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033523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201 大小:8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_第4页
第4页 / 共201页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_第5页
第5页 / 共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2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社会公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家庭美德礼仪礼节礼仪礼节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按摩须知按摩须知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按摩的起源按摩的起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有记载经有记载“按跷按跷”、“按之则热气至,热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气至则痛止。”说明推拿可以温通经说明推拿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从而络、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止痛去病的目的。达到止痛去病的目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按摩服务程序按摩服务程序1. 1.准备:服装、卫生、首饰、胸卡准备:服装、卫生、首饰、胸卡3. 3.按摩:按摩:床单、患者体位、保暖、问

2、感觉、位置(距患者床单、患者体位、保暖、问感觉、位置(距患者10-20cm10-20cm)、)、术者站立躯干不曲,脚与肩同宽。术者站立躯干不曲,脚与肩同宽。功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功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用力:发力在脚、用力在腰、促动肩臂、力贯指端。用力:发力在脚、用力在腰、促动肩臂、力贯指端。2. 2.迎宾送客迎宾送客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按摩服务程序按摩服务程序方向:一般认为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以促使静方向:一般认为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以促使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向心回流,有利于代谢尾产物及其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向心回流,有利于代谢尾产物及其有害物质及时排出体外。有害物

3、质及时排出体外。消化道的按摩应按照其生理运行方向进行,有利于食消化道的按摩应按照其生理运行方向进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利于废物的排出。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利于废物的排出。对于肢体肿胀、静脉曲张病情严重的患者一定从远心对于肢体肿胀、静脉曲张病情严重的患者一定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以帮助血液的回流,血管结球的部位端向近心端按摩以帮助血液的回流,血管结球的部位绝对避免推按,以防突然爆裂。绝对避免推按,以防突然爆裂。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对于动脉痉挛变细的患者应由近心到远心按摩。对于动脉痉挛变细的患者应由近心到远心按摩。补泻:一般认为轻者为补补泻:一般认为轻者为补( (适用于体弱多病、儿童、适用于体弱

4、多病、儿童、妇女以及患有较严重的心、肝、肾病者妇女以及患有较严重的心、肝、肾病者) )。重者为泻。重者为泻( (适用于身强力壮及金刚脚适用于身强力壮及金刚脚) ),实践证明强刺激见效快,实践证明强刺激见效快,疗效显著。采取顺经络运行的按摩方向为补疗效显著。采取顺经络运行的按摩方向为补; ;逆经络逆经络运行的按摩方向为泻运行的按摩方向为泻, ,以补虚泻实。血液流动来看,以补虚泻实。血液流动来看,依据向心按摩为补依据向心按摩为补, ,离心按摩为泻离心按摩为泻。旋转来看顺时针。旋转来看顺时针为补。操作频率来看,快为泻,慢为补。为补。操作频率来看,快为泻,慢为补。按摩服务程序按摩服务程序中医基础理论和

5、按摩按摩禁忌症按摩禁忌症1. 1.诊断不明的脊柱损伤诊断不明的脊柱损伤2. 2.骨折、骨结核、骨癌、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骨折、骨结核、骨癌、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3. 3.急性传染病、消化道溃疡或穿孔、肿瘤囊肿局部急性传染病、消化道溃疡或穿孔、肿瘤囊肿局部4. 4.严重心肺脑疾患、体质过于虚弱者严重心肺脑疾患、体质过于虚弱者5. 5.有出血倾向者、有出血倾向者、6. 6.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疾患者或损伤者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疾患者或损伤者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按摩禁忌症按摩禁忌症7.7.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髋部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髋部8. 8.应由医师处理的各种疾病应由医师处理的各种疾病9. 9

6、.吸毒者毒瘾发作时吸毒者毒瘾发作时10.10.酗酒者酒醉时酗酒者酒醉时11.11.个人敏感区个人敏感区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按摩基础知识按摩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正常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按摩手法基本按摩手法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精气,阴阳学说、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精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五行学说等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精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及气血津液精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

7、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源于实践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源于实践, ,指导实指导实践。践。战国至两汉时期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难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一、中医理论体系特点一、中医理论体系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

8、是完整统一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为用的,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为用的,病理上相互影响即五脏一体观。即五脏一体观。人的形体和精神意识、生命活动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人的形体和精神意识、生命活动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的即形神一体观。1. 1.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1. 1.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1 1). .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各脏腑形体官窍彼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各脏腑形体官窍彼此相互沟通,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与六腑形体官窍此相互沟通,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与六腑形

9、体官窍相联系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相联系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心、肝、脾、肺、肾五系统又通过经络彼此联系。心、肝、脾、肺、肾五系统又通过经络彼此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五脏五脏五腑五腑五体五体官窍官窍经脉经脉心心小肠小肠脉脉舌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肝肝胆胆筋筋目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胆经脾脾胃胃肉肉口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肺大肠大肠皮皮鼻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肾膀胱膀胱骨骨耳、二阴耳、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1.

