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7950784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5.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四猪的主要传染病(1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猪的主要传染病【项目四项目四】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猪主要传染病做出初步诊断 并提出初步防治措施。2、熟练猪瘟、巴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技能。 技技 能能 目目 标标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学习指南猪丹毒猪丹毒猪气喘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萎缩性

2、鼻炎猪梭菌性肠炎猪梭菌性肠炎猪增生性肠炎猪增生性肠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猪 痘痘 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痢疾猪痢疾猪猪 瘟瘟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感冒猪水疱病猪水疱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圆环病毒感染猪圆环病毒感染本项目小结本项目小结子项目 一子项目 三子项目 五子项目 七子项目 九子项目 十一子项目 十三子项目 十五子项目 十七子项目 十八子项目 十六子项目 十四子项目 十二子项目 四子项目 八子项目 六子项目 十子项目 二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

3、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一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俗称“打火印”; 慢性型则主要以关节炎为特点,有时也表现为赘生性心内膜炎。本病流行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并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一、病 原 猪丹毒杆菌又称为红斑丹毒丝菌,为丹毒杆菌属,革兰染色阳性,兼性厌氧。在急性病例组织的直接涂片或培养物中,本菌细长,呈直或稍弯的杆状,单在、成对或小丛存在。该菌无芽孢和荚膜,无鞭毛

4、不能运动。显微镜观察血清培养基上的菌落,可分为光滑(S)型、粗糙(R)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I)型三种类型。本菌对不良环境有相当的抵抗力,能抗干燥,湿热敏感。一般的消毒剂和热(60,15 min)可将其杀死,但在0.5%石炭酸中抵抗力强,故可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从污染病料中分离病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易感动物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主要发生于猪。以312个月龄的猪最为易感。 2、传染源 病猪、带菌猪和其他带菌畜禽是本病的传染来源。病猪或带菌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大量的病菌,污

5、染饲料、饮水、用具以及土壤等。 3、传播途径 其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使该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4、流行特点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多发,多呈散发和地方流行性;但在某些气温偏高且四季气温变化不大的地区,发病无季节性。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1、急性型 急性型主要呈败血症变化。突然发病,一头或几头猪突然死亡。病猪体温高达4243,精神不振,步行不稳,全身皮肤尤其是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耳部等皮肤较薄处出现不规则的鲜红斑块,常为特征性的方形或菱形,初为淡红色,渐渐变为

6、浅紫红色或暗紫色,指压褪色,停止按压则又恢复。有时后肢麻痹,呼吸困难,寒颤绝食,多数12 d死亡,或转为慢性。 2、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猪丹毒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特征,所以又叫疹块型猪丹毒。病初精神不振,食欲降低,体温升高,便秘,呕吐。12 d后,在背部、胸颈和四肢等处皮肤出现方形、圆形或菱形的疹块,初坚硬后变为红色,突出于皮肤表面,中间苍白,界限明显,有时许多小疹块合并成大疹块。病程约68 d,疹块颜色渐退,形成干痈,脱落而自愈,或转为慢性型和败血型。 3、慢性型 慢性型一般由上述两型转化而来,也有原发性的。慢性型猪丹毒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四肢关节肿胀热痛,行走困难,跛行。有时发生心内膜炎,消瘦,贫

7、血,喜卧,呼吸和心脏机能障碍,咳嗽,呼吸困难,生长发育不良,体质虚弱,常因心肌麻痹而突然死亡。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体表皮肤出现相当多的疹块体表皮肤出现相当多的疹块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慢性猪丹毒:呈多发性关节炎,不能站立呈犬坐状慢性猪丹毒:呈多发性关节炎,不能站立呈犬坐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慢性猪丹毒:病猪表现皮肤坏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

8、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 1、急性型 急性病例以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皮肤表面弥漫性出血而形成疹块为特征。胃黏膜充血、出血,胃底黏膜脱落,小肠黏膜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半部有出血性炎症。脾充血肿大,樱桃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淋巴结充血,肿大和点状出血。肝充血,红棕色。肾淤血肿胀,严重者呈蓝紫色,纵切皮质有点状出血。 2、亚急性型 亚急性病猪耳、颈、背、腹、四肢等处的皮肤上产生许多疹块,与周围皮肤界限明显,由于皮肤肿胀压迫血管,使疹块中央变为苍白色,周围绕有一圈红晕。 3、慢性型 慢性型病例主要为增生性、非化脓性关节炎,常发生在腕关节、肘关节、跗关节和

9、膝关节。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粘稠或带红色。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心内膜炎主要发生在二尖瓣,瓣膜上附有大片血栓性赘生物,菜花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l急性猪丹毒:右脾肿大、充血,左正常对照急性猪丹毒:右脾肿大、充血,左正常对照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慢性型猪丹毒:心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慢性型猪丹毒:心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慢性型猪丹

10、毒:关节内增生物慢性型猪丹毒:关节内增生物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青霉素治疗有效,一般可以初步诊断。但在流行初期,往往呈急性败血症变化、无特征性临床症状,需做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2、细菌学诊断 从活的病猪耳静脉或疹块边缘采集血液样品,或采集病死猪心、肝、脾、肾和关节滑液以及心内膜赘生物等制片,染色镜检,同时可以用血清培养基培养后镜检和进行生化鉴定后确诊。 3、血清学诊断 血清培养凝集试验方法检出率很高,而且快速。荧光抗体检查法也是猪丹毒快速检疫的方法之一。

11、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六、防治六、防治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保持圈舍干燥、卫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于新购进的猪致少隔离30 d。定期注射猪丹毒菌苗。目前市售主要有猪丹毒弱毒菌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加强集市、屠宰和交通检疫。发现病情立即封锁疫点,及时隔离治疗,对污染的环境及用具彻底消毒。 2、治疗 青霉素治疗该病特效,其次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都可用于治疗。不能停药过早,否则容易复发或转为慢性。 3、妥善处理畜禽尸体,全场彻底消毒 尸体和内脏有显著猪丹毒病变者作工业用;有轻微

12、病变者,肉尸、内脏高温处理后出场,脂肪用于炼制,猪皮消毒后出场,血液工业用。死亡猪要化制,彻底消毒,防止病原菌扩散。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二 猪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猪的不同临床类型多种疾病的总称。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等。 猪链球菌病是世界各国常见的猪传染病,危害严重。近年来猪型链球菌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并且出现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例,已成为我国当前一种新的人畜共患重要病原菌。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

13、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一、病原一、病原 链球菌(Streptococcus)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人和动物呼吸道、肠道、生殖道等处的常在菌。单个细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多个呈链状或成对排列,菌链长短不一,不形成芽胞,一般无鞭毛(D群某些菌株除外),有的菌株在血液、腹水、组织涂片中可见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多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4条件下在腐烂的尸体中可存活6周,湿热敏感,60 30 min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阳光直射2 h死亡。对常用的消毒药如2%石炭酸、0.1%新洁尔灭等较敏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14、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马属动物、牛、羊、鸡、兔、水貂等动物和人均可感染,但自然条件下猪最易感,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易感,其中以仔猪、架子猪的发病率最高。 2、传染源 病猪和病愈后带菌猪为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唾液、尿液、血液、脓汁等,未经严格处理的尸体、内脏、肉类及废弃物,是散布本病的主要原因。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是直接传播,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伤口等途径感染发病,病猪与健康猪接触,或由病猪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器物等可引起猪只的大批发病而造成流行。 4、流行特点 季节性不明显,但以夏、秋季节多发,特别是潮湿闷热天气。呈散发

