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8035169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习目标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2.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认识其失败的原因。3.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认识其影响。4.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基础知识导学梳理识记点拨重点难点探究理解深化探究随堂达标检测巩固应用反馈栏目索引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内外政策。答案基础知识导学梳理识记点拨赫鲁晓夫改革一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答案2.内容农业工业(1)用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牲畜(2)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3)开展大规模 运动(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_ 等(1)将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3)尝试推行“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收购制收购制种植玉米种植玉米集体农集体农庄庄部分企业管理权部分企业管理权物质利益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答案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 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提出的“20年建成 ”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 。名师点拨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盲目性盲目性勃列日涅夫改革二答案1.目

3、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工业农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的 、降低 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自主权自主权农产品农产品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答案3.评价(1)意义:收到了一定效果。(2)局限没有突破原有 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方法技巧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答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三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2.措施(1)从根本上触动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 管理经济。(3)打破单一

4、的公有制形式,允许 存在。3.弊端(1)提出了“ ”,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经济方法经济方法个体经济个体经济加速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答案(2) 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结果:改革失败,导致1991年 。误区警示宏观决策宏观决策苏联解体苏联解体1.结构图示结构图示方法总结2.识记方法识记方法用“一、二、三”识记苏联经济改革一个主题: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二个有成效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三次失败:三次改革都失败了,都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返回重点难点探

5、究理解深化探究主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史料探究重点难点探究理解深化探究1.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一放在当时(1953年)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答案材料二他(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联文学报评论问题:问题:(1)据材料一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前,苏联的国民经济具有怎样的特据材料一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前,苏联的国民经济具有怎样的特点

6、?造成这种特点的历史根源是什么?点?造成这种特点的历史根源是什么?答案特点:农业与轻工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根源: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答案(2)结合材料一,你如何理解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一,你如何理解材料二的观点?答案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改革最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答案2.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

7、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答案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答案3.戈尔巴乔夫改革材料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

8、后,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问题:材料中所指的问题:材料中所指的“肿瘤肿瘤”和和“挥向了党的脖子挥向了党的脖子”分别指什么?最终导致分别指什么?最终导致怎样的结果?怎样的结果?答案“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挥向了党的脖子”指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结果:苏联解体。史论总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4)成效都不

9、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不同点(1)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则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返回解析答案随堂达标检测112233445566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

10、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在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收购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C112233445566解析答案2.1953年,苏共中央全会指出,“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农业产量的增长,畜牧业的发展,土豆、蔬菜、长纤维亚麻、饲料谷物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为此而进行的改革不包括()A.实行粮食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B.鼓励垦荒和大面积种植玉米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

11、允许个体家庭承包集体土地解析此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上的措施,A、B、C项都是农业改革措施,允许个体家庭承包集体土地是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选择D项符合题意。D112233445566解析答案3.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解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改革有关。A项是斯大林时

12、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C112233445566解析答案4.苏联某位领导人执政时期,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在与美国军备竞赛中一度占据优势,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该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军事实力都弱于美国,只有勃列日涅夫时期推行“新经济体制”,重点发展军事实力,一度在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选择C项符合题意。C112233445566解析答案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缺乏

13、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问题困难重重。B、C、D三项说法都不全面。A112233445566答案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种植区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问题: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12233445566答案(2)有人说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同意。掘墓人:(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守墓人:(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导致改革失败。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