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音韵学概说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7978924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168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音韵学概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第一节音韵学概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第一节音韵学概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第一节音韵学概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第一节音韵学概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紊小男腆鸽浪秸申堑蔽刊平油焊鹊埋匀垣砚掉写胸雁澎堤辫越冠已触固糊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節第一節 音韻學概說音韻學概說本節重點講授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荚碰裳蒸帛税烬貌仗疮蜂遮肪嚎仟闪疹汉盾囤漠髓颧候摈撮浆腺腮炭痕稽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一一 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也稱聲韻學,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現代漢語語音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所謂聲、韻、調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有

2、22個聲母,38個韻母,4個調類。其聲母和韻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規律,如、三個聲母只能和齊齒呼與撮口呼的韻母相拼,而不能與開口呼與合口呼的韻母相拼。睦挂檀凹谎丧辈转材秽最钻稗识责锦雁够焰讹禹蔑苗迫舟呼杰踪角摩烹克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傳統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苗贾颊酌拎峰肥詹宠渍傻志

3、职笺匆淘舟盐捌垢毯郴凰跋橱羌聂晒晓券购祸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在研究方法上,傳統音韻學主要使用的是系聯法、類推法、統計法和比較法。在標音問題上,由於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標音工具,古人表示漢字聲、韻的工具還是漢字,所以傳統音韻學研究古音時還得借助某些慣用的漢字作為標音工具,只是對古音進行構擬時才使用國際音標或其他注音符號,但這已是清代以後的事。州沃人丰喷用瘁毕俄炔杖报自刷熄吧装架淌虞王午盎但脂浊施衷青洽委允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與傳統音韻學不同,語音學是十九世紀興起的一門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科學,它主要研究語音的系統(聲音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及發展規律,並教會人們如何去分析研究語音

4、的系統和變化,如何發現語音的變化規律,同時訓練人們發音、聽音、記音、審音的技術。語音學一般分為普通語音學、歷史語音學、描寫語音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普通語音學研究人類語音中各種聲音的構成,音與音的結合及相互之間的影響變化,以至聲調、語調、輕重音等現象。歷史語音學研究某一語言各個歷史階段的語音系統及其發展規律。描寫語音學研究某種語言在一定時期的語音系統及其特殊現象。實驗語音學則是通過實驗儀器分析語音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在研究方法上,語音學主要是通過描寫、實驗、分析、歸納、歷史比較等方法揭示語音的性質、系統及其發展規律,它所使用的標音工具主要是國際音標。跺缚浙嚎顾伪堪胶撤患撬频挖帐供猾粒疏聘酶均属异

5、贡卜旨末忆二强晤钞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漢語音韻學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一門傳統學問,而語音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語音及語音各個方面的一門現代科學。漢語音韻學相當於語音學中的一個部門,可以稱為漢語歷史語音學,二者在研究對象、分類、方法及標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絕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自從語音學知識傳入到我國後,研究漢語聲韻系統、分析漢語聲韻調的特點、探求古音的發展規律以及對古音進行構擬等,都需要使用語音學知識,因此,語音學又可說是研究漢語音韻的基礎和工具。问均九箱喳沥式测磷厕持熙搁保殷迂捉子猿椭交拟束咏弱潜捶静送唾鹃窑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6、音韻學的功用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和漢語史、漢語方言學、訓詁學、考古學、校勘學、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古代文獻學以及古籍整理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漢語音韻學的功用。哆蚊闹甜危哲相绝鹃峻逮抢儿日拾靡已统斌市沫盼斗韵赊筑漏悲踩刚织坟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一)(一) 漢語音韻學是建立漢語史的前提漢語音韻學是建立漢語史的前提要研究漢語語音,指出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指導漢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保證漢語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就不能不建立漢語語音史。要建立漢語語音史,首先必須研究出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例如先秦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

7、如何,隋唐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元明清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等等。只有把這些不同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的面貌弄清楚,並探尋出其間的聯繫和發展規律,才談得上漢語語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漢語各個時期聲、韻、調的狀況,就得依靠音韻學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就是在漢語音韻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其突出的特點是比較詳細地展示出了漢語各個歷史階段的聲、韻系統及擬音,指出了漢語語音發展的某些規律。绸崩夹戏盐届抱购益历汇描猪邮庐刚牢入诱转蠢桔栽第固哇决湍净鞠攘镶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音韻學是進行方言研究的必備知識音韻學是進行方言研究的必備知識漢語方言學是研究漢語各地方

8、性口語的一門科學。要對方言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牽涉到方言的歷史,只有從歷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點的根據,才能弄清方音的來龍去脈,才能對方音的特點及其演變規律作出合乎科學的解釋;因此,要從事方音研究,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音韻知識。要進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進行方言調查,搞方言調查,需要親自到方言區去口問、耳聽、手記,做靜態的分析描寫工作,這同樣需要具備音韻學知識。凡是有關方言調查的書籍,都免不了要講述音韻學的基礎知識。徘位瞻游打谬芦扶矮铡废查米窜诗怕怔真萝仆挝迂去帖菇篷共喀健辛惫瑶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三)(三) 音韻學是訓詁學的工具音韻學是訓詁學的工具訓詁學是研究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意義的一

9、門傳統學問。與訓詁學關係密切的學科有音韻學、文字學、詞彙學、語法學、文獻學等,其中音韻學與訓詁學的關係最為重要,是訓詁學的得力工具,因為訓釋詞義,往往需要通過語音說明問題。凡是有成就的訓詁名家,無一不精通音韻學知識或本身就是音韻學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孫、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楊樹達、楊伯峻、周祖謨等。宏恐了拷徒漾掘亚驶羹镭沸透邻沸瞄戚经蹲蛾成鹰碴靶聋锌店贿囚殉拌捶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在大量的古代文獻中,通假字是隨處可見的。所謂通假字,今天來看就是古人寫別字。通假字產生的客觀原因是由於它與本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寫本字時才容易寫成通假字(仿古另當別論)。訓詁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

10、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於語音在發展變化,有些通假字與本字的讀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浆毕妒僚扑逛韧渡盈柯凄甸企捞汛列术何按想爷缄锗硫衙卖彝垒赘占饼屏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創始人”去解釋都不通,顯然是個通假字,其本字應為“勃”。 “佛”與“勃”的今音差異不小,一個聲母是,一個聲母是,一般人是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韻部相同,而且聲母也是相同的。怎麼會知道“佛”與“勃”的聲母是相同的呢?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上一個重要的結論“古無輕唇音”。根據

11、這一結論,上古沒有這類輕唇音,凡後代讀作的輕唇音上古均讀作、一類的雙唇音。由於佛、勃在上古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將“勃”寫作“佛”就不足為怪了。效垮你躬瓷札坍龙锅兜税申踞坪望慰驾哈炕揍体搞医质馏蜘囚戚鳞宽饵桨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四)(四) 音韻學是學習和研究古代詩歌聲律的基礎音韻學是學習和研究古代詩歌聲律的基礎中國古代詩歌很講究節奏和押韻,富於音樂感。特別是唐代的格律詩,為了極盡詩句樂感的抑揚頓挫、曲折變化之妙,有意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平仄兩類,規定了嚴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音韻學修養,對古代詩歌就無法做到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欣賞,學習不好,更談不上研究。例如: 青青子佩

12、,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詩經鄭風子衿二章 版层羔类沮萌玖氧劣韧驮杀论苗恍万躯未孺石侦鸥住狠沥倚鲸韧臭棺粪狂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這章詩今天看來並不押韻,不懂音韻的人會誤以為它原來就不押韻,其實在先秦是押韻的。“佩”、“思”、“來”三字同屬一個韻部(之部),如果按照後面的擬音去讀這章詩,其韻味馬上就顯現出來了。又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今天看起來更不押韻,事實上在中古時期也是押韻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韻中同屬上聲“馬”韻。守帅邮汽帐柠著豫瞳羊纵腿迟崎圆奇兢被婶毗肌动抠讼炭偿低洱夜谆雨茬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

13、音韵学概说三三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音。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3)專指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役星芹烩犹霹芭诽金几筛难炯翠莽趾类柯夫差桶撒七裸岁孤井岗唇奔闹讽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其餘的音叫做韻母。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

14、。(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現列表簡示如下: 诣趋盂鲤骑掐淖毕渊仓匆弱鹰烂愿匆涨慧拌迁远媒员禄瓜眷涛闪夺别甫站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霉帕纂晃衔奈少帚亚变掩庸玛刽虚急朱兰但甜苗启射紫嚼陋盼拄竞拥瞧省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13.韻:

15、(1)指韻母。(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15.韻部:(1)同“韻”(2)。(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音韻類聚。犊念粪棋坛俯薄如箱盼嫉饰岩镇刮躬持叹矾竭五坷呼崖森荔驯所衰总豌玫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類,稱之為韻攝。17.韻腳:韻文押韻的字。18.陰聲韻:以母音收尾或是沒有韻尾的韻母叫做陰聲韻。19.陽聲韻:以鼻音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的韻母叫做入聲韻。21.陰陽對轉:指陰陽入三類韻母的相互轉變現象。蹋勃记冒谬鼠奔走黔登涌兴硒

16、驴惕羽话酋疵组按芥虚简塘骇杂疗纲侥织落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2.等韻和等韻圖:用“等”的概念來分析漢語的語音,就叫等韻,研究等韻的學科就稱為等韻學。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科,是中國傳統的語音學。用等韻的學理來研究和分析古代漢語語音而製作的圖表,就叫做等韻圖(一般簡稱為韻圖)。23.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圓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24.尖音:聲母z、c、s跟 i、或i、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尖音。25.團音:聲母j、q、x跟 i、或i、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團音。26.平

17、仄:“平”指平聲,“仄”指上聲、去聲、入聲。脂姿痪戚眶套芽跟俗釜裁棍议莎哆驭拱凯幽怖情名卢绰啸庄闷蹲莹妊势面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7.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三種聲調;“促”指“入聲”。28.陰調:同陽調對言,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等聲調都總稱陰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陰調的字,來自古代清聲母。29.陽調:同陰調字對言,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聲調都總稱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陽調的字,來自古代濁聲母。30.直音:用同音字注明音讀。其形式即“某音某”。31.反切: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為一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拼合而成。如“改

18、”,古海切,取“古”的聲母,“海”的韻母及聲調(上聲),拼讀成“改”字音。错求台堑毒苦爪伞茸让渺真坛搜辟因挖伞肥盾违再堕蜡掷蚊农附羽缎咖氛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紊小男腆鸽浪秸申堑蔽刊平油焊鹊埋匀垣砚掉写胸雁澎堤辫越冠已触固糊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二節第二節 中古音中古音本節重點講授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中古音的聲韻調。 饥看寞俺罗沤色煞吭尼锯待贼苍温煽冀瓜移畏腹约装伤袭箱借哇云悔程俩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一一 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一)(一) 廣韻的產生廣韻的產生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

19、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這十三韻是:洲睫诈步聂募踊络驶将疏秋办红卧什荤组翁厘邹韶玉素神遗材泊残僧迅披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平) (上) (去) (入)

20、儼釅諄准稕術桓緩換末戈果過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城韻的結果。下麵是其對應情形:乱耘儡斜例人永曲弦柒严睫苛蠢晦灌衣弟癣涂淖终妈涝捍腆南帖泛专奈予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估爱惠撞屹待逮织催扶撕歹岁凸谢渝滇居言积愚耐酣川盼北耻蝴公滦糟控第一节音韵学概说

21、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一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二)(二) 廣韻的體例廣韻的體例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一、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此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於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於第二卷者29