15、或地方流行性。但在新疫区,多呈急性爆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较短,自然感染潜伏期多为13 d,长的可达6 d以上。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程可分为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和淋巴脓肿四个类型。 1、急性败血型 病原为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及类马链球菌,D群、L群链球菌也能引发本病。本型以仔猪发病较多,架子猪次之。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往往不见症状而死亡或仅停食12顿,体温升高(4142以上),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液体,腹下有紫红斑,突然倒地死亡。急性病

16、例,病程约24 d,常精神沉郁,体温4142,高热稽留,震颤,食欲废绝,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少数在发病后期皮肤(耳尖、四肢末端、腹下)有出血斑点。有的病猪出现共济失调、磨牙、空嚼或昏睡等神经症状。病程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常在25 d内死亡,死前天然孔流出暗红色血液,病死率达80%90%。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脑膜脑炎型 主要由C群链球菌所引起,多见于哺乳或断奶仔猪,也可发生于较大的猪,哺乳仔猪发病常与母猪带菌有关。 病猪体温升高,不食,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很快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后肢摇摆不稳,盲目运动或

17、转圈运动,空嚼、磨牙,继而后肢麻痹,侧卧于地,四肢不断划动,经12 d死亡,最急性的几小时内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关节炎型,生长不良,关节肿胀。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3、慢性型(关节炎型) 多由急性败血型转变而来的多发性关节炎。病猪体温时高时低,精神、食欲时好时坏,主要表现为一肢或多肢关节肿痛,高度跛行,甚至不能站立,严重者后肢瘫痪。病程较长,可达23周,病猪因心力衰竭、麻痹而死亡,或逐渐好转而恢复。 4、淋巴结脓肿型 主要由E群链球菌引起,以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为特征。多见于架子猪,发病率低。病猪脓肿破溃后,脓汁污染

18、饲料、饮水、环境,带菌猪扁桃体容易分离本菌,尤为病愈猪带菌可达半年之久。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常见,其次为咽部、耳下和颈部淋巴结。可见局部隆起,触诊坚硬,有热有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甚至呼吸,直至脓肿成熟,可自行破溃而自愈。病程35周,一般不引起死亡。 此外,C、D、E、L群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经呼吸道感染,引起肺炎或胸膜肺炎,经生殖道感染则引起不育和流产。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呈现出血性败血症和浆膜炎变化为主。死亡猪只尸僵较缓,血液凝固不良,急性死亡猪只天然孔有暗红色血液流出

19、,在颈、胸、腹下及四肢末端等处皮肤呈现紫红色出血斑或出血点。喉头、气管充血,常见大量泡沫样分泌物。黏膜、浆膜下出血。肺充血,间质水肿,体积增大,表面有出血点,有时可见纤维素渗出物附着。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充血或出血。心包积液呈淡黄色,心内膜有出血斑点,有的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心肌柔软,色淡似煮肉样。病程稍长者可见纤维素性胸膜炎。多数病例脾瘀血肿大,柔软易脆裂,有时周边可见黑红色梗死区。肾脏多为轻度肿大,充血和出血。膀胱黏膜充血或点状出血。胃和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脑膜脑炎型 脑膜充血

20、、出血,脑切面可见白质和灰质均有小出血点。心包、胸腔、腹腔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炎症。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充血或出血。肺、胆囊、胃壁、头颈水肿,肠系膜胶冻样水肿。 3、关节炎型 关节炎病猪见关节肿大、关节炎,切开关节有黄色渗出液。有时一些跛部损伤,引起关节化脓,关节内形成纤维性脓性物质。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因此必须结合流行规律及其特点,典型症状以及病理剖检变化,对诊断本病才具有实际意义。 1、临床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结合死后血液暗红凝固不良、心内外膜出血、脾肿大有黑色

21、梗死灶等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 2、微生物学诊断 根据不同病型采取不同的病料,病猪的肝、脾、肺、血液、淋巴结、脑、关节囊液及胸、腹腔积液等均可。 3、血清学诊断 目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免疫荧光抗体技术、SPA协同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和ELISA等。其中ELISA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等优点,对于本病诊断、检疫和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实用价值。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治六、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2、定期预防接种 3、及时治疗 注意尽早、足量用药和耐药性的问题。猪链球菌病多为急性型,而且对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容易

22、产生耐药性,因此必须早期用药,药量要足,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一般来说,青霉素、阿莫西林等都可选用,阿莫西林敏感性更高一些。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三子项目三 猪气喘病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或猪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本病遍布全球,特别是现代集约化养殖的猪场,发病率高,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

23、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一、病原一、病原 猪气喘病的病原为猪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呈多形性的微生物,有球状、环状、点状、杆状和两极状,革兰氏染色阴性,不易着色,姬姆萨或瑞氏染色良好。兼性厌氧,能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可用含水解乳蛋白、酵母浸出液和猪血清的液体培养基分离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在含5%10% CO2的湿润条件下培养10 d左右,可见到圆形、边缘整齐的针尖或露珠样菌落,但不呈“煎荷包蛋”状,而猪鼻支原体则呈典型的“煎荷包蛋样”。 猪肺炎支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外界环境中存活不超过36 h,病肺组织块内的病原体在-15可保

24、存45 d。常用的化学消毒药均能将其杀灭。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自然感染病例仅发生于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其中以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最易感,其次是妊娠后期的母猪和哺乳母猪,育肥猪发病较少。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场发生本病主要是由于引进带菌猪所致,仔猪常从带菌母猪感染。 3、传播途径 呼吸道是本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随病猪咳嗽、气喘和喷嚏的分泌物排出体外,形成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猪。 4、流行特点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没

25、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见。猪场首次发生本病常呈爆发性流行,多呈急性经过,症状重,病死率高。在老疫区猪场多为慢性或隐性经过,症状不明显,病死率低。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116 d。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 1、急性型 常见于新发支原体肺炎的猪群。病初精神不振,呼吸加快,不愿走动。继之出现剧喘,腹式呼吸,呈犬坐姿势,时发痉挛性咳嗽。食欲减退,日渐消瘦。体温一般正常,有继发感染则体温升高。病程约12周,病猪常因窒息而死,死亡率高。耐过猪常转为慢性。 2、慢性型 多数病例一开

26、始就取慢性经过,少数病例由急性转变而来。症状为长时间咳嗽,夜间、清晨、运动时及进食后最为明显,严重的可发生痉挛性咳嗽。症状随饲养管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病猪体温不高,但消瘦,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低。病程长达23个月,有的甚至在半年以上,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病猪易发生继发感染,造成猪群死亡率增加。 3、隐性型 病猪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或偶见个别猪轻度咳嗽和气喘,生长发育一般正常,只有剖检或X射线检查时才能发现肺炎病变。隐性型病猪在老疫区猪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往往被忽视而成为危险的传染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四、病理

27、变化四、病理变化 剖检时,病变主要在肺脏、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肺脏病变主要见于心叶、尖叶、中间叶和膈叶的前缘。两侧肺病变大致对称,病变呈间质性肺炎变化,病变区与正常区界限明显。病变部分切面湿润、平滑、呈半透明状,似肉样,称“肉变”。严重病例,可见病变部颜色加深,半透明状不明显,称“胰变”或“虾肉样变”。如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切面湿润稍外翻,边缘有时见到轻度充血。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慢性干咳,生长受阻,发育