10、1.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1 1). .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气血津液精运行贮藏于五大生理系统中气血津液精运行贮藏于五大生理系统中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广义的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和主宰者。狭广义的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和主宰者。狭义的神:精神意识思维,情绪、思想、性格。义的神:精神意识思维,情绪、思想、性格。2 2). .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形体精神的结合统一,不可分离。形神一体观:形体精神的结合统一,不可分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

11、不能离开形开形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神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神一旦产生就对形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一旦产生就对形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在的保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化气生神的物质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精藏于脏腑内不妄泄,又受神和气的控制调基础,精藏于脏腑内不妄泄,又受神和气的控制调节。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也节。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也是化神的基本物质。气

12、充则神旺,气本动力。气也是化神的基本物质。气充则神旺,气的运行又依赖神的控制调节。的运行又依赖神的控制调节。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1. 1.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病理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脏腑之间脏腑之间脏腑形体官窍间脏腑形体官窍间五大系统间五大系统间形神间形神间肝的肝的病变可以影响脾胃,可以影病变可以影响脾胃,可以影响肺,可以影响心。脏的病变可响肺,可以影响心。脏的病变可以影响形体官窍。眼睛的疾病可以影响形体官窍。

13、眼睛的疾病可以是肝的病变也可以是其他脏的以是肝的病变也可以是其他脏的病变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的病变病变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以引起神的异常,神的异常可可以引起神的异常,神的异常可以导致精气血津液的病变。以导致精气血津液的病变。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1. 1.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 “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也病也”下病上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上病下取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1. 1.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诊治上的整体性诊

14、治上的整体性舌生疮可以清心和小肠的火加一定的利尿的中药。肾阳虚的舌生疮可以清心和小肠的火加一定的利尿的中药。肾阳虚的泄泻可以用艾条灸百会穴。水不涵木的眩晕可以按摩足心的泄泻可以用艾条灸百会穴。水不涵木的眩晕可以按摩足心的涌泉,使得肾水得充涵养肝,眩晕自减。养生既要养形又要涌泉,使得肾水得充涵养肝,眩晕自减。养生既要养形又要养神。恬淡虚无。治疗疾病要治形治神相结合。养神。恬淡虚无。治疗疾病要治形治神相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2. 2.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应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天暑则腠理开,天寒则腠理闭天暑则腠

15、理开,天寒则腠理闭”一日中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一日中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阴阳消长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阴阳消长”“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西北少用寒凉之品,东南少用辛热之品西北少用寒凉之品,东南少用辛热之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2. 2.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春夏秋冬的脉象有别。心火旺者夏天容易发病。冬天阳虚春夏秋冬的脉象有别。心火旺者夏天容易发病。冬天阳虚者发病率高。北方高血压发病高,南方关节炎发病高。关者发病率高。北方高血压发病高,

16、南方关节炎发病高。关节疼痛的疾病在寒冷和阴雨天时加重,有些疾病可以预感节疼痛的疾病在寒冷和阴雨天时加重,有些疾病可以预感到天气的变化。头风病先风一日则病甚。法于四时,春夏到天气的变化。头风病先风一日则病甚。法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病夏治,夏病冬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能冬不能夏者,冬不避寒凉,反之。治。能冬不能夏者,冬不避寒凉,反之。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3. 3.人与社会相统一人与社会相统一(一)(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战乱时期人民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政治经济地位战乱时期人民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政治经济地位高的人骄傲霸道。反之自卑颓丧,从而影响人

17、的高的人骄傲霸道。反之自卑颓丧,从而影响人的气血疏通和脏腑机能。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气血疏通和脏腑机能。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尝富后贫,皮焦筋屈。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尝富后贫,皮焦筋屈。尝贵后贱,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尝贵后贱,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症论治中,中医非常重视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症论治中,中医非常重视辨证论治证包括证包括病因:风寒暑湿燥火、七情、痰饮、瘀血、结石病因:风寒暑湿燥火、七情、痰饮、瘀血、结石病位:表里、脏腑、经络病位:表里、脏腑、经络病性:寒热病性:寒热邪正关系:虚实邪正

18、关系:虚实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症论治中中医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症论治中中医非常重视辨证论治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病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病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症只是某个疾病的症状体征症只是某个疾病的症状体征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感冒、咳嗽)、异病同治(内脏下垂)感冒、咳嗽)、异病同治(内脏下垂)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南南北北西西东东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阴阳指的是宇宙间相互关联且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阴阳指的是宇宙间相互关联且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天地、日月、水火、寒热、升降、明暗

19、天地、日月、水火、寒热、升降、明暗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属于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属于阴脏腑、气血、上下、内外、左右、南北、天地、昼脏腑、气血、上下、内外、左右、南北、天地、昼夜、春夏秋冬、温热寒凉、干燥湿润、轻重、清浊、夜、春夏秋冬、温热寒凉、干燥湿润、轻重、清浊、化气成形、动静、兴奋抑制化气成形、动静、兴奋抑制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一)阴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一)阴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 1.水火、天地水火、天地2. 2.阴阳相互转化

20、:物质能量(精气)阴阳相互转化:物质能量(精气)单个事物无法定阴阳:单个事物无法定阴阳:6060度的水度的水阴阳之中复阴阳: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阴阳之中复阴阳: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内容1. 1.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天气降地气升而成云、电、雨、露从而化生万物。天气降地气升而成云、电、雨、露从而化生万物。2. 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对立制约是动态平衡的:四季变化、生命活动对立制

21、约是动态平衡的:四季变化、生命活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制约不及: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制约不及: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人体阴阳对立制约达到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阴阳对立制约达到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即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即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3.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孤阳不生,阴损及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22、,孤阳不生,阴损及阳自然界: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长雨水渐多自然界: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长雨水渐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降水渐少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降水渐少人:白天兴奋是以夜晚充足休息为前提的,人:白天兴奋是以夜晚充足休息为前提的,夜晚抑制是以白天的兴奋为条件的夜晚抑制是以白天的兴奋为条件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4. 4.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此消彼长,为制约不及,阴虚火旺,阳虚阴胜此消彼长,为制约不及,阴虚火旺,阳虚阴胜此长彼消,为制约太过,热胜伤阴,寒胜伤阳此长彼消,为制约太过,热胜伤阴,寒胜伤阳此消彼消

23、,互根互用不及,血虚气虚,阴损及阳此消彼消,互根互用不及,血虚气虚,阴损及阳此长彼长,互根互用得当,补气生血,阴中求阳此长彼长,互根互用得当,补气生血,阴中求阳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5. 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阴阳消长的结果,质变,物极必反。阴阳消长的结果,质变,物极必反。寒极生热,热甚则寒,四季变化无不为此。寒极生热,热甚则寒,四季变化无不为此。人急性热病忽然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出人急性热病忽然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出冷汗的阳气暴脱,此时即转为了阴证。冷汗的阳气暴脱,此时即转为了阴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

