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3、菱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8003625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小说:3、菱荡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国现当代小说:3、菱荡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国现当代小说:3、菱荡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国现当代小说:3、菱荡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国现当代小说:3、菱荡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小说:3、菱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小说:3、菱荡(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废名菱荡 废名(19011967) 1922年 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 1946年 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 1952年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6年 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废名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长篇小说桥 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 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 作者背景:京派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 作者背景:佛学 菱荡(1927)时间:不详地点:菱荡圩陶家村主要人物:陈聋子故事?基本内容:1、菱荡圩的自然景色2、人文景观3、日常生活场景 叙事特征: 虚化时代背景,淡化故事情节,弱化人物性格,简化人的精神世界,景物描写比重大。 距离感。 试图还原自然经济、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形态。 文化背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

2、乡土文学的基本立场 启蒙主义:文化批判 文化保守主义:固守本土价值 “乡土”母题 多重文化思考和生命体验 菱荡的意蕴层面 京派作家的中国想象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 1、乡土:根源性的文化记忆 (1)儿童视角中的故乡 对早年生命状态的理想化想象和幻美体验。 是人类生命意识中的永恒之美。 隐含着追踪生命源头的愿望和冲动,是人类对其生命来路的无意识追怀。 童年是写作的原动力。 都德:“诗人就是还能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的人。” 巴乌斯托夫斯基:“对我们周围的一切作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伟大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的世俗生活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和作家。” (2)知识分子视角中的故乡 知识者对文

3、化母体、对文明渊源的怀想和向往。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图景 田园牧歌情调 根源性的文化记忆: 人类生命意识之根 民族文化之根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乡土,成了人类生命意识和民族文明的载体。 中国乡土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立价值。 2、“经典中国”形象的审美建构 对宁静、和谐、诗意的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文学描绘 对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核心价值的中国形象的诗性想象“经典中国”内涵1 对传统社会的审美想象。 瓦屋,石塔,农人,河水,渡船,竹林,花草:中国式意象 传统社会的生态之美 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自在与自由状态 人的生存形式的诗意性“经典中国”内涵2 人性美和人情美。 儒家的伦理情感 道家的诗性人格 佛禅的生

4、命觉悟 是体现在主人公道德原则、生命信念中的中华文明传统的核心价值。 “经典中国”的审美想象,包含社会理想和人性理想。 表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文化记忆,全体华人的民族信仰、文明信念。 具有文化本位意义的历史符号。 对经典中国的审美想象,体现了作者在现代性思潮和现代化进程中自觉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 体现了守护民族主体文化价值的责任感。 菱荡及京派乡土文本的重大价值。 3、凝视中的“他者”:生命理想的投射 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理想: 本然的生存方式 本真的精神状态 现代知识分子从“别处”寻找生命理想:小说主人公的“他者”意味。 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形象的要素。他者是赋予主体以意义的

5、个人或团体,其目的在于帮助或强迫主体选择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并确定其位置在何处。 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 正是这些“化外”的健康的生存者,定义了“文明世界”里病态的生存者。 借人物宣扬自己的生命理想,暗批现代文明的弊端。 4、面对乡野:解放的需求与想象 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山水的独立价值。 隐含“归田”的愿望。 山水田园是个什么所在? 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李白: 鸟爱碧山远, 鱼游沧海深。 愿佐一明主, 功成还旧林。 大自然能够唤起人某种的非功利情感 乡野: 暗寓着生命与自然的原初关系 本然世界和本然人性的象征 佛性和智慧

6、的显现 精神解放的象征 “寄情山水” 超越现实,摆脱俗世之累,重返自由心灵,获得宁静和愉悦,实现内心的空明澄澈,进入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体现了作者积极思考人的解放的理想主义精神。菱荡的秩序菱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 总觉得有一个东西是深的,碧蓝的,绿的,又是那么圆。 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 那个小庙,从这边望去,露出一幅白墙。 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他的一根线。 人又喜欢伸开他的手脚躺在这里闭眼向天。 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 有时听得斧头斫树响,一直听到不再响了还是一无所见。 “天人合一”的境界? “禅意”? 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知识

7、分子的深层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追求。 对自我生命存在的审美观照。 对于生命的自由王国的建构。 具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体验。 马尔库塞:“激发出那些深入到人类生存纵深维度的解放的需求与想象。”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 现代作家浪漫的精神寻根之旅。 5、“关键少数”: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之一 京派作家思考中国现代化问题时坚持民族主体意识,以及对外来异质性文化资源的警觉意识。 追求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伦理共识。 启蒙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发展中国家回应现代化的两种模式。 文化守成主义与启蒙主义价值:互补共生。 是中国近现代启蒙语境中文明对话的不可或缺的一方。 是中国文明进步的思想原动力之一。 参阅: 胡西宛京派作家乡土文本的审美内核,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推荐阅读: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