28、迟缓,死亡率低,反复发作等症状,以及肺脏的病变区和正常区界限明显等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2、物理学诊断 X射线检查对慢性和隐性感染的病猪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检查时,病猪在肺野内侧区和心膈角区呈现不规则的云絮状渗出性阴影,阴影密度中等,边缘模糊。病期不同,病变阴影表现各有差异。 3、血清学诊断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血清学诊断也取得一定进展,如ELISA、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都有助于本病的快速诊断。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治六、防治 1、平时饲养管理措施 2、免疫接种 3、药物防治 猪肺炎支原体对土霉素、泰

29、妙菌素、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利高霉素(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以1:2的比例混合)和卡那霉素等有较高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四子项目四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和亚急性病例以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慢性病例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 自1957年发现以来,本病已广泛存在于世界所有养猪国家,特别是对现代集约化养猪危害更大,已经成为影响养猪业发展的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

30、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病一、病 原原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成员,是革兰氏染色阴性、具有荚膜的小球杆菌。人工培养具有多形性。本菌兼性厌氧。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可分两个生物型,培养需要NAD的生物I型,培养不需NAD的生物II型。生物I型菌株毒力强,生物II型菌株毒力弱。目前生物I型又分为12个血清型,生物II型分为2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为多血清型感染,其中以生物I型中的血清7型为主。各血清型间缺乏交叉免疫性,给本病的免疫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易被常用消毒

31、剂和热杀灭,一般60 15 20 min即可灭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猪是其高度专一宿主。各种年龄猪均易感,68周龄之后的猪多发。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一种呼吸道寄生菌,主要存在于病猪和带菌猪的肺部和扁桃体,最急性和急性期还在血液和鼻液中大量存在。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带菌猪和健康猪的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咳嗽、喷嚏喷出的飞沫进行传播。污染的器具、饲养人员的衣物、小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也可能传播此病。人工受精不会

32、传播本病。 4、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季节性,但以秋冬气候恶劣的季节为多。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根据免疫状态、环境条件、感染程度和病程可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种。 1、最急性型 猪群中一头或几头突然发病,并可在无明显症状下死亡,随后,疫情发展很快,病猪体温升高达41.5以上,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血性泡沫样分泌物,鼻端、耳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绀,可于2436 h内死亡,死亡率高。新生仔猪多为急性败血症死亡。 2、急性型 往往

33、在同一猪舍或不同猪舍的许多猪发病,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体温可达40.541,呼吸困难和咳嗽严重,有时张口呼吸,心血管系统衰竭。鼻端、耳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绀。转归取决于肺脏病变的面积以及治疗情况。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常由急性转化而来,病猪不爱活动,喜卧,体温不升高或略有升高,有一过性或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料肉比降低。慢性感染猪群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但可能被支原体、细菌性、病毒性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病情恶化。个别猪可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以及不同部位的脓肿。首次爆发可导致母猪流产。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四、病

34、理变化 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系统。肺炎病变呈双侧性,并多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与正常组织界限分明。 1、最急性型 最急性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中充满血性泡沫状液体,肺炎坏死区色暗,硬固,不出现纤维素性胸膜炎。 2、急性型 急性期死亡的猪可见明显的泛发性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并有败血症变化,肺脏暗红色,肿胀充实,肺脏切面呈紫红色肝样变,喉头充满血性液体。随着病程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脏和胸膜粘连难以分离。 3、慢性型 慢性病例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常见膈叶上有大小不同的坏死结节,周围形成厚的结缔组织包囊,并在其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与胸壁、心包或者

35、肺叶间粘连。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流行病学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微生物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病原学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 临床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急性爆发期易于诊断。剖检时可发现明显的带有胸膜炎的肺部病变特征。慢性感染病例可见肺脏有硬的、界线分明的囊肿,同时伴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2、微生物学诊断 细菌学检查对本病的防治及减少其潜在的经济损失是极为重要的。 3、血清学诊断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很多,有荧光抗体、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ELISA等。目前国际公认的方法

36、是改良补体结合试验。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治六、防治 1、预防 (1)实行全进全出,提早断奶,隔离饲养。 (2)认真做好综合防治,搞好猪场环境和舍内卫生。加强消毒,消除发病诱因和应激因素。搞好防寒保温。 (3)认真观察猪群,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及时淘汰阳性猪和本病病猪;阴性健康猪进行药物预防。 (4)适时免疫接种。 2、治疗 疾病早期抗生素治疗能有效减少死亡率。由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药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并要随时检测细菌的药敏性以便有计划的定期轮换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为首选药物。磺胺、庆

37、大霉素、四环素、泰妙菌素、金霉素及阿莫西林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也有良好效果。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五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慢性鼻炎、鼻甲骨萎缩,特别是鼻甲骨下卷曲萎缩、颜面变形和生长迟缓为特征。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严重危害各国养猪业,是集约化养殖场的一个重要呼吸系统传染病。我国以前没有本病,主要由于进口检

38、疫不严,导致本病在我国广泛传播。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一、病原一、病原 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有运动性,不形成芽孢,为严格需氧菌。本菌在鲜血琼脂中能产生溶血,可使马铃薯培养基变黑而菌落呈黄棕色或微带绿色。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I相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小球杆菌,两极染色,不形成芽胞,有的有荚膜,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培养基中加入血液或血清可助其生长。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菌落中等大小,透明,略呈茶色。鲜血琼脂上产生溶血。本菌对外界环境和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39、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主要侵害幼龄猪,初生5周内仔猪被感染时,在发生鼻炎后,多引起鼻甲骨萎缩;断奶猪被感染时,则鼻炎消失后,可能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度的鼻甲骨萎缩,以后成为带菌猪。3月龄以上的猪感染,一般不发病。品种不同的猪,易感性也有差异,国内土种猪较少发病。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猫、大鼠和兔携带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可引起猪发生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通

40、过接触经呼吸道感染,多数是由带菌母猪传染给仔猪。污染的环境、器具、饲养人员的衣物也可以促进本病传播。 4、流行特点 本病在猪群传播比较慢,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主要发生于春、秋两季,如果猪圈潮湿、拥挤,蛋白质、赖氨酸、钙、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时,可促进本病发生。此外,有的病猪可能有其他微生物参与产生致病作用,使其病情加重。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最初呈现鼻炎症状,多见于68周龄仔猪。表现为喷嚏(当饲喂和运动时表现尤为剧烈)、剧烈地将鼻端向周围的墙、物上磨擦,鼻腔流出(少量)浆性或粘、脓性鼻汁 ,吸气时鼻开张,发出鼾声,严重

41、的张口呼吸。由于鼻泪管阻塞,同时可见流泪,附着于眼内角下的弯月形的黄、黑色斑点(泪斑) 。继鼻炎后而出现鼻甲骨萎缩,致使鼻腔和面部变形,是该病的特征症状。如两侧鼻甲骨病损相同时,外观鼻短缩;若一侧鼻甲骨萎缩严重,则使鼻弯向一侧;鼻甲骨萎缩额窦不能正常发育,使两眼间宽度变小和头部轮廓变形。此外,病猪常有肺炎发生,因此,鼻甲骨的萎缩促进肺炎的发生,而肺炎又反过来加重鼻甲骨萎缩病演过程。 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眼角形成泪斑鼻梁皮肤皱褶 鼻孔出血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

