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7961156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0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教案1.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1)形式一: =2R;形式二: ; ; ;(角到边的转换)形式三: , , ;(边到角的转换)形式四: ;(求三角形的面积) (2)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唯一解) 2)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3)若给出 那么解的个数为:若 ,则无解;若 ,则一解;若 ,则两解; 2余弦定理:txjy(1)形式一: , ,形式二: , , ,(角到边的转换) (2)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唯一解) 2)、已知两边和它们得

2、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唯一解)【精典范例】【例 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 ABC 的形状: (1)若 a2tanB=b2tanA; (2)b2sin2C + c2sin2B=2bccosBcosC;解(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 (2RsinA)2 = (2RsinB)2 2sinAcosA=2sinBcosBsin2A=sin2B 2cos(A + B)sin(A B)=0 A + B=90o 或 A B=0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由正弦定理得 2Bsin2C=sinBsinCcosBcosC sinBsinC0, sinBB 即 cos(B + C)=0, B +

3、 C=90o,A=90o,故ABC 是直角三角形.【例 2】3ABC 中已知A=30cosB=2sinB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设 D 是ABC 外接圆直径 BE 与 AC 的交点,且 AB=2求: 的值【例 3】 在 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b、c,且()求 的值;()若 ,求 bc 的最大值.【解】()() ,又 且仅当 b=c= 时,bc= ,故 bc 的最大值是 .【追踪训练】1、在ABC 中,a10,B=60,C=45,则 c 等于 ( ) A B C D 2、在ABC 中,a ,b ,B45,则 A 等于 () A30 B60 C60或 120D 30或 1

4、50 3、在ABC 中,a12,b13,C60,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是( ) A无解 B一解 C二解 D不能确定 4、在ABC 中,已知 ,则角 A 为() A B C D 或 5、在ABC 中,若 ,则ABC 的形状是()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6、在ABC 中,已知 ,那么ABC 一定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正三角形 7、在ABC 中,周长为 7.5cm,且 sinA:sinB:sinC4:5:6,下列结论: 其中成立的个数是 ( ) A0 个 B1 个 C2 个 D3 个 8、在ABC中, , ,A30,则ABC面积

5、为( ) A B C 或 D 或 9、已知ABC 的面积为 ,且 ,则A 等于 ( ) A30B30或 150C60D60或 120 10、已知ABC 的三边长 ,则ABC 的面积为 ( ) A B C D、在ABC 中,若 ,则ABC 是 ( ) A有一内角为 30的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有一内角为 30的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2.数列 1、数列 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前 n 项和 2、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概念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 d表示。 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6、 1定义法:若 2等差中项:若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等差数列 的首项是 ,公差是 ,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 。 说明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1 2. 说明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等差中项如果 , , 成等差数列,那么 叫做 与的等差中项。即: 或 等差数列的性质 1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 是等差数列的第 项, 是等差数列的第 项,且 ,公差为 ,则有 2对于等差数列 ,若 ,则 。 3若数列 是等差数列, 是其前 n 项的和, ,那么 , , 成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概念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

7、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 )。 等比中项如果是的等比中项,那么 ,即 。 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1 定义法:若 2等比中项法:若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的首项是 ,公比是 ,则等比数列的通项为 。 3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等比数列的性质 1等比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 是等比数列的第 项, 是等差数列的第 项,且 ,公比为 ,则有 3对于等比数列 ,若 ,则 4若数列 是等比数列, 是其前 n 项的和, ,那么 , , 成等比数列。 4、数列前 n 项和(1)重要公式: ; ;(2)等差数列中,(3)等比

8、数列中, (4)裂项求和: ;【追踪训练】 2、已知 为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 ,则已知 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 ,平方和为 ,求这 个数. 4、已知 为等差数列, ,则 5、已知 为等比数列, ,则 6、已知 为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 ,求、已知下列数列 的前 项和 ,分别求它们的通项公式 . ; 、数列 中, ,求 ,并归纳出、数列 中, . 是数列中的第几项? 为何值时, 有最小值?并求最小值.3.不等式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称性: (2)传递性:(2)同加性:若 (3)同乘性:若 若如何比较两个实数 (代数式)的大小作差法,其具体解题步骤可归纳为:第一步:作差并化简,其目标

9、应是 n 个因式之积或完全平方式或常数的形式;第二步:判断差值与零的大小关系,必要时须进行讨论;第三步:得出结论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用具体不等式比较好理解) 将二次项系数化为“+”:A= 0(或 0)(a0) 计算判别式 ,分析不等式的解的情况:. 0 时,求根,. =0 时,求根 ,. 0 时,方程无解, 写出解集.设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 ,则不等式的解的各种情况如下表:二次函数(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有两相异实根有两相等实根无实根 R1、已知二次不等式 的解集为 ,求关于 的不等式 的解集. 2、若关于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空集,求 的取值范围.追

10、踪训练 1、设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二次不等式 的解集为 ,求关于 的不等式的解集. 3、若关于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空集,求 的取值范围.三、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四、简单的线性规划典型例题:求 z=3x+5y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 x、y 满足约束条件解: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从图示可知,直线 3x+5y=t 在经过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公共区域内的点时,以经过点(-2,-1) 的直线所对应的 t 最小,以经过点( )的直线所对应的 t 最大.所以 zmin=3(-2)+(-1)=-ax=3 +5 =14五、基本不等式 1重要不等式:如果 2基本不等式:如果

11、 a,b 是正数,那么 我们称 的算术平均数,称 的几何平均数(注意: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 a,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 a,b 都是正数。)不等式应用:(1) .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即若a,bR,且abM,M为定值,则ab ,等号当且仅当 ab 时成立.(简记为:和为定值积最大) (2).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即若 a,bR,且 abP,P 为定值,则 ab2 ,等号当且仅当 ab 时成立.(简记为:积为定值和最小)典型例题:例 1(1) 若 x0,求 的最小值;(2)若 x0,求 的最大值.

12、点拨本题(1)x0 和 =36两个前提条件;(2)中x0,可以用-x0 来转化.解 1) 因为 x0 由基本不等式得 ,当且仅当 即 x= 时,有最小值为 12. (2)因为 x0, 所以 -x0, 由基本不等式得:所以 .当且仅当 即 x=- 时, 取得最大-12.例 2 将一块边长为 的正方形铁皮,剪去四个角(四个全等的正方形) ,作成一个无盖的铁盒,要使其容积最大,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最大容积是多少?解:设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则其容积为当且仅当 即 时取“=”即当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时,铁盒的容积为【追踪训练】 3、已知函数 ,满足 , ,那么的取值范围是、解不等式:(1) ;(2)6、 画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7、已知 x、y 满足不等式 ,求 z=3x+y 的最小值。(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 求证(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若 x0,y0,且 ,求 xy 的最小值 10、求 (x5)的最小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