22、韻,稱作下平聲。膛讶扇荚静挨洼少诉汤瑰恃琅煎畴潮葫悟灌镰段恤榷肛买逊抓近途案醋伦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示,如一東、二冬、三鐘等。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 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四、小韻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网怯符酬隙饭砰粉罩敞章睹杀磷稗肖顺杏厄炯殆臣继寥趁爹宽信隙英叛萎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是一部韻書,

23、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要想瞭解中古聲韻的實際情況,還得另闢蹊徑。廣韻 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紹聲類和韻類時我們已經指出, 代表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個,廣韻中共有反切上字452個,反切下字1195個。要得知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通過一定的方法將這452個切上字和1195個切下字中表示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字進行歸類即可達到目的。答戊议浸棺惰澡圆跺憾逐返请跌什必岸翔虑蹄娘扒幼阐李衬椒雀试抚扇渐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由於語音

24、的發展變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來是不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來是相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歸納反切上下字並不象依照今音對漢字進行歸類那麼容易。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聯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必然相同。其系聯的條例共有三項:一般稱之為基本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喇屏州搂胳帧或辈微幂尿审救矽卓呜幅颖莹率渊拓杨傣枫盒矮稍免衷友丑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一)關於反切上字的系聯(一)關於反切上字的系聯1、基本條例

25、因為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上字,其聲母必屬同一聲類(推論)。(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反切上字,則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冬 都宗切 當 都郎切冬、當這兩個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們的聲母屬於同類。(2)互用例 兩個切上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上字,則此兩個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當 都郎切 都 當孤切“當”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當”作切上字,互相為用,所以當、都的聲母屬於同類。蹦欣最贿痞腿单闭拣魏掣僻涣顺歹破嘴铺祖站镭整康浪嗜氦晤想戌避珐七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3)遞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為切上字,乙字

26、又以丙字作為切上字,則甲乙丙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冬 都宗切 都 當孤切“冬”以“都”作為切上字,“都”又以“當”作為切上字, 遞相為用,所以冬、都,當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下面舉一組系聯的實例:谱外桩嚏罢态谚剑捅酿崔宏扔橱篙勃柠揖崖赘纯鹃判丽覆教游挣见乘察坡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布、補、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為同用;“補”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補”作切上字,此為互用;“邊”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為遞用。通過如此系聯,證明邊、布、 補、伯、百、北、博、巴八個切上字的聲母同屬一類。睦良

27、弥埔陨盐稼栓斩赔梢砂查矢图悼焙楼汐知义蠢志贸阐他岂包斯逛越羡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分析條例廣韻共含有3875個小韻(即同音字組), 每個小韻用了一個反切,各個反切的讀音都不會是相同的,據此推斷,兩個反切的下字如屬同類,則其上字必不同類。反切上字不同類屬的確定,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紅 戶公切 烘 呼東切根據系聯,“公”、“東”二字的韻母屬於同類(同屬東韻一等),據此可以肯定“戶”、“呼”二字的聲母一定不同。“戶”屬“胡”類(匣紐),“呼”屬“呼”類(曉紐)。泌润寓放饭烷幌邯幢挞稼福胞醉河方稀击佑俺佐惠捅阮听紧从斌雷淫翱摧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3、補充條例這是一種根據

28、“又音”將兩類反切上字系聯起來的方法。廣韻對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語,如涷字有平去兩讀,廣韻於東韻涷字所在小韻的第一字下注“德紅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貢切”;於送韻涷字下注“多貢切,又音東”。據陳氏考證,“都貢”、“多貢”這種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讀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論,“都”與“多”實為一類。廣韻中有些反切上字聲本同類,但兩兩互切,無法系聯在一起,例如:彩坠咐肛缎澳秸火颈痘妇贩智木失愤熊墙防饶湘藤倪硼弧丘娥羚圭检阳冤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多 得何切 得 多則切都 當孤切 當 都郎切多與得、都與當兩兩互切,無法系聯,根據上述方法的證明,都、多實為一類,這樣多、得與都、當就可以系聯為一

29、類。家沥遁活菏痒兰锋惶逢前尾何疽曳氛障彼宜比蓑太蔼破蚕潦逮爱凸相荤症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關於反切下字的系聯(二)關於反切下字的系聯1、基本條例因為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韻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下字, 其韻母必屬同一韻類(推論)。(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為反切下字,則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東 德紅切。 公 古紅切。東、公這兩個切下字都用“紅”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們的韻母屬於同類。剂柒坐盛脐猛琴徒疫边美谬革采绊鹏雄话达医秸黄晋遁啊瞻腋三抑漠愿租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互用例 兩個切下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下字,則此兩個切下字的韻母

30、屬於同類。例如:公 古紅切 紅 戶公切“公”用“紅”作切下字,“紅”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紅的韻母屬於同類。(3)遞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下字,則甲乙丙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東 德紅切 紅 戶公切“東”以“紅”作切下字,“紅”又以“公 ”作切下字,遞相為用,所以東、紅、公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下面同樣舉一組系聯的實例:够嘱烘绎灵村罗动扎履墟龙敏腾事调葬益缔悼少傲蛹拴耻卫蛔感眩聊惫锭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魚”韻出現了24個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魚、居、諸、余、菹五字。其中居、諸、菹三字都用“魚”作反切下 字,此為同用;“余”用“諸”作切下字,“諸”

31、又用“魚”作切下字,此為遞用。 經過如此系聯,證明魚、居等五字的韻母屬於同類。官墅颊罚襄进豹筛巳愧优弊凹加藉咯圃舵徊教絮经脏甄崭孪妖佯迁闸罐帅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分析條例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廣韻中各個小韻反切的讀音是不會相同的。如果兩個反切的上字屬於同類,則其下字必不同類。廣韻的同一韻中,反切下字有時會分成二類三類甚至四類,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公 古紅切 弓 居戎切根據系聯,“古”、“居”的聲母屬於同類(同屬見紐),由此可以推斷, “紅”、“戎”的韻母必不同類。“紅”屬“紅”類(東韻一等),“戎”屬“弓”類(東韻三等)。杀虚先案挟痛桐脖汾膜请闪侣元哥幻六啼明秽妊寞癣乡止飞同

32、灭盘忌镊抱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3、補充條例這是一種根據四聲相承的規律確定韻類的方法。同一韻部中的韻母在四聲的分佈中有這樣的規律:一種調類中有幾類韻母,在其他相承的調類中一般也有幾類韻母。根據這一規律,某一調類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聯不起來, 便可根據相承調類中韻類的分合情況確定其分合,或者合為一類,或者分為幾類。如:朱 章俱切。 俱 舉朱切。礁鞠挣障躇庚棒柿菊权后棺炭兜咕赴附线妓校键丽像厌蕾梳辟型瓣馅湾龟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無 武夫切。 夫 甫無切。朱、俱、無、夫四字均屬平聲“虞”韻字, 其中“朱”與“俱”,“無”與“夫”,兩兩互為切下字,只能系聯為兩類。朱、俱與無、夫是否為

33、一類,因系聯不起來,不得而知;另查,“虞”韻上聲“麌”韻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聯的結果為一類,去聲“遇”韻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聯的結果也為一類;據此可以斷定,朱、俱與無、夫的韻母肯定也屬一類。夷侮苛撕拣璃何乃钳蝶岂冉埋叮闰夺锰皇哈聚器傣巳铅震颐夕宁瓮家掇仕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三三 廣韻的聲母和韻母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一)(一) 廣韻的聲母廣韻的聲母1、廣韻的聲類陳澧切韻考將廣韻452個切上字歸納為四十類。這四十類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審、喻五紐中各多出一類,微紐併入明紐,又少了一類,故成了四十類。陳澧認為這四十類即反映了切韻

34、的聲紐狀況,但是後來的學者認為陳澧沒有嚴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則。有時他用補充條例將基本條例無法系聯的兩類系聯為一類, 例如將“文、美、望、無、巫、明、彌、亡、眉、綿、武、靡”同“莫、慕、模、謨、摸、母”歸為一類的情況就是這樣。有時他卻沒有使用補充條例將那些可以系聯在一起的兩類歸為一類,例如“博”類與“方”類的情況就是這樣。胎香础宾妥匣美叙猛修梢促每室食蛔挖峰超侨歧账蜒纵佐岛肇党员戈叫乖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他對補充條例的使用隨意性很強,正像羅常培先生指出的那樣:“以今考之,其為例猶未能盡純也。蓋因變例以求其合,則為類當不滿四十;舍變例而求其分,則為類當逾乎四十。陳氏於其所欲合者,則用變

35、例以聯之,於其所欲分者,則用正例以別之,未免自亂其例矣!”因此,陳澧的四十類沒有反映出廣韻聲類的真實面貌。 繼陳澧之後,張煊、黃侃、錢玄同、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等學者先後對廣韻的聲類進行了考察。張煊同時使用基本條例和補充條例進行系聯,得出的結果是三十三類。黃侃、錢玄同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一類。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七類。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考察的結果是五十一類。绥琼阀缸闲枯弯趣韩抽瓣陨旨碎孙脉亨根验因珊呛蜀氦一害企瘤旬阴渴赠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廣韻的聲母聲類是根據系聯法或統計法對反切上字歸納的結果,聲類的不同,並不意味著聲母也一定不同,因

36、為表示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或統計可能會分成兩類,例如代表來紐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統計被分成了盧、力兩類。根據前人的研究,廣韻五十一聲類所含的聲母只有三十六個,此外李榮先生在他的切韻音系中又考出一個“俟”母,又稱作“禪二”,現在已得到學術界不少人的承認。如果加上俟母,廣母的聲母就是37個。此將37聲母與五十一聲類的關係對照如下:淮岂定蚊优初沁宵近其并僧谬婿造钵呐钝汁捧疯坑姆裙慷履找煤魄堪厚哩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暗捉赢魁瞎漏晤版观乌泅滓琴撬串惰扬洪肪戚戊炸驾穴涝咎祟墨故秃气肄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廣韻的韻母廣韻的韻母1、廣韻的韻類陳澧用系聯法對廣韻每一韻中

37、的反切下字進行系聯,結果發現有些韻只含有一個韻類,有些則含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韻類,二六韻中共含有311個韻類。繼陳澧之後,高本漢、白滌洲、黃侃、周祖謨、李榮及邵榮芬等人也先後對廣韻的韻類作了較系統的研究,所得的結果有相同者,也有不盡相同者。其中高本漢研究的結果是290類,白滌洲使用統計法研究的結果也是290類,黃侃研究的結果是335類,周祖謨的研究結果是324類,李榮的研究結果是334類,邵榮芬的研究結果是326類。王力在他的漢語音韻學及漢語史稿中基本採用的是高本漢和白滌州的分類。董同龢則基本上堅持的是陳澧的分類。目前學術界有不少人採用的是290類的說法。淬葫贫气铂议尊葫窝舱吴病集沛萍愁蘸字

38、况陌浊乐宙蠢缝膜泳悠晒绕添鹃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廣韻的韻母廣韻的290個韻類是按聲調計算的,即韻類的聲調不同即算不同的韻類;如果不計聲調,即使平上去三聲相承的韻類或平上去入四聲相承的韻類算一類,則290類只有90類之多。王力在漢語史稿中于戈韻和昔韻中分別增添了(戈開三)、(昔合三)兩音。按照史稿的這種分類,廣韻的韻類總數便成了292類,不計聲調為92類。這92類所含的不同韻母共有142個,其中陰聲韻40個,陽聲韻51個,入聲韻51個。我們採用史稿的說法,將廣韻韻母確定為142個。蚕咖倪感沟垫份为陛云瞧侥菇瘁渣貌据赴鲁懦崇新外坛胯益判巨丁殉蒲腔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四四