42、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是鼻腔的软骨、鼻甲骨发生软化和萎缩,特别是鼻甲骨的下卷曲萎缩最常见。严重病例,鼻甲骨完全消失,鼻中隔弯曲,使鼻腔变为一个鼻道。 鼻腔常有大量的粘脓性甚至干酪样渗出物,随病程长短和继发性感染的性质而异。急性时渗出物含有脱落的上皮碎屑。慢性时,鼻黏膜一般苍白,轻度水肿。窦黏膜中度充血,有时窦内充满粘液性分泌物。病变转到筛骨时,当除去筛骨前面的骨性障碍后,可见大量波浪粘液或脓性渗出物的积聚。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鼻甲骨萎缩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

43、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对本病常在地区较易确诊。 2、病理解剖学诊断 在两侧第1、2对臼齿间或第一臼齿与犬齿间的连线锯成横断面,可观察鼻甲骨的形态和变化。发生萎缩时,卷曲变小而钝直,甚至消失。 3、微生物学诊断 急性症状的患病仔猪有较高的检出率,但确诊需作细菌的分离鉴定。 4、血清学诊断 目前本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针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有试管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等。此外还可应用荧光抗体检测技术诊断本病。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

44、治 1、控制传染源 引种时严格检查,不再引进带菌猪,对于已存在有本病猪场,则应做到就地控制和消灭,不留后患,最好方法是严格封闭的情况下,全部催肥屠宰肉用。 2、切断感染途径 淘汰或隔离感染母猪是净化措施的关键,虽然母仔隔离育成,施行人工哺乳或健猪寄养,可避免接触感染,但实施上多有困难。近年来推行早期隔离断奶技术有助于本病的预防。 3、药物防治 用土霉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防治本病有效。 4、定期预防接种 可用自家苗或哈尔滨兽研所研制的二联灭活疫苗。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六 猪附红细胞体病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

45、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而引起的一种血液传染病,以高热、贫血、黄疸和消瘦为主要特征。 该病近几年来在我国各地广泛流行,随着生猪饲养规模的扩大和饲养密度的不断增加,发病率居高不下, 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一、病原一、病原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是猪附红细胞体(E. suis),为血液寄生虫,大小约0.8 m2.5 m,呈多形性,多数为环形、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或杆状。常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

46、游离于血浆中。附红细胞体发育过程中,形状和大小常发生变化。 猪附红细胞体为革兰氏阴性,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体呈淡红或淡紫红色,苯胺色素易于着色,瑞氏染色为淡蓝色。 猪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各种年龄以及不同品种和性别的猪均易感。 2、传染源 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可通过摄食血液,舔食尿液,互相斗殴,吸血昆虫传播。吸血昆虫(如刺蝇、蚊虫、蜱等)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消毒不严的外科手术器械和注射用

47、针头也可造成机械性传播。 4、流行特点 该病于温暖的夏秋季发病较多,尤其是蚊虫较多时最易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性。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寒冷或其他疾病感染等情况可使隐性感染猪发病。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1、急性型 仔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拒食。皮肤和黏膜苍白,黄疸,呼吸困难,体温高达42,稽留热。四肢末端,特别是耳廓出现大理石样条纹或暗红色,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在发热期,采取猪的血液稀薄呈水样,不粘附管壁。 2、慢性型 病猪明显消瘦,贫血,耳廓发绀,尤其边缘坏死。有时出现荨麻疹或病斑,全

48、身大部分皮肤为红色,指压不褪色,俗称“红皮猪”。母猪进入产房后34 d出现症状。急性期的母猪表现厌食,发热高达42,乳房和外阴水肿,可持续13 d,产奶量下降,缺乏母性。隐性感染的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受胎率低,不发情。怀孕母猪流产,死胎,产弱仔。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皮下脂肪黄疸、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液;肝肿大呈土黄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边缘柔软易脆;肾肿大而有积液,膀

49、胱里充满尿液,膀胱壁上有出血点;胆囊含有浓稠的胶冻样胆汁;肠系膜黄疸,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肝脏肿大、黄染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断奶后仔猪和架子猪多发,病猪表现为持续高温,耳廓边缘发绀,皮肤、黏膜苍白,黄疸,血液稀薄,全身皮肤发紫等症状,可初步确诊。 2、微生物学诊断 取耳静脉血或抗凝血涂片进行姬姆萨染色镜检是比较方便简单的方法,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或杆状的紫红色虫体

50、,当微调显微镜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红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 3、血清学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ELISA和荧光抗体试验均可用于本病检测。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六、防 制制 预防该病重点是驱灭蚊、蝇,防鼠和定期驱除猪体内外的寄生虫;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和饲养用具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减少应激因素。 对患病猪及早治疗,常用药物有贝尼尔(血虫净)、四环素类(土霉素或四环素)、对氨基苯胂酸钠或阿散酸。但血虫净毒性较大,使用时应谨慎,尤其母猪不宜使用该药。 目前还没有可靠

51、的疫苗,一般采用药物预防,前期全群使用100mg/kg土霉素及200mg/kg金霉素拌入饲料中饲喂,连喂2周,或者同时对全场猪按10mg/kg投服四环素类药物,连用4d,均可取得满意效果。可补充右旋糖酐铁。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七、防治七、防治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减少不良应激等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猪群,切断传染源。在实施诸如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 2、治疗 确诊该病后,长效土霉素药是首选药物,其它可用金霉素

52、,强力霉素等。发病猪应用长效土霉素20 mg/kg体重肌肉注射,隔天注射一次,连续3次即可痊愈。仔猪和慢性感染猪还应进行补铁。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七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坏死性肠炎,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的仔猪,尤以13日龄仔猪多发,以血性下痢,小肠后段弥漫性出血和坏死为特征,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对养殖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猪梭菌性肠炎猪梭菌性肠炎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病一、病 原原 仔猪红痢的病原为魏氏梭菌

53、,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能产生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本菌为厌氧菌,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有明显的溶血环。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 h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还可产生强烈的致死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为本菌特征性的生化反应。接种培养810 h后,牛乳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乳块变成多孔的海绵状,严重的被冲成数块,甚至喷出管外。其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

54、增强,需801530 min或100几分钟才可将其杀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病。 2、传染源 C型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较广,可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以及人畜的肠道中。因此被病原污染的母体、乳头、垫草、泥土等均可传染给初生仔猪导致发病。 3、传播途径 本病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从环境中吞进细菌芽胞而感染发病。 4、流行特点 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50%90%以上。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

55、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 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粘满带血稀粪;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部分仔猪无血痢突然衰竭死亡。 2、急性型 病程一般可维持2 d左右,拉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3、亚急性型 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 d死亡。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随病程发展,病猪逐渐消瘦、脱水,最终

56、死亡。 4、慢性型 病程一至数周,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为灰黄色黏液状,后躯粘满粪便的结痂。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最终死亡或形成僵猪。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 空肠呈暗红色,与正常肠段界线分明,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有时包括结肠在内的后部肠腔也有含血的液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广泛性出血,肠壁可能出现气肿,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 2、急性型 出血不十分明显,以肠坏死为主,病变肠段黏膜坏死,可形成坏死性伪膜,易于剥离。同时可见肠壁变厚,弹性消失,色泽变黄。坏死肠段浆膜下可见高粱米粒大小

