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明清(清朝前中期)复习训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8011274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明清(清朝前中期)复习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明清(清朝前中期)复习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明清(清朝前中期)复习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明清(清朝前中期)复习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明清(清朝前中期)复习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明清(清朝前中期)复习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明清(清朝前中期)复习训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轮专项复习训练:明 清 ( 清朝前中期)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文明的鼎盛以及潜伏的隐忧政治清代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农耕经济持续发展;局部地区商品经济活跃、人身依附关系大为松弛( 例如实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废除匠籍制度);城镇经济繁荣、市民工商阶层壮大;局部先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对外贸易长期顺差;中国经济整体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化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阳明心学兴起,冲击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在明末清初形成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新思潮;学术文化呈现集大成的态势,编纂了各种大型的类书、总集、丛书

2、;文学艺术世俗化、商品化和个性化倾向,借助印刷出版,在社会下层广泛传播;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逐渐传到中国。-、 选择题强化训练1 . ( 2 0 2 3 浙 江 1 月新高考5 ).明万历九年( 1 5 8 1 ) ,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 . 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 . 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 . 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2 . ( 2 0 2

3、 2 福建新高考3).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 在 “ 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A . 加强社会控制 B . 减少中央财政支出C . 完善科举制度 D . 提高人才选拔标准3. ( 2 0 2 3长沙适应性考5 ) .明代沿袭元代的匠籍制度,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这A.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反映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C.推动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D.体

4、现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4. ( 2022 全国乙卷高考 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 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 ” 近聚土壤, 远延木石, 聊以矜眩于一时耳” , 但 “ 俗气扑人” 。这可用于说明A.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B .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D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5. ( 2022四川卷27)、明朝末年, 遵生八笺首次记载辣椒,称 为 “ 番椒” 。最早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人口的增殖使农民的副食选择越来越少, 不得不将大量的土地用以种植高产的主食,而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产量高的调味副食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农青睐。这一现象说

5、明()A .物种交流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 .辣椒种植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D .贵州地区最早种植辣椒6. ( 2021 山东高考 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 .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化C .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B .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D .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7. ( 2021 河北高考 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

6、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 .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 “ 海禁”政策出台D .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8. ( 2020 江苏高考 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 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 工本”和 “ 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9. ( 2020 全国II卷高考 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

7、生产的产品, 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1 0 . ( 2 0 1 8 江苏高考 5 )明清时期,江 南 “ 桑蚕之利,厚于稼稽,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 称 “ 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1 1 . ( 2 0 1 8 海南高考 5 )明中后期,有人议论,“ 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 ,否则一家

8、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1 2 . ( 2 0 1 7 海南高考- 6 ) 明清时期, 在江南、 华南的一些地区,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1 3 . ( 20 1 7 全 国 I 卷高考 27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

9、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 4 . ( 20 20 山东高考 5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 崇本抑末” ,其 中 “ 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 5 . ( 20 21 重庆高考 6 )下 图 为 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 的 “ 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二它反映出A .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 .

10、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C .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 .明清温病学说是对 伤寒论的扬弃1 6 . ( 20 1 8 全国I I I 卷高考 26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 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 本草纲目 , 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 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 7 . ( 2 0 2 1 江苏高考 4 )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 畅达情

11、丝、 感发志气” , 概评“ 宋人主理作理语, 于是薄风云月露, 一切铲力不为” ,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文人创作重必转向诗歌 B .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 .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1 8 . ( 2 0 2 2 湖南高考 5 )嘉庆七年( 1 8 0 2 ) ,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 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 .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 .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1 9 . ( 2 0 1 8 北京高考 1 4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

12、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2 0 . ( 2 0 1 2 全国新课标卷高考- 2 8)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 积成样本四巨册” , 官员“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 时人称之为: “ 依样葫芦画不难, 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

13、员穷于应付 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21. ( 2022 广东高考 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 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 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22. ( 2021 福建高考 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 募间人种红薯” :江西大)W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 告以种法” 。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 富民思想的践行 B. 新农作物的传播C. 饮食结构

