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介PPT精选文档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8426075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8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简介PPT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语简介PPT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语简介PPT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语简介PPT精选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语简介PPT精选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简介PPT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简介PPT精选文档(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论语语中的中的“仁仁”by 第二组第二组1一一.“仁仁”的起源的起源 二二. 论语论语中的中的“仁仁”三三.“仁仁”与与“礼礼”的关系的关系 四四.论语论语的逻辑层次的逻辑层次五五.“仁仁”的影响的影响2一一.“仁仁”的起源的起源(一).“仁”的含义及其地位u含义: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孝悌是仁的基础。u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2、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3(二)(二).“仁仁”思想提出的背景思想提出的背景u首先,孔子欲复周礼孔子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序与混乱的状态中。对于这样一种“礼崩乐坏”的无道局面,孔子认为最适当的办法就是重新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而“仁”是“礼”的具体内容。u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及劳动者自身价值的提高春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为我

3、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封建贵族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加上诸侯争霸战争及内部夺权斗争,农民生活陷于困苦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由于自身的需要,不得不重视劳动者,作为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孔子,当然希望周天子的地位稳固,于是孔子便打出了“仁”的旗号。u最后,孔子的出身和经历没落贵族出身和不得志的境遇,使他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感,有改变现状和挤进上层社会的愿望。另外,他本身的处境又使他接近下层人民,了解他们的需求,因而使他懂得:若为社会上层人物,必须善待社会下层人民。4二二.论语论语中的中的“仁仁”1、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

4、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u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2、仁心、仁德。、仁心、仁德。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道德修养很重要。u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u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u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u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u子曰:“

5、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u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u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u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u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63、总总称称,包包括括孝孝、弟弟(悌悌)、忠忠、恕恕、礼礼、知知、勇勇、恭恭、宽宽、信信、敏、惠等内容敏、惠等内容.u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

6、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7u宰我问曰:

7、“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章)【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84.仁政仁政u樊迟问仁。子曰: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十二章)【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9u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

9、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10三三.“仁仁”与与“礼礼”的关系的关系孔子以“复礼”、“正名”作为他的救世方略,但他决不是盲目的复古主义者。孔子从旧有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新精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一、 礼礼的的形形式式离离不不开开仁仁的的精精神神,仁仁是是质质而而礼礼是是文文,没没有有质质的的文文只只是是虚虚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u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对于孔子来说,与其文胜质,不如质胜

10、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在丧祭的时候,致哀是质,礼仪是文,与其礼仪周全而哀戚不足,不如礼仪从简而有真诚的哀戚之情。从某种意义上上说,孔子在这里已经认识到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纠偏。11二、二、 人人唯唯有有具具有有仁仁的的精精神神,才才会会自自觉觉地地守守礼礼,仁仁是是礼礼的的内内在在根据所在根据所在论语中记载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颇能说明这一问题。u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

11、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周礼规定父母死,子女要服丧三年。宰我建议改为一年,孔子反问宰我,这样做是否心安。在孔子看来,服丧三年是因为子女出于对父母的爱敬之心,使得他们在失去父母后食不甘味,居处不安,这是人仁心的表现。若像宰我那样在服丧期间也能“食夫稻,衣夫锦”的话,形式上的三年丧礼也就毫无意义了。可见,礼的规定正是建立于人的这一点仁心之上。对于孔子来说,礼是仁的外在体现而已。121.即使有仁心仁行,也需要礼来节文,这样才是“文质彬彬”的理想人

12、格。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2.同时,对礼的遵守也有助于仁的培养。就个人修养的主观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社会教化的客观效果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慎终”指慎于丧葬,即葬之以礼;“追远”,指追念远祖,即祭之以礼。这样就可以使得“民德归厚”,可见,礼可以化民成俗,从而培养人民大众对仁的自觉。u由由上上可可见见,仁仁是是礼礼内内在在的的基基础础与与灵灵魂魂,礼礼是是仁仁外外在在的的体体现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现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三、三、 礼礼必必须须体体现现仁仁的的精精神神,与与之之

13、相相应应的的是是,表表现现仁仁的的最最佳佳方方式式又莫过于礼。又莫过于礼。13四四.论语论语的逻辑层次的逻辑层次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从宏观的层面上,论语可分上、下两部,前人称之为“上论”(前十篇)、“下论(后十篇)。上上论论:以以孔孔子子为为中中心心,包包括括孔孔子子的的思思想想、孔孔子子的的教教育育,孔孔子子之之为为人人和和思思想想渊源渊源u第一篇学而篇,这是上论的提纲,也是整本论语的提纲,总括孔子之全部核心理念;u接下来三篇,较为具体地呈现孔子的思想。为政篇讨论为政之道,八佾篇讨论重建礼乐之道。当时礼乐正在崩坏,怎

14、么重建礼乐?孔子回到内在之仁,于是就有了第四篇里仁篇;u孔子重教育,接下来公冶长篇和雍也篇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记述孔门如何教诲弟子,弟子如何成长;u关于孔子人格,在接下来的述而篇中,本篇多记孔子之自述,生动地呈现了好学人格,善于学古代之圣贤。述而篇之后是泰伯篇,记录孔子对古圣先贤之评述,指出孔子之学的渊源。了解孔子思想的渊源后,就可以探究孔子思想精微深邃之处了,这就是子罕篇的内容,第一章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实际上,篇中多次谈到仁与命。孔子学了这么多,有什么外在表现呢?乡党篇专门记载孔子待人接物之礼仪。14下论下论 以孔子及其弟子致力于行道的思考、实践、心态为中心以孔子及其弟子致力于行道的

15、思考、实践、心态为中心u首先是先进篇,此为下论提纲。孔子与弟子共同行道,本篇涉及诸多弟子,展示了孔门之万千气象。u接下来三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以孔子早期三大弟子为篇目。颜渊最为孔子器重,故以颜渊为首。颜渊德行最出色,故本篇主要讨论政治的基本原则。子路在孔门属政事科,本篇主要讨论行政原理。原宪也是德行出众的弟子,故原宪篇篇讨论士君子的政治和行政伦理问题。u士君子行道于天下,不能不与掌权者打交道。所以接下来三篇以孔子行道天下过程中所遭遇的三位最重要人物为篇目,且其排列由尊而卑: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卫灵公为诸侯,季氏为卿大夫,阳货则是士。u孔子试图借助这些人行道,终无所成就。故三篇之后,

16、继之以微子。微子本为殷商宗室,纣王无道,微子屡谏无效,乃惧祸出走,后来竟成为宋的开国者,延续殷商之命。本篇以微子为题,可见孔子之志:他对现实颇为失望,但他不会归隐,他将以新的形式构建秩序。u弟子们延续了孔子的事业,所以接下来一篇以弟子之名命名:子张篇。本篇展示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思想的多样性,尤其是其和而不同的精神。u经由这些儒家士君子的努力,孔子之道传承不绝。而孔子之道就是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故论语最后一篇是尧曰篇。15五五.“仁仁”的影响的影响1. 儒家将“仁”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强调“为政以德”,构成了其仁政、礼治的政治模式。2. 儒家提出“仁者爱人”,要求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爱人”。这种博爱意识和道德情怀是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基础和条件。3. 仁是相对于“礼”而言的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受社会政治、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制约,这正是孔子“仁”的真谛。4. 孔子的“仁学”思想,适应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16Thank you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