24、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1. 1.说明生理说明生理腹为阴、内为阴、下为阴、五脏藏而不泻为阴,皮肉为阳中腹为阴、内为阴、下为阴、五脏藏而不泻为阴,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为阳中之阳、肉为阳中之阴、筋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为阳中之阳、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心肺在上为阳、心属火主温通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心肺在上为阳、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

25、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2. 2.说明病理说明病理阳胜则热:高热、烦躁、面赤、舌红苔黄、脉洪数阳胜则热:高热、烦躁、面赤、舌红苔黄、脉洪数阴胜则寒:肢冷蜷缩、面白、脘腹冷痛、泻下清稀、阴胜则寒:肢冷蜷缩、面白、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紧舌淡苔白、脉沉紧阳虚则寒:加自汗、脉微阳虚则寒:加自汗、脉微阴虚则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阴虚则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3.

26、3.用于治疗用于治疗阴阳偏胜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阴阳偏胜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阴阳偏衰:虚则补之阴阳偏衰:虚则补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4. 4.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特性,引申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或现

27、象都归属于木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关明的特性,凡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关明的特性,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的事物或作用和现象都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的事物或作用和现象都属于火。属于火。土曰稼穑:是指种植和收获谷物,引申为凡具有生土曰稼穑:是指种植和收获谷物,引申为凡具有生长、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长、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生”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金曰从革

28、:金是通过变革产生的,有刚柔相济之性,金曰从革:金是通过变革产生的,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沉重刚硬常用于杀戮,但有随人的意志而金之质地虽沉重刚硬常用于杀戮,但有随人的意志而更改的特性,凡是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特性的事更改的特性,凡是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特性的事物或作用和现象归属于金。物或作用和现象归属于金。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点,凡具有滋润下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点,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特性的事物或作用和现象归属于水。行寒凉闭藏等特性的事物或作用和现象归属于水。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应用类比推演法进行

29、归类应用类比推演法进行归类日出东方,与木生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属木。日出东方,与木生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属火。日落西方,与金之沉降相似故属南方炎热属火。日落西方,与金之沉降相似故属金。北方寒冷与水之寒凉相似,故属于水。中原金。北方寒冷与水之寒凉相似,故属于水。中原之地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之地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属土央归属土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

30、燥生金,金生辛,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 “五味入胃,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五味入胃,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肝欲酸,心欲苦,脾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嗜欲不同,各有所通。欲甘,肺欲辛,肾欲咸。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灵枢灵枢(

31、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木性升发,酸性收敛;火性炎炎,苦性坚泻;金木性升发,酸性收敛;火性炎炎,苦性坚泻;金性降敛,辛味发散;水性寒凝,咸味软散。性降敛,辛味发散;水性寒凝,咸味软散。(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木木= =青色,为木叶萌芽之色。青色,为木叶萌芽之色。火火= =赤色,为篝火燃烧赤色,为篝火燃烧之色之色。土。土= =黄色,为地气勃发之色。黄色,为地气勃发之色。金金= =白色,为金白色,为金属光泽之色。属光泽之色。水水= =黑色,为深渊无垠之色。黑色,为深渊无垠之色。中医基础理

32、论和按摩五行五行五味五味五色五色五化五化五气五气五季五季五方五方木木酸酸青青生生风风春春东东火火苦苦赤赤长长暑暑夏夏南南土土甘甘黄黄化化湿湿长夏长夏中中金金辛辛白白收收燥燥秋秋西西水水咸咸黑黑藏藏寒寒冬冬北北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三)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条畅情志的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条畅情志的功能故属于木功能故属于木心血具有温煦之功故属火心血具有温煦之功故属火肾具有藏精、主水功能故属于水肾具有藏精、主水功能故属于水肺以肃降为顺属金肺以肃降为顺属金脾具有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为气脾具有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

33、营养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属土血生化之源属土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五行五行五脏五脏五腑五腑五官五官形体形体在液在液在志在志其华其华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泪泪怒怒爪爪火火心心小肠小肠舌舌脉脉汗汗喜喜面面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涎涎思思唇唇金金肺肺大肠大肠鼻鼻皮皮涕涕悲忧悲忧毛毛水水肾肾膀胱膀胱耳二耳二阴阴骨骨唾唾恐惊恐惊发发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五行相生相克(四)五行相生相克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相生:母子关系相生:母子关系 相克:所胜、所不胜相克:所胜、所不胜我克、克我关系我克、克我关系水西而东,金所生也水西而东,金所生也金属熔化之后就成金属熔化之后就成为水了(液态)为水了(液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

34、四)五行制化(四)五行制化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 “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也不可无制,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也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五行胜复(五)五行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即引起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五行中一行亢盛即引起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又叫子复母仇又叫子复母仇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六)五行相乘相侮(六)五行相乘相侮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木木火火金金水水土土相乘又叫倍克相乘又叫倍克相侮又叫反克相侮又叫反克 有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有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中医基础理

35、论和按摩(七)五行母子相及(七)五行母子相及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母病及子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1. 1.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特性及关系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特性及关系2.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子病及母:肝火旺致肾阴虚、心肝火旺子病及母:肝火旺致肾阴虚、心肝火旺母病及子:肾阴虚致肝阳上亢母病及子:肾阴虚致肝阳上亢脾虚肝乘、木旺乘土脾虚肝乘、木旺乘土木火刑金、土虚水侮木火刑金、土虚水侮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