57、或小米粒大小、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其中也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黏膜呈黄色或灰色,肠腔内有稍带血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松散地附着于肠壁。 3、亚急性型 病变肠段黏膜坏死,可形成坏死性伪膜,易于剥下。受感染肠段可能互相粘连。 4、慢性型 肠管外观正常,但肠壁有局灶性增厚,黏膜上有坏死性伪膜牢固附着于增厚区,其他实质器官变性,并有出血点。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本病多发在13日龄以内仔猪,以拉血痢,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变肠段为暗红色,界线分明,肠黏膜坏死,肠浆膜下肠系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有

58、小气泡形成等特征,一般可以做诊断,如有必要可进行实验室诊断。 2、微生物学诊断 无菌采取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以及血液、胸水、腹水、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容物等抹片,革兰氏染色阳性,发现两端钝圆的单个或成对杆菌,有荚膜,芽孢位于菌体的中央。 3、毒力试验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治六、防治 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治疗效果不佳,因此重在预防。将发病仔猪及时隔离,病情严重者予以淘汰。对常发病猪场,分别产前1个月及产前半个月给怀孕母猪分别肌肉注射C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菌苗510 ml,以后每次在产仔前半个月注射35 ml,能使母猪

59、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力几乎可达100%。产房要清扫干净,并用消毒药进行消毒,母猪奶头用清水擦干净,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还可在仔猪出生后,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痢特灵进行预防性口服。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八子项目八 猪痢疾猪痢疾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痢疾又称弧菌性痢疾、血痢、黏液性出血性腹泻,是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以大肠黏膜发生黏液性、出血性以及坏死性炎症,水样下痢和粪便充满

60、血液为特征的肠道传染病。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一、病原一、病原 猪痢疾的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蛇形螺旋体属成员,革兰氏染色阴性,呈舒展的螺旋状,有46个疏螺弯曲,两端尖锐。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较活泼,常以长轴为中心旋转活动。 它是一种耐氧的厌氧微生物,对氧有一定的耐受力。该病原对阳光照射、干燥、加热以及一般消毒药等抵抗力较弱。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自然条件下只有猪易感,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一般以23月龄的猪发病较

61、多。小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大猪高。 2、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菌猪,康复猪可带菌长达数月。带菌猪正常情况下不发病,饲养管理条件下降导致猪的免疫力降低时,可促发本病。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猪排出带有大量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的粪便,污染地面、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导致猪痢疾的传播。饲养员的衣物、用具和车辆也可携带传播。 4、流行特点 猪痢疾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流行过程缓慢,持续时间长,并可能周期性发生。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1014 d。腹泻是猪痢疾最常见的症状。1

62、、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极少数猪出现最急性感染,几小时后死亡,临床上不表现任何症状。多数猪病初体温升高,排黄或灰白色粪便,继之出现大量带有血块和黏液的粪便,随着腹泻的发展,出现含有血液、黏液和纤维素性渗出物的水样粪便。后肢常被污染。病猪常弓背,偶尔踢腹,渴欲增加、日渐消瘦、虚弱、运动失调和衰竭。病猪常因脱水、酸中毒和高钾血症而死亡。2、慢性型 全身症状与急性和亚急性型相同,只是慢性病例猪的粪便中常带有均匀的黑色血液,常称黑痢。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 眼观猪痢疾死亡猪消瘦,被毛粗乱。剖检可见特征病变存在于

63、大肠。大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少量透明积液,浆膜面有白色突出于表面的病灶。黏膜肿胀明显,已无皱褶,表面覆盖着由黏液和带有血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伪膜。病程稍长的慢性病例,黏膜表面通常覆盖着一层致密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浅表性坏死。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以初步诊断。 2、微生物学诊断 拭子采集结肠黏膜或粪便样品制备涂片,镜下观察有数量较多的呈螺旋形,两端尖锐的微生物,可确诊为猪痢疾。或将样品制成悬滴液置于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活泼的旋

64、转运动的螺旋状微生物即可确诊。要注意与肠道正常存在的小螺旋体或类螺旋体相区别,后者较小,一个螺弯,两端钝圆。 3、血清学诊断 微量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平板凝集试验、ELISA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等血清学方法均可用于诊断猪痢疾。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六、防制六、防制 至今尚无有效菌苗用于预防,因此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药物防治来控制本病。 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少引进猪只;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引进猪应隔离检疫,观察两月以上方可混群;保持猪舍和环境卫生,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处理好粪便;病猪及时治疗,痢菌净、磺胺、硫酸新霉素、泰乐菌

65、素、庆大霉素、金霉素、二甲硝基咪唑、维吉尼霉素和林肯霉素等对本病有效;在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之前,应对病原体作药敏试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该病易复发,必须坚持治疗,并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才能减少本病的发生。发病猪群应全群淘汰,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月以上。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九子项目九 猪增生性肠炎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增生性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病、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等,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以小肠和结肠黏膜呈现腺瘤样增生性炎症为主要特征

66、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综合症。本病呈全球性流行,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严重影响病猪的生长,延长上市时间,大大降低了猪的生产效益,因而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世界性疾病。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一、病原一、病原 胞内劳森菌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胞内劳森菌主要寄生在病猪肠黏膜细胞中,在常规的培养基或鸡胚中不能生长,但能在Campy-BAP血琼脂、鼠、猪和人的肠细胞系上生长。其形态和进入宿主黏膜细胞的过程与其它专性胞内菌特别是立克次氏体相似。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对宿主细胞具有依赖性。细菌多呈小弯曲形、逗点形、S形或直的杆菌,无鞭毛,无

67、柔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阳性,采用改进的银浸染技术可取得较好效果。该菌微嗜氧,在515环境中至少能存活12周。细菌培养物对季铵消毒剂和含碘消毒剂敏感。在感染动物中,胞内劳森菌主要存在于肠道细胞的细胞质内,也可见于粪便中。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胞内劳森菌主要侵害猪,其次为仓鼠、雪貂、狐狸、大鼠、马、鹿、鸵鸟、兔等。断奶仔猪至成年猪均有发病报道,但以616周龄生长肥育猪易感,发病率为5%30%。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尤其是无症状的成年带菌猪更是仔猪感染的危

68、险的传染源。病猪主要是通过粪便排菌,也能通过其他分泌物排菌,经污染饲料、饮水和饲养用具等方式传播。 3、传播途径 由消化道而感染发病,主要是经病猪和带菌猪而感染。 4、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23周,感染猪排菌时间不定,但至少为10周。含有大量病菌的感染猪粪便是猪场的主要传染源,其次为污染的器具、场地。某些应激因素,如天气突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多为慢性,病程长的可持续1年。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1、急性型 较少

69、见,可发生于2.55月龄育肥猪。表现为血色水样腹泻,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稀粪,后期转为黄色稀粪,皮肤苍白,精神沉郁,不久虚脱死亡。有些突然死亡的猪仅见皮肤苍白而粪便正常。2、慢性型 最为常见,多发生于1.53月龄的生长猪。通常只有10%15%的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消瘦、贫血、精神沉郁、生长发育不良。出现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呈糊状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有的轻微下痢。如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不超过5%,但有些猪成为僵猪而被淘汰。3、亚临床型 猪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

70、明显下降。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 慢性病例最常见的病变位于小肠末端50 cm处和邻近结肠1/3处。肠管胀满,外径变粗,切开可见肠黏膜增厚,重症者肠黏膜出血,有弥漫性、坏死性炎症,浆膜和肠系膜水肿。急性病猪病变常发生于回肠末端和结肠,有时可以看到其表面有黄灰色假膜附着,刮去假膜可见溃疡面,有的直肠渗出的血液和粪便混合成沥青样黑色粪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颜色变浅,切面多汁。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根据病理变化不同,可分成不同的类型:

