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课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7972702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拜耳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拜耳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拜耳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拜耳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拜耳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拜耳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拜耳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关于水稻病害关于水稻病害水稻病害是指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侵染水稻致病和非侵染性生理病害。水稻病害是指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侵染水稻致病和非侵染性生理病害。我国正式记载的水稻上的病原菌达我国正式记载的水稻上的病原菌达70余种,其中真菌病约余种,其中真菌病约50种、细菌病种、细菌病4种、种、病毒病病毒病8种、线虫病种、线虫病10种。种。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稻纹枯病普遍发生;水稻穗期病害如稻曲病稻粒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稻纹枯病普遍发生;水稻穗期病害如稻曲病稻粒黑粉病近年在各地发生较重;白叶枯病有重起之势。黑粉病近年在各地发生较重;白叶枯病有重起

2、之势。水稻病害水稻病害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线虫病如水稻干尖线虫线虫病如水稻干尖线虫病毒性病害如水稻普矮病病毒性病害如水稻普矮病生理性烂秧生理性烂秧赤枯病赤枯病有不良气候引起的各种有不良气候引起的各种秧田秧田本田本田水稻主要病害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稻瘟病(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水稻白叶枯病及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及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烂秧水稻烂秧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及其它病毒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及其它病毒病稻曲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稻粒

3、黑粉病等水稻胡麻斑病水稻胡麻斑病一、稻瘟病一、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流行年份一般减产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严重的达40%-50%。稻瘟病的主要类型及症状稻瘟病的主要类型及症状苗瘟是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引起,病苗基苗瘟是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引起,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叶瘟叶瘟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期至拔节期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病斑常因天气

4、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分为盛发。病斑常因天气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类型。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类型。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节位上。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颍上。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颍上。稻瘟病病原菌稻瘟病病原菌病原菌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的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稻梨孢Pyricularia oryaeCav.,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的稻卵孢球腔菌Magnap

5、orthe grisea(Hebert)Barrnov.,在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6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渐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病原菌的侵染循环病原菌的侵染循环1.越冬与初侵染源: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越冬与初侵染源: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翌年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

6、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2.病菌侵染过程: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病菌侵染过程: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生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形细胞直接侵入。细胞或长形细胞直接侵入。3.潜育期: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潜育期: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为47d,穗颈瘟为,穗颈瘟为

7、1014d,枝梗瘟为,枝梗瘟为712d,节瘟为,节瘟为730d。4.传播: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传播: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稻瘟病的发病因素稻瘟病的发病因素水稻的抗病性: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水滴易滚落,病水稻的抗病性: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水滴易滚落,病菌的附着量相对较少。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菌的附着量相对较少。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气象因素:在有菌源、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气象因素:在有菌源、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导因子。其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生

8、与发展的主导因子。其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20203030,尤其在,尤其在24242828,阴雨天多,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相对湿度保持在90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低于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低于8585,病害则受抑制。,病害则受抑制。栽培管理:以肥水管理最为重要。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会导致稻株栽培管理:以肥水管理最为重要。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会导致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时稻株恋青披叶,硅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时稻株

9、恋青披叶,硅质化细胞数量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另外,过多施用磷、钾肥对质化细胞数量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另外,过多施用磷、钾肥对病害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病害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病。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病。稻瘟病的防治稻瘟病的防治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加强水、肥管理加强水、肥管理配方施肥,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配方施肥,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主要药剂:主要药剂:75%三环唑三环唑WP、2%加收

10、米加收米AL、50%稻瘟酞稻瘟酞WP、40%富士富士1号号WP、40%稻瘟净稻瘟净EC、40%克瘟散克瘟散EC等都用于稻等都用于稻瘟病的防治。瘟病的防治。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施用。叶温要连防发病初期施用。叶温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进行防治。和齐穗期是进行防治。二、水稻纹枯病二、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症状水稻纹枯病症状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主要危害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

11、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各部位的症状见图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各部位的症状见图和图和图。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至灰白色蜘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至灰白色蜘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图图),菌丝与菌核相连。后期在病部还可见白,菌丝与菌核相连。后期在病部还可见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水稻纹枯病病原的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水稻纹枯病病原的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菌Rh

12、izoctonia solaniKuhn,有性世代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有性世代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的瓜亡革菌属的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mk。1、形态: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形态: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8-12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见图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见图。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一般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一般1

13、-5mm。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见图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见图。2.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15科近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54科科210种植物。种植物。重要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高粱、粟、黍、豆重要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和甘薯等。类、花生、甘蔗和甘薯等。3.生理分化: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生理分化:用菌

