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8023089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5课时 公民的政治生活 220102010届高中总复习届高中总复习第一轮(语文)第一轮(语文) 热点看台网络问政优化政治生态网络问政优化政治生态 1网络问政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同时也正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新途径。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发帖子、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就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国计民生问题,向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进言献计,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中国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官员也开始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与网民在线交流”“官员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等,一股“触网”新风正在各地党政系统蔚然

2、兴起。3 2网络问政开辟政治参与新路径。全国“两会”期间,网络上的“两会”也是高潮迭起。一些代表委员话音刚落,即能在网上得到迅速回应。网友们或是递上“鲜花”,或是给出自己的建言,这种良性互动令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认识更为深入,并极大激发了公众有序参政议政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民主与法治的进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4 1重视网络民意、发挥网络监督作用的意义。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网民在网上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有利于公民更好地行使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

3、主。 (2)重视和发挥网络监督作用,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丰富了公民的民主监督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有利于人民群众加强对党和政府的民主监督。5 (3)有利于党和国家改进工作,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6 2公民应当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1)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利用网络参与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依法治国。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利用网络维护国家

4、的利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7 (3)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同时,自觉进行理性表达,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依法合理、积极有效地开展网络监督,抵制网上违法现象。 (4)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8 互联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有些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陆续出现了“网络问政”一词。据此完成第12题。 1.开展“网络问政”,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收集民意,可以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打造一个民间智囊库。政府实行“网络问政”( ) A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B完善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拓宽了民意反映渠道,有利于决策利民 D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

5、和质询权9 解析:选C。“网络问政”拓宽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排除A项。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B项与题意无关。10 2.多家门户网站提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保护公民合法言论自由的同时,禁止利用互联网、通讯工具、媒体从事违法活动。这主要表明( )A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B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政治权利C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D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11【解析】选D。材料表明的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可分割的,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政治

6、义务。12 1.(2012福建25)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这一规定( ) A确立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B方便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C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缩小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13【解析】这一规定是维护公民权利的体现,与确立法律尊严无关,故A不符合题干要求。这一规定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无关,故B与题意不符。行政机关的权力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故D观点错误。这一规定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故选C。14 2.(2012广东27)近年来,广东某市委市政府以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和社会

7、组织“自立、自主、自律”发展为两大着力点,推动法律、体制、能力三大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拥护。这说明( )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获得了行政权力新机制使政府、社会与公民的关系定位更合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新机制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A B C D15【解析】本题考查公民政治参与方面的知识点。说法错误,行政权力由行政机关行使,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没有行政权力。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拥护”

8、说明符合题意。答案:D16 3.(2012北京29)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下列内容能够纳入村规民约的是( ) A外出务工者必须按时返乡参加选举 B牲畜毁坏他人农作物被打死不赔偿 C村委会定期张榜公布村内重要事项 D村民发生纠纷必须服从村委会裁定17【解析】本题考查村民自治的知识。解答本题要读懂材料中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规民约的规定。参加选举是公民的权利而不是义务,所以A项不符合规定。B项的做法侵犯了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利,不符合规定。村委会不是

9、一个裁决机构,它可以调解村民纠纷,但村民不是必须服从,村民纠纷还可以通过法律等途径解决,D项也不符合规定。村委会定期张榜公布村内重大事项是村务公开的内容,符合规定,可纳入村规民约,故选C。18 4.(2012安徽4)网络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同时,借助这一平台,谣言也得以迅速传播。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必须( )提升网络参与者的素养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防止网络信息传播扩散增强公民的民主管理能力 A B C D19【解析】选A。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网络是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络信息并不都是坏的,故观点错误;公民主要通过基层民主制度参与民主管理,故与题干无

10、关。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需要网络参与者和政府共同努力,故观点符合题干主旨。20 5.(2012江苏13)各地政府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探索运用“网上述职”、“暗访式考察”等考核方法,充分吸收群众意见。这使得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合法渠道参与( ) A民主选举 B民主监督 C民主管理 D民主决策21【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公民民主监督的知识。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运用各种考核办法,充分吸收群众意见,是为了更好地让群众参与民主监督。A、C、D均与材料不符,故选B。22 6.(2012安徽38)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

11、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材料料一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23 我国城镇化率、人口文盲率和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变化情况(1)结合上图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24 材材料料二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并从唯物

12、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25【解析】第(1)问以当前的重大政治现象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我国选举制度的选择、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必然性和意义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解答本问的前提是能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相关信息。该题要关注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调整过程及其原因,二是2012年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抓住了这两点就可以找到所对应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点。 26【解析】正确解答第(2)问的第小一问,必须首先明确设问要求,审清三个要点:一是知识范围,要求运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不能答成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二是主体,这里的主体是政

13、府;三是主旨,即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其次要分层解读材料,明确流动人口有哪些期盼。最后根据材料信息找准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点,按照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要求对材料信息逐一进行分析。正确解答第小二问,必须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即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27【解析】其次要通过分析材料,从中获取当前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再次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找准相对应的方法论原则,如“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系统优化的方法等。最后按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要求组织答案。28【答案】 (1)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断调整,体现了我国的选举

14、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9【答案】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考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可酌情给分)30【答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流动时代”的新问题。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