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精粹(打印)_中学教育-中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8527160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1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精粹(打印)_中学教育-中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言文复习精粹(打印)_中学教育-中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言文复习精粹(打印)_中学教育-中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言文复习精粹(打印)_中学教育-中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言文复习精粹(打印)_中学教育-中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精粹(打印)_中学教育-中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精粹(打印)_中学教育-中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桃花源记 一、发现桃花源: 时间、经过、景色 所见 环境良好 渔人行踪 二、 进入桃花源 所闻 与世隔绝 (线索) 所历 民风淳朴 祥和好客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愿望; 热情待客是基本的社交礼仪. 重点背诵: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

2、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基础知识 1、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 就 (2)乃不知有汉 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 其(1)欲穷其林 这 (2)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自己的 (4)得其船 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渔人 2、一义多词 (1) 缘、扶: 沿着 (2) 要、延: 邀请 (3) 悉 、咸 、皆: 都 (4) 具: 详细地 3、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 更) 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

3、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4、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未果,果:名

4、词作动词,实现 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5、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背诵课文: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

5、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或: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人问津者。 9、写作顺序:按时间顺序。 10、整体内容感知: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

6、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1、文章中对桃源世界的描述是虚构的,虚构的目的何在? 点拨: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点拨:尽管这种理想世界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或: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7、点拨: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4、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给桃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 点拨:(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村民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8、16、第一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历民风淳朴祥和好客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桑竹之属阡陌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基础知识重要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为武陵人捕鱼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

9、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通古义错相通今义各种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7、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8、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19、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

10、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三、课外拓展: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 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 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11、(4)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陋室铭 一、以山水作类比点明主旨: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二、描写居室的环境的清幽、雅致、交往的人物的高雅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之雅, 表达了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 三、总结全文, 引用古代贤人自喻, 说明陋室不陋. 写作目的: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启示:在物质享受方面安守本分, 安贫乐道也是一种乐观追求生活的体现;. 为官者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作风是令人唾弃的. 重点背诵: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12、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理解性默写 1.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 室外环境之优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 室中人交往之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 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 官场的干扰, 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6. 文中应

13、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历民风淳朴祥和好客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桑竹之属阡陌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基础知识重要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为武陵人捕鱼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

14、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通古义错相通今义各种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 ,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三、简答题 1. 将本文分成三层( 见原文) ,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句起

15、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3.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4. 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 5. 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6.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

16、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7. 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 朋

17、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多与“善人” 、 “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爱莲说 一、分别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方面表现莲的不慕荣利、洁身自爱的品质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正直、芳名远扬)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端庄圣洁,不可侮辱的个性) 二、 以菊花作正面衬托,牡丹作反面衬托突出莲是花中的君子 (衬托) 写作目的:托物言志:以莲花自比,抒发自己高洁傲岸,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启示:生活上不能过分地追求名利,否

18、则容易不择手段,作出违纪犯法的事情,毁 了自己的前程,后悔莫及;环境是人成长的外在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如果我们不幸 身处污浊的环境时,我们更要洁身自好,不要让污浊的环境污染我们纯净的心灵世界 重点背诵:全文 历民风淳朴祥和好客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桑竹之属阡陌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基础知识重要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为

19、武陵人捕鱼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通古义错相通今义各种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20、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 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3、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4、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 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7、

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句表达了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历民风淳朴祥和好客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桑竹之属阡陌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基础知识重要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于

23、是就为武陵人捕鱼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通古义错相通今义各种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8、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9、“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10、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24、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1、“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13、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4、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5、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6、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

25、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7、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8、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思想感情。 历民风淳朴祥和好客所感

26、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桑竹之属阡陌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基础知识重要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为武陵人捕鱼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通古义错相通今义各种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精心整理 欢迎下

27、载 19、细细揣摩“菊之爱”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 作者的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0、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你能具体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吗?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的句式分别是感叹句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28、 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23、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莲,所言的的志是又决不同流合污, 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4、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2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

29、了文章的主旨。 二、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 (包含骈句) 。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

30、疾。) 历民风淳朴祥和好客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桑竹之属阡陌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基础知识重要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为武陵人捕鱼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通古义错相通今义各种通运输和邮电事

31、业的总称不足古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

32、高尚的人。 7、写出莲花的别称三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8、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以上: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3)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王昌龄) 9. 思考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

33、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3)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4)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5)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被人比作不与统治者同

34、历民风淳朴祥和好客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桑竹之属阡陌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基础知识重要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为武陵人捕鱼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通古义错相通今义各种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5、不足古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历民风淳朴祥和好客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三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启示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的共同桑竹之属阡陌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基础知识重要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为武陵人捕鱼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通古义错相通今义各种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