14、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个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水稻纹枯病菌为AG1。水稻纹枯病侵染循环水稻纹枯病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菌核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萌上越冬。菌核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发长出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潜育期少则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潜育期少则13d,多则,多则35d。一般在分

15、蘖盛期至孕穗期,主要在株、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主要在株、丛间横向扩展丛间横向扩展(水平扩展水平扩展),导致病株,导致病株(丛丛)率增加。孕穗后期至蜡熟前期,病部由率增加。孕穗后期至蜡熟前期,病部由稻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稻株下部向上部蔓延(垂直扩展垂直扩展),病情,病情严重度增加。严重度增加。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后,也可随水流飘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后,也可随水流飘浮附着于稻株基部,萌发后进行再侵染。浮附着于稻株基部,萌发后进行再侵染。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1.菌源数量:菌源数量大发病重。菌源数量:菌源数量大发病重。2.气候条件:温度气候条件:温度22,湿度达,湿度达90%以上,开始

16、发病,最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适温度28-32,湿度,湿度96%以上,湿度在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病菌的生长发育。3.水肥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水肥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4.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品种发病重。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防治1.清除菌源:打捞菌核,避免稻草还田,稻草垫栏肥须充分腐熟后施清除菌源:打捞菌核,避免稻草还田,稻草垫栏

17、肥须充分腐熟后施用。用。2.水肥运筹:合理排灌,以水控病;水肥运筹:合理排灌,以水控病;NPK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结合。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一般在分蘖末,丛发病率达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一般在分蘖末,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孕穗,或拔节孕穗期丛发病率达期丛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进行药剂防治,可选药剂如下:的田块需进行药剂防治,可选药剂如下:井冈霉素井冈霉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纹枯利可湿性粉剂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三、水稻白叶枯病三、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

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害,1950年我国首先在南年我国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后在各稻区京郊区发现,后在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发生普遍,危害严和华南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重,1970-1980年代发生较年代发生较重,重,1990年代逐渐缓和,年代逐渐缓和,近年在部分稻区有抬头的近年在部分稻区有抬头的趋势。趋势。水稻白叶枯病症状水稻白叶枯病症状粳稻叶部症状粳稻叶部症状籼稻叶部症状籼稻叶部症状1.病株2.病叶前期3.病叶(粳稻)4.病叶(籼稻)5.病部菌胶6.病原细菌水稻白叶枯病症状水稻白叶枯病症状

19、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见图1之2),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粳稻,见图1之3)或直线状(籼稻,见图1之4)。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见图1之3-5)。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

20、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此类症状国外称“Kresek”。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病原菌: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病原菌: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Xanthomanas oryzae pv.oryzal (Ishiyama)Dye),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两端钝圆,大小1-2mx0.8-1m,有一根极有一根极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色,

21、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噬菌体: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就有噬菌噬菌体: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就有噬菌体存在,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病菌有相应的体存在,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病菌有相应的专化性和稳定性。寄生于白叶枯病菌的噬菌专化性和稳定性。寄生于白叶枯病菌的噬菌体,在其形态、物理形状、血清学特性和寄体,在其形态、物理形状、血清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区分不同类主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区分不同类型。噬菌体可用于带病种子的检测,根据其型。噬菌体可用于带病种子的检测,根据其在一定场所的消长动态,也可应用于病害发在一定场所的消长动态,也可应用于病害发生趋势的预测。生趋势的预测。病原

22、细菌病原细菌噬菌体噬菌体水稻白叶枯病的侵染循环水稻白叶枯病的侵染循环越冬与初侵染源越冬与初侵染源病稻草和稻桩病稻草和稻桩带菌谷种带菌谷种再生稻及自生稻株再生稻及自生稻株杂草及其他植物杂草及其他植物传播和侵染传播和侵染越冬病菌随流水传播到秧苗。从叶越冬病菌随流水传播到秧苗。从叶片的水孔、伤口或茎基和根部的伤片的水孔、伤口或茎基和根部的伤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侵入。侵入。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因素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因素1.水稻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型品水稻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型品种比阔叶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在分蘖末期后抗

23、病力逐种比阔叶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在分蘖末期后抗病力逐渐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渐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2.气候条件:发病最适温度气候条件:发病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以上,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3.栽培管理: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串栽培管理: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过多灌、漫灌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害发生。过迟,有利于病害发生。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选用抗病良种:选用适合当地抗病丰

