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8506092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的 (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 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 (5)理解制、亡、利、固 4 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 活用词, 古今异义词, 掌握重要实词、 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教学设想:(1)以诵读促理解

2、,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 12 节。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二.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再读课文,划出疑难。质疑,讨论释疑。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齐读课文第一节。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三.1.用学习第 1 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 2 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蒙故业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宽厚而爱人相与为一赵奢之伦制其兵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公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第二课时

3、教学内容:学习 34 节,背诵 34 节。教学步骤:一.齐读 12 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 12 节内容。二.检查自读第 3 节情况 1.指名朗读第 3 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2.对朗读给予评价。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奋六世之余烈铸以为金人十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因河为池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1.结合课后练习二(1),指导背诵,加深课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3.指名背诵,

4、集体背诵。四.1.对照注释自读第 4 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牖猗蹑氓 2.指名朗读、评价、教师范读。 3.质疑,集体释疑。 4.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口答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注意句式)赢粮而景从天下云集而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齐读课文,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6.根据课后练习二(2)提示,指导背诵,加深理解。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五.作业(早或晚自修完成) 1.继续背诵 34 节,(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读课文第 5 节。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 5 节,总结全文教学步骤:一.指名背诵 34 节,给予鼓励。二.学习第 5 节 1.出示小黑板,翻译句子和加点字,口

5、头完成,检查预习情况。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检查情况,要求学生质疑,释疑。 3.指名朗读、教师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参见教参 P170有关朗读语气提示) 4.教师范读 5.指导背诵 6.学生概括本节大意,明确结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三.1.引导学生看板书,结合课题思考,认识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寻找各组对比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示,并分析运用对比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3.朗读课文,找出骈句,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本文赋体文心的特色。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多义词)板书:兴

6、孝公:崛起(前 361前 338)第 1 节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一)兴亡过程(前 337前 247)第 2 节以史始皇统一全国(前 246前 210)第 3 节论证亡二世:灭亡(前 209前 207)第 4 节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 5 节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二】教学目的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教学安排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作品;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

7、习。教学设想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 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 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 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

8、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 、 鹏鸟赋 、 吊屈原赋等。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二、分析

9、文章构思精巧提问: 文章题目为过秦论, 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秦王朝的实

10、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

11、章法和说理的手法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第三课时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二、介绍阿房宫赋 ,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 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附: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