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章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7976329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第一章(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第一章中国文学史第一章第一章宋代文学背景v毛泽东沁园春雪:“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v宋 代 分 为 北 宋 (9601127) 、 南 宋(11271279)两个阶段,共计320年,前后跨度之长,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以后,仅次于两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共计409年)、超过了唐(618907年,共计290)、元(12061368年,共计162年)、明(13681644年,共计277年)、 清 (16441911年 , 共 计267年 ) v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南北朝互相抗争、对峙和各民族之间影响、融合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

2、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宋代文学承前启后,又具有鲜明的独特风貌,无论是总体成就还是各体文学的实绩而言,都足以与唐代文学先后辉映。现在人谈到各代文学特点的时候,都说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并称,足以说明宋代的文学成就了。 v词是宋代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它渊源于唐五代至两宋发展成全盛的局面。其实,宋代挺立文学之林不仅仅是词,其他的诸如诗歌、传奇等亦有十分大的成绩。宋代诗歌继承了唐诗的传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创造,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优秀诗人,形成了与唐诗显著不同的特色,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清代以后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v宋代散文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创新,

3、并以其显著的成就和重要特色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前代仅具雏形,到了宋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直接影响元代以至明清,因此后人又往往并称宋元话本、宋元戏曲。文学批评方面,不仅著述繁富,其内容和形式也都能扩大和深化前代的积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一 政治背景v在政治方面,为了分散大臣的权力,中央实行中书省与枢密院共掌权力,宰相是行政首脑,枢密使是军事长官,地位仅次于中枢省与枢密院的三司是财政方面的负责人。中央设立御史台和谏院,控制言路,弹劾大臣,最后的裁决权归皇帝。 v在对外政策上,由于宋代的统治者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防备内容的政变上,所以采取“守内虚外”的指导思想,

4、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侵扰,基本上是处于守势。v在经济方面,宋初就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了支度给用外,其余都全部上缴到中央,使各州无留财。另一方面,同前代许多王朝一样,为了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巩固政权,宋朝廷采取了招集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特别是用租佃制取代人身依附关系很强的部曲典客制,提到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v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步繁荣以来,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有名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能说明宋代商业繁荣的景象。 v采取上述方针政策的结果,一是军事的虚弱,宋代开国之初,为了收复燕、云两州,先后采取两次军事行动(979年、986

5、年),但是不仅没有收复两州,而且外患频仍,辽、西夏、金和蒙元相继骚扰、蚕食、吞并宋地。宋辽之争,使得慨叹国耻国难、表现爱国精神的作品也就不断涌现出来,这是宋代以前文学所没有的现象。二,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从而使得商品交换关系空前活跃,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许多大都市更加繁华,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有力地促进了歌词、话本、戏曲等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的兴盛和发展。 v同时,为了防边而不得增加大量的军费,为了绥靖甚至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而被迫支出数以十万计的岁赐、岁币、岁贡,为了维持皇室的奢靡生活和官员的优厚俸禄又需要花费更大量的钱物,政

6、府便千方百计地向广大劳动人民榨取钱物,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数不胜数;宋代准许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的情况严重,加上残酷的地租剥削,也有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v在这一背景下,宋代文学作品中反映阶级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内容,比前代丰富深刻的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愈演愈烈,使得许多有识见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深感危机的严重,他们迫切要求改革,不仅见诸行动,而且奋笔为文,或与保守的官僚进行斗争,或与皇帝进献谏言,为求说理明晰,文字风格就必须便艰涩险怪为平易畅达。两宋期间之所以出现众多气势充沛、说理透辟、文字流畅的政论散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二 优待文人v因为宋代的皇帝削弱武将的权力,几乎所有的重要官职都是用

7、文官来担任,所以宋代非常尊重知识和优待知识分子、十分重视文教事业建设。在整个宋代,最高统治者始终执行“重文轻武”、“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 v政策:v首先是大大增加制举考试的人数,并以皇帝特恩的名义取士,由皇帝亲自召见考试合格的人,甚至由皇帝亲临殿试,录取合格的士子。这些都是前代从未有过的网络、笼络人才的特殊措施。 v其次,政府兴办培养人才的学校,京师学校皆隶属于国子监,以国子学和太学最为重要。1044年以后,又兴办大量的州学县学。受此影响和鼓励,私人讲学的书院也纷纷建立,比如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嵩阳等。这些书院培养出不少的人才。 v再次,给士大,夫知识分子很高的政治待遇和优厚的俸禄。