24、产型品种。选用抗病良种:选用适合当地抗病丰产型品种。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的方法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的方法80%“402”200倍液浸种倍液浸种48-72小时。小时。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倍液浸种48-72小时。小时。农用链霉素农用链霉素200单位浸种单位浸种24小时。小时。加强栽培管理: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加强栽培管理: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

25、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叶枯净可湿性粉剂;50%代森铵水剂;代森铵水剂;40%胶硫铜水剂。胶硫铜水剂。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条斑,生出很多很小的珠状深密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见左图1)。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

26、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病原物为水稻条斑黄单胞杆菌病原物为水稻条斑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cola ),菌体杆菌体杆状状,单生单生,偶或成对偶或成对,但不成链,极生鞭毛但不成链,极生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非专化性致病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非专化性致病力十分明显力十分明显,未发现对不同品种有专化性的生理小种分化,寄主植物除水稻未发现对不同品种有专化性的生理小种分化,寄主植物除水稻以外以外,尚有多种野生稻尚有多种野生稻,李氏禾。该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李氏禾。该菌与水稻白叶

27、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遗传性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故该菌应作为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遗传性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故该菌应作为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发病因素:气候条件中高温、高湿,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粳稻较籼稻、发病因素:气候条件中高温、高湿,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粳稻较籼稻、糯稻抗病,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糯稻抗病,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病。病害循环:病害循环:防治:严格实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药剂防治:严格实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药剂防治采用种子消毒,秧田、本田施药防治。防

28、治采用种子消毒,秧田、本田施药防治。白叶枯与细菌性条斑病症状比较白叶枯与细菌性条斑病症状比较项目项目白叶枯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条斑病发病部位发病部位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任何部位任何部位病斑形状病斑形状条斑条斑纤细条斑纤细条斑病斑大小病斑大小条斑长可达叶基,宽达条斑长可达叶基,宽达整个叶片整个叶片3-5mm0.5-1mm3-5mm0.5-1mm病斑颜色病斑颜色灰白色灰白色( (籼稻籼稻) )黄白色黄白色( (粳稻粳稻) )黄褐色至枯白色黄褐色至枯白色迎光透视病斑迎光透视病斑不透明不透明半透明半透明菌脓颜色、形态菌脓颜色、形态蜜黄色、珠状蜜黄色、珠状深蜜黄色、露珠状深蜜黄色、露

29、珠状菌脓大小菌脓大小较大较大较小较小菌脓数量菌脓数量较少较少较多较多水稻细条病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水稻细条病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传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菌脓可借风、雨、露等传播后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把该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2)选用抗(耐)病杂交稻,如桂31901,青华矮6号,双桂36,宁粳15号,珍桂矮1号,秋桂11,双朝25,广优,梅优,三培占

30、1号,冀粳15号,博优等。(3)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五、水稻胡麻斑病五、水稻胡麻斑病症状:从苗期到收获期都可发病,病菌可危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以叶片症状:从苗期到收获期都可发病,病菌可危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以叶片发生最普遍。发生最普遍。病叶症状病叶症状:产生椭圆或长形褐色病斑产生椭圆或长形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病斑边缘明显,外围常有黄色晕圈外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后期病斑中央灰黄色或灰白色。中央灰黄色或灰白色。穗颈、枝梗受害症状穗颈、枝梗受害症状:颈后病部呈深褐色,变色部较长,最长可达厘米。颈后病部呈深褐色,变色部较长,最长可达厘米。谷粒受

31、害症状谷粒受害症状:病斑灰黑色,可扩展至整个谷粒病斑灰黑色,可扩展至整个谷粒病原菌:病原物无性态为稻平脐蠕孢霉(病原菌:病原物无性态为稻平脐蠕孢霉(Bipolaris oryzae),有性世态为),有性世态为宫部旋孢腔菌,此菌的自然寄主有水稻、看麦娘、黍、稗等。宫部旋孢腔菌,此菌的自然寄主有水稻、看麦娘、黍、稗等。发病因素:土壤贫瘠、保水差的砂质田和通气性不良呈酸性的泥炭土,易发发病因素:土壤贫瘠、保水差的砂质田和通气性不良呈酸性的泥炭土,易发病,缺氮、钾及硅、镁、锰等到元素的田块易发病,苗期和抽穗前后易感病。病,缺氮、钾及硅、镁、锰等到元素的田块易发病,苗期和抽穗前后易感病。病害循环:见下页