36、二、五行学说3. 3.确定五脏病变部位确定五脏病变部位面见色青喜酸食为肝病面见色青喜酸食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为心火面见赤色口味苦为心火面见黄色口中甜为脾虚面见黄色口中甜为脾虚面见白色常常出汗感冒为肺气虚面见白色常常出汗感冒为肺气虚面见黑色为肾精亏损面见黑色为肾精亏损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4. 4.用于治疗用于治疗青色味酸入肝:白芍山茱萸味酸补肝青色味酸入肝:白芍山茱萸味酸补肝赤色苦味入心:丹参色赤苦味赤色苦味入心

37、:丹参色赤苦味黄色甘味入脾:党参黄色甘味黄色甘味入脾:党参黄色甘味白色味辛入肺:石膏色白味辛白色味辛入肺:石膏色白味辛黑色咸味入肾:玄参地黄黑色咸味黑色咸味入肾:玄参地黄黑色咸味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母子关系确定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母子关系确定治疗方法,一脏病兼治其他脏则效果更好治疗方法,一脏病兼治其他脏则效果更好4. 4.用于治疗用于治疗防止传变(木旺乘土)防止传变(木旺乘土)“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故先实其脾脾,故先实其脾”、判断顺逆、判断顺逆“主色胜客色为主色胜客

38、色为逆逆”“得相胜之脉为逆,得相生之脉为顺得相胜之脉为逆,得相生之脉为顺”,“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七)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5. 5.指导养生指导养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五行学说和其他学说综合应用五行学说和其他学说综合应用补母泻子补母泻子: :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抑强扶弱:培土制水、抑木扶抑强扶弱:培土制水、抑木扶土、佐金平木、泻南补北土、佐金平木、泻南补北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概论五脏六腑奇恒

39、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又称“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藏象学说概论: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脯的生理特点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收盛和传化水谷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藏象学说概论: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脯的生理特点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

40、都有明显的区别,故称之。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益补”、“六腑益泻”。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藏象学说概论:三、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一)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1、五脏之精: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禀受于先天,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脾胃化生水谷之精);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藏象学说概论:三、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2、五脏之气: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自然界之

41、清气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藏象学说概论:三、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3、五脏之阴阳:(1)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2)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五脏五脏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心一、概说:位于胸中,两肺之间,横膈之上,中有孔窍。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似倒垂未开的莲花。二、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分(1)主血:一是心气推动血液运

42、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二是心有生血的作用“脾奉心化赤”。(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心二、主要生理功能:推动激发心主身之脉靠心气经脉通利心气心脏搏动血液正常运行营养全身血液充盈面色红润光泽有神(司其外者,以知其内,所以每每通过脉从容和缓有力外在表现可知道心脉充盈。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浓稠度等状态适中(心的形质无损);3、脉管(道)滑利通畅。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心二、主要生理功能:2、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43、理活动的功能。广义之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性格倾向;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心二、主要生理功能:二者的关系:1、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正常的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心血充足,血养心,则能化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心理活动正常;2、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心神清明,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居膈上阳位,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故为阳脏,又称“火脏”。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

44、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1)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心脏的搏动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2)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舌:又称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在志为喜:“在脏为心,在志为喜”,4、在夜为汗:汗为五液之一,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心精、

45、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心血液津液体表汗津血同源血汗同源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5、与夏气相通应(是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附: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dan)中”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肺一、概说: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二、主要生理功能: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1、主气司呼吸:换的场所;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生成和运用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肺二、主要生理功能:2、主行水:

46、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1)宣发作用脾肺水液、水谷精微中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濡润汗体外;(2)肃降作用脾肺水液、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濡润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尿;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肺二、主要生理功能:2、主行水: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津液,故说“肺主行水”。在五脏六腑中肺的位置最高,并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称“肺为水之上源”。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肺二、主要生理功能:3、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静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运动(吐故纳新)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之性促进下,将富含清气的血

47、液通过百脉(动脉)输送到全身。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2、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3、主宣发与肃降:“肺气宣发”“肺气肃降”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体现于(1)呼出体内浊气(2)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肾皮毛肌腠;(3)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3、主宣发与肃降:“肺气宣发”“肺气肃降”肃降: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体现于(1)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清气

48、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2)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3)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夜生成之源。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汗孔:又称“玄府”“气门”)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人体最大的保护器官,是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功能(1)防御外邪(2)调节津液代谢(3)调节体温(4)辅助呼吸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对皮毛的作用(1)宣散卫气于皮毛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2)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

49、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对肺的作用(1)宣散卫气,以调节呼吸;(汗孔即排津液,又可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2)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感冒咳嗽)2、在窍为鼻鼻为吸之上端,鼻孔是清气与浊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称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在志为忧(悲):两者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大致相同,故悲忧同属肺志。由肺精和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4、在液为涕:(有润泽鼻腔作用)由肺精所化,由

50、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腔。5、与秋气相通应,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脾一、概述: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他形如镰刀,扁平椭圆,是弯曲状的器官。脾与胃以膜相连。注意;一般认为,藏象学说之“脾”在解剖学上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脾和胰,但在功能上,藏象学说中的脾与现代生理学中的脾与胰腺却有着较大的不同,他将现代医学胃肠道和消化腺(肝、胰、胃、肠激素的分泌)所有的肉眼见不到的消化、吸收和分配营养物质的功能都归属于脾,从而形成了中医所特有的“脾”的概念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

51、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1)运化食物(水谷精微)、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到心肺的功能。(脾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其运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a、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b、帮助微肠吸收水谷精微;c、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脾气散精心肺脾气直接布散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2)运化水夜,是指脾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功能。故又称“运化水湿”。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

52、微的主要脏器。吸收布散滋润、濡养多余水液转输肺肾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主要生理功能: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精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之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2、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卖外的功能。(是气的固摄作用的