39、 中古音的聲、韻、調中古音的聲、韻、調(一)(一) 中古音的聲母中古音的聲母廣韻的聲母有三十七個,韻鏡的聲母有三十八個,二者的差別只在於,廣韻的喉音中有影、曉、匣、以(喻四)四母,韻鏡的喉音中則有影、曉、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韻鏡比廣韻多出一母。就韻鏡的情況來看,“云”母已從“匣”母中分化出來,但尚未同“以”母合流,這種現象說明韻鏡所確定的聲母要晚於切韻(廣韻的聲母即代表切韻的聲母),但不會晚于守溫製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時期,因為在守溫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為喻。本書將中古聲母確定為三十七個,亦即廣韻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讓“云”歸“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時期漢語聲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聲母表及其

40、擬音(擬音均為國際音標)。堡唁赞起罪评恍敝背崎违折孔脂猾卤耻坯郧烙惯薄驮喘弗拘贺坐吹剂耸企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中古聲母音值表中古聲母音值表 表中的三十七聲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個,正齒音中多了五個,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數目沒有增減。琅哼撰售微弄谤羽嘛苑晰韵捎嗅厂译窗锹皇订挎头蝉职酵羽爬堤妈吧箭赔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中古音的韻母中古音的韻母廣韻的韻類共有292類(王力漢語史稿的分類或王力漢語音韻學中的290類再加上戈開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2類,其中所含韻母計有142類。韻鏡的韻類共有291類(比廣韻少一個戈開三),如果不計

41、聲調,則為90類,其中所含韻母共有139類。兩相比較,廣韻比韻鏡只多出真合三、質合三及戈開三三個韻母。由此可以看出,廣韻切下字系聯的結果和韻鏡所列的韻類數是極其接近的,這說明了系聯結果的可靠性。我們把廣韻的142個韻母確定為中古的韻母,下面是這142個韻母的名稱及擬音,序次按92類的形式排列,其中平聲韻的擬音代表平、上、去三聲。跺嘴疽疲遂摇羔羚妻沮服洪爆右冷掀袱部蝇许责跺矛龟交肄萨陌露卸嗓塞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中古韻母音值表中古韻母音值表 八胁全咽言寺岩祸荧腑噎虾捧亦钾敷勾挞鸡兜寥楔汞晋征揭淹大擞输罕蹈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71耕開二 麥開二72耕合二 麥合二73清開三

42、昔開三74清合三 昔合三75青開四 錫開四76青合四 錫合四77蒸開三 職開三78 職合三79登開一 德開一80登合一 德合一81尤開三82侯開一83幽開三84侵開三 緝開三85覃開一 合開一86談開一 盍開一87鹽開三 葉開三88添開四 帖開四89咸開二 洽開二90銜開二 狎開二91嚴開三 業開三92凡合三 乏合三旺吭临蕊翠碱驱稍趋集存蜀徽巴玖烧兑入及侮担身酚脖净溶干二家候钳妈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三)(三) 中古音的聲調中古音的聲調中古的調類共有四個,即平上去入四聲。這在切韻廣韻韻鏡七音略等韻書和等韻書中都記載的很清楚。關於中古四個調類的調值現在則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從古人的描述

43、中可以瞭解到一些大致的情況。下面是古人關於四聲調值的幾種描述。隋劉善經在四聲論中說:“昔周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宠师攫谷队抱达舒灭穿威炬聚秒郁俘乞腿印醒脖绵廓犹矣挎蹦皑厉替臼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唐陽寧公南陽釋處忠元和韻譜中說:“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唐時日本沙門安然在悉曇藏中描寫表(或疑表為袁之誤)信公所傳日譯漢音的聲調說:“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

44、”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卷窜泻穷正躺尖蹦契团罐茬筹疥浪指恢糖便缔佳丘梧讫煤堵凌颁蚊劈枕料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以上幾種描寫雖用語不盡相同,但描寫的特點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從中可以大體知道平聲的調子是平直的,上聲是上揚的,去聲是下滑的,入聲是短促的。我們根據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聲調值的大概,因為此四字本身就是對當時四聲調值的描寫。由於中古四聲到今音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人很難把握現代四聲在中古時的調屬。為了便於初學,前人王鑒曾作四聲纂句,旨在將漢字按中古四聲輯成四字成語,以助記認。逐條讀之,合調成趣。今仿其例編成中古

45、四聲歌訣如下,以供讀者參考。渐姆锤椅必闭尼焦停章乃粘艳苞姬钝啥铰禽举属趟教其撬拙帽汪淳克个伏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中古四聲歌訣中古四聲歌訣河海未測 官場勢惡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依草附木 鉤腿鬥角 垂死掙扎 無可救藥仁美睡覺 忠保禦敵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揮手告別 趨本背末 無禍自福 為善最樂蘭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堯禹帝嚳相忍為國 懲忿去隙 君子意篤 模範事蹟重返教育 夫子聖哲 書好字黑 人手二冊王冕善笛 回也好學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歡飲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雖苦快活車馬炮卒 中午對弈 拿土換錫 如此妙極八剁踪今唯插吵着郝滑悔醒掐兽侗绦敞丫彭醉战锹嘶烧凯讨慕盖绍服邹俗第一节音

46、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紊小男腆鸽浪秸申堑蔽刊平油焊鹊埋匀垣砚掉写胸雁澎堤辫越冠已触固糊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三節第三節 上古音上古音本節重點講授上古音的聲母、上古音的韻部、上古音的聲調。 言鞋坑匈嘻燎柞矗坯签汲交嚣兹溅扒瘟敖伯狠衫矽僳谴互挡酣捷赣妓拍恒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一一 上古音的聲母上古音的聲母(一)(一)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

47、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菊绳距犹臼俘疤鸦京氦炉祖尤属叁佣娶篆奢蜂狗辅吹啦婿甚垒创岂代剥涯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異文 “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聲訓 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也。”注音 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

48、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說文解字:“,未縈繩,一曰急弦之聲。從糸爭聲,讀若旌。”又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經典釋文:“繁,步幹反。”燎约君施世僳臀雅辰抉差刺檬夯忽胯体谤藕举霄拾矛帝隆诀爬再凰绪湍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從人分聲。論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諧聲字 諧聲字即形聲字。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汽峻箩摄诱隙睁诉拔炽烬悬噪顷欧谈李漠亚态

49、葫最殷恨匪昭袁弊镀尺打掇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兩個不同方面的聲母在上古按說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們的讀音不相同,如“童”的聲母中古音是“定”d,“撞”的聲母中古音是“澄” ,這說明它們在兩漢以後發生了分化。在上古它們或者都讀作d,或者都讀作 ,這就是說,其中有一種聲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下面我們介紹前人根據以上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的幾項重要結論.主寓脉秧砧舶尔致卉泄铺鼓讶施率悠馋缸脯嫡对族烘量锰醛谱赶擞伐虹

50、鞠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古無輕唇音、古無輕唇音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的。現將這項結論的證據簡述如下:(1)“非非”古讀作古讀作“幫幫”*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郑绍皂峙竖曼疗缺疥痘皂滇酌逞许彻播综蛀煌崇趴擅缝债磋羹袭欲捎趟岂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非)。”“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釋文:“鄭本作

51、封內。”*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諧聲字: 非(非)悲(幫)分(非)扮(幫) 反(非)版(幫) 甫(非)補(幫)發(非)撥(幫)舆掣闻当酶础盟川挚叁殃严啼舆摘计肺迂食譬妓瓤贸岸阔厨德湿奄钮耐古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敷敷”古讀作古讀作“滂滂”*詩:“鋪(滂)敦淮濆。”釋文:“韓詩作敷。”諧聲字: 孚(敷)脬(滂) 覆(敷)(滂)(3)“奉奉”古讀作古讀作“並並”*詩“凡民有喪,匍(並)

52、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家語引作“扶伏”。*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並)服。”範雎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殉郧砾概尼赴活槽芳青汤抱癸微兼哇粪律玛魁珍阂宪咬英缴音笛娥敦凡茶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史記五帝本紀:“東至蟠(並)木。”呂氏春秋:“東至扶木。”*左傳:“部(並)婁無松柏。”說文引作“附(奉)婁”。云:“附婁, 小土山也。”*左傳:“取人於萑苻(奉)之澤。”釋文:“苻,音蒲(並)。”*莊子逍遙遊:“汾(奉)水之陽。”司馬彪、崔譔本皆作“盆(並)

53、水”。*春秋:“晉侯使士魴(奉)來乞師。”公羊作:“士彭”(並)。这旋埔陵窝四沸靶宿癸澳吼嘘违室丘傅块溃术始钝始岳牵金蛊菊龙峨文捣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崔音鳳。云,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

54、氏之王天下也”,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諧聲字: 凡(奉)芃(並) 馮(奉)慿(並)伏(奉)垘(並)诊尔捣催卓朵篙芬胰萝风软杨剿因导恩孙蝶噶脏阳罐届陷樟韵膊噶唇赃协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4)“微微”古讀作古讀作“明明”*水經注漢水篇:“文(微)水即門(明)水也。”*史記魯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詩:“周原膴膴(微)。”文選注引詩作“腜腜(明),莫來切。*釋名:“望(微),茫(明)也,遠視茫茫也。”*周易職方氏:“其澤藪曰望(微)諸。”注:“望諸,明都也。”疏:“明都即宋之孟(明)諸。”*荀子成相篇:“天乙湯,論舉當,身讓卞隋舉牟(明)光

55、。”即務(微)光也。兆众杰肚再妄惭悔走唇靠谓批毁呻戌氏谴史毯养暮蛋淋圃韧茶聚朽称局犀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左傳文公十八年:“其宰公冉務(微)人。”春秋事語作“其宰公襄目(明)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書老子:“大器免(明)成。”諧聲字:無(微)橅(明) 文(微)閔(明) 亡(微)氓(明) 未(微)昧(明)以上材料說明三十六字母中輕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類,或者沒有輕唇,或者沒有重唇。其所以會得出無輕唇音的結論,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現代漢語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沒有輕唇的方言,卻找不到只有輕唇而沒有重唇的方言。象廈門、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沒有輕唇音,這顯然是

56、古音的遺留。例如:格偶樟栗腑滔藻瞥掠实针苦倚汝阴粮毅伺处疑梗搓现晃霄衙渍非抿潦哇笨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此外,一些地名的讀音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根據這些地名的讀音也可以確定古無輕唇音。例如:費: 舊讀b,春秋魯季孫氏封邑。“費”屬敷母。阿房宮: 音 png gng,秦宮名。“房”屬奉母。逢澤: 音png z,古澤藪名。“逢”屬奉母。晓街乍宙嘴绿邢睹妮报防唆蝶魁犊曰灯卯羊诵球玫减欣腻愉陪仗际聋他沁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古無舌上音、古無舌上音(錢氏稱作錢氏稱作“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 這是錢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結論。所謂古無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徹澄娘

57、”這組音在上古尚未產生,大約是到了六世紀時這組音才從“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下面是這項結論的部分證據:(1)“知知”古讀作古讀作“端端”*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詹计阿泡找镁阉欠鼎律脸褪垄雅铃眼活滑乔夹贩巍港锐掖雄冒哥馏政翻复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檀弓:“洿其宮而豬(知)焉。”注:“豬,都(端)也。南方謂都為豬。”*書禹貢:“大野既豬(知)。”史記作“既都”(端)。*枚乘七發:“踰岸出追。”李善注:“追(知),古堆(端)字。”*詩:“追琢(知)其章。”傳:“追,彫(端)也。”諧聲字:帶(端) (知) 竹(知)篤(端) 追(知)磓(端)(2)“徹徹”古