71、 1、坏死性肠炎 典型病变部位常有炎性分泌物,形成有被膜的坏死灶。坏死组织的质地坚韧,与黏膜或黏膜下层牢固的粘连,伴有少量出血和肌层水肿。肠黏膜增厚,有灰黄色干酪样物附着。其表面常黏附食物微粒。 2、局限性回肠炎 典型病变是肠腔缩小,下部小肠变硬,俗称“软肠管”,肠管的感染部位位于末端。打开肠管,可见线条状溃疡,相邻的黏膜呈岛状或带状突出。肉芽组织突起,外膜肌肉肥大是其最典型特征。 3、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炎 常发生于回肠末端和结肠。表现为感染肠增厚,有一定程度的肿大和浆膜水肿,肠腔中有血块而无血液或食物。肠道感染部位黏膜有少量粗糙的损伤,出血点、溃疡或糜烂少见。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

72、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肠形成假膜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五、诊 断断 1、临床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依其做出诊断有困难,容易误诊,因此主要靠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来确诊。 2、微生物学诊断 尸体解剖时,对肠黏膜涂片,用抗酸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检查细胞内细菌是最为简单的技术,最为省时,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 3、血清学诊断 ELISA是检测抗血清中胞内劳森菌抗体的一种可靠方法,适于批量检测,试验结果容易判断,而且在确定胞内劳森菌阳性或阴性上没有偏离。 4、分子生物学诊

73、断 PCR是一种敏感的检测方法,对于那些很难利用传统分离方法和显微镜或免疫诊断方法检测的微生物特别有效。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治六、防治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猪出栏后,圈舍彻底冲洗、消毒,空栏2周后,再引进下一批猪。做好圈舍环境卫生,保持圈舍清洁,粪便及时处理以消灭传染源是有效控制猪增生性肠炎的方法。 2、治疗 发现病猪后先隔离,同时应用药物治疗。泰乐菌素、恩诺沙星、林可霉素、金霉素、硫酸粘杆菌素等都是有效的药物,同时静脉滴注或口服补液盐防脱水,以

74、利增加机体的电解质,保持酸碱平衡,增加抗病能力。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十 猪 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瘟(HC)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 (HC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从而引起广泛性出血、梗死和坏死。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当前我国猪瘟发病状况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猪瘟流行呈现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持续感染与隐性感染共存、免疫耐受与带毒综合症共存。世界卫生组织

75、将其列入A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瘟病毒(CSF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直径为3850nm,呈二十面体对称,核酸类型为单链正股RNA,具有感染性。本病毒目前认为只有1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低之分。HCV分布于病猪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内,以淋巴结、脾和血液含毒量最高。病猪尿液、粪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含有大量病毒,发热期含毒量最高。猪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尿、血液和腐败尸体中能存活23d,骨髓中能活15d,78经1h才能致死,日光直射9h仍不能杀死,在腌

76、猪肉中能活80d。升汞、石炭酸等杀灭猪瘟病毒的效力不大,2%氢氧化钠溶液是最合适的消毒药。5石灰乳及5漂白粉等药液均能杀死本病毒。 一、病原一、病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 2、传染源 家猪和野猪是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尸体和脏器、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播,一般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

77、吸道、眼结膜感染或通过损伤的皮肤、阉割时的创口感染。公猪精液也可传播本病。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4、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以春、秋多发。目前,我国一种病型温和,病势缓慢,病变局限,并呈散发的非典型猪瘟时常发生。近年来,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流行速度缓慢,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潜伏期及病程延长;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由典型转为非典型。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潜伏期一般为57d,短的2d,长的可达21d。 1.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

78、行初期,发病突然,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可视粘膜发绀,有出血斑点,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5d,死亡率为90%100%。 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急性型 病猪表现呆滞,弓背,怕冷,低头垂尾。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达4142,持续不退,脓性结膜炎,两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偶见带血带脓;全身皮肤(主要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等少毛部位)出血、发绀非常明显。母猪流产,公猪包皮内积尿液,用手挤压可流出浑浊恶臭液体。哺乳仔猪发生急性猪瘟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磨牙

79、、痉挛、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最终死亡。病程12周,死亡率为50%60%。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病猪排出腥臭粪便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慢性型 发病初期病猪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通常在4041之间,并持续数周不降,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被毛粗乱,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痂;腹部蜷缩,行走无力。妊娠母猪一般不表现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死胎、早产等。病猪

80、日渐消瘦,后期常因衰竭而死亡。病程1个月以上,死亡率为10%30%。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猪瘟又叫温和型猪瘟,多发生于11周龄以下,而且多呈散发或在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速度缓慢,症状较轻且不典型。患猪体温在41左右,多数腹下有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有的四肢末端坏死,俗称紫蹄病;有的耳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现干耳、干尾现象,甚至耳壳脱落;有的病猪皮肤有出血点。患猪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发育迟缓,后期四肢瘫痪,不能站立,部分病猪跗关节肿大。病程半个月以上,有的可经23个月才能逐渐康复。 动物传染病

81、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最急性型 多无特征性变化。2.急性型 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淋巴结: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花纹。 脾脏:脾脏不肿胀,边缘常可见到紫黑色突起(出血性梗死),有时很多的梗死灶连接成带状 一个脾出现几个或十几个梗死灶,检出率约为30%40%。 肾脏:肾脏色较淡,呈土黄色,表面点状出血非常普遍,量少时出血点散在,多时则布满整 个肾脏表面,如麻雀蛋模样,出血点颜色较暗,切面肾皮质和髓质均只有点状和绒状出 血,肾乳头、肾盂常见有严重出血。 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

82、,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 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钮扣状溃疡。 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3.慢性型 出血和梗死变化不明显,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此外肠胃的变化也很常见,表现为从肋骨、肋软骨联合到肋骨近端有半硬的骨结构形成的明显横切线。 4、非典型猪瘟 多数病猪尸体剖检无典型的肾、膀胱出血及脾出血性梗死。有时可见到淋巴结水肿和边缘充血、出血。有的仅见肾色泽变浅及少量针尖大小出血点或肾发育不良。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

83、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回肠粘膜上的扣状肿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

84、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可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但对慢性型、温和型猪瘟,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2、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3、兔体免疫交叉试验 4、病毒分离与鉴定 五、诊断五、诊断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85、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预防猪瘟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把好引种关,有条件的坚持自繁自养,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建立免疫监测制度,及时淘汰隐性感染猪和带毒种猪;认真执行免疫接种程序,定期检测免疫效果;做好消毒工作,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 免疫接种是防治猪瘟的主要手段。目前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以下三种:猪瘟兔化弱毒苗、猪瘟细胞苗、猪瘟淋脾组织苗。 六、防治六、防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十一子项目十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

86、、仔猪和育成猪呼吸道症状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一种传染病。该病的特征为母猪表现厌食、发热和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新生仔猪表现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该病于1987年在美国初次被发现,我国于1996年首次在暴发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到PRRSV,2006年,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高热综合症”在我国暴发。该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的新疫病之一,我国将其称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一、病原一、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属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在美国

