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7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8427041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7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7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7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7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7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 一、引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为分析单位, 以国内贸易机会的完全被利用为前提, 考察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的。因此,它舍象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其实,从各国经济系统的运行看,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处于同一个层次,总是同时发生和互相影响的,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只有对外贸易而没有国内贸易, 那是不可思议的。 对于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国家而言, 这两种贸易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不能回避的,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可互相替代,

2、 二是发展国内贸易对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有促进作用, 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有互补关系。 分析这一问题对于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大国而言, 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国内市场的巨大会使其国内贸易量远远超过对外贸易量, 国内贸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发挥出比对外贸易更大的作用; 分析两种贸易的关系, 将有助于我们评价传统贸易理论对于这些国家的适用性, 确立适合于这些国家的贸易战略和政策。 国内贸易一般可分为地区内贸易和区际贸易。 由于大国不同于小国的重要方面就是大国一般可以划分为多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地区。 如果这些地区之间缺乏贸易往来, 那么大国就象多个封闭小国的简单“加总” ,与小国无异,因此,本文主要

3、分析大国的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1.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 俄林在 30 年代,在他的伟大著作区际和国际贸易中,把“地区”当作一个比“国家”更一般的分析单位, 认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有共同的基础。 下面将继承俄林的这一曾被许多人忽视的传统,并且进一步把“国家”当作由两个人口相当的“地区”所组成,这样,一国的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时存在,可以直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贸易的基础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比较优势,一是规模经济 ,一是产品差别和寡头企业的策略性行为。而最为普遍的是最早被分析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来源进一步可分为三个,即双方需求偏好的差

4、异、技术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最常见的又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下面以这一基础为例进行探讨。 假设 I 国有 E 和 W 两个地区,生产 X(劳动密集型)和 Y(资本密集型)两种产品,使用K(资本)和 L(劳动)两种要素,没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K 也不跨区流动,并且区际和国际贸易的基础都是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 使用地区或国家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都拥有竞争优势。 可从一个特殊的情况发出考察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假设在开始时 E 、W 两地区相对要素禀赋与世界要素禀赋相同,即( L /K ),E(L/K),W=(L/K),O,既无区际贸易,也无对外贸易,I 国的生产量等于消费量。劳动力

5、从 W 流向 E 而资本不流动,导致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了区际和国际相对要素禀赋差异, 即(L/K),W(L/K),OP,0 ,I 国在W 国进入其市场的交易成本低于(P,1P,0)时仍将进口该产品;而当 I 国在 t,2 点通过区际贸易获得了规模经济后,其价格降至 P,2 低于 P,0,如果 I 国产品进入 W 国市场的交易成本小于(P,0P,2) ,I 国将获得该产品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出口该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三、在我国的表现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两种形式的贸易的发展都受到阻碍,不仅

6、没有参予国际分工,区际分工的局面也没有形成,区际贸易的潜力巨大,自然也谈不上这两种贸易之间的替代和互补。 近 15 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开放同时起步,使两种贸易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由于各地的热情和偏好,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作用,发展尤为迅速,到 1992 年,出口和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分别达到 19.5%和 18.5%,两种贸易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这期间表现出的突出特征是在区际贸易的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 众多的区际贸易转化为对外贸易。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第一,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保护主义盛行。这一点在制成品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对我国省级行政区之间制造业区际分工

7、度的计算表明, 不仅区际分工水平低,而且自从改革以来,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制成品的区际贸易很难得到发展,再加上各地纷纷通过对本地市场的保护维持本地制造业的生存,比如,规定本地的批发和零售企业优先经营本地企业的产品, 阻止外地企业在本地设立销售机构, 对外地车辆的通行征收额外的税费, 等等, 使得我国区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未能跟上商品生产和销售总额的增长,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大国在发展初期的状况很不相同的特征。第二,一些初级产品的产地在外销时压价竞销, 而国内其他地方的加工企业陷入停工待料、 高价进口同类原料维持生产的状况。 甚至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相同的产品由一个地区出口而由另一个地区

8、以高得多的价格进口回来。 这实际上是这些初级产品的国内区际贸易转化成了对外贸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易。第三,一些国内制造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另一些地区销售,而进口相同产品在这些地区能够畅行无阻,致使国内制造企业处境困难,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实际上是制成品的区际贸易转化成了对外贸易。 第四, 一些产品的国内市场已经由进口或外资企业的产品供给,使得国内企业通过区际贸易,提高其竞争力,进而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能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不能发挥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互补作用。 目前许多产品的进口占我国产量的比重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发

9、生以上现象的根源何在呢?首先, 在于传统体制束缚了区际贸易的发展, 而我国的改革又走了一条“行政性分权”式的道路,没有彻底消除阻碍区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区际贸易只有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制下, 当企业拥有了充分自主权、 交易成本充分小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但在我国传统的行政控制体制下,企业行为受严格控制,并且中央政府作为省区的上级单位, 追求地区平衡发展的目标, 希望通过一些产业的布局分散化以及鼓励各地优先以本地产品满足本地需要,减少地区之间的矛盾,削减跨区物资和商品的调拨,使经济的管理和计划变得容易。另一方面,从各省角度看,由于与本地企业有着密切的利润、税收、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联系, 一旦某种

10、产业已经在本地建立, 它们也会努力维护其本地市场; 同时,由于商品和物资经由中央政府从其他地区输入的程序复杂, 交易成本高昂, 各省也会努力追求省内自给自足的目标。 由于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全国性层级组织的一个层次, 拥有较大的配置资源的权力,它们也常常能够实现自己的上述目标。在上下级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中国区际分工的格局不能形成, 区际贸易也得不到发展, 是很自然的结果。 改革以来, 在计划、财政、金融、内外贸等方面的许多权力进一步由中央下放给地方,而各级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国有企业的行为仍受到严重制约, 进一步为地方政府谋求自身利益提供了方便。于是便有了一系列阻碍

11、区际贸易的行为,有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有了区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转化。其次,在于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失误。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众多的国内贸易机会将使我国的发展战略不同于那些小国和地区,依托国内市场,我国同样可以获得快速的增长。于是便有了“大进大出” ,有了鼓励出口的“双轨汇率”下的外汇留成制度, 有了许多在进口方面享受特殊优惠的地区和企业, 也有了对发展交通通迅等有助于降低区际贸易交易成本的措施的忽视。第三,还在于没有意识到有一个“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的问题,致使在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尚未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情况下,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已经走得很远, 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面临残酷的国际竞争进

12、口和外资企业的竞争,有进一步大规模失去国内市场的危险。那种“以开放带动改革”的做法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向这一体制的过渡。无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效率的提高,国内竞争的加强和国内区际贸易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们应该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和国际竞争的残酷性中进一步认识到所从事的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 以上分析表明,从对外贸易与区际贸易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新的认识。在最后还想强调的是,如果我国在改革没有完成、竞争力未显著提高的情况下, 当让出国内市场的压力来临时, 就轻易放弃适合于自己的贸易和发展战略,将可能对自己的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铸成“历史性的错误” 。 张宏 2010-12-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