53、体现)脾不统血证的出血特点1、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2、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崩漏)及肌衄(皮下出血:坏血病)等为多见;3、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治疗多用归脾汤)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1)升清(“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2)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以升为健)2、喜燥恶湿: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是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分不开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

54、有着密切的联系。肌肉的生理功能:A、保护内脏,以防损伤;B、抵御外邪:肌肉与皮肤的纹理合称腠理,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C、主司运动;肌肉的收缩弛张,始能动作。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3、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有关;4、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长夏之季,雨水较多,天阳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

55、,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类于“土爰稼穑”之理,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肝一、概说:肝的实体位居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而少偏左,其右叶大,左叶小,胆附其下。二、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并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等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主要生理功能:1、肝气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调畅气机B、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C、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a、助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56、b、胆汁的分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D、调畅情志E、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主要生理功能:2、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其生理意义:(1)涵养肝气(2)调节血量“人卧血归于肝”(3)濡养肝及筋目(4)为经血之源“女子以血为本”(5)防止出血。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生理特性:1、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2、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生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的功能和爪甲依赖

57、于肝精肝血的濡养)。罢极之本:肝筋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筋之延续。2、在窍为目(目之视物功能,依赖肝精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五轮:血轮主血属心气轮主气属肺水轮主骨属肾肉轮肌肉属脾风轮主筋属肝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在志为怒(怒志为肝之精气所化)。4、在液为泪(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5、与春气相通应: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人体之肝则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为“阴中之少阳

58、”,故肝于春气相通应。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肾一、概说:肾的实体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因其位于腰部,故说:“腰者肾之府。”二、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脏腑气化(1)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有先天、后天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生之后,出生之后,“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有赖于有赖于“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肾阴与的活力资助,(肾阴与肾阳)才能不断的摄入肾阳)才能不断的摄入和化生(源源化生),和化生(源源化生),所以先天有所不足,还所以先天有所不足,还可借助调补后天弥补和可借助调补后天弥补和改善。改善。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

59、不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以发挥正常的渐充盈,以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先天之精 星火柴草燃料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主要生理功能:(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这段经文表明,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肾中精气随年龄增长由盛而衰的过程。主要体现于:A、以“天癸”的生理效应为重要环节;B、肾精与肾气的生理效应,肾精是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在肾气的推动作用下(雌雄激素),阴阳相合,男女媾精,精

60、气溢泄形成受精卵,分裂发育成胚胎,产生生命。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主要生理功能:肾精、肾气主司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从“齿、骨、发”的变化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反映出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7岁)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14岁)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21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28岁)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35岁)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42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49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主要生理功能:肾精、肾气主司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从“齿、骨、发”的变化

61、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反映出来: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是指由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调控着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进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肾阴:凉润、宁静、抑制、凝结

62、肾阳:温煦、推动、兴奋、宣散极为重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2、主水;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皮肤汗液宣发全身各脏腑组织津液上焦下焦肺肾浊中之清清中之浊肾的气化复升于肺肺气肃降下归于肾膀胱气化浊中之浊尿液气化中焦肾上连肺少阴属肾脾胃口水液纳 运上输小肠大肠粪便分清泌浊再吸收水分主液主津人体水液代谢示意图三焦主决渎,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摄纳潜藏)实际上是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生理特性主蜇守位:主蜇

63、: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骨髓脊髓皆由肾精所化脑髓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盛血旺,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说“其华在发”。2、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小便的生成和排

64、泄肾气的蒸化和固摄粪便的排泄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在志为恐:“恐则气下”。4、在液为唾: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肾精所化。润泽口腔其功能:滋润食物滋养肾精5、与冬气相通应: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则静谧闭藏以度冬时,人体中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以肾应冬。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六腑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概念: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包含多种功能的一个特殊的腑)的总称。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即受盛和传化水谷。因

65、而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接处为阑门,下极为魄门。它们是重要的出入口,犹如关隘。是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必须通过的七道门户。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胆胆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是中空的囊状器官。与肝互为属络。1、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者,中精之腑。”(2)主决断: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2、为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胃胃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腔分上(上脘,包括贲门)、中(中脘,上下脘

66、之间)、下(下脘,包括幽门)三部。1、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太仓”“水谷之海”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1、主要生理功能:(2)主腐熟水谷: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2、生理特点(1)、主通降(降浊)“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主通降,胃气宜保持通降的运动趋势。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A、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B、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C、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D、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2)、喜润而恶燥。指胃

67、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依赖胃气的推动亦需津液的濡润胃的受纳腐熟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小小肠肠小肠位于腹中,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化物2、主泌别清浊:在消化的过程中,分为清浊两部分(清,水谷精微和津液;浊,残渣和部分水液);3、小肠主液: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这些水液洋水谷精微融合为液态物质,由脾气转输全身脏腑形体官窍.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停留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大大肠肠大肠居腹中,亦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主要生理功能:1、主传化糟粕:吸收多余水液,形成粪便,在胃气的协助下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故大肠有“传导之官

68、”之称。大肠的传化功能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有关。2、大肠主津: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膀膀胱胱 膀胱,有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中空囊状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尿液2、排泄尿液;肾气固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三焦焦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部位三焦:是上、中、下焦的合称。他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1、生理功能:(1)通行诸气: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道;(2)运行水液;是水液上下运行的通道;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心肺),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

69、,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中焦如沤(脾胃),脾胃肝胆等脏腑消化食物的生理过程;下焦如渎(肾、膀胱,大肠),排泄糟粕和尿液,即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功能。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脑、脉、骨、髓、胆、女子胞的总称。似脏非腑,似腑非脏,故称。其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除胆外余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一、脑:又名髓海,为人神之所居,清窍之所在。(一)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2、主精神意识3、主感觉运动:视、听、言、动等;(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与肾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女子胞:位于

