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导学课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7993700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导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导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导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导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导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导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ppt导学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四课归去来兮辞并序第四课归去来兮辞并序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进 入 课 堂5学业质量标准测评1经 典 晨 读经 典 晨 读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作者背景】李颀(690751),曾寓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著名文士。开元二十三年及进士第,不久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辞官归东川。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诗作多为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代表李颀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是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在唐代诗人中,李颀是第

2、一位以诗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人。其中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雄健磊落高度吻合。魏万,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李颀的晚辈朋友。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主旨感悟】这首诗开篇点出出发前的景致: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愁,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神伤。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久留。尾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但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至此,全诗中诗人那溢满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表达得淋漓尽致,引人共鸣。【

3、艺术鉴赏】全诗善于炼字造句,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指魏万。这两句,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以及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点明时令是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于一体,将事情的缘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代得一清二楚。作者想像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再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

4、漂泊游荡,前途渺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游子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作者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来说,天气凉不易看见,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捣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

5、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告诫。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习他们啊!此诗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 习 目 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2感悟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3体会“辞”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色。4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晋

6、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此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忍受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2了解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因“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并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41岁(405年)时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因不

7、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13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大志,结果也必然“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本文作于405年,即作者弃官归田之初。文中抒写了作者辞官隐居的志愿和回归田园的感受,表示他不愿受官场生活的束缚,不愿和一般庸俗的官僚相处,但也流露出了人生无常、听天安命的消极思想。3陶渊明与菊陶渊明是最喜欢菊的诗人。他归隐后,家里“秋菊盈园”(九日闲居),常对菊而坐,采菊东篱。诗人在

8、和郭主簿二首之二道出了爱菊的原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笔下的菊像松一样傲霜而立,又像春花一样美丽多姿,在严霜的打击下,菊开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正是菊独特的“贞秀”品质令诗人赞赏不已。菊是诗人的自喻,菊象征着诗人孤高傲世、超尘绝俗的个性品格。陶渊明爱菊还有另一个可提及的原因,即与菊的药用价值有关。诗人说:“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服菊可以延年益寿,食菊、饮菊花酒,当是文人的雅事。陶渊明与菊已合二为一,一提起菊就想起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常被人采用的两个典故。由于这两个典故与归田隐居有关,“菊”就与孤高傲世的隐士结缘了。后人用

9、这两典,有的表现隐者的孤高个性和自得的生活,如唐温庭筠赠给郑处士的诗句“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有的表现对仕途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宋赵必的宴清都:“有秫田二顷,菊松三径,不如归去!”(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2一词多义(一)虚词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助词,不译助词,不译 代词,这代词,这 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代词,我 第三人称代词,它第三人称代词,它 去,往去,往 把把 因为因为 拿拿用用 按照按照 来,表目的来,表目的 相当于相当于“而而” 认为

10、认为 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递进,并且 动词,担任,做动词,担任,做 动词,酿造动词,酿造 介词,被介词,被 介词,为了介词,为了 (二)实词错误错误 不是不是 不符合不符合 取过来,拿出取过来,拿出 拉开弓拉开弓 延长,伸长延长,伸长 掉转掉转 延请延请 拉,牵拉,牵 退却退却拄着拄着 马鞭子马鞭子 计策、策略计策、策略 鞭打鞭打 将要将要 行走行走 行为行为 品行品行 做,实行做,实行 读读hng,辈,辈顺着,顺应顺着,顺应 趁着趁着 登登

11、乘坐乘坐动词,断绝动词,断绝 动词,横渡动词,横渡 形容词,走不通的形容词,走不通的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指战乱指战乱 比喻纠纷或乱子比喻纠纷或乱子 指做官指做官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小孩儿小孩儿 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感慨感慨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 幽深曲折的样子幽深曲折的样子 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12、5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2)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3)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宾短语后置句)(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语前置句)(5)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进 入 课 堂1序文:简介生活背景和自己的思想志趣。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缘由。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身在官位,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归正道,因而感到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

13、往田园的感情。(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一课时(研读课文序言和第一段)1序文交代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请根据序文内容分条归纳总结答:(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辞官归隐是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而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2第一段的开头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一句引出下文,直抒胸臆