8、通过科举考试,大量的文人进入政府的中枢机构,文人掌政成为宋代政治的一个特色。政府给予文官的俸禄和赏赐,是前代无法比拟的。文革期间批判“学而优则仕”,宋代就是对“学而优则仕”的首倡者。v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也是投入当量的钱物和精力。北宋初年就兴建了崇文院收藏图书,搜罗的大量的图书。私人也开始著录图书,收藏图书,出现了几种非常重要的书目: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这些书目对研究古代的学术和书籍都非常重要。政府出面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大型的图书,这些图书涉及到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后代的图书编纂树立了典范。v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各

9、种类型的私人著述大量涌现;由于印刷术的突飞猛进和出版商人的出现,这些著述能得到广泛的流传,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研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v学而优能仕,仕则能得到很高的待遇和俸禄,这就促使人们奋发读书,以求考中,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庞大起来。因为俸禄丰厚,许多士大夫家里蓄养歌伎舞女,享受声色之乐,于是最适宜反映他们留恋光景、富贵绮靡的艳体歌词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文化事业的繁荣,从总体上来看,更使宋代的知识分子在学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超过前代,因此许多作家能熟练地运用古书中的成语典故,不管是叙事、抒情、议论,都能作到笔之所至,曲随人意。 v历代文人相轻的陋习在宋代知识分子当中似乎比较淡,人有所长,便交

10、口称赞,对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僚也是这样,对政见不和的朋友、官僚也是这样。而如果文学主张不同、审美情趣各异,一般都是通过文章来展开辩论,从理论进行辩难,很少进行人身攻击、大兴文字狱等。宋代的文字狱只有“乌台诗案”这一次。v在这种文学氛围中,唐代知识分子之间那种座主与门生的密切关系,到了宋代被文学集团、文人群体所代替,如北宋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南宋的永嘉四灵(赵师秀灵秀、徐照灵晖、翁卷灵舒、徐玑灵渊)、江湖诗人(姜夔、刘过、刘克庄等人)等就是这样的文人集团。另外还有许多诗社、词社,都是在文学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成或十分紧密或相对松散的群体,对文艺创作进行认真的交

11、流、切磋和探讨。在同一文学团体中,也不强求一律,例如苏门四学士风格就差别很大。三 重视统系v宋代十分重视“统系”,学术思想活跃、思辨能力空前发展。在政治上强调“正统”,在思想上强调“道统”,在文学上则强调“文统”。 v宋人正统观念反映在文学上,与忧患意识、爱国精神以及与由此而产生的兴利除弊的政治愿望和政治要求交织融合,密不可分。宋代文学(特别是诗文)在艳情之外尤其偏重于议论、说理,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宋代整理了国家机器,也需要一个哲学体系来为它服务,理学就是为了满足这个需要而产生的理论系统。 v宋代理学家特别强调道统,总是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其后朱熹又以周敦颐和二程上接孟轲,自己则上接周、程。

12、在这一统系之中,韩愈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宋代理学家从道统上继承韩愈,而宋代的文学家则从文统上继承韩愈。这种文统观念是从宋初散文的复古运动发端,由理论而充实、完成于创作实践的。在诗词的创作中,一样存在着统系观念。 韩愈周敦颐程颢朱熹v在思想领域中影响文学创作的还有儒释道三教融合。首先,宋代理学本身就是吸收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因素而形成的,不过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吸取的相对较少,而陆九渊等心学家的佛禅色彩更为浓厚而已。许多文学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喜欢将佛道二教的内容和典故。如王安石用佛道二教的典故来说明当前的情事;苏轼在诗文中大量运用佛老的语言事典;黄庭坚诗歌中多用佛教语;范承大承袭了江西诗派的习气,是

13、宋代黄庭坚以后用佛语最多的诗人;辛弃疾也是用佛典的行家。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而且宋代佛教僧人写诗词的也不少,如九僧、惠洪等。 v佛禅还对诗歌批评有巨大的影响。陆游、杨万里等人曾用佛教术语评论诗歌写作,最典型的例子是严羽的沧浪诗话,基本上就是以禅喻诗。 四 民族融合v两宋时期,汉族与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政权同时存在,他们在军事上对立、抗衡,在文化上则互相影响,互相影响。辽、金的风俗逐渐汉化,文学也是以汉文文学为主流,使用其本民族文字的作品本来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在著名作家中,汉族同样占多数,少数本民族作家(包括两朝的最高统治者)的作品也大都使用汉文,在艺术上接受汉文学的传统,取法于汉族的作家作品。v虽然在南北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中,是主要是南方影响北方,但是少数民族也作出了一定的成绩,象元好问,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超迈同时的群流,不仅是少数民族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v元好文论诗三首其三:“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出了从君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