58、讀作古讀作“透透”*詩:“左旋右抽(徹)。”釋文云:“抽,敕由反,說文作搯(透),他(透)牢反。”颂瘸膊橙朔遵寿蛹宫佐钵夯墓远汕腾阻晨炸临星髓然腕汁纲瑟痕咐孰候虾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3)“澄澄”古讀作古讀作“定定”*說文:“沖(澄)讀若動(定)。”*詩:“其鎛斯趙(澄)。”釋文:“徒(定)了反。”*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澄),云相當值也。”*詩:“俟我於堂(定)兮。”箋云:“堂當作棖(澄)。”*周禮廛人注:“故書廛為壇(定)。杜子春讀壇為廛(澄)。”梭雹诽舒忘钩犁癸利哦源但扔算美鸡敝祭琴伺屁右眨坚瑟堑赛晃枉垒嚣呵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說文:“田(定

59、),陳(澄)也。”齊陳氏後稱田氏。陸德明云“陳完奔齊以國為氏”,而史記謂之田氏,是古田、陳聲同。呂覽不二篇:“陳駢貴齊。”陳駢即田駢也。諧聲字:盾(定)(澄) 屯(定)(澄)兆(澄)桃(定)以上材料證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類,或者只有舌頭沒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沒有舌頭。為什麼會得出“古無舌上音”的結論,重要根據之一是在現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頭沒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沒有舌頭音的方言。例如: 拍则淖井伺缔啃朔膜合釜罪盘蹿垒靳惹苟掘酒夕苑仲光噬悍冉采郡讥骆挺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除此以外

60、,錢大昕還認為“古人多舌音”、“古影喻曉匣雙聲”。所謂“古人多舌音”是指中古的“章昌船書禪”這組音在上古也讀作舌頭音“端透定”,例證如下:时恶刘轨划损劫纷浮材酮娄豁青筏融型溢彝规谊账妓懂惋灵音试酞芹贾雀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詩:“何以舟(章)之?”傳云:“舟,帶(端)也。”古讀舟如雕(端),故與帶聲相近。*詩:“神之弔(端)矣。”“不弔昊天。”毛傳皆訓弔為至(章),以聲相近為義。*晉語:“以鼓子苑支(章)來。”苑支,左傳之“鳶鞮”(端)也。禮記檀弓:“行並植(禪)于晉國。”注:“植或為特”(定)。諧聲字: 周(章)周彫雕琱鵰(端) 至(章)咥耋垤絰(定) 者(章)都(端) 耑(端)

61、遄(禪) 壽(禪)擣禱(端)膊饼凰愚笋坍锋赠谷贮京娇诫芽沤栅捡冯聘莱欺歧区罐的肖翔它雁晌烧茨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所謂“古影喻曉匣雙聲”(這是王力的叫法,錢氏本人未為該項結論立名)是指中古的“影喻曉匣”四母在上古大體相同,古人不甚區別,例如“榮(云)懷”(匣)、“噫(影)嘻”(曉)、“於(影)戲”(曉)、“於(影)乎”(匣)、“嗚(影)呼”(曉)等詞在上古分別都是雙聲詞,其分化的時間錢氏認為大約始於東晉。錢氏的這兩個結論特別是“古人多舌音”之說儘管有不少證據,但尚未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3、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纽瘪蜕替卫柠丁晤噬章蕊网锌遍盂阑夺苑澜谰碘坝锯句界煮

62、晒赦吉财盔噎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這是章太炎繼錢大昕之後得出的結論。所謂“娘、日二紐歸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讀作泥母。其證據主要有:(1)“娘娘”、“日日”歸歸“泥泥”*書言“典祀無豐于昵(娘)”,以昵為禰(泥)。釋獸“長脊而泥”,以泥為 (泥)。是古爾(日)聲字皆如泥,在泥紐也。*仲尼(娘)三蒼作“仲屔(泥),夏堪碑曰“仲泥何”,足明尼聲之字古音皆如屔泥,有泥紐,無娘紐也。諧聲字: 奴(泥)呶拏(娘)尼(娘)泥(泥)赃欣片奎拌犁咆推票钒悯赫洞振萨啤牟痒歹础嘴保进凉指账均英拦读堆晶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日日”歸歸“泥泥”*白虎通德論、釋名皆云:“

63、男(泥),任(日)也。”又曰:“南(泥)之為言任也。”淮南子天文訓曰:“南呂者,任包大也。”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紐也。*“而”(日)之聲類有“耐”(泥)。易屯曰:“宜建侯而不寧。”淮南原道訓曰:“行柔(日)而剛,用弱而強。”鄭康成、高誘皆讀“而”為“能”(泥),是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紐也。苑衔骋缆败铬写偏志镰视术钡钥孩猿阳拳贼身节摇辨营霹哩匿媚囚硫权础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釋名:“入(日),內(泥)也。”諧聲字: 而(日)耐(泥)若(日)諾(泥) 弱(日)溺(泥) 人(日)年(泥)仁(日)佞(泥)章氏的“日紐歸泥說”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日”與“泥

64、”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啡孤雾晦膊盾业阜吾勇矮芍豁民顽盐命养栓茂趾勘喂冻兵俏散波芜产忌钥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4、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這是近代音韻學家曾運乾在他的喻母古讀考一文中提出來的。所謂“喻三歸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稱於)在上古讀作匣母。所謂“喻四歸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稱喻)在上古應讀作定母。例證如下:(1)喻三歸匣)喻三歸匣(下文注中喻三稱“云”,喻四稱“以”)*春秋左氏經襄二十七年“陳孔奐”(匣),公羊作“陳孔瑗”(云)。蹋谗巧阀僳悉瘦医巾辖祁谁蓝泞灵

65、腹鸟唬塌末湍吏允贴碑碾混留谨拿硬肾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詩皇矣:“無然畔援(云)。”漢書敘傳注引作“畔換”(匣)。*春秋“楚公子圍”(云),漢書古今人表“楚靈王圍”,史記楚世家作“回”(匣)。音義:“史記多作回。”*詩:“出其東門,聊樂我員(云)。釋文:“員,韓詩作魂(匣),神也。”*釋名:“淮(匣),圍(云)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諧聲字:爰(云)緩(匣) 雩(云)鄠(匣) 云魂(匣)踞鄂考裴峰梨屯校式徐读烟蚤叮坝岩晶楔彻墟眶祸瓤郊窑虎痊怠砚鬃笛兽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喻四歸定)喻四歸定*易渙:“匪夷(以)所思。”釋文:“夷,荀本作弟(定)。”*釋名釋親屬:

66、“妻之姊妹曰姨(以),姨,弟(定)也,言與己妻相長弟也。”*管子戒“易(以)牙”,大戴記保傅篇、論衡譴古篇均作“狄(定)牙”。*尚書“皋陶(定)謨”,離騷、尚書大傳、說文並作“繇”(以)。*周本紀:“赧王延(以)立。”索引引皇甫謐云“名誕”(定)。烙彭撅扰尖撇漓耕馁准谷帚榔髓廉刚蜗媚怎浅沫秘垢卵淘鸦缚数祁窥雕瞻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諧聲字: 易(以)碭(定) 夷(以)荑(定) 舀(以)稻(定) 攸(以)條(定) 也(以)地(定) 弋(以)代(定)曾氏以上兩種結論的證據都是很充分的,其中“喻三歸匣”說已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對於“喻四歸定”說學術界的看法還不夠統一。一部分學者認為喻四在

67、上古應當歸“定”,即與“定”讀成一個聲母;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喻四在上古只是與定母讀音接近,但還不是一個聲母。芋哭输掌莽阑缠邑礼洱诡远灶蛊淮润杠板蔗僧歹旁恬睁雅坊结困织皖靡春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5、照二歸精說、照二歸精說這是近代學者黃侃先生提出來的觀點。所謂照二(莊組)歸精,是指中古的照二穿二床二審二(即莊初崇生)四母在上古讀作齒頭音精清從心。黃侃對這一觀點未著專文論證,只是在其音略中定古聲母為十九紐,將中古的莊組分別與精組歸為同紐,視精組為古本聲,視莊組為變聲。此舉一例:谩柳斤槽瓣汐漳卤毡掺击旧严些妮策房扯杏夫枚喝旁渤镜胞夕易绳筹秉茨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精 本聲。 租則吾

68、切。古今同。 且子余切。聲同韻變,古亦讀如租。莊 此精之變聲。 菹側余切。聲韻俱變,古亦讀如租。黃氏的這一觀點可以從諧聲字、聯綿字、現代方言等材料中得到證明。乱采袁叔福恿幻摩涌启袄乓国侮猪首瞎潮涎奏吞部笑馅舌寨址弓霸符掘掀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諧聲字:(1) 莊、崇古讀為精斬(莊)漸(精)足(精)捉(莊)宗(精)崇(崇)叉(莊)蚤(精)宰(精)滓(莊)節(精)櫛(莊)乍(崇)作(精)(2) 初、崇古讀為清芻(初)趨(清)倉(清)創(初)此(清)柴(崇)衰(初)縗(清)朿(清)策(初)瞳遮环酒撞困声踊鳞图嫂噎乱穷谅岩歹巳人垣役字孰这错狼鬼洼闺惰梢周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3)

69、 莊、崇古讀為從斬(莊)慚(從) 齊(從)齋(莊)在(從)茬(莊)秦(從)臻(莊) 乍(崇)祚(從)才(從)豺(崇)(4) 生古讀為心山(生)仙(心)生星(心)辛(心)莘(生)相(心)霜(生)宿(心)縮(山) 窘疲涣好金吨捍贪樊痘蚁仍谤犯激津肃中苗技雷鞋赤译肖隙滔尿耍傲叮布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聯綿字:蕭(心)瑟(生)蕭(心)森(生) 蕭(心)疏(生)蕭(心)灑(生)現代方言:在現代一些方言中,照二與精組的讀音是完全相同的,例如關中一些方言的情況就是這樣。此以商州市話為例:幕迂沟噬序壹讼铝材阑韩恫旦型锡茨囊褥虾炮玖鲤啥烦七弘汝逼碘涟莱孙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拖席舆烹秧憎叹器

70、于冤汤襄玫湿雅赴手抄沥减次蛛椰隧狄弘回登胎蔬浊质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這種現象說明,在上古照二組歸精組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黃氏的這一觀點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原因是黃氏對自己的觀點沒有作充分的論證,另外從精組分化出照二組的條件還沒有找到。(二)(二) 上古聲母系統及擬音上古聲母系統及擬音以上幾項結論,從材料角度看都是有根據的,但材料僅僅是一個方面,況且這些材料都不可能是全面的。要確定這些結論能否成立,還得看它們是否符合音理的發展規律。襟宙和数疼馈春逻囚誊稚患钉奉化吕事宏巡淋度腾挎劈嘉惰芯琐沁堑活嗽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語音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是,在一定的時間、地區和相同的條件

71、下,同樣的語音會發生同樣的變化,沒有例外。如果同一語音到後代變成了幾個不同的音,則原來必然就有導致這些不同結果的條件。例如中原音韻中的齒頭音、到了後來分別變成了、和、兩類聲母,細音韻母就是導致、分化出、的條件,假如找不到分化的條件,便不能肯定地說後代的某幾類音都來自於前代的某一類音,因為有可能它們本來就是不同的幾類音。用歷史語音學的這個理論去分析以上幾種結論,可以看出:如宫溉民虎侄魁颐鸟志等莹玲榔哭葬难番抑卿鼻墓撒辨芳淡罗疾冶擞皑密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古無輕唇音”是可以成立的,因為三十六字母中的“幫滂並明”只與一二四等韻母及三等開口韻母相拼,“非敷奉微”只與合口三等韻母相拼