14、的改变 D. 人地矛盾的加剧23. ( 2021 江苏高考 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 “ 祁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 ,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 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 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 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 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24. ( 2021 辽宁高考 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 除“ 偏灾赈躅外, 凡逋负( 拖欠赋税) 之在民者, 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 。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 减轻地方财政

15、负担 B. 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 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25. ( 2019 全国川卷高考 27)乾隆时江南地主“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苏州甚至出现“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 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 .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6. ( 2019 全国H卷高考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 商人的地位发生

16、根本性改变 B .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 .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7. ( 2022 全国甲卷高考 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 成 康熙字典 。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承续华夏传统C. 弘扬程朱理学B. 倡导疑古辨伪D. 保存历史文献28. ( 2020 全 国 I 卷高考 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 .

17、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 .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29. ( 2016 海南高考 9)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 兼有) ,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 .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 .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 .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30. ( 2012 海南高考8)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 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 “ 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

18、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 .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 .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31. ( 2021 湖南高考 6)图 1 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图 1 冰嬉图( 乾隆时期)A . 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 . 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 . 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 . 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3 2. ( 20 1 3 全 国 I I 卷高考 27 )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

19、、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二、非选择题3 3 、( 20 22 广东高考 1 7 )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 4 分)材料一摘 明实录表 2明4 弋财政收入年份米 麦 ( 万石)布 ( 万匹)绢 ( 万匹)宝 钞 ( 万锭)银 ( 万两)14 3 03 9 7 92 0 . 59 4 . 17 3 8 8 . 93 2 . 915 5 22 6 5 913 . 33 2 . 02 4 1

20、4 . 42 4 3 . 316 2 12 7 8 012 . 92 0 . 68 . 17 5 5 . 2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 、“ 三言” 、 “ 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 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 废金银, 其利有七: 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 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 宗 羲 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6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

21、货币化的影响。( 6分)( 3 )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分)3 4 、( 2 0 2 1 全国甲卷高考 4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 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 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 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切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3 5 ( 14 分)明朝中

22、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 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 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 “ 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 藏 镣 ( 白银)有至百万者” ,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23、。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 1 5 6 7 年) ,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 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I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 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7分)(

24、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参考答案及详解1 .【 答案】A 【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时,白银确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 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当时因逃税、走私等引发的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 除C项 ;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 除D项。故 选A项。2 .【 答案】 A【 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有关明代科举考试的史料

25、及明代政府相关举措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考生从题干史料中获取、 解读相关历史信息, 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正确理解历史现象、 解释历史 事物的能力。 该题的历史背景是明朝前期部分县州比较贫困,一些居乡举人无法筹置赴京参加会 试 的 盘 缠 ,出 现 “ 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朝,举人在乡村可以免除赋税并有 任 仕 资 格 ,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 不知重”即 “ 不知自重” ,意思是行为举止与科考举人不符,必然造成地方管理压力,所以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 稳定了社会统治,故A项正确。此举措为地方政府所为,与中央财政支出无关,故B项错误;地 方政府

26、为居乡举人划拨赴京参加会试专用经费,与科举考试制度的规定无关,故C、D项错误。3 答案B 详解 根据“ 清初废除匠籍制度, 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由于待遇较丰, 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 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 ” 可得出清代不再对工匠实行严格的管理体制, 放松了对他们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根源, 排 除A项; 材料与赋役制度变革无关, 排 除C项; 当时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排 除D项。故 选B项。4. 【 答 案 】D 【 解 析 】据 材 料 “ 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人们才有财力修建园林,且园

27、林俗气扑人,说明园林主人文化素养不高,故 选D项 ;材料主旨是江南中产以上的人家喜建园林,且园林俗气扑人,他们不一定是士大夫之家,更多的是市民阶层,排 除A项 ;据所学,世俗化审美趣味早在宋代已经出现,排 除B项 ;据所学,明后期士农工商社会结构有松动,有弃儒经商、弃农经商的士农,但 达 不 到 “ 解体”的程度,排 除C项。5 . 【 答案】A【 解 析 】根 据 “ 人口的增殖使农民的副食选择越来越少,不得不将大量的土地用以种植高产的主食,而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产量高的调味副食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农青睐” 可知, 人口的增殖加剧了人地矛盾, 外来高产粮食作物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A项正确;材料反