87、被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而在欧洲则称其为来利斯塔德病毒(LV)。病毒粒子呈卵圆形,有囊膜的RNA病毒。本病毒不能凝集猪、羊、牛、鼠、马、兔、鸡和人O型红细胞。对pH值及热非常敏感,当pH小于5或大于7时,感染力可减少90%以上,37经48h、56经45min即被完全灭活;对低温不敏感,在-70至少可保存1年,在4中保存约一个月。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猪和野猪是PRRSV的唯一自然宿主。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对PRRSV均易感,但以妊娠母猪和一月龄

88、内的仔猪最易感。 2、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粪、尿、鼻腔分泌物等排出病毒,感染健康猪。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通过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进行母子间的垂直传播。此外,风媒传播本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污染的器械、用具和人员、携带病毒的昆虫和鸟类等这些因素在传播中的作用也不能完全被忽视。 4、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在新疫区常呈地方性流行,老疫区则多为散发。病毒在猪群间传播速度极快,在23个月内一个猪群的95%以上均变为血清学抗体阳性,并在其体内保持16个月以上。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

89、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1、繁殖母猪 病初母猪出现发热,嗜睡,食欲不振,咳嗽,呼吸急迫。后期呈现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与弱仔等,死胎率大约20%30%。有的产后无乳,胎衣停滞。有些发病母猪双耳、腹侧和外阴皮肤有一过性的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致,自然感染一般为14d,人工感染妊娠母猪则为47d。病程通常持续34周,最长可达612周。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仔猪 以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并表现出典型的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以上,呼吸

90、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离群独处或互相挤在一起。被毛脸水肿。有的仔猪表现口鼻奇痒,常用鼻盘、口端摩擦圈舍壁栏,鼻有分泌物,少部他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症状。死亡率可高达80%100%。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它疾病。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3.公猪 公猪感染后出现食欲不振、高热,其精液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可以在精液中检查到PRRSV。并可以通过精液传播病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4.育肥猪 老龄猪和肥育猪受PRRSV感染的影响小,仅出现短时间的食欲不振、轻度呼吸系统症状及耳朵皮肤发绀现象,但可因继发感染而

91、加重病情,导致病猪的发育迟缓或死亡。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肉眼变化不明显,个别母猪可见在真皮内形成色斑、水肿和坏死。剖检仔猪仅见头部水肿、胸腔和腹腔有积水,个别仔猪可见化脓性脑炎和心肌炎的病变。患病哺乳仔猪肺部出现重度多灶性乃至弥漫性黄褐色或褐色的肝变,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尚可见到脾脏肿大,淋巴结肿胀,心脏肿大并变圆,胸腺萎缩。心包、腹腔积液,眼睑及阴囊水肿等变化。 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本病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

92、症状、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抗体检测进行综合诊断。根据各年龄猪只均出现程度不同的临床表现,但以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哺乳仔猪最多发等现象,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测。 1、病毒分离与鉴定 将病猪的肺、死胎儿的肠和腹水、胎儿血清、母猪血液、鼻拭子等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试验 取耐过猪的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或ELISA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也已广泛应用于本病的检测,还可区分欧洲型和美洲型毒株。 3、鉴别诊断 当发现猪繁殖障碍时,应与猪细小病毒感染、猪瘟、猪伪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猪日本乙型脑炎、猪传染性脑心肌炎、猪流感等疫病鉴别。五、诊断五、诊断动物传染病防治

93、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1、防治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预防本病应严把种猪引进关,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引进的种猪要隔离观察两周以上,确保安全后方可入群。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定期对种母猪、种公猪进行本病的血清学监测,及时淘汰可疑病猪。疫苗免疫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弱毒疫苗。我国研制出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安全性高但免疫效果差,需要进行多次免疫。六、防治六、防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加强消毒 发病后要加强消毒工作,对空圈及猪舍周围

94、环境用2%热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对圈舍内外及猪体用百毒杀、过氧乙酸、复合酚等消毒剂,每隔3d进行1次大面积喷雾消毒。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对症治疗 (1)用四环素类及磺胺类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2)给体弱病猪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高能量饲料,对腹泻病猪用口服补液法补充电解质;(3)对发生早产、流产症状的母猪可在肌注黄体酮的同时,配合中药(黄芩1015 g,白术10 g,砂仁510 g)煎水内服,以利母猪安胎保胎;(4)用阿斯匹林给临产前的妊娠母猪喂饲,以减轻发热,延长妊娠期,减少流产。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95、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十二 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SI)简称猪流感,是由A型猪流感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病急骤,传播快,咳嗽,呼吸困难。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为特征。 本病自1918年在美国首次报道,1931年Shope首次分离到猪流感病毒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分布。2009年4月,墨西哥公布发生人传人的甲型H1N1流感案例,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在公共卫生方面具在重要意义。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流感的病原是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96、virus,SIV),是猪群中一种可引起地方性流行性感冒的正黏液病毒(Orthomyxoviruses)。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4月30日将此前被称为猪流感的新型致命病毒更名为H1N1甲型流感(influenza A (H1N1)。本病毒能在鸡胚内繁殖,也可在猪肾、犊牛肾、狗肾、人胚肾、胎猪肺、鸡胚成纤维细胞和人双倍体等多种细胞上生长繁殖,并能引起细胞病变。本病毒能凝集鸡、大鼠、小鼠、马和人的红细胞。 本病毒对热比较敏感。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病料中的病毒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可存活40d。福尔马林、酚类、乙醚、氨离子、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制等)、重金属离子等一般消毒剂和灭活剂对本病毒均有灭

97、活作用。尤其对碘蒸汽和碘溶液敏感。医学测试显示,目前主流抗病毒药物对这种毒株有效。 一、病原一、病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1、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人也可感染。病毒主要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随着喷嚏和咳嗽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感染。 2、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可能是猪与猪通过鼻咽途径直接传播。在感染的急性发烧期中,鼻分泌物存在大量病毒,对易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感染材料。在常发生本病的地区,也可以散发。 4、流行特点 本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98、多发生于气候骤变的晚秋和早春及寒冷的冬季,其他季节也可以发生。本病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4%10%)。 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本病潜伏期很短,几小时到数天,自然发病时平均为4d。典型猪流感的症状是:发病急骤,12d内大批猪发病。患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41,呼吸急促,张口呼吸,口流白沫,眼、鼻有浆液性至粘液性分泌物,不活动,蜷缩,肌肉和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体重明显下降和衰弱。病程短,若无并发症,多数病猪在710d后恢复。临诊典型的急性爆发通常

99、发生于完全易感的血清学阴性猪群。 在非典型发病时,传播慢,病猪数量少。患猪食欲减少,持续咳嗽,消化不良,瘦弱,病程较长。若有伴发症常常引起死亡。 妊娠母猪感染时,可出现流产,严重者引起死亡。康复母猪往往造成木乃伊胎、死仔和仔猪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死亡率增高。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流感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粘稠的液体,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积大量混有纤维素的浆液。肺脏的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叶间叶、膈叶的背部与基底部,

100、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颜色由红至紫,塌陷、坚实,韧度似皮革,脾脏肿大,颈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 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根据流行病史、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该猪群为流行性感冒继发猪副嗜血杆菌病。 类症鉴别由于猪的流行性感冒不一定总是以典型的形式出现,并且与其它呼吸道疾病又很相似,所以,临床诊断只能是假定性的。在秋季或初冬,猪群中发生呼吸道疾病就可怀疑为猪流行性感冒。 暴发性地出现上呼吸道综合症,包括结膜炎、喷嚏和咳嗽以及低死亡率,可以将猪流行性感冒与猪的其它上

