大,科场弊端多半由此而起来。新进士与知贡举(主考官)之间自然形成“门生”“座主”的特殊“师生”关系,这又是唐党争迭起的重要原因之一。v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v朱庆余闺意献张永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v张藉酬朱庆余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v 黄巢诗黄巢诗不第后赋菊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v

5、科举在宋代的发展科举在宋代的发展v宋代基本沿袭唐制,之后进行了许多重要改革,使科举考试制度更趋完备,并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v第一、973年(宋太祖开宝六年)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因而形成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又将及第进士分为三甲(等)。自宋英宗时,乡试、省试都定为三年一次。殿试制度确立,新进士都是“天子门生”,唐的门生座主及推荐制被废除,这有利于平等竞争。v第二,陆续建立了和完善了糊名、誉录、锁院、隔帘等保密制度,严格了勘磨(复查)制度。考试只在白天进行,考场管理趋向严格。省试考官的官阶提高,分工也更细。v第三,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录取数量大增。北宋自中期后每科都录取三、四百人,最多

6、时超过九百人。新进士立即分甲授官,初授官阶比唐代明显提高,由此形成宋的文官体制。v3、元代科举中的民族歧视、元代科举中的民族歧视v元科举只举行了16次,录取人数比宋少得多。其最大特点是把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为左右两榜。前者要求低,后者则难考,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性质。v、明清两代的新变化、明清两代的新变化v明、清两代科考取士的方式基本相同,进士科成了唯一的常科。v,参加科考前必须入学。学校有两类,一类是中央的国子监,只有贡生才能入学。一类是县、府、州的地方学校,在科考中达到一、二等,才能参加考试。各类学校在校人数都有定额,朱熹注的“四书”“五经”是钦定的教材。所以,入学必读孔孟之书,科考

7、必从学校开始。v第二,考试增为县、院、乡、会、殿试五级。在县试中考取了秀才才能参加院考。秀才在三年一次的院考中取得六等中的前二等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及格称举人,方能参加会试。县、乡试均有名额限制。会试一般取三百名左右,称贡士,这就取得了殿试资格。殿试一般不在淘汰。v第三,八股文是各级考试的主要应用文体,八股文题目必然出自“四书五经”。所以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按照八股文的固定格式和字数答卷,才有考取的希望。这使得应试者如同带着镣铐跳舞,戕害人才,甚矣。v第四,科考与授官。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为十七名,称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也称赐进士出身。殿试后多半立即授官,一甲为

8、正六品与从六品,其中优秀者入翰林院;二、三甲授七品及以下官阶,有京官和地方官之别。v清代在三年一次的正科以外,还增加了不少恩科,考试方式、录取数量均与常科相同。清还规定,多次会试落第的举子,经过吏部特选,也可授予类似知县或稍低一些的官职,但数量极少。秀才只能当幕僚,不能当官。从上述情况可看出,明清已经形成教育、科举、做官的一条龙体系。v“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v“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v:“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v给梅圣俞的信里说:“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自思少年尝举茂林,中夜起坐,裹饭携饼,待

9、晓东华门外,逐队而入,届膝就席,俯首据案。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v陆游曾写过一部老学庵笔记,里面记载了一句当时流传在举子中的俗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钗头凤红酥手陆游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v 钗头凤世情薄(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欲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v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0、。”v白居易到京城的时候,只有16岁。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早听说顾况的大名,就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v看诗集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京城米贵,居之不易。”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况掀开诗集,第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赞叹:“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的话,于是又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v错认颜标v把颜标认作颜真卿的后人。形容懵懂浅陋,头脑糊涂【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八卷:“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v沆瀣一气沆瀣一气唐语林卷七沆瀣一气:“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