28、映的是高产作物的影响,并不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排 除B项 ;辣椒只是调味副食,并没有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排 除C项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贵州地区最早种植,排 除D项。故选A项。6 .【 答案】D 【 解析】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画本和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 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 所以这是书籍出版业商品化的程度加深的体现,故 选D项 ;题干只提到了画本这一知识传播的载体,并没有与其他载体的比较,没法得出画本是主要载体的结论,排 除A项 ;明中叶之后,理学和心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市民文化,排 除B项 ;题干仅提到了画本的流行,这是市

29、民阶层的需要,没有提到阶层的分化,排 除C项。7 .【 答案】D 【 解析】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商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 选D项 ;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 除A项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 除B项 ;明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 而 实 施 “ 海禁”政策,排 除C项。8 . 【 答案】D 【 解析】“ 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 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 工本和 工 银 的 记 载 ” “ 产品自用外, 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30、表明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 选D项 ; “ 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 工 本 和 工 银 的 记 载 ”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结论,排 除A项 ;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排 除B项 ;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 除C项。9 .【 答案】D 【 解析】由 材 料 “ 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

31、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 选D项 ;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 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 除A项 ;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 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 除C项。10 .【 答案】C 【 解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 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 料 中 “ 利,厚于稼嵇”是指利,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 桑蚕之利,厚于稼稽,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 料 中 “ 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 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

32、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11 . 【 答案】D 【 解析】据 材 料 “ 学者不当自为之” ,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 材 料 “ 学者不当自为之” ,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 故B项错误; 据材料“ 学者不当自为之” , 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 故C项错误; 据材料“ 商亦无害” ,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 故D项正确。12.【 答案】D 【 解析】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 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33、 ,但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 料 中 “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13 .【 答案】B 【 解析】明 朝 “ 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 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 “ 连

34、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14 . 【 答案】B 【 解析】根 据 材 料 “ 抑末 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 选B项 ;“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这一论断反映的本质,并非其作出这一论断主要目的,排 除A项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

35、 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不符,排 除C项 ;根据材料“ 抑末 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在论述本末的关系,主张工商皆本,并未涉及此时的新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排 除D项。15 .【 答案】C 【 解析】由材料信息“ 公 元3世纪,张 仲 景 伤寒论问世” 、“ 明末清代产生温病学说”可知中医理论的创新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明中后期疫病流行频次增加的时候,说明疫病高发期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故 选C项 ;“ 不断上升趋势”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 除A项 ;明清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清以后疫病流行频次显著下降,说明二者不是正比关系

36、,排 除B项 :图表信息中无法体现出明清温病学和 伤寒论之间的关系,且明清温病 学 是 对 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排 除D项。16 .【 答案】 B 【 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 由国家制定”“ 官修本草”“ 朝廷颁行“ ,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17 . 【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 、“ 宋人

37、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可知明代文学家倡导盛唐时期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深受理学 束 缚 的 “ 理作理语” ,故 选D项 :“ 必转向”表述过于绝对,排 除A项 ;材料强调反对理学对文学创作的束缚,明代程朱理学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排 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并未提及彼此的交融,排 除C项。18 . 【 答案】A【 解析】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 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 ,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

38、,故选A项 ;题目主旨是要表达周兴岱更愿意使用“ 南书房行走”来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相比之下不愿用“ 户部侍郎兼官钱局二品大员”的身份,官员俸禄并不是题目的主旨,且题目根本没有提到官员俸禄是否入不敷出,排 除B项;南书房在军机处设置之后地位就不如军机大臣了,但是题目中是在拿“ 南书房行走”与 “ 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作比较,来突出皇帝的高度集权,排 除C项 ;题干并没有提到中央吏治是否混乱的问题,而是提到官员借助皇帝的权威为自己谋利问题,排 除D项。19 . 【 答 案 】D【 解 析 】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