14、,畅快淋漓,表明其心志已决,顿觉自在轻松。3“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字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答:“恨”字点明作者归家心切,昼夜兼程,归心似箭的心情。4第一段最后四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答:此四句写作者想象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可见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可见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舟行驶的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站

15、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解析】连词,表修饰。A项助词,无实义;语气词,表反问。B

16、项相当于“而”;“把”,介词。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D C A BCD【解析】幼稚:古,小孩儿;今,形容经验不足或头脑简单。自然:古,坦率不做作;今,自然界,天然的:顺心:古,顺遂了心愿;今,称心如意,符合心意。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窈窕:古,指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C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B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科举制C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D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解析】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

17、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者,按成绩评定等第,无论高下,均能授予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 B A A D D D 11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

18、,能够反映陶渊明对官场厌恶、鄙弃态度的一项是()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生生所资,未见其术A BCDC12下列对陶渊明“就官”“去官”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因,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B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如果不是“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他是绝对不会去做彭泽令的。C陶渊明辞官最根本的原因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当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解析】从“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知是为生活所迫。B第二部分(第

19、2、3自然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聊以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二、三、四节,总结全文)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

20、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怡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1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归田的生

21、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描写角度生活乐趣表达的思想感情初进家门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居室之乐引觞自酌,倚窗寄傲庭园之乐园涉成趣,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户外之乐琴书为伴,乐以忘忧农事闲暇,乘兴出游2.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

22、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句话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倦鸟,把“云”“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在物上,表现出自己过去出仕是“无心”之举,而如今归田恰似一只倦飞的鸟儿急于返巢,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4“木欣欣以向荣,

23、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这几句的意思是“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在这里,作者谢绝以前的交游,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春天到了,既可以去田间劳作,也可以游玩。“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的感伤。1本文涉及了不少典故,你知道它们的出处吗?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眷然有归欤之情:“归欤”,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

24、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三径就荒: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萧统文选: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

25、。韩诗外传:“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出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2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是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

26、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艰,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句看,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1)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

27、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2)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4对陶渊明的人生感想如何理解呢?对我们现代青年来说是否

28、可取?我们不能笼统、简单地把作者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我们应该深入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对照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直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生活在

29、激流勇进的时代中的现代青年,更应该奋发有为,而不应该消极避世。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1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文笔清新流畅,能够创造安乐闲适的意境来表现隐逸生活的可爱。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起,一直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止,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这样,作者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

30、读者。2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这篇文章是“辞”,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如“归”“悲”“追”“非”等押一个韵,“奔”“门”“存”等押一个韵等),多用对偶(如“悟已往之不谏”和“知来者之可追”对偶,“舟遥遥以轻飏”和“风飘飘而吹衣”对偶等)。这样,使人感到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另外,词句精练,表现力强,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归家心情的焦急,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C D A C 【解析】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D D 名著博览

31、骆驼祥子人物欣赏祥子:书中的主人公,北京城里的人力车夫。他的性格特点是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非常要强。他唯一的理想是能够买上一辆人力车,凭自己的强壮和勤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攒钱买车,却遭受了被军阀抢走车、血汗钱被劫等一连串打击。同虎妞结婚不久,虎妞因难产而死,为安葬虎妞又再次卖车。与苦命姑娘小福子的爱情曾给祥子带来重新奋斗的力量和勇气,小福子的含恨自缢也最终将祥子推向绝望,他变得“只顾眼前,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直至完全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虎妞:书中主要人物之一。车行老板的干闺女,长得虎头虎脑,又老又丑,但性格豪爽、热情而且刚烈,不惜与父决裂毅然嫁给她所喜欢的老实人祥子,她用私房钱为祥子买车,一心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但好景不长,婚后不久因难产而死。厉害、泼辣又极富同情心的虎妞,是书中最鲜明、生动的人物。小福子: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美丽、年轻、要强、勤俭”,她的热情帮助和关心,使祥子在虎妞死后爱上了这个苦命的姑娘。后为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她曾是黑暗的社会现实留给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