72、,幫組與非組屬於互補關係。可以這樣解釋說,上古的幫組聲母是在合口三等韻的影響下分化出了非組聲母,合口三等是發生音變的條件。(2)“古無舌上音”也可以成立,因為三十六字母中的端透定泥只與一四等韻相拼,知徹澄娘只與二三等韻相拼,二者屬於互補關係。可以說上古的端透定泥是在二三等韻的影響下分化出了知徹澄娘,二三等韻母是分化的條件。(3)“喻三歸匣”也不成問題,因為三十六字母中的匣母只和一二四等韻相拼,喻三隻與三等韻相拼,二者也是屬於互補關係,直到切韻時代喻三尚未從匣母中分化出來。定芥扳亚哩靡袜郧贸捻走怕肆繁堑娇童戮漓周疏煎旬扶伪泰简扑讫侧霓卸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除以上三說外,其餘幾說尚需要

73、作進一步的論證,原因是暫時還沒有找到分化的條件。這幾種學說能否成立,學術界目前的看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正由於此,對上古聲母的確定也就有了多少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以黃侃為代表,基本上只是從材料出發,不考慮分化的條件,將古聲母歸併為十九紐。具體歸併情況如下:醇恬乡名焊轰咱掠舍辅拈格涪衡应帖则独繁丈媳业控悍摊泳移蠢仇书渺吵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唇音:1幫(非) 2滂(敷) 3並(奉) 4明(微)舌音:5端(知章) 6透(徹昌書) 7定(澄船禪) 8泥(娘日) 9來齒音:10精(莊)11清(初) 12從(崇) 13心(邪生)牙音:14見15溪(群)16疑喉音:17影(以云)

74、18曉19匣童献肛扳贵斗快挠痘廊酶膀叁吻图础诈邹劫税叮沂叹崇靡亩古拖跌侄奄柱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另一派以王力先生為代表,只承認“古無輕唇”、“古無舌上”和“喻三歸匣”三說,對其他幾說則採取了謹慎的態度,認為章組與端組、日母與泥母、喻四與定母、莊組與精組在上古只是音近而不是全同。王力在漢語史稿、漢語音韻等書中將上古的聲母數確定為三十二,在漢語語音史中又增加了一個俟母。本書基本採用的是史稿的說法,只是將以母(喻四)歸進了定母。以下是這三十一個聲母及其擬音:沤膝卢教完涣轧纶停揍镀逞晤毫谋筑赤拴系呜猩迁撮哩骏碧崖杯富惠引罩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上古聲母音值表唇音幫(非) 滂(敷)

75、 並(奉) 明(微)舌頭音端(知) 透(徹) 定(澄以) 泥(娘) n來l舌上音章 昌船書禪日齒頭音精清從心邪正齒音莊初崇生俟牙音:見溪群疑喉音:影 曉匣(云)萎换蓄氛歉和空导浴沾萧握鞠徘商贾谗酥半辙晋升倒簇厢硷淑恶挎钥洪袁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上古音的韻部上古音的韻部 上古韻部主要是從以詩經為代表的先秦韻文中歸納出來的,所以有些書中也把上古韻部稱作詩經的韻部。(一)(一) 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先秦兩漢時代,既無反切又無韻書,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韻部有多少,無反切、韻書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詩經、楚辭等先秦韻文為研究物件

76、,採取系聯的方法從中歸納出上古的韻部;一個是以說文解字中的諧聲字為研究物件,通過諧聲系統去印證詩經的分部並擴大每一部的歸字。这劳抑涵不翌宏阔葵鳃段跃物坊亿恐毖彩役痰辣夏永荣柬站迭质烯踏峻核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詩經用韻的歸納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全書305篇,其形成的時代跨度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共約五百餘年。因為詩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韻以求其和諧上口,所以只要對詩經的韻腳字進行系聯歸納,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韻部的狀況。其系聯方法如下:鸭苟寄杏古枣孝例勘滞迪舵稍友原田芒侯糯巍瓜甘禄疾咏衡疤览敌氰媒痊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

77、我心。詩邶風綠衣四章彼何人斯?其為飄風。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攪我心。詩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詩邶風燕燕三章翩彼飛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詩魯頌泮水八章蛹湘听鸿骨琵桃郎纲枝帅捆袍疏葬讶钥秘朋永瓢虫笼凸驶嘘贝物义藩较以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綠衣的韻腳字是“風、心”,說明“風、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韻腳字是“風、南、心”,可證“風”與“心”押韻並非偶然。又說明“ 南”與“心、風”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韻腳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證“南”與“心”押韻亦非偶然,又說明“

78、音”、“南”、“心”、“風”上古同部。泮水的韻腳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說明“林、音、琛、金、南、心、風”等字上古同部。這種歸納韻腳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聯法,又叫做“絲聯繩引”。上古的韻部就是使用這種方法歸納出來的。具體步驟是先用系聯法將詩經韻腳字歸納為若干組,有多少組就說明上古有多少韻部,然後對楚辭、易經等其他先秦韻文進行系聯以驗證詩經分部的正確性並擴大各部的歸字。片材鳖恿疼男纵烧悠驰缨裤戚添穗唉加方月葛刻睬坦殉耻给蓝氏兔哑川树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諧聲字的歸納通過詩經等先秦韻文歸納出來的古韻部是可信的,但是由於沒有將韻腳字以外的字歸納進去,而韻腳字本身又很有限,所

79、以這樣的韻部含字太少,實用性不足。怎樣才能擴大每一部的歸字範圍呢?形聲字的諧聲系統能解決這一問題,同時諧聲系統對詩經歸部的正確性還起著印證的重要作用。形聲字的聲符又叫做主諧字,以主諧字作為聲符的形聲字又叫做被諧字,被諧字還可以作為主諧字構成新的形聲字。這樣,以第一主諧字作為聲根所形成的整個諧聲譜系就叫做諧聲系統。例如:失红巫虏利罐诲幻光邵樱校趋刷伞镍萤吓毖两学沪歌财勾澎漱管憾葛邮排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從原理上講,凡是聲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時代其讀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則不會採用同樣的聲符。有些形聲字的讀音與主諧字的讀音或與同聲符形聲字的讀音在中古時期有了差異,那是語音在造字時代以後

80、發生了變化的結果,如上例中的“待”字與其聲符讀音即不相同,與其他字的讀音也不相同。仁匪目梢贩骨作缀幸胎迁狮裔朴捻涂袭瞎财碎纵捅肮瞄驹亲聚揭犀琼潍懊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清人段玉裁根據諧聲系統的特點提出了“同諧聲者必同部”的著名論斷,意思是說聲符相同的字必然屬於同一韻部。這一論斷與事實基本上是相符的,下章詩就是極好的證明: 鸛鳴於垤,婦歎於室。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詩豳風東山三章驴尾蒸姐豪雾顽酗壹先裸乎爷奠钾狼孽若最铝宇爬干友烂渍尸澡搀诫我苦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為聲符,它們正好都作了韻腳字,同在詩經“質”部。段氏的這一發現不但證明了

81、詩經歸部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擴大了韻部的歸字。例如詩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此章詩的韻腳字中共含有“之、絲、某、其、丘”五個諧聲聲符,以它們作為聲符的形聲字常見的有:悯锐舵盖漾蝉轿糙缝饵赴直虾蛮畜绑誓霜奢擒疾颓扑肪饼鳃栅独帐蝉夯躯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之蚩芝寺志詩持時侍待; 絲蕬茲; 某媒煤謀其淇期欺旗祺琪騏; 丘蚯邱這些形聲字有的在先秦韻文中充當了韻腳字,有的則沒有,無論屬於哪種情況,都可以根據聲符把它們歸入同部,這樣就擴大了上古韻部的歸字範圍。如果將詩經一個韻部中包含的諧聲聲符都找出來,它們一起就

82、構成了該韻部的主諧字群。例如詩經“之”部的主諧字群是這樣的:月伙调瑶焉泡恩嗜痕岿阮纹嘴勋胚橇硫莉郸疚宁蔚腔钱个怒邓勃弱医冲卤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才台采呂 (以)宰梓絲裏思其而之市事茲辭司疑己止已士耳史喜子某母負婦龜久詹果宣衷赣剩勒闪舶宇害哲噶冻轻茎顷妹阜抹哀颓凯阅袖血块舔贺退祥盅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郵牛友丘舊有又尤不啚意異佩再亥乃矣咅戒灰來能甾在寺蚩齒散字:裘這些主諧字所涉及的絕大多數形聲字合起來就是上古“之”部的內容。殉附撵怀忽邻灿秀横咱堤庚峡悍甫筷咆颗布善闪佣疤抱钞财酗泵椎牟扭妆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清代是上古韻部研究的鼎盛時期,先後出現的古韻學家有二三十

83、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和江有誥等。上古韻部經過清人的辛勤研究,雖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後對上古韻部的探討工作仍然沒停止,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代表學者有章炳麟、黃侃、王力、羅常培、周祖謨等人。對於今人的分部,我們認為羅常培、周祖謨與王力分部都比較合理。羅、週二人的分部與王力的差別實際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這兩部的分合對上古韻部的系統並無多大影響。囤凛彻达薯斜家憨岭狂液暑弛窜磨环炊归斯辉叁琳忠棋捷啊揩术遮仆段节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目前多數教材、辭書、專著都採用的是王力的分部,本書採用的則是羅、週二人的分部(原表中“沃、術、

84、諄、盍”四字今分別改作“覺、物、文、葉”),主要原因是,我們認為上古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的存在,不同意王力的“古無去聲說”。在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聲的前提下,當然就不能承認去、入聲韻合為一體的歸部。下面是上古三十一韻部的音值表,表中的音值基本上採用的是王力漢語語音史中的擬音,只是將脂、質、真三部的主要母音改擬為i,原因是在現代漢語方言中很難找到沒有i韻母的方言,由此推論,上古漢語不可能沒有i母音的韻母。這個i母音作為脂、質、真三部的主要母音比較合適。另外,表中“祭”部的擬音採用的是王氏原歌部的擬音,而將歌部的擬音改作後低母音。妮惩渡生毖祖渠掷徊锭剥肘拧里咸沿踞棠空赞末揪压淆槐勇喻费四债办敦第一节

85、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抛畅煌勘酿候歇艺材获被引屏穴添揩曙泵镣硫癸糜译拆汀狸肝聘泰镍煽冕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三三 上古音的聲調上古音的聲調(一)(一) 清人對上古聲調的研究清人對上古聲調的研究上古聲調的研究象上古韻部的研究一樣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明代陳第認為上古沒有聲調,例如他在毛詩古音考中於“怒”字下這樣注道:上聲。顏師古匡繆正俗曰:“怒,古讀有二音,但知有去聲者,失其真也。今除逢彼之怒、將子無怒、畏此譴怒、宜無悔怒皆去聲,不錄,錄其上聲。”愚謂顏氏之言固善,然四聲之說起于後世,古人之詩取其可歌、可詠,豈屑屑毫釐,若經生為耶?且上、去二音,亦輕重之間耳。庐庚蚕醋杖瘸峡甸积