39、反映的是中央加强皇权的措施,并未涉及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仅仅是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故C项错误;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20 .【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 C 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21 . 【 答案】A【 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 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 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

40、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 除B项 ;” 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 除C项 ;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 除D项。22 . 【 答案】B【 解析】据 材 料 “ , 募间人种红薯 大力推广种植”可知红薯种植传播,故 选B项 ;材料中没有提及红薯种植的效果,不能体现富民思想,排 除A项 ;饮食结构仍然是南稻北麦,没有改变,排 除C项 :新农作物的传播缓解人地矛盾,排 除D项。23 . 【 答案】A【 解析】由材料“ 淮扬文风达到鼎盛” 、“ 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

41、可知扬州作为两淮盐业中心,经济发达,城市繁荣,进而推动文化的繁荣,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选A项 ;八股取士是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材料并未提及,排 除B项 ;材料强调的不是文人素养,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排 除C项 ;扬州重视文化的氛围与奢侈之风无关,排 除D项。24 .【 答案】B【 解析】据 材 料 “ 偏灾赈蠲外辄止勿责”可知,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故 选B项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与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 除A项 ;蠲免是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无法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排

42、除C项 ; 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需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排 除D项。25 . 【 答案】C【 解析】“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 选C项 ;“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 除A项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 除B项 :“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二苏州甚至出现“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43、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 除D项。26 .【 答案】C【 解析】由 材 料 “ 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 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 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 除A项 ;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 “ 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 除B项 ;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 除D项。27 .【 答案】A【 解析】由材料“ 令各地举荐山林

44、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 、“ 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 成 康熙字典 ”可知清廷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但康熙帝通过吸纳名仕鸿儒, 修撰儒经传注, 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了自身的统治,故选A项 ;疑古辨伪是对前世文献资料的存疑考辩,与材料内容不符,排 除B项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猛烈抨击,因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归隐山林,“ 举荐山林隐逸”与弘扬程朱理学不符,排除C项 ;清初实行文字狱,且开设明史馆、修篆儒家传注过程中对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以销毁,不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排 除D项。28

45、. 【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 持家立业” 、“ 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 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 除A项 ;材 料 “ 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 除C项 ;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土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 除D项。29 .【 答案】C【 解析】由 “ 有 德 才 可 赅 ( 兼有),有才德反损”即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与男女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对古代女性的评价更多强调有德,反对有才,与德才兼备不符,

46、故B项错误;由 “ 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30 . 【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 后,才“ 复用西洋历法” 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 全面接受” 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 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说法错误。31 . 【 答案】C【 解析】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汉族的传统文化,冰嬉是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冰嬉在冬至节举行,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故 选C项 ;追求神韵意趣是文人画的特征

47、,宫廷画呈现出雍容华贵、吉祥、富丽堂皇的特点,排 除A项 ;冰嬉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排 除B项 ;宫廷生活奢靡与八旗官兵滑冰活动无关,排 除D项。32 . 【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 又一教” ,并 “ 较之儒、释 、道而更广也” 。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 择C项。33、【 答案】( 1 )价值:材料一是明代

48、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 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影响: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 )史料: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34、【 考点】明代卫所的设立【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旧教材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基础知识做依托,等于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

49、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卫所,这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可以获得,明确卫所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卫和所分别是上下两级防区,布置在要害地带。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画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画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 要害地方” 、“ 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所 以 思 路 就 是 分析与明朝的政 治、经济和国防相关的要害区域。据此可以得出,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

50、边疆她区。明朝的都城附近应该是一类,因为是皇宫所在她,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 所以可以画在明朝先后两个都城中的一个( 南京或者北京) 附近; 另外,明朝是灭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 大约长城一带) ,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也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还有就是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既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 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 最后, 就自己所画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实,且与题目所涉及到的“ 要害地方” 、 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相关就可以。35、【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 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 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 贵金属) ;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商业繁荣)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