70、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呈倒置的梨形。1、生理功能:A、主持月经B、孕育胎儿,2、与脏腑的关系A、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肝心脾肾)血液的生化、统摄、调节;B、与经脉的关系(冲、任、督、带)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精气血津液神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指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由禀受予父母的生命物质(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包括水谷之精、血液、津液及髓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广义之精:从精华、精微之意的角度出发,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均属于精的广义的范畴;狭义之精:指具有

71、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二个层次。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人体之精的代谢: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2、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人体之精的功能:1、繁衍生命生殖之精繁衍生命;2、濡养、3、化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4、化气:(包括先天之气、后天之气);5、化神等作用: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四、人体之精的分类:1、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2、脏腑之精3、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中医基础理论

72、和按摩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高级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生成之原: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身之气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后天之气(宗气)后天之气(宗气)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人体之气的生成2、相关脏腑功能:A、肾为生气之根B、脾胃为生气之源C、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A、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B、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升(自下而上)降(自上而下)出(由内向外)入(自外向内)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C、气运动的意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先天之气,水

73、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D、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

74、心肾相交等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具体到每一脏:如:肺的呼吸功能,体现着呼气是出,吸气是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来概括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肺的宣发、肃降,脾胃的运化转输,肾的蒸腾气化和吸清排浊来概括水液代谢的全过程。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E、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如下:a、气的运动受阻而不畅通时气机失调;b、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气滞;c、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逆;d、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气陷;e、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气闭;

75、f、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气脱;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气化概念:伴随着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兴奋、升发作用和阴气的宁静、抑制、肃降作用的协调平衡和调控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

76、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其生理意义:1、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2、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3、有助于精血精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人体之气的功能#(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四)固摄作用: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的流失,保证他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1、统摄血液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3、固摄精液中医基

77、础理论和按摩五、人体之气的分类: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1)元气A、元气的生成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2)宗气A、宗气的生成和分布: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B、生理功能:a、行呼吸:宗气上走吸道,推动肺的呼吸;b、行气血:贯注于心

78、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流运行;C、资先天:后天资先天;宗气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3)营气A、生成与分布:精华部分化生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全身B、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4)卫气A、生成与分布:慓悍滑利部分化生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卫气。不受脉道约束,运行于脉外.B生理功能:a、防御外邪入侵b、温养全身c、调控腠理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的排泄。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营气与卫气的联系、区别:1、联系: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皆由脾胃所化生。2、区别:营气卫气性质精纯柔和、富有营养慓疾滑利、易于流行内守属阴卫外属阳分布部位行于脉中行于脉外生理功能化生血液防御外邪营养

79、全身温养全身调控腠理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循环溜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的物质;(二)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的功能。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1、阳气推动、温煦2、阴气宁静、凉润3、气控摄4、脉道的完好无损5、血液的质量(清浊及粘稠状态)6、病邪的影响(二)相关脏腑功能。(心、肺、肝、脾)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血的运行:(二)相关脏腑功能: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肺:肺朝百脉,主治节

80、,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血行通畅;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主濡之”;(二)化神: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与液的区别:津液性状质地清稀,流动性大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皮肤、肌肉、孔窍骨节、脏腑、脑、髓功能起滋润作用以濡养为主二、津液的代谢(详见肾主水):1、津液的生成:(脾、胃、小肠、大肠)“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津液的代谢:肺宣

81、发肃降全身2、输布脾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肺:通条水道,宣发(向上向外)肃降(向下向内)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主宰作用。(a、推动和调控b、参与津液的输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道。3、排泄:肺(汗、呼吸)肾(蒸化)大肠(粪便)。“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主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津液是液态物质并富含营养故具有较强的滋润和营养作用;2、充养血液: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3、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

82、其外在总体的统称。即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狭义之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神的生成:(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是产生神物质基础;五神:神、魂、魄、意、志;(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神的作用:(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统领、调控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正常代谢);(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神的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第六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二)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载气

83、、血能养气两个方面。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推动作作用;(二)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运动;(三)气能摄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有节制的控制,维持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四)津能载气: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五)津能生气。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血同源:、化源相同(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互相资生,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84、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二)津血同源: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成为津血同源。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于外故又有血汗同源。血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同时可弥补官窍,同时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脉外津液的不足。津液渗出进入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脉外血时,脉中血少,脉外津液进入到脉中。津液进入到脉中。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气能生精摄精: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二)精能化气: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下可化为气。(三)精气化神:精与气都

85、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四)神驭精气: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有能驭气统精。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第四章:第四章:经经络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分。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源于内经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其依据:1、经验长期的医疗实践砭刺、导引、推拿2、解剖观察脏腑、脉3、哲学阴阳五行

86、学说的渗透和指导4、理论实践上升为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三、经络学说的组成:见后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外连外连经络系统简表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手三阴经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手三阳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十二正经太阴脾经阳明胃经足三阴经厥阴肝经少阳胆经足三阳经经脉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经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之不足)络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有统帅、系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统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别出一支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可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孙络是

87、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内属于脏腑同十二经脉直接络属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可连缀四肢百骸,并主司关节运动。十二皮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为每一次气血运行所必经的通道。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经络学说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及其内外连属部分(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经筋、皮部)组成。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第二节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理论)三个方面而命名。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

88、脉属“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走向规律: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十二经脉对应脏腑十二经脉对应脏腑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个经脉分别对应一个脏或腑。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个经脉分别对应一个脏或腑。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

89、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头(面)胸手腹足手三阴手三阴手手三三阳阳足足三三阳阳足足三三阴阴手经交与手,足经交与足,阳经交与头,阴经交与胸腹。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交接规律: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足手阴经(异名经)在胸部(内脏)交接。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十二经脉的分部规律:#(基本上是纵行)头面部:阳明面部、额部;少阳头侧;太阳面颊、头顶及头后部。躯干:手三阳肩部、肩胛部;手三阴从