32、。病害循环:见下页。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科学用水。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科学用水。药剂防治参照稻瘟病。药剂防治参照稻瘟病。水稻胡麻斑病症状、病原菌及其循环水稻胡麻斑病症状、病原菌及其循环六、水稻恶苗病病原及侵染循环六、水稻恶苗病病原及侵染循环症状:症状:1.1.健苗健苗 2. 2.病苗病苗 3. 3.病株后期及其病部放大病株后期及其病部放大病原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病原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 ,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为主。有性世代为为主。

33、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fujikuroi, 寄主范围广,病菌可侵染玉米、大麦、甘蔗、高寄主范围广,病菌可侵染玉米、大麦、甘蔗、高梁等梁等4.4.分生孢子梗及小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小型分生孢子 5. 5.大、小型分生孢子大、小型分生孢子 6. 6.大型分生孢子梗大型分生孢子梗 7. 7.子囊孢子子囊孢子 8. 8.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及子囊孢子 9. 9.子囊壳子囊壳 水稻恶苗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发病因素:发病因素:气候条件:土温气候条件:土温3035最适合发病。最适合发病。品种抗性:品种间抗性有一定差异,尚未发现免疫品种。品种抗性:品种间抗性有一定差异,尚未发现

34、免疫品种。栽培管理:栽插受伤过重的秧苗、栽插过深或栽插过夜的栽培管理:栽插受伤过重的秧苗、栽插过深或栽插过夜的秧苗,发病较重。秧苗,发病较重。病害循环:病害循环:防治:防治:选用无病种子选用无病种子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施保克施保克25%EC南方南方:3000x-2000x,北方:,北方:4000x-3000x浸浸种种处理病草处理病草拔除病株拔除病株水稻主要病毒病水稻主要病毒病病名致病特征传毒方式普通矮缩病叶片上有黄白色虚线状条点 叶蝉传(能经卵传)黄叶病叶片黄化,叶鞘仍为绿色 叶蝉传条纹叶枯病叶片上有黄白色条纹,心叶常有褪绿条纹 飞虱传(能经卵传)且捻曲下垂黑条矮缩病叶背、叶鞘和秆上有蜡白色至

35、黑褐色条状突起飞虱传黄萎病叶片、叶鞘均匀黄化,叶片宽而柔软叶蝉传草状矮缩病叶片淡绿,窄而刚叶蝉传簇矮病外观颇似矮缩病株,但叶片无虚线状条点,叶蝉传常在节上生枝,簇生小叶锯齿叶矮缩病叶尖旋转,叶缘有缺刻,叶片叶鞘上有白色脉肿飞虱传橙叶病叶片橙黄色,叶尖纵卷,常易早期枯死叶蝉传东格鲁病颇似黄叶病,但株型不松散,矮缩叶蝉传瘤矮病叶背和叶鞘上有淡白色至淡黄绿色小瘤状突起叶蝉传建湖,建湖,20022002七、水稻条纹叶枯病七、水稻条纹叶枯病条纹叶枯病大田危害条纹叶枯病大田危害洪泽,洪泽,2002.102002.10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如何发生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如何发生的?麦子成熟收获,灰飞虱迁至水稻秧田和

36、早移栽的本田,传播条纹叶枯病,造成为害。带毒的灰飞虱若虫在麦田,绿肥或杂草上越冬。于3/中4/中羽化并产卵一越冬寄主。秧田的病株可通过移栽直接进入本田。灰飞虱的若虫和卵也可随移栽进入大田,进一步传病,造成为害。病害在大田进一步发展,造成为害。水稻成熟收获,灰飞虱迁至麦田及田边和冬闲田等场所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灰飞虱是怎样传毒的?灰飞虱是怎样传毒的?得毒后,病毒需在虫体内经一定的循回期,然后才有传毒能力。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为710天,平均为8.3天。 灰飞虱可终身带毒,并经卵传递至下一代。健康虫子在罹病植株上一般吸毒15分钟(甚至更短) 即 可 得 毒病毒侵染后,在稻株内经1317天的潜

37、育期显症。随着重复侵染。病情进一步发展、加重。条纹叶枯病大田后期为害状灰飞虱通过刺吸健康稻株传毒。其传毒时间很短,一般为1030分钟,最短为3分即可。 综防策略:综防策略:农业防治为基础,选用抗病品种为关键,“控虫防病”为重点。农业防治农业防治:适当推迟播栽期,推广轻型栽培(稻、麦套种技术除外)。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治麦田,压基数;锐劲特5%SC喷雾或DDVP毒土撒施。药剂浸种,争主动;锐劲特5%FS:10-15ml/kg种子。治秧田,保大田;锐劲特5%SC:50ml/mu或者和其它速效性的药剂混用。治大田前期,保大田后期。锐劲特5%SC:50ml/mu或者和其它速效性的药剂混用。条纹叶枯病防治技