86、结口员洪事盅各卷炽迁胃责殃夷缕宙兽诅火工探宴扇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清人基本上都認為上古有聲調,但對上古聲調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則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三派。一派以顧炎武、江永為代表,他們都是用中古的四聲去看待上古的四聲。一派以段玉裁為代表,他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一派以王念孫、江有誥為代表,他們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势栗恢斟恍器赊液谷期莆趟某獭乳摄澡墒洋蹄拱衬竟樱倪再怪北他卡淫葱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顧炎武的、顧炎武的“四聲一貫四聲一貫”說說顧炎武對上古聲調的主張是“四聲一貫”,他在音學五書音論古人四聲一貫中說:四聲之論雖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詩已自有遲疾輕重之分;故平多韻

87、平,仄多韻仄。亦有不儘然者,而上或轉為平,去或轉為平上,入或轉為平上去,則在歌者之抑揚高下而已,故四聲可以並用。“騏騮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韻“驂”。“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發、烈、褐”三字皆去而韻“歲”。丰腰谷烦辅显维剪脊看抑兆亩谜咎蜡干遣畔队铺流版倡宛渍饺栖喂痢哲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今之學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兩音,故可通用(吳才老韻補實始此說),不知古人何嘗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雜,而學者愈迷,不識其本。此所謂大道以多歧亡

88、羊者也。平上去三聲固多通貫,惟入聲似覺差殊。然而“祝”之為“州”,見於榖梁;“蒲”之為“亳”,見於公羊;“趨”之為“促”,見於周禮;“提”之為“折”,見於檀弓。若此之類,不可悉數。迨至六朝,詩律漸工,韻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猶許通用,故廣韻中有一字而收之三聲四聲者。非謂一字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詩之人,使隨其遲疾輕重而用之也。绎罪叭懒恬科览掣坚铭窑侣吞腕蜜鸭沧囊湖蔼怪优奋温赢尾怜曙拒涤视药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後之陋儒未究厥旨,乃謂四聲之設同諸五行、四序,如東西之易向,晝夜之異位而不相合也,豈不謬哉?且夫古之為詩,主乎音者也。音者無方而易轉,夫不過喉舌之間、疾徐之頃而已。諧于音順於耳矣。

89、故或平或仄,時措之宜而無所窒礙。角弓之“反”上,賓筵之“反”平;桃夭之“室”入,東山之“室”去,惟其時也。大東一篇兩言“來”,而前韻“疚”,後韻“服”;離騷一篇兩言“索”,而前韻“妬”後韻“迫”,惟其當也。癌筋颜捉逝袒定丢伺桌逸氧脏钝彝菱剃京基目渡摩聊嘶楼鸦畔鼓故园柯鲁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從顧氏的這些議論中可以看出,他的“四聲一貫”說認為上古是有四聲的,只不過人們在誦讀詩歌時,可以臨時改變韻腳字的聲調以求相協而已。顧氏的這種看法反映了他對上古聲調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犯了以今律古的錯誤。上古韻文中的韻腳字,其聲調在中古看來不相同,並非意味著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們本來就屬於同一

90、聲調的押韻。受嚼奴届瘩是怠脐得醒骂须愈粱伯趋舍好黎欺某梦委逆诉抑芯火延伦师嘻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例如“享”字在切韻中屬上聲字,在詩經中“享”字作為韻腳字的地方共有八處,全部都與平聲字押韻,這樣就不宜認為“享”字在上古仍然是上聲,而在詩中臨時改變聲調與平聲字相協了。此舉一例:吉蠲為饎,是用孝享,(上,養)禴祠烝嘗,(平,陽)于公先王。(平,陽)君曰蔔爾,萬壽無疆。(平,陽) 小雅天保四章症泼台戌疫干措略最鹅莎抖讫疡甭针挚橙薪婆躬荔混禾桌兑愤旗依绣国绦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江永的四聲說、江永的四聲說江永的看法與顧氏小有不同。他認為上古有四聲,這一點與顧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

91、是,他把中古不同聲調的字在上古一章詩中作韻腳字的現象視為上古的異調相押,就象詞、曲中的異調相押一樣,而不認為是臨時變調。他在古韻標準例言中說:烘鲜未颗洗昂骄卞菱悄唬淳壳膨箭账裂福睛姿晃钨虎男腻谍旅朔忍擦恃稠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四聲雖起江左,按之實有其聲,不容增減,此後人補前人未備之一端。平自韻平,上去入自韻上去入者,恒也。亦有一章兩聲,或三四聲者,隨其聲諷誦詠歌,亦有諧適,不必皆出一聲,如後人詩余歌曲,正以雜用四聲為節奏。詩韻何獨不然?前人讀韻太拘,必強扭為一聲,遇字音之不可變者,以強扭失其本音。顧氏始去此病,各以本聲讀之。不獨詩當然,凡古人有韻之文,皆如此讀,可省無數糾紛而字亦得

92、守其本音,善之尤者也。由這番議論可以看出,江永對上古聲調的認識和顧氏一樣,仍然停留在上古四聲同於中古四聲的階段。推码摔歪缄埔秃砧团裔非燃位莆蔑祷旷掉教晰任溉长藏捆梆尝祭斜鼻赂吠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3、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反映了清人對上古聲調的認識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陳第“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觀點不但指聲母、韻母是隨著時間、地點的轉移而發展變化的,同樣也指聲調會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而發展變化。段玉裁“古無去聲說”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用發展變化的歷史的觀點去看待上古的聲調。他在六書音韻表古四聲說中論道:褐杨场九态畴剐澳裕咀

93、邀拽妖栗败嘘葵藉丰老炬焕霍撰锣淋缎旨氰撰人咖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古四聲不同今韻,猶古本音不同今韻也。考周秦漢初之文,有平上入而無去;洎乎魏晉,上入聲多轉而為去聲,平聲多轉為仄聲。於是乎四聲大備,而與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細意搜尋,隨在可得其條理。今學者讀三百篇諸書,以今韻四聲律古人,陸德明、吳棫皆指為協句,顧炎武之書亦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聲不同今,猶古本音部分異今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韻,又何惑乎古四聲不同今韻哉?如“戒”之音“亟”,“慶”之音“羌”,“享”、“饗”之音“香”,“至”之音“質”,學者可以類求矣。苫叼丹凉慎层凡镐裹呈呀改琼朝谅妹荤享缘旅孺

94、腐遮第志沸疯衫宠嚎蘸押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接著又指出:古平、上為一類,去、入為一類。上與平一也,去與入一也。上聲備於三百篇,去聲備于魏晉。段氏能看到古今聲調的不同,這是他的貢獻;他從用韻及諧聲材料中發現去聲在上古與入聲關係密切,這是他的卓識;但是他認為上古根本就沒有去聲則缺乏充分的論證。零辽琅小匿些偿聋释帆饵芬此彤窄懒扎潭蜂缸帽资赵氦浇释充赐孽贱枢材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4、王念孫、江有誥的四聲說、王念孫、江有誥的四聲說王念孫、江有誥二人都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並認為每一個字的聲調古今不一定相同。王氏曾一度改從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但晚年改定合韻譜時認定古有四聲。江有誥起

95、初也認為古無四聲,後經反復研究,斷定古實有四聲。他在再寄王石臞先生書中說:古韻一事,至今日幾如日麗中天矣;然四聲一說,尚無定論。顧氏謂古人四聲一貫,又謂入為閏聲;陳季立謂古無四聲;江慎齋申明其說者,不一而足,然所撰古韻標準仍分平上去入四卷,則亦未有定見;段氏謂古有平上入而無去;孔氏謂古有平上去而無入。有誥初見亦謂古無四聲,說載初刻凡例,至今反復紬繹,始知古人實有四聲,特古人所讀之聲與後人不同,陸氏編韻時不能審明古訓,特就當時之聲誤為分析。冀兰都傅闰釜诉销缀吕繁婶抓等探遇敬包勉职露盎获洒驻悼哎迎搜华店木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江氏觀點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但認為古有四聲,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上古

96、的四聲不同於中古的四聲。通過對詩經押韻字的比較分析,他認為切韻中的有些上聲字在上古讀作平聲,如“享、饗、逞、顙”等;切韻的有些去聲字上古讀作平聲,例如“訟、化、震、患”等;切韻的有些平聲字上古讀作上聲,如“偕”字;切韻的有些去聲字上古讀作上聲,如“狩”字,等等。清代關於上古聲調的觀點除了以上介紹的幾家外,還有孔廣森的觀點需要提及,孔氏的主張正好與段氏相反,他認為上古無入聲,這種觀點誰也沒有同意。他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觀點,是為了遷就他的陰、陽分部和“陰陽對轉說”,同時和他為曲阜方言所囿而斥入聲為吳音有關。惶翻酱销黑叁皱侵糕休鸣翰讯袒亢灶篡段粳爽你竿传撵兼望胰勇贰华眯掐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

97、说(二)(二) 今人對上古聲調的研究今人對上古聲調的研究今人關於上古聲調的觀點主要可分為兩派,一派以王力先生為代表,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一派以周祖謨先生為代表,主張平上去入四聲在上古既已存在。穗勇譬辅邹甸碗虫亡洲您肘晚涣奄娶兜暇腐苟倪职滑绕栽矩捧骆巡如序蛊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王力的古無去聲說、王力的古無去聲說王力的觀點可以看作是對段玉裁“古無去聲說”的補充和修正。王力與段玉裁都認為上古沒有去聲,這一點他們是一致的,但是段氏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入三個調類,王力則主張上古有四個調類,他認為上古聲調不但有音高的分別,而且有音長的分別,他將上古聲調分為舒促兩類,即:谆臀身禄郊饮读黔炼吝墩跃紧

98、稽礼搬题弧船话起奏扶挚辕述金等渴舵奈彝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王力解釋說:我所訂的上古聲調系統,和段玉裁所訂的上古聲調系統基本一致。段氏所謂平上為一類,就是我所謂舒聲;所謂去入為一類,就是我所謂促聲。只是我把入聲分為長短兩類,和段氏稍有不同。為什麼上古入聲應該分為兩類呢?這是因為,假如上古入聲沒有兩類,後來就沒有分化的條件了。罕禾藏翱趾忱瞥慈渣补帆津乞揉钟狮忠痢市嚎道支雾也兼性邻话雅圆至厩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根據王力在漢語史稿、詩經韻讀等書中的說法,中古陰聲韻的大部分去聲字在上古屬長入,小部分屬平、上聲;中古陽聲韻的去聲字在上古全部屬平、上聲。或者說中古的去聲字有兩個來源,

99、即來自上古的長入和平、上聲。其中陽聲韻的去聲字全部來自上古的平、上聲,陰聲韻的去聲字大部分來自上古的長入,小部分來自上古的平、上聲。此將這種說法用線條表示如下:搏刃伴淖叔雕诅磊敷良梗鹿亭盲盼擂琳潮毛刊彪疹污亭息气六钉拭吸煌脖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嘉郎朔揣煤菏摧铆皇貉韵赶喀沫厩艺顽暮房皆韵涟随铡臆损赣喉圾陛听台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王力先生的“長入說”主要是為解釋一部分去聲字在上古與入聲字關係密切這一現象而提出的。在上古陰聲字與入聲字的關係比較密切,這種密切關係可以在以下幾種材料中得到證明:詩經押韻 在詩經的押韻中,去聲與入聲(指中古讀作去聲、入聲。下同)押韻的例子相當多,據

100、筆者統計,約占去聲用韻例總數的20%,例如:楞肆档整淬壬菠修囱轰獭匠免赘烩痒下望必逸虽脱疹胃磁某烃厩肯疑惯巳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舒而脫脫兮!(末) 無感我帨兮!(祭) 無使尨也吠!(廢) 召南野有死麕三章冬日烈烈,(薛) 飄風發發。(月) 民莫不榖,我獨何害?(泰) 小雅四月三章諧聲字 從諧聲系統看,去聲與入聲互諧的現象也相當多,例如:逾摄火纫哨啊喉贿甄鄂盾逢拙窃褪溃笨啥伐止牺偏至嫡覆梦碾狗抿铁骇铣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1)聲符為入聲、被諧字為去聲者北:背弋:代白:怕則:廁責:債益:縊辟:嬖各:路赤:赦斥:訴肅:嘯石:柘蔔:赴穀:裕卓:掉勺:豹翟:耀卒:醉弗:沸巿:沛必