90、胸部浅出腋下;腹部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三阳经:足阳明经在前(胸腹),足太阳经在后背,足少阳经在侧面。足三阴经行于腹面。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经脉在躯体的排列:任脉足少阴肾经0.5足阳明胃经2寸足太阴脾经4寸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四肢: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上肢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下肢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注意: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正常)。后(少阴)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足厥阴肝经与足足厥阴肝经与足

91、少阴脾经在内踝少阴脾经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叉尖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肝经后脾经在前肝经在后在后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十十二二经经脉脉流流注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食指端鼻翼旁心中足大趾端足小趾端目内眦小指端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甲后胸中肺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奇经八脉均起于胞宫其中督脉行于

92、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腹部、下肢及脊柱前;有“一源而三歧”之说;带脉横行腰部。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小结)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一)、督脉、任脉、冲脉、带脉(一)、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督脉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出于会阴上至头由风府入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出于会阴上至头由风府入脑,经头顶达面抵上唇,与诸阳经交会,称为阳脉脑,经头顶达面抵上唇,与诸阳经交会,称为阳脉之海,调节阳经气血之海,调节阳经气血. .任脉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出于会阴上至胸腹正中、抵行于人体前正中,出于会阴上至胸腹正中、抵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

93、分行至目眶下,与诸阴经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与诸阴经交会,为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与女子生殖有交会,为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与女子生殖有关关. .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冲脉冲脉出于会阴行于腹部,夹脐上行经喉绕唇至目下,出于会阴行于腹部,夹脐上行经喉绕唇至目下,涵养十二经脉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也叫血海,上行涵养十二经脉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也叫血海,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贯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并予以调节、于头下至于足贯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并予以调节、与女子生殖有关。与女子生殖有关。带脉带脉环行于腰部,腹部下垂至少腹,约束纵行诸经,环行于腰部,腹部下垂至少腹,约束纵行诸经,主妇女带下。主

94、妇女带下。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一)、督脉、任脉、冲脉、带脉(一)、督脉、任脉、冲脉、带脉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二)、阴、阳跷脉,阴、阳维脉(二)、阴、阳跷脉,阴、阳维脉阴跷阴跷起于内踝的下,上行内踝的上面起于内踝的下,上行内踝的上面,直上沿大腿内,直上沿大腿内侧,经过阴部,向上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上侧,经过阴部,向上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上经人迎穴的前面,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经人迎穴的前面,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跷脉相会合阳跷脉相会合阳跷阳跷起于外踝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起于外踝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

95、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功能主肢节运动、司眼睑开合功能主肢节运动、司眼睑开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二)、阴、阳跷脉,阴、阳维脉(二)、阴、阳跷脉,阴、阳维脉阴维阴维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主治:心腹胸胁痛。于颈部,主治:心腹胸胁痛。阳维阳维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

96、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主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主治:恶寒发热,腰痛治:恶寒发热,腰痛。阴阳维脉分别与六阴阳经联系维持阴阳之间的阴阳维脉分别与六阴阳经联系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协调平衡。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十四经脉三、十四经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各有所属穴位与循行路线合称十四经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各有所属穴位与循行路线合称十四经脉是经络系统的基础。其余四经脉则寄附于十四经脉。脉是经络系统的基础。其余四经脉则寄附于十四经脉。四、十二经别四、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属于经脉的范畴,加强十十二经脉别出的重

97、要分支,属于经脉的范畴,加强十二经表里联系。二经表里联系。五、十二经筋五、十二经筋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受十二经脉调节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受十二经脉调节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六、络脉六、络脉经脉的小分支,分别叫:别络(较大者行体表),加强经脉的小分支,分别叫:别络(较大者行体表),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在体表的联系;孙络(别络分出较细了十二经脉的表里在体表的联系;孙络(别络分出较细者),遍布全身;浮络(行于人体皮肤)。者),遍布全身;浮络(行于人体皮肤)。七、十二皮部七、十二皮部体表的皮肤按十二经络及所属的络脉在皮表的体表的皮肤按十二经络及所属的络脉在皮表的分布分区。分布分区。十二经脉的别络与

98、任督二脉别络、脾之大络称为为十五十二经脉的别络与任督二脉别络、脾之大络称为为十五别络,如加胃之大络称为十六别络别络,如加胃之大络称为十六别络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循行部位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第五节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联系作用: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4、经脉之间的联系(二)运输渗灌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三)感应传导作用:

99、感应传导: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作用于腧穴或其它刺激是产生的感觉等各种信息的传递和通导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经络的生理功能:(四)调节作用: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是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循经诊断:、分经诊断.(三)指导疾病的治疗(针灸、推拿、药物)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经络的功能概括经络的功能概括联系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联系内外

100、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传到感应调整虚实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传到感应调整虚实经络的应用举例经络的应用举例1. 1.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和脏腑所属,可以反映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和脏腑所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症。如头痛在前额与阳明经有关,所属脏腑的病症。如头痛在前额与阳明经有关,在颞侧与少阳经有关,在颠顶与厥阴经和督脉有在颞侧与少阳经有关,在颠顶与厥阴经和督脉有关,在脑后与太阳经有关。关,在脑后与太阳经有关。2. 2.某些脏腑疾病出现某些脏腑疾病出现经络循行部位疼痛如咳嗽、胸痛、鼻流鼻涕、胸经络循行部位疼痛如咳嗽、胸痛、鼻流鼻涕、胸闷、上肢内侧前缘痛与手太阴肺经有关,上肢内闷、

101、上肢内侧前缘痛与手太阴肺经有关,上肢内侧后缘疼与手少阴心经有关。侧后缘疼与手少阴心经有关。3. 3.针刺脏腑所属的针刺脏腑所属的经络穴位治疗疾病。经络穴位治疗疾病。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腧穴腧穴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一、腧穴一、腧穴(一)、概念(一)、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又称孔穴、穴位等。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又称孔穴、穴位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腧”通通“输输”,或从简作,或从简作“俞俞”。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一、腧穴一、腧穴(二)、分类(二

