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7994425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一)定义(二)心理机制(三)应用脑力激励法思考题: 我们在助人行为的讨论中知道,他人在场会影响我们的助人行为,群体背景下个体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一)定义定义 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也指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 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社会助长驱动理论社会助长驱动理论 单纯的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唤醒水平和驱力。这种驱力的增加对任务成绩的

2、影响依任务的性质而定,当任务所需要的反应是已经长久联系或天生即会的,动机的增强将对个体起促进作用。 就简单问题而言,他人的存在有助于个体效率的提高,反之,动机的增强反而会阻碍任务的完成。 当个体学习一个新的行为,正确的行为还没有变成优势反应,他人的在场反而会抑制新行为的习得 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最有可能产生的反应。 性别助长性别助长 性别助长假设: 性意识发展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性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青春期的儿童,则不存在这种性别助长现象 证明性别助长存在的实验 。被试:小学二、四、六及初二年级学生要求:仰卧起坐情境一:两个同性同学注视情境二:两个异性同学注视

3、结果结果小学二四年级:无论男女同性异性注视无差异小学二四年级:无论男女同性异性注视无差异男生: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二年级在异性注视下做的仰卧起 坐要明显多于在同性注视下所做的 女生:小学六年级及以下,同性与异性注视下无差异 初二,在异性注视下,完成次数明显少于同性注视原因是原因是 一、男生和女生性意识的发展和性别概念的差异 女性的性意识发展滞后女性的性意识发展滞后 二、初中女生随着性意识的萌发,自我同一性发生了 变化 柔美概念开始进入自我价值定位系统,因柔美概念开始进入自我价值定位系统,因此在强调力量的行为上,女性的异性的影响通过性别此在强调力量的行为上,女性的异性的影响通过性别抑制表现出来。抑制

4、表现出来。 进一步实验强化了性别助长的合理性。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希望在异性中留下好印象无语的一条无语的一条囧囧高魅力女性对男性绩效有助长作用低魅力女性对男性绩效有削弱作用(二)心理机制(二)心理机制 弗里德曼解释说,群体背景唤醒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增加了内驱力。 金盛华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出发,认为被评价意识的激发会直接提高人们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水平,使行为过程实质上成为一个由高度自我意识支配的自我表现过程。 桑德斯认为,他人在场导致了分心。由于个体在选择的对象上产生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驱力的增长。如果任务要求优势反应,则助长任务成绩,反之,则反。故被称作“分散冲突”模型

5、。 根和布史曼认为,他人在场导致了注意超载和对环境线索关注的缺乏。 生理心理学解释,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模式:激励与威胁。 你同意哪种?(三)应用(三)应用脑力激励法脑力激励法定义 脑力激励法是一种群体决策技术,指的是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步骤步骤1)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一个成员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群体要营造一种气氛,使每一个成员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每一种观点都是受欢迎的。 3)其他群体成员不是仅仅评价别人提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人充分发表意见。4)记录群体第一个成员提出的意见,而不是用任何先定概念进行评价

6、性筛选。5)最后鼓励群体成员补充和完善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脑力激励法的有效性脑力激励法的有效性 表17-1 脑力激励法与个体单独决策的创造力比较 组别不同意见的平均数独特意见的平均数五人群体 五人单独工作37.568.110.819.8 为什么脑力激励法的假说没得到一致证明 ? 研究结果显示,脑力激励法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会使个人过于注意别人的意见,或者表达机会被剥夺,使思维活动受到干扰或中断。还有一种可能是个体太注重自己的看法而忽视别人的建议。 那么,脑力激励法究竟怎么用?那么,脑力激励法究竟怎么用?l林格伦实验l实验有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被试先用脑力激励法讨论再独立思考,最终解

7、决;控制组被试独立思考解决,结果表明,在解决的方法上,还是在质量上,实验组都优于控制组。l 脑力激励法的预热效应 发挥社会助长作用的最佳途径,是采用脑力激励法对人们进行解决问题的预热,然后引导人们独自深入的思考问题解决方法。 其他群体决策方法其他群体决策方法l名义群体法名义群体法 l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l德尔菲法德尔菲法l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

8、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l电子会议分析法电子会议分析法(electronic meetings)(electronic meetings)l是群体预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先将群体成员集中起来,每人面前有一个与中心计算机相连接的终端。群体成员将自己有关解决政策问题的方案输入计算机终端,然后再将它投影在大型屏幕上。 l专家们认为,电子会议法比传统的面对面的会议快55。例如,佛尔普斯道奇采矿公司(Phelps Dodge Mining)运用这种方法,使它们的年度计划会议从几天缩短到12小时。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那些

9、打字速度快的人,与口才好但打字速度慢的人相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出最好建议的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而且这样做得到的信息也不如面对面的沟通所能得到的信息丰富。虽然这种方法现在正处于幼年阶段,但未来的群体决策很可能会泛地采用电子会议法。 社会惰化社会惰化l(一)定义l(二)心理机制l(三)跨文化的一致性和 预防一、定义一、定义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和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l法国人马克斯瑞格曼拔河比赛的实验l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l这种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

10、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不仅在实验室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l根据有关研究和统计,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 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 (二)心理机制l威廉姆斯、哈克斯和拉特纳在1981年的研究中设置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情境,让被试单独大喊或在群体中大喊。 1、让被试相信他们

11、的表现总是可以被辨别 2、让他们相信只有当他们单独一个人时才能 被辨别 3、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成绩永远不会被辨别l如书上图17-2所示,当被试觉得他们的努力在群体中不能被辨别出来时,成绩最差。社会惰化何时发生?l实验结果:如果当个体认为只有群体的成绩可以别识别而个体的贡献不被识别时,社会惰化发生。哈金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当群体成员被给于一个标准并相信他们的群体将依标准被评价时社会惰化没有产生根本原因:成员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派生韦斯奇研究发现,当工作人员的群体感缺少时,社会惰化最有可能发生。新近集体努力模型(卡饶和威廉姆斯)新近集体努力模型(卡饶和威廉姆斯)l个体努力工作条件l 1、个体相信努力工

12、作会有好成绩 2、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和重视 3、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得到奖励但是!l而当个体结合成群体进行工作时,这三个因素就会打折扣,因为这时个体不再是决定群体成绩的唯一因素,其他成员的努力水平也会影响最终绩效,而个体努力的成果也可能被均分,个体的贡献最终也被抹杀,在付出和所得由于其他成员的加入都变得不在确定的时候惰化发生。总结:总结:社会惰化作用不容易发生的情况:1、成员相信他们的努力可以在群体结果中体现 出来2、他们看重所得到的奖赏3、群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反之,社会惰化则容易发生(三)跨文化的一致性和预防l卡饶和威廉姆斯的研究:在美国人中发生社会惰化的倾向要显著高于亚洲文化国家。但是

13、,社会惰化绝不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同样存在这社会惰化现象。l社会惰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境倾向较少出现社会惰化现象以下几种情境倾向较少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交往,有着较高的相互认同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个体对对群体充分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小结小结社会助长 社会惰化 助长与干扰1.定义 驱动理论 1.定义 性别助长2.心理机制 2.心理机制3.脑力激励法 3.跨文化的一致性和预防 思考: 如何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