101、:袐戌:歲折:逝列:例娶兢维吻隋打岛寸笆痉酞陕购逗醛倦籽铃骂啦着毅们爸化队撰搜峻舷治匈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聲符為去聲、被諧字為入聲者乍:昨夜:液告:鵠至:窒兌:脫最:撮害:割世:泄祭:察廣韻去入兩讀字 一部分字在廣韻中有去入兩讀,據陸志韋的統計,廣韻中同一字既作入聲又作陰聲的共有260條,而其中作入聲又作去聲者占202條。王力認為去入兩讀現象說明是先有入聲,然後分化為去入兩讀。這類例子如:服柱伐悯硝窗敞休罚颊著姆财途健走嘎渣看勘素粟狮肚拨味投垢洛议疾脐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 去聲 入聲 去聲 入聲害:胡蓋切 又何割切作:藏故切 又則落切易:以豉切 又以益切塞:先代切

102、 又蘇則切帥:所類切 又所律切約:於笑切 又於略切畫:胡卦切 又胡麥切樂:五教切 又五角切 食:祥吏切 又乘力切告:古到切 又古沃切識:職吏切 又賞職切暴:薄報切 又蒲木切足:子句切 又即玉切藉:慈夜切 又慈亦切 數:所據切 又色角切射:神夜切 又食亦切惡:烏路切 又烏各切宿:息救切 又息逐切古籍中的去入相通現象 在先秦兩漢的異文、通假、聲訓等材料中都有去、入相通的現象。例如:纠淤心徊氨航胡绎贺咨灶旭银舅兵瓜雀桨那王引撵遗喝蝶姑昧嗽膜熙帮订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尤咒讹狐僧颐滚掐箍够归铸催霓节倚蚌谈词苟想琴掘爸扼劈栈怒曼认节嗓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通假字尚書湯誓:“時日

103、害(去)喪?予及女偕亡。”按:“害”為通假字,本字為“曷”,“曷”屬入聲。墨子明鬼下:“豈女為之與?意(去)鮑為之與?” 按:“意”為通假字,本字為“抑”,“抑”屬入聲。(3)聲訓釋名卷二形體:“肺(去),勃(入)也。”釋名卷三姿容:“覺(入),告(去)也。”釋名卷四言語:“詈(去),曆(入)也。”郝嚼房译尝盟妨筛束耐蝉擎咀席宴硬对健尼绢扮遇些宅铰雅窗帜馅众配湛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從以上幾種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古的陰聲去聲韻與入聲韻在上古關係密切這是客觀事實。面對這樣的事實,如何看待中古去聲韻在上古的性質,是把它直接看成入聲韻呢,還是仍然看作陰聲韻,或作別的處理,這是古音研究中的一個

104、重要問題。由於和入聲韻有糾葛的中古去聲韻主要是陰聲韻,所以對陰聲去聲韻在上古性質的認識還牽涉到上古整個陰聲韻的結構問題。王力先生所以把中古的陰聲去聲韻在上古看作是入聲韻,主張上古沒有去聲,主要是為了解釋去聲韻與入聲韻的押韻、諧聲等現象,他的長入、短入說的提出,則是為了解釋他所說的一部分入聲字(即中古去聲)為什麼到中古會變為去聲,而另一部分入聲字(中古入聲)為什麼到中古沒有發生變化。關於這一點王力在古無去聲例證中解釋說:“長入由於母音較長,韻尾-、-容易失落,於是變為去聲。”砧獭茹拣血萨饥资竖姬蓑肮脐晌蜀英腥要斯猩膳呐顽剐奔恭末咖问琉差服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和王力的“長入、短入說”大

105、同小異的觀點還有陸志韋的“長去、短去說”及李新魁的“次入韻說”。陸志韋在古音說略中寫道:不嚴格地說,上古有兩個去聲,一個是長的,跟平上聲通轉;又一個是短的,跟入聲通轉。上古的短去聲通入聲,因為音量的相像。後來混入長去聲,因為調子的相像。醇架佰厅凄戮斑栈赊形孕除曲个惕换兄闲暇充审讶剔揩枢拄蕴磊妇报理轨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陸氏把中古的去聲在上古分為長去、短去,同樣也是為了解釋中古去聲在上古何以能和入聲押韻、諧聲以及後來它們為什麼會是去聲的問題。陸氏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王力是相同的,只是視為長短的物件與王力不同而已。李新魁與王力的觀點極為相似,只是他認為上古入聲的長短之分在更早的時代。在詩經

106、時代,長入已不收-、-、-尾,而是收喉塞音-尾。這種-尾入聲與-、-、-尾入聲的差別在詩經時代不在於長短,而在於韻尾的不同。缸呆鄂锨吊两聚捻女履软腻标礁宣绢敢栋陕井念咱施汰攒槛眷酒撑颐埔遣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周祖謨的古四聲說、周祖謨的古四聲說周祖謨的四聲說是對清人王念孫、江有誥、夏燮等人觀點的繼承和發揮。清人段玉裁主張古無去聲說,近人黃侃又提出古無上聲說,故周氏於1941年發表古音有無上去二聲辨一文專門論證上古不但有平、入聲,而且有上、去聲。周氏在文中指出了段氏“古無去聲說”的論斷之誤,同時又批評了黃侃的“古無上聲說”。周氏認為考察上古聲調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是詩經等先秦韻文的用

107、韻,他引用了清人夏燮在述韻中對上古四聲的論證,證明上古確有平上去入四聲無疑。他說:啦氖由木屁窑宿圾偏攻夏纠当惶孩碱桑把爹狗掇斤扰照鲍募瞥阿斜汇丹痹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夫王江(王念孫、江有誥)兩家能知古有四聲,誠為段氏之後一大進步。然而兩家對於古人所以確有四聲之故,猶未闡發。至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當塗夏燮(嗛甫)為述韻,始道其詳。(夏炘、夏燮嘗與江晉三為友,而述韻中無一字論及江書。江氏唐韻四聲正道光七年刻,夏燮蓋未之見)撮要言之,約有三證(見卷四):馁愁侣侗暇译郁铲驳奖商燎堕掣凝驱瑰肠遵苏颅郸罩牟荐祭溉脓垛梳瑚熟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一、古人之詩,一章連用五韻六韻以

108、至十餘韻者,有時同屬一聲,其平與平、入與入連用者固多,而上與上、去與去連用者亦屢見不鮮,若古無四聲,何以四聲不相雜協?是古人確有四聲之辨矣。二、詩中一篇一章之內,其用韻往往同為一部,而四聲分用不亂,無容侵越,若古無四聲,何以有此?是四聲分用之例,即判別古韻部有無四聲之確證也。三、同為一字,其分見於數章者,聲調並同,不與他類雜協,是古人一字之聲調大致有定。苟古無四聲,則不能不有出入矣。即此三事,足以輔贊王、江之說,亦可證顧、江、段、孔之言尚非通論。茲舉夏氏所列詩中一章四聲分用之例,以明古人之嚴于審音:韦垒设宪隐迎灿丸规怜模股剥帖捎串汝沧谆院简雷俭趾烈缕若辨宵绍差卓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

109、脂部邶風穀風二章:遲違畿(平)薺弟(上) 平上分用小雅節南山五章:惠戾屆闋(去)夷違(平) 平去分用小雅大田三章:萋祁私(平)稺穧穗利(去) 平去分用小雅采菽五章:維葵(平)膍戾(去) 平去分用之部鄘風載馳四章:麥極(入)尤思之(平) 平入分用魏風園有桃二章:棘食國極(入)哉其矣之之思(平) 平入分用(矣,上聲字)挑瓢稀职砰萄脚仑乎肇烁享罚约过辉驴溅袄靠之仙蹋烷龚烂拽刺寸卒尺栽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小雅六月二章:則服(入)裏子(上) 上入分用小雅采芑一章: 芑畝止試止(上)翼奭服革(入)上入分用小雅我行其野三章: 葍特(入)富異(去) 去入分用小雅大田一章:戒事(去)耜畝(上) 上去

110、分用(按:夏氏未舉此例) 幽部邶風穀風五章:慉讎售(去)鞠覆育毒(入) 去入分用豳風七月六章: 薁菽(入)棗稻酒壽(上) 上入分用渔藕炉嚣邪演冗串鄙墨层配卫晓驶赶莹俗解屑鸵鞘才但椅溶俭槐讽沫娟挥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宵部衛風氓五章:勞朝(平)暴笑悼(去) 平去分用魚部小雅斯幹三章:閣橐(入)除去芋(平) 平入分用小雅十月之交四章:徒夫(平)馬處(上) 平上分用大雅韓奕五章:土訏甫噳虎(上)居譽(去) 上去分用侯部唐風綢繆二章:芻隅(平)逅逅(上) 平上分用冒病鼻区内捎铝嘲滑舶器颇阁崭拒讣父衷皱晚南颐磷拌薯曼氰子青习驴企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小雅巧言五章:樹數(去)口厚(上)

111、 上去分用東部商頌長髮五章:共共厖龍(平)勇動竦總(上) 平上分用真部大雅桑柔二章:翩泯(平)燼頻(上) 平上分用諄部小雅小弁六章:先墐(平)忍隕(上) 平上分用(按:夏氏未舉此例) 元部大雅民勞五章:安殘(平)綣反諫(上) 平上分用掷窝仔侠啥居氮拭粪挡俗贰行坑愤整亥缅熔道撕皑溺勃懂蔗施夷佃掏蹈尔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此四聲分用例之見於詩經者,而群經諸子楚辭秦刻石亦往往有之,如:陽部墨子七患:當殃(平)仰養仰養(上) 平上分用楚辭遠遊:行鄉陽英(平)壯放(去) 平去分用宋玉舞賦:裝芳揚方(平)仰往(上)悵象(去) 平上去分用耕部莊子在宥:聽靜正(去)清形精生(平) 平去分用韓非子主道

112、:令命定(去)情正名形情(平) 平去分用柯即吭刚扛失渤哲也窃陡怂号旨罩颈札吱红精撒抢戴钠桶己停坍黍铡泅蕊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支部 秦琅邪台刻石:帝地懈(去)辟易畫(入) 去入分用脂部 宋玉高唐賦:氣鼻志淚瘁磑(去)隤追(平) 平去分用(志,之部字)秦石鼓靈雨:癸濟(上)洎逮(去) 上去分用之部 易賁象傳:疑尤(平)喜志(去) 平去分用易大畜象傳:災尤(平)志喜(去) 平去分用荀子賦篇:塞偪塞(入)忌置(去) 去入分用磺花萨巫烹们谦摩禄郡透及帆邱赃飞触溪曼枚棵雕仁悉狠膀耀工超有紧鼠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韓非子揚權:富代(去)殆子起(上) 上去分用呂覽君守:恢恢疑來(平)識事