102、)、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作用(三)、作用近治、远治。近治、远治。特殊作用:双向调节(足三里,天枢穴)。特殊作用:双向调节(足三里,天枢穴)。表里经络相互治疗。表里经络相互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按摩手法按摩手法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一、分类一、分类(一)、摩擦类(一)、摩擦类推法:拇指、多指、掌推、肘推,单向向前运动,循经或肌推法:拇指、多指、掌推、肘推,单向向前运动,循经或肌纤维方向。全身:消积导滞、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纤维方向。全身:消积导滞、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抹法:单双拇指指腹做单向运动或往返运动,抹法:单双拇指指腹做单向运动或往返运动,“轻推谓

103、之抹轻推谓之抹”。头面部:名目、醒神、行气活血头面部:名目、醒神、行气活血总的动作要求: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总的动作要求: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均匀、持久、有力、深透。均匀、持久、有力、深透。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一)、摩擦类(一)、摩擦类摩法:指、掌,环形运动,摩法:指、掌,环形运动,100100次次/ /分。分。胸腹部为主:消积导滞、理气和中、散瘀消肿、活血化瘀胸腹部为主:消积导滞、理气和中、散瘀消肿、活血化瘀擦法:大小鱼际、掌。双向往返。擦法:大小鱼际、掌。双向往返。100100次次/ /分分全身各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全身各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搓法:双

104、手掌,往返运动,快搓慢移不宜夹的过紧。搓法:双手掌,往返运动,快搓慢移不宜夹的过紧。四肢、腰:活血化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四肢、腰:活血化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二)、挤压类(二)、挤压类点法:指端、指关节、肘尖,断续点压,点法:指端、指关节、肘尖,断续点压,“戳而点之戳而点之”全身各部:活血化瘀、解痉止痛全身各部: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拔(络)法:拇指、掌跟、肘尖,垂直肌纤维。拔(络)法:拇指、掌跟、肘尖,垂直肌纤维。全身各部:解痉止痛、调和气血全身各部:解痉止痛、调和气血捏:拇指与其余指头挤压随即放松,不可掐。捏:拇指与其余指头挤压随即放松,不可掐。全身:舒筋活络、活血化瘀、

105、调理脾胃全身: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调理脾胃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拿:三指、五指捏而拿之,轻重交替,不可掐。拿:三指、五指捏而拿之,轻重交替,不可掐。颈部、肩部、四肢: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缓解痉挛、颈部、肩部、四肢: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缓解痉挛、消除疲劳。消除疲劳。捻法:拇指食指,捏住患部快速搓揉、快捻慢移。捻法:拇指食指,捏住患部快速搓揉、快捻慢移。小关节:消肿止痛小关节:消肿止痛按法:指、掌、肘、前臂。持续按法:指、掌、肘、前臂。持续1 1分钟。分钟。全身各部:镇静止痛、活血化瘀、放松肌肉全身各部:镇静止痛、活血化瘀、放松肌肉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三)、摇摆类(三)、摇摆类揉法:指、掌、前臂,环形

106、运动,肘部为支点,揉法:指、掌、前臂,环形运动,肘部为支点,120/120/分分全身: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缓解痉挛、消积导滞全身: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缓解痉挛、消积导滞、软、软化瘢痕化瘢痕滚法:主要为侧掌滚,半握拳滚用四指指间关节滚法:主要为侧掌滚,半握拳滚用四指指间关节肌肉厚的部位:肌肉厚的部位:一指禅推法:肘低于腕,腕摆带动大拇指及前臂摆,一指禅推法:肘低于腕,腕摆带动大拇指及前臂摆,紧推慢移。全身紧推慢移。全身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四)、震动类(四)、震动类抖法:双手、单手,抖动腕、指、足踝。松解抖法:双手、单手,抖动腕、指、足踝。松解粘连、舒筋活络。粘连、舒筋活络。(五)、叩击类(五)、

107、叩击类拍法:虚掌、四指、指背、五指散开,腕部活动。拍法:虚掌、四指、指背、五指散开,腕部活动。肩背、腰、四肢肩背、腰、四肢叩法:空拳、指掌侧,正侧拳,五指分开,腕部活动。叩法:空拳、指掌侧,正侧拳,五指分开,腕部活动。击法:拳背、掌跟、小鱼际、指尖,腕部不活动。击法:拳背、掌跟、小鱼际、指尖,腕部不活动。啄法:五指,腕关节活动。啄法:五指,腕关节活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六)、运动关节类(六)、运动关节类颈项部斜扳法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生一手抵: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生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颏部,使头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

108、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方向的扳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

109、,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亦可用肘夹住患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者下颌做此扳法。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胸椎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胸椎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手掌根顶住偏歪棘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手掌根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背突的左侧,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背部后伸并且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瞬间用力,部后伸并且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听到弹响即表明

110、复位。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医生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医生两手从患者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握住前臂的下段。两手从患者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握住前臂的下段。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前臂及手向后上方提拉,至最大限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前臂及手向后上方提拉,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度时,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腰部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腰部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

111、左侧,右手顶住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右手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并向右方推偏歪棘突的左侧,并向右方推; ;左手置于右肩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前。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两手瞬间用限度,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腰部斜扳法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生用一手抵住患者侧卧位,医生用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或一手抵住患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或一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被动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扳动。腰部后伸扳腿法腰部后伸扳腿法:患者俯卧位。医生一手患者俯卧位。医生一手托住患者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另一手紧托住患者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另一手紧压在腰部患处,当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时,压在腰部患处,当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中医基础理论和按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