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13春简答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8015442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管理学13春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管理学13春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管理学13春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管理学13春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管理学13春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管理学13春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管理学13春简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 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城市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 都可以通过适用

2、的规划技巧, 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在。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到达和谐的必经之路。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

3、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梦想。城市发展的历史说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把科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 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 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1 世纪最显著的变革。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

4、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基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会成为一项全球策略。城市规划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历史传统,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防止盲目抄袭、 “千城一面” 。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表达。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

5、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防止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城市中的老年化问题,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居民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城市中残疾人和社会弱者的照参谋题,都应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2 2、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1 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

6、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 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时机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 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7、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 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3、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此,要实行计划生育管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目标是有效地控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提高城市人口质量,树立人口意识,强化人口观念,使城市人口增长与社会、环境、资源相协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国策的重点对象是城市流动人口,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城市人口的自

8、然增长,是由城市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带来的增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到严格控制,这是我国人口发展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绝对不能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的途径到达。而对我国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在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其控制应适度放松,但要对其总量增长的速度和增长方向进行适当的控制。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人口普查是一种多目标的调查,是一次性的、直接的、普遍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一个时点内一个国家或整个地区内人口状况的静态资料。城市政府要在国家统

9、一部署下,以公安、民政部门为主组织专门队伍,负责此项工作。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作用在于: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和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利于决策机关研究人口的经济结构,使其合理化;掌握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文化构成,利于规划托幼养老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为研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科学依据; 掌握民族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 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 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掌握城乡人民各户平均人口情况,利于分析家庭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布局和人口迁移提供资料;为制定人口生育计划,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提供数据。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

10、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假设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数量预测与人口质量预测两个方面。 做好城市人口预测工作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 制定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了解计划期内全国城乡人口变动情况。 城市人口预测既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 也是计划期内人口指标的重要内容。人口规模决定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数量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搞好城市人口预测对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预见未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流动人口问题,是直接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11、定的重大问题。从积极方面看,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了城镇的生产发展, 扩大了对社会商品的需求, 繁荣了各地城镇市场, 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 传播了科学技术文化,促进了经验交流、信息沟通等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 有序流动对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从消极方面看,流动人口也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及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加重了城市粮食、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给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项财政补贴;加剧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有碍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与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城市人口宏观管理的

12、基本工作。其主要程序是:定期统计本市人口,正确反映城市的人口质量、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这是预测城市人口变动趋势和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搞好城市人口预测。主要预测本市人口自然变动率和机械变动率;制定适度人口发展规划。即将城市人口与基础设施、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城市人口与经济、城市人口与城市社会等相互之间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虑,使城市人口与城市物质资源到达最正确的配置状态。由于城市人口、经济系统是一个时空统一、多变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因而,城市适度人口规划的制定,应该根据城市人口系统中各种内在变量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发展方向、性质和职能的城市发展的压力等 ,并利用“全息系

13、统分析法” 如综合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人口发展方程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和电脑拟制各种模型,使城市人口发展规划尽可能与现实发展相接近,提高人口发展规划的科学性。4、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1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照顾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2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

14、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 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4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

15、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气。5、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城乡交界处规划编制的粗放、政府吸引投资的迫切、投资主体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等综合作用,使农村居民最终成为“弱势群体” 。占据优势的投资方在征地费用低廉、适于成为建设用地的农田菜地和居住密度大、拆迁安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之间,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为降低补偿成本,也为了防止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一

16、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开城中村,村镇也乐意保留原有的居住方式与社区关系,这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交通轴如公路、铁路等是城市对外人流、 物流的通道,由于“增长极” 效应, 临近交通轴的城市地区呈指状发展, 介于两交通轴之间的农村地区渐被 “环抱” 。随着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城市区域垂直于交通轴方向向外扩展。研究结果说明,投资效益与城市辐射力成正相关关系,在交通轴周边表达为衰变规律,即距交通轴越远其投资效益越低,投资效益趋零的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灰色区。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原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围入” 城市后,逐渐

17、意识到土地的价值而不愿被动城市化,或是受 “土地增值获利”动机的驱动,不愿马上被“城市化” 。如衡阳郊区高兴村,利用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以位置优越的土地为依托,建立起一批服务于城市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获利丰厚,故不愿“被动城市化” 。或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提出难以接受的安置费用,拒绝征地拆迁,这种农民卖地获利的惯性思维是很大一部分地区难以完成改造而形成城中村的典型成因之一。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周边村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由单纯农业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转变。村民从事非农活动的收人大大超过种田、养鱼的收入。兴办“三资”企业或经营房地产开发使不少乡镇数年间就实现了

18、工业化,村民生活水平也迅速到达小康。对于吸引外资而言,有些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因为比城市有更多的引资关系和更灵活的招商手段,也占有优势。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促进下,以出借土地、兴办开发区,吸引“三资”企业为主要方式的村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地招商、卖地致富”的直观经验。因此,村镇便设法尽可能多地控制土地。这种村镇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城中村产生的另一直接原因。6、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以间接介入为原则,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标准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为社区居民的参与活动提供

19、制度标准。社区层面的组织及居民按照自主自治的原则处理社区具体事务。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中设立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治理表现浓厚的行政色彩。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 -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7

20、、 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 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 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发生;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8、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

21、施有哪些?1制订法规,标准土地市场的进入。通过对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严格限定,从源头上控制土地市场的供给。具体包括: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土地有序供给;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地交易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 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交易,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准地价,指导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划并确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 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很多国家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监控土地流转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 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干预土地

22、市场的供求,比方加拿大通过公共土地银行和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市场投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机性交易。9、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10、如何引导我国城中村城市化?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

