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8010547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4、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2、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体会替代的研究方法。 3、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学生: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直角三角板、蜡烛、火柴、大头针、方格纸、白纸、凸面镜、凹面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欣赏刘全利、刘全和表演的照镜子片断。 教师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 “我们俩能不能表演这个小品?” 生回答: “不能,你们俩长得不一样。 ” 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要表演好这个小品,除了两人要长得一

3、样外,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其它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 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 投影: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会“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1、在活动中感悟虚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平面镜来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并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尝试。很多学生用手直接找平面镜中的像,还有的想用白纸来呈现平面镜中的像,都失败了。 就在学生茫然的时候,教师及时对学生作出了指导: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不能

4、用光屏承接的。 2、在活动中提出合理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你对自己平面镜中的像的观察及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本身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提出你的合理才想。 学生思考交流。 师:每个小组用一句话说出你们的猜想,注意听清别人的发言,后面的回答不能重复,最后进行补充。 生 1: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一样的。 生 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生 3: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不相等,像远小近大。 生 4: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生 5: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对称的。 生 6:平面镜成的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 3、设

5、计实验。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怎样研究我们的这些猜想呢?首要的是先要确定像的位置。开动脑筋,发挥集体智慧,你有些什么办法?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师:下面每一小组派一同学发言,主题是你用什么方法确定了像的位置。 一组: (将他的一个手指放在镜后某一位置)像在这儿。 师:请同组的另一位同学也用这个方法找一下像的位置。 另一同学给大家演示时,却找了另一个位置。这时很多同学在摇头。 教师指出:那是你的感觉,不准确。 二组:我们组的方法是首先在平面镜前后各放一把直尺,并且直尺与平面镜垂直。然后在镜前的直尺上 10cm处放一物体, 发现镜中的像也刚好在直尺的 10cm处。 说明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相等。 这

6、是很多同学都认同了二组的观点。但也有学生提出:我们看到的镜中的直尺是镜前直尺的像,并非放在镜后的直尺。那么镜中的直尺与镜前的直尺长度相等吗? 师:确定像的位置成为我们探究活动的基础和关键。我给你们提个醒,只有平面镜能成像吗?你能用你们实验桌上的一块镀膜玻璃板, 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等物品, 确定点燃的蜡烛的像的位置吗? 教师说到这里,停顿了几秒钟后,已经不断地有学生开始观察那块镀膜玻璃板了。还有的学生已经尝试着用玻璃板去找像的位置了。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 生:我们发现,玻璃板也能象平面镜一样成像,且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放在它背后的物体可以看到。 因此, 我们可以把蜡烛甲点燃放在玻

7、璃板前再拿另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乙直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其位置,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甲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甲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位置。 师:你很了不起,因为你很准确的找到了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 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明确:实验中应收集哪些信息或数据?怎样获得?每一步都应明确目的, 要观察什么?或要记录什么?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课本中的表格中, 如认为表格中的项目不全,可自己添加。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帮助答疑解困。 5、交流评估。 小组实验后,老师请不同小组展示小组的研究方法及得到的结论,学生交流。 一组:我们本来认为近大远小,可是我们发现 A蜡烛放在玻璃板前不同远近的地方,B蜡烛

8、总可以和 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始终是一样大的。 师:对一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想法? 生 1:他们小组织研究了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物大小的关系,我觉得还应再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所以他们的实验是不完善的。 生 2:尽管他们的实验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但他们把 A蜡烛放在不同的地方,多次进行实验探究,值得我们小组学习。 生 3:我认为在他们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稍微改进一下,增加“分别用直尺量出像和物到玻璃板(平面镜) ”这一步骤,就很好了。 二组:我们用了两支蜡烛,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在镀膜玻璃前的格子纸上,用另一支蜡烛 B移动使它和 A的像完全重合, 说明像和物一样大。 然后数

9、A和 B到镜前的格子数一样,说明距离相等。 师:对二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多数同学都赞同二组的实验方法。 三组: 我们用的是白纸, 前面放一颗大头针 A, 当另一颗大头针 B与 A的像完全重合时,在纸上扎一个小孔,把两个小孔用线连接,发现两个小孔的连线垂直于玻璃板。再用直角三角板量度两小孔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为 11.5cm 和 11.4cm。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能是测量过程中存在实验误差。我们考虑到误差的原因,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像距等于物距。 师:对三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生:既然实验会出现误差,那我们在得出结论时,我们到底怎样才能知道这个结论是

10、准确还是不准确的呢?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既然实验过程中会存在实验误差,所以我们就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得出结论, 每一组探究过程中都要多次实验, 同时我们在全班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就说明这个结论不是偶然的, 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师:我们一起总结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生: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板书: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师:前面的同学说左右相反是因为参照物不同的一种不准确的说法, 师:你还有什么疑惑及新问题? 生: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那为什么我们离平面镜近时觉得像大,而离平面镜远时觉得像小呢? 师:我们看到平面镜中的像近大远

11、小是因为视角的不同。 师:出示视角图,等高的物体当离人眼远近不同时,所夹得视角不同,近时视角大,所以我们觉得它大,反之则认为它小。 三、虚像 1、交流互助,深入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究竟这个像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虚像”部分,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含义。 结合图示,同桌相互讲一讲,说一说。 班内展示,思考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平面镜后面没有实际的光线。人感觉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子后面某一点射出的,实际上是根据人的直觉:光线都是沿直线传播,人感觉镜子后面的那个发光点就是物体的的像,因为镜后不是实际光线汇合而成的,所以是虚像。 2、欣赏应用。 (1)播放生活中的一

12、些画面,在轻松柔和的声乐中,感受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美。 (2)小游戏:模拟平面镜中的像。 让学生同桌配合,做一些简单的人体侧躯运动。一人代表物,另一人代表镜中的像。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师:请同学们自学“凸面镜和凹面镜” ,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和有什么应用。 五、梳理整合,迁移提高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 】 1、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并确定像

13、的位置用了一些时间。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正是这个环节舍得花时间,才有了后面探究环节的层层深入,相扣相连,才有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在课上,我设计了“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 这一活动,通过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形成对于虚像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及对其中替代这种研究方法埋下了伏笔。 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