38、术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1)稻曲病菌是由真菌(子囊菌)引起的水稻穗期病害,稻曲病菌是由真菌(子囊菌)引起的水稻穗期病害,由由M.C.Cooke1878年在印度首次发现年在印度首次发现;世界各稻区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均有发生,最近最近20年的稻曲病大发生年的稻曲病大发生:国外国外1980年缅甸大流行年缅甸大流行;1992年在印度大流行年在印度大流行;1997年在美国路易安那州爆发年在美国路易安那州爆发;国内国内1982年湖南稻曲病大发生年湖南稻曲病大发生,发病面积达发病面积达1000万亩万亩,04年年1014万亩万亩1984年辽宁稻曲病大发生年辽宁稻曲病大发生,发

39、病面积超过发病面积超过300万亩万亩,96年年495万亩万亩80年代云南发生面积年代云南发生面积9万亩万亩,91年年90万亩万亩,93年年195万亩万亩八、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八、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八、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八、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稻曲病色素稻曲病色素C9H607C9H607有毒有毒稻曲病对老鼠有毒性稻曲病对老鼠有毒性, ,引起心脏引起心脏, ,肾脏病变肾脏病变稻曲病病粒喂兔稻曲病病粒喂兔, ,鸡鸡35-4835-48天可引起死亡或内脏病变天可引起死亡或内脏病变每克体重每克体重0.14-0.170.14-0.17粒喂猪可引起死胎粒喂猪可引起死胎, ,干尸胎或畸形胎干尸胎或畸形胎稻曲病发

40、病后一般减产稻曲病发病后一般减产5-10%5-10%稻曲病对粳稻的危害程度高于籼稻稻曲病对粳稻的危害程度高于籼稻稻曲病单穗病粒数与空瘪率稻曲病单穗病粒数与空瘪率, ,千粒重及损失相千粒重及损失相关显著关显著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2)稻曲病的流行规律稻曲病的流行规律从水稻始穗期至破口期接种均或成功从水稻始穗期至破口期接种均或成功, ,特别是孕穗末特别是孕穗末期及破口期发病率可高达期及破口期发病率可高达50.8%50.8%及及36.6%;36.6%;但抽穗后接但抽穗后接种一般不发病种一般不发病; ;稻曲病菌的最适萌发温度为稻曲病菌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5-3025-30度度, ,最适最

41、适PHPH值为值为5-85-8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孕穗至破口期的雨量密切相关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孕穗至破口期的雨量密切相关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施氮量密切相关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施氮量密切相关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显著相关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显著相关, ,抗性趋势为抗性趋势为: :早熟早熟中熟中熟晚数晚数常规中籼稻常规中籼稻杂交中粳杂交中粳中熟中粳中熟中粳单季晚稻单季晚稻迟熟中粳迟熟中粳杂交杂交晚粳晚粳杂交籼稻杂交籼稻超级稻超级稻柱头外露率低柱头外露率低柱头外露率高柱头外露率高稻曲病发病初期症状稻曲病稻曲病Ustilaginoideavirens稻曲稻曲病中病中后期后期症状症状稻曲病的农业防治稻曲病的

42、农业防治选用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施肥 稻曲病的药剂防治稻曲病的药剂防治水稻分蘖末期(抽穗前水稻分蘖末期(抽穗前5-7天)进行防治,如遇低温连天)进行防治,如遇低温连阴雨则需在破口期进行第二次防治阴雨则需在破口期进行第二次防治主要防治药剂有:主要防治药剂有:三唑类杀菌剂,如三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等,其三唑类杀菌剂,如三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等,其特点是防效较好,同时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特点是防效较好,同时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井岗霉素,对稻曲病有一定的防效,同时可兼治纹井岗霉素,对稻曲病有一定的防效,同时可兼治纹枯病枯病一些有机锡,有机铜杀菌剂,如络氨铜、氧化亚铜、一些有机锡,有机铜杀菌剂,如络氨铜、氧化亚铜、奔乙锡、琥珀胶肥酸铜等,它对稻曲病防效好,但抽奔乙锡、琥珀胶肥酸铜等,它对稻曲病防效好,但抽穗期以后使用易发生药害穗期以后使用易发生药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