23、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11、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12、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2市场调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

24、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 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13、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城市存量土地供给失控。多年

25、来都强调政府要垄断土地供给,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只能通过农地转用、征用等手段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而对城市存量土地,政府不仅不能垄断其供给,而且很难称其为一个供给者,存量土地虽然数量巨大,但政府掌握的份额却近于零。这些土地基本上被原有的使用者所控制,在现行法律规定下,这些使用者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转让土地,成为一个土地供给者,形成存量土地多头供地的局面。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出让土地方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采取不同的出让方式,地价水平不一。拍卖、招标的价格更能够反映市场情况,协议价格往往偏低。原因是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出让方是政府,但具体操作者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或单位,受让方是有自身利益

26、的个人、企业等,协议出让往往是政府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政府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越来越多,有的城市甚至向社会公开承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要占全年出让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但在各地每次组织的土地公开招标、拍卖会上,“熟地”的成交率相对较高,而“生地”的成交率却很低。这里有后期的市政配套、拆迁等一系列问题。 4 “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为了一些破产的中小企业,政府不惜用“土地换就业” 、拿“土地换养老” ,但一些私企或外商在将其收购后,立即将这份土地改变用途,获取暴利,致使职工今后无立锥之地,后患无穷。14

27、、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城市政府应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的性质、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技术政策,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和完成。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城市政府要不断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部分,不断优化城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生机

28、和活力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并使之不断完善,以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政府通过城市经济管理,要使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城市的性质相适应,合理规划和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要把本市的经济结构与全国的经济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开放中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转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综合平衡;要根据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活动正常进行的客观需要,按照方便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和建设布局。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城市的生产力规模不能超过城市现有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更不能

29、超过当地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否则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危及城市的生存。因此,城市政府应合理控制和调节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把城市的生产力发展规模控制在与城市性质相协调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自然资源的负荷极限内。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城市政府要依法监督各类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强化工商行政、税务、审计、价格、统计、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服务,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理顺企业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创造一个公平、有序、合理的竞争环

30、境,引导和促进各类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改组、联合、兼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越发达,对市政公用设施的要求越高。城市政府要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证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平衡和协调,从而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益的最基本形式表达为税收,劳动者利益的最基本形式则表达为就业。公民实现了就业,生活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收入也可持续增长,就可能增强对于改革和调整的承受力。比较充分的就业是解决城市各群体之间出现社会

31、断裂,保证整个社会协调、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是国家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城市的就业水平和失业率的高低,是表达该城市公民权益保障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失业率高居不下,存在较多的低收入甚至低保人群,即便有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数据政绩,但实际上社会依然存在两极分化,这显然与追求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同时,长期失业也是造成城市居民贫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工作必须时时关注就业问题,在就业岗位有限的时期,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对失业、待业人员的培训和保障,确保城市就业相对平稳。在就业岗位充盈的时期,也要居安思危,

32、加强对劳动力的在岗培训,未雨绸缪的考虑可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城市就业问题消化于无形。15、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确实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

33、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进程现状相联系,城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在城市中生存的不可无视的群体,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必须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的工作范围,否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城市人口管理工作。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户口管理、治安管理、劳动管理、工商管理,也有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等。因此,管理好流动人口,并不是哪一部门的事

34、,需要城市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当前,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普遍都设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较少的,一般都由公安一家从维护社会治安角度在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合理是管好流动人口的组织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工程,它与公安机关原有户籍相对静止状态的管理有很大区别。因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作用,克服流动人口所带来的负效应。16、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 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 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

35、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

36、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17、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公共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服务,如法律、政策、消防等;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下水道等公用设施,还包括其他主体也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城市清洁环境的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里每一个住民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然而,城市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例如一项需要住民出资的公共事业,倘假设住民愿意共同出资,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然而,每个人都会以囚徒博弈的方式思考:假设

37、某个住民不出资而由他人出资,则该住民可以免费享受他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反过来,假设该住民出资而他人不出资, 该住民可能会得不偿失, 因此,该住民理性的最优选择是不出资, 当所有人都形成同质性思考方式时,囚徒困境便出现了。这种搭便车式的囚徒博弈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以传统科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管理的纵向层级设置过多,横向部门权责不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囚徒博弈的困境。 由于权力分野不明, 各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与交流手段, 合作意识不强, 部门竞争激烈,管理实务在有利可图时集体争夺、 一拥而上,在责任承担时集体缺

38、位、 相互推诿。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上。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时,往往只考虑可以使自己城市获得利益的方案,而无视了对周围其他城市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发展相似的产业,甚至某些相邻城市之间产业定位完全一致。为吸引某些产业或厂商,各城市进行招商引资时,在税收政策、土地租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单个厂商受益,而各个城市自身利益受损。城市之间沟通交流少,难以搭建信任平台,合作意识不强,囚徒博弈的恶性竞争下自身利益受损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潜力有限、秩序混乱等

39、问题。18、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是什么? 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 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19、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和供给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

40、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 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 “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 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 授予经营权、 BOT、TOT 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

41、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20、循环经济 3R 原则的内容是什么?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仍然可以满足消费者关于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而光纤技术

42、能大幅度减少传输线中对铜线的使用;由于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来自包装,因此过度包装或一次性的物品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在消费中,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例如减少人们所要买的东西,如果人们不是消费至上主义地去买它,它就不会变成垃圾。人们可以学习大宗的购买,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购买耐用的高质量物品等。 如果人们这样去做, 那么就是在身体力行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减少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人们还需要鼓励

43、重新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解。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燃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最合意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略为逊色的资源化是次级资源

44、化, 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 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 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应该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的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21、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22、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催促检查,督办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