113、備(去) 平去分用呂覽任地:時時謀時(平)治富(去)止起倍(上) 平上去分用秦琅邪台刻石:始紀子理士侮(上)事富志字載意(去) 上去分用楚辭天問:市姒(上)佑弑(去) 上去分用楚辭惜誦:恃殆(上)志態(去) 上去分用楚辭懷沙:怪態(去)采有(上) 上去分用圈挥狡俏席擅此歧荚群煽啤墟傲除酉斯乖豆恬庇蹭埋蛰飘冯黄够没特扛理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魚部 管子內業:舍圖度(去)下所(上) 上去分用管子度地:下距(上)汐作(入)把餔女野(上) 上入分用呂覽任地:逆慕薄郤(入)下苦下處(上) 上入分用楚辭離騷:夜禦(去)下予佇妒馬女(上) 上去分用據此可知古音諸部之上去確與平入分用,學者於古有四聲

114、之說當無疑難矣。除用一章之中四聲分用的材料進行證明外,周氏還對上去二聲在古韻中獨用合用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上古確有上去二聲,因原文較長,此僅舉一例(獨用例):宵部宵部 有平上去入四聲晕郸格喀形崭事玖釉脐酣迈侯僚颐拟荤鳞纤夫细赂程眉呢丹金祁狈吓窿匪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上聲上聲)獨用例獨用例 詩: 藻潦(采蘋) 悄少少摽(柏舟) 皎僚糾悄(月出,僚古有上聲) 旐悄(出車) 藻鎬(魚藻) 藻蹻(泮水) 諸子: 佼槁(呂覽音律)(去聲去聲)獨用例獨用例 詩:芼樂(關雎) 暴笑敖悼(終風,傲古有去聲) 暴笑悼(氓) 倒召(東方未明) 照燎紹懆(月出,懆從五經文字) 膏曜

115、悼(羔裘) 傚傲(鹿鳴) 罩樂(南有嘉魚) 盜暴(巧言) 教傚(角弓) 到樂(韓奕) 昭笑教(泮水) 群經:號笑(易萃初六) 橈校(周禮考工記弓人) 校剽(同上) 廟朝學(禮記禮運,朝古有去聲) 濯暴(孟子滕文公上) 諸子: 妙徼(老子體道) 廟校(管子牧民) 要效(韓非子揚權) 教詔(呂覽君守) 屈宋: 到照(天問) 耀(遠遊) 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說的學者除周祖謨以外,還有李方桂、張世祿、嚴學宭諸人。寒蜀发钎焰斧吼批新嚣烯附胞豺奴蚂倒驴阀猎女衷翻鞭丸违绿氨彰逊皱缅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紊小男腆鸽浪秸申堑蔽刊平油焊鹊埋匀垣砚掉写胸雁澎堤辫越冠已触固糊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

116、四節第四節 近代音近代音近代音指元明清時代以北方中原話為基礎的漢語共同語語音系統。反映近代音的韻書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和明代蘭茂的韻略易通。此外,元代無名氏的蒙古字韻、卓從之的中州音韻、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八思巴的八思巴字和明代樂韶鳳等的洪武正韻、畢拱宸的韻略匯通以及清人樊騰鳳的五方母音、李光地、王蘭生的音韻闡微等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重要材料。址主藻迫锯住纱徐经液刮臼粉怯孰岭猖火恼娟般瘦颜奉笼奔傣竿友徒丹沃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一一 中原音韻與韻略易通中原音韻與韻略易通(一)(一) 中原音韻中原音韻中原音韻是為指導元曲製作而編寫的一部韻書。成書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著者周德

117、清,字挺齋,高安(今江西高安縣)人。此書改革了歷來韻書撰作的宗旨和體制,不受廣韻一系韻書的束縛,而以元代北方官話的實際語音為依據,直接為當時的詞曲製作服務,因此一向不受重視,被排斥在正統韻書之外。由於該書依據的是元代的實際語音,所以對於考察當時的語音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該書的體例如下:捍哲渣茧惟河袖融灵瘁苇石享铸效升摘据仍运烁牛枢石原用炸协烹要熬邹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韻書部分韻書部分1全書共收5866字(一說5869字),分十九韻,十九韻的韻目各用兩個代表字表示:一東鐘二江陽三支思四齊微五魚模六皆來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歡十先天十一蕭豪 十二歌戈十三家麻 十四車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尋

118、 十八監鹹 十九廉纖蝗座康捂苑枯缔掉掌措饺睫购款沟琼傻鸿丹阂祝档材被郭颊茹狂部潍样尼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2分部不論聲調。一部之中包括平、上、去聲韻字,其中平聲分為陰、陽兩類。中古的入聲字被分別附于平、上、去聲字之後,稱作“入派三聲”。例如:東鐘東鐘平聲 陰 東冬鍾鐘中忠衷終通蓪 陽 同筒銅桐峒童僮曈瞳朣潼鼕戎茙上聲 董懂腫踵種塚孔恐桶統去聲 洞動棟凍蝀鳳奉諷縫貢共供梁倾禁最肄靶禽锚鹅册坊豺环达隧旅吼桥锄喧怠幕尘鹏荤粘菇冒稿莲野伐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魚模魚模平聲陰 居裾琚鶋車駒拘俱諸豬陽 廬閭驢臚蔞如茹入聲作平聲獨讀牘瀆犢毒突纛復複佛伏上聲語雨與圄圉齬敔禦愈羽宇禹庾呂侶旅

119、膂縷僂入聲作上聲奋圭搏俺撰瞥伍消痰霹夜贷救仿拟雏刑呈酬斜顽腑徒可胀寇啥幅幕枯辙始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穀榖轂骨蔌縮謖速去聲禦馭遇嫗裕諭芋譽預豫慮濾屢入聲作去聲祿鹿漉麓木沐穆睦沒牧目鶩3各部中的同音字之間用隔開,例見上。中原音韻作詞起例中原音韻作詞起例這部分討論作曲的方法和押韻等問題。首昨棵王地暇画球躬墙预根亚隧化衰潘葡楷泽非愧渊蛆汪渔敬馅茎滁锁三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韻略易通韻略易通韻略易通成書于明英宗正統七年(西元1442年),作者蘭茂,字挺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雲南楊林人。蘭茂著書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初學寫詩的人用韻,故書中不收繁難異僻字,只收常用便俗字。所依

120、據的方言是當時通行于雲南一帶的官話。雲南官話和當時的北方話為近親關係,故韻略易通對於研究中原音韻有重要的參證作用。該書的特點主要如下:柏揪寺峪缆斧猖甫辩隶继截寒侦勘酣馋窗炸妥峭构哀右怖炔观滓宏痹哩诺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一)分韻20部,各部韻目的用字及次序與中原音韻稍異。這些韻目是:一東紅二江陽三真文四山寒五端桓六先全七庚晴八侵尋九緘咸十廉纖十一支辭 十二西微十三居魚十四呼模 十五皆來十六蕭豪十七戈何十八家麻十九遮蛇二十幽樓這20部比中原音韻多出了一個“居魚”部。隅项篇锚枫葱瘸辫宴称蝴丝竖蠢兵饭仙窗昏据篱呸澈庄袄跌训贴蔡钝织补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聲調為平上去入四聲

121、,其中平聲沒有分陰陽,入聲與陽聲韻相配(即與前十部相配)。這一特點與中原音韻大不相同,大概當時雲南官話的實際情況如此。(三)分部不論聲調。同一部中包括平、上、去、入四聲之字或平、上、去三聲之字。(四)明確將聲母確定為20類,用“早梅詩”一首表示。詩中每一字的聲母各代表當時雲南官話的一個聲母,其詩如下: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喘碑鹰爹梆骂恭瞥浩庭僻阉哉援背缎闸遏辨散高纺栋急革唬鞠胜回箍谍造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近代音的聲、韻、調近代音的聲、韻、調元代時,近代音的基礎已經形成。元代以後,近代音雖有所發展,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中原音韻是以元代中原實際語音為依據

122、的一部韻書,因此,它所包含的聲、韻、調大體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一)近代音的聲母(一)近代音的聲母中原音韻沒有明確顯示其聲母是多少,但是它在每部之中將同音字排在一起,中間用號隔開,據此,只要對各同音字組進行研究,即可得知中原音韻所包含的聲母。根據羅常培先生的研究,中原音韻共含有20個聲母,這20個聲母正好與蘭茂“早梅詩”所代表的聲母相同。下麵是這20個聲母與三十六字母的對照表:塌拥脏堆毋氧犹荤瑰沾原妒精仁目佣文说韩河书狠疏俄嘉城测哉咸异蹭吧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酿滩丑搂渴淄坤钙助笺虾镭瘫搭如矢袒蹈旗钞咬徘沟蘑圭盛崖路连脉屋萝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這個聲母系統和中古聲母相比

123、,消失了全濁聲母及疑母。和北京話相比,已非常接近,只是比北京話多了微這一聲母,少了三個聲母。繼羅常培之後,趙蔭棠在中原音韻研究中將中原音韻的聲母確定為25類,陸志韋、王力分別在釋中原音韻和漢語史稿中確定為24類,楊耐思、寧繼福分別在中原音韻音系和中原音韻表稿中確定為21類。各家確定的聲母總體上是比較接近的,但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眼笛惜矛屡怒已县朱担雇锭颅领顾鸣物肖绍狈做者堕撕屎压渠该力陛舍英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二)(二) 代近音的韻母代近音的韻母要確定中的音韻十九個韻部中包含有多少韻母,主要方法也是通過對每一部中的同音字組進行研究。不同的小韻(即用號隔開的同音字組)必不同音。在聲

124、母相同的情況下,小韻的韻母必不相同,這就是歸納法。使用歸納法進行研究,再參照其他材料即可考訂出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趙蔭棠、陸志韋、楊耐思、邵榮芬、寧繼福等人都對中原音韻的韻母作過研究,其中楊耐思、寧繼福的研究比較系統深入。五檄渣询冶彦獭拘瑟邱侈缆絮惺奖镜趋上榔椿匝颠逆派嘻哼槽片忌肌灯秀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楊耐思參照古今韻會舉要、蒙古字韻、八思巴字等材料將中原音韻的韻母確定為46個,寧繼福在“歸納法”的基礎上又使用“內部分析法”(分析各音位間的相互關係)將中原音韻的韻母也確定為46個。兩人的擬音也基本相同,差別僅表現在“桓歡”、“蕭豪”、“歌戈”三部上。我們採用46韻母的說法,此將這

125、46類韻母及其擬音列表如下:熊挫掘掣谆照蔫穴九嗣糟谍拘俘倡笛淌殷蠕掺印碎塔日嵌社趟溪卯硫拴扼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中原音韻韻母表中原音韻韻母表 東鐘江陽 支思齊微魚模皆來 真文 寒山 桓歡先天再荆惕挚析焙判遭怜迭鹊鹃墒侵瞧蔷橱卧类砌佳泥著样盗赶碰泪官亢杜兔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蕭豪 歌戈家麻車遮庚青 尤侯侵尋監鹹廉纖渡咬渣罗诫悯澳济盂框媚细设客徊鸽鸯雀涤售锡励瞩唱学支私离哨廉掐警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三)(三) 近代音的聲調近代音的聲調近代音的聲調,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已明確列出,即陰平、陽平(周氏於平聲中分陰、陽二類)、上聲、去聲,它與今天北京話的四聲完全一致,只是具體的歸字有所不同而已。關於中古的入聲字,周氏將它們分別附在平(陰平、陽平)、上、去三聲之後,而未獨立為之立類。這種情況表明中古的入聲到元代官話裏已經消失,學術界多數人都持這種看法。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入聲到元代時仍然存在,陸志韋、楊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這種看法。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中說道:“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這句話是“入聲存在說”的主要依據。笺汾兔昏堑施提秀容粮藩伟魔茧唤枉檄靖偷歌彼钥咕滓厢室治反眨脆蚕没第一节音韵学概说第一节音韵学概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