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8503505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3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教案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 5 个会认字和“祭、乃”等 8 个会写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教学 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教学 准备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2.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 自由

2、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

3、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1.了解作者及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2.指名朗读示儿 ,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 死去

4、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4. 逐句缩减,理解遗愿。(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5. 还原语境

5、,沿情设问。(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

6、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 ) (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6.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诗人从 20 岁,一

7、直盼到 85 岁。这 65 年间的每一天,诗人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另一篇佳作。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 (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在“望”也在“盼”,一年又一年,陆游已到 85 岁的垂暮之年,可他还在“南望王师”!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

8、。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 ) (3)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直到临终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难以瞑目盼望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补充学习,是

9、对诗人主题情感的补充和渗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呢?(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 2.了解背景:公元 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榨;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

10、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学生齐读诗。) 3.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试着在这首诗中找到答案。 (在对话 交流中重点引导) 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 杭州吗?(不是)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

11、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6.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7.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 100 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 ,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

12、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达官贵人手中。 )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8.你怎样理解这句诗?(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9.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及权贵)他们建这些楼的用途是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还想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课件出示:杭州美丽的风景图片) 10.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着急)着急什么?(

13、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啊!那些权贵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1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课件出示全诗) 全诗围绕一个“醉”字,通过“醉”交流看到的、想象到的景象,感受当权者的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词语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愿望,达到情感的共鸣。三、领悟情感,总

14、结诗篇。1.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时,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景,一面是作为遗民代表的诗人临终前还在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1)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践踏,百姓们在匈奴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 (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你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2)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几十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 (学生齐读示儿 )透过这份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

15、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 (板书:忧国忧民)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理解重点词语。在总结中让学生从情感上找到这两首诗最大的相同点,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1.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 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兴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如腾飞的巨龙跨入了世界强国之林,昂头挺胸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倘若陆游在天有灵,他也该含笑九泉了。3.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

16、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搜集多首南宋爱国诗,并熟读成诵。适度的拓展,扩大学生的古诗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在本首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具体方法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课件演示、图片、声音,范读、齐读等方式,渲染意境。教学之后,我还反思了自己在教授所

17、有古诗时存在的共同问题。首先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为学习古诗,课外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地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可以提高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的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的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会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