101、呼吸道疾病区别开,在鉴别诊断时,应注意猪气喘病和本病的区别,二者最易混淆。 五、诊断五、诊断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本病无有效疫苗和特效疗法,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营养需求,定时清洁环境卫生。发病后重要的是加强护理,及时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温暖、无贼风袭击。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康复的头几天,饲料要限制供给。在发病中不得骚扰或移动病猪,以减少应激死亡。 患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为了避免防止人畜共患,饲养管理员和直接接触生猪的人宜做到有效防护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如人不慎感染了猪流感病毒,应

102、立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住患病的的人群应做相应7日医学隔离观察。 六、防治六、防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十三 猪 痘 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各种家畜、家禽和人类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哺乳动物痘病的特征是在皮肤上发生痘疹,禽痘则在皮肤产生增生性和肿瘤样病变。各种禽痘病毒与哺乳动物痘病毒间不能交叉感染或交叉免疫,但各种禽痘间在抗原上极为相似,其他属的同属病毒的各成员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共同抗原和广泛的交叉中和反应。 猪痘由两种病毒引起: 由猪痘病毒引起的猪痘,主要由猪血虱传播,其它昆虫如蚊、蝇等也有传播作用,多发生

103、于46周龄仔猪及断奶仔猪,成年猪有抵抗力;由痘苗病毒引起的猪痘,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病原一、病原 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与痘病有关的有6个属(正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和副痘病毒属),痘病毒为双股DNA病毒,有囊膜,病毒粒子呈砖形或椭圆形。病毒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痂皮内可存活,对温度敏感,55经20min、37经24h均可使病毒灭活。常用消毒剂如0.5%福尔马林、0.01%碘溶液数分钟内可将其杀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

104、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临床症状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4-7d。病猪体温升高,精神、食欲不振,眼结膜和鼻黏膜潮红、肿胀,并有分泌物。痘疹主要发生于腹下、股内侧、背部或体侧部皮肤。开始为深红色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硬实结节,以后见不到水疱即转为脓疱,并很快结痂,脱落后遗留白色斑块而痊愈。病程10-l5d,多取良性经过,病死率不高。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诊断 根据病猪典型痘疹,结合流行病学可以做出诊断。区别猪痘由何种病毒引起,可将病料接种家兔,痘苗病毒可在接种部位引起痘疹,而

105、猪痘病毒不感染家兔。必要时可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防治四、防治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灭猪血虱和蚊、蝇。对新购入猪隔离观察12周,防止带入病原。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可试用康复猪血清或痊愈猪全血治疗,剥去痘痂,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患处,再涂龙胆紫或碘甘油。病猪康复后可获得坚强免疫力。对病猪污染的环境及用具要彻底消毒,垫草焚毁。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十四 猪水疱病 猪水疱病(SVD)是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的猪的

106、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疱为特征。在症状上与口蹄疫极为相似,但牛、羊等家畜不发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水疱病病毒呈球形,由裸露的二十面体对称的衣壳和含有单股RNA的核心组成,无囊膜。本病毒不能凝集人和家兔、豚鼠、牛、绵羊、鸡、鸽等动物的红细胞,只有一个血清型。 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较强。病毒对乙醚不敏感。对pH3.05.0表现稳定。6030min和801min即可灭活,在低

107、温中可长期保存。病毒在污染的猪舍内存活8周以上,在泔水中可存活数月之久。病猪肉腌制后3个月仍可检出病毒。3%NaOH溶液在3324h能杀死水疱皮中的病毒,1%过氧乙酸60min可杀死病毒。 一、病原一、病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1、易感动物 本病在自然流行中,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牛、羊等家畜不发病。人类有一定易感性。 2、传染源 病猪、潜伏期的猪和病愈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通过粪、尿、水疱液、奶排出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垫草、运动场和用具以及饲养员等往往造成本病的传播。 3、传播途径 本病

108、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 4、流行特点 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由于传播不如口蹄疫病毒快,所以流行较缓慢,不呈席卷之势。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蹄部、鼻盘、唇、舌面及乳房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水疱皮脱落,暴露出的创面有出血和溃疡。个别病例心内膜有条状出血斑。组织学变化表现为非化脓性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病变,大脑中部较背部病变更严重。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潜伏期,自然感染一般为25。临床

109、上可分为典型、温和型和亚临床型(隐性型)。 1、典型型 水疱主要发生在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也可见于鼻盘、舌、唇和母猪的乳头上,仔猪则在鼻盘出现水疱。早期症状为蹄冠上皮苍白肿胀,3648h,水疱明显凸出,充满水疱液,数天后很快破裂形成溃疡,真皮暴露,颜色鲜红,严重时蹄壳脱落。部分猪因继发细菌感染而成化脓性溃疡。因蹄部疼痛病猪发生跋行,甚至呈犬坐乃至爬行姿势。病猪在出现水疱后,约2%的猪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表现为前冲、转圈,用鼻摩擦或咬啮猪舍用具,眼球转动,有时出现强直性痉挛。 2、温和型 只见少数猪只出现水疱,病的传播缓慢,症状轻微,不易察觉。 3、隐性型 没有临床症状,但感染猪体内可

110、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能排出病毒,造成同群猪的隐性感染。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很难与口蹄疫、猪水疱性口炎等区分开,特别是与口蹄疫的区分更为重要,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加以区别。 1、生物学诊断 将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小鼠,如两组小鼠均死亡,该病料为感染口蹄疫病料;如12日龄乳小鼠死亡,79日龄乳小鼠不死亡,该病料为感染水疱病病料。 2、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此外,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放射免疫,对流免疫电泳、中和试验等都可作为猪水疱病的诊断方法,国内已研制出猪水疱病病

111、毒单克隆抗体诊断药盒,使用方便、诊断快速。也可采集病料直接用PCR法检测病原,作快速猪水疱病和口蹄疫鉴别诊断。 五、诊断五、诊断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本病的重要措施是应加强交易时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防止将病原体带入清净地区,特别应对运输工具及屠宰下脚料等要进行严格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猪,可进行紧急接种。疫区和受威胁区可采用疫苗紧急接种和预防接种。用猪水疱病高免血清和康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在1个月以上,对控制疫情扩散和减少发病率有良好作用。应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对猪免疫,注苗后710d可产生免疫力,保护

112、率达80%以上,免疫期在4个月以上。用水疱皮和仓鼠传代毒制成的灭活疫苗也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保护率为75%100%。 六、防治六、防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水疱病病毒与人的柯萨奇B5病毒密切相关,实验人员和饲养人员可因感染SVDV而得病,症状与柯萨奇B5病毒感染相似。常发生于与病猪接触的人或从事本病研究的人员,因此应当注意个人防护,以免受到感染。 七、公共卫生七、公共卫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十五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的

113、一种繁殖障碍性病,其特征是受感染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病弱仔猪,而母猪本身明显临床症状。近年来发现猪细小病毒病与猪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后,可促进猪圆环病毒病症状的出现。 本病于1967年在英国首次报道,目前各个国家几乎均有本病的发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从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也相继分离到猪细小病毒,是当前引猪繁殖障碍的一种主要病毒性传染病。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病原一、病原 猪细小病毒(P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单股DNA。PPV只有一个血

114、清型,但其毒力有强弱之分,本病毒能凝集鼠、大鼠、人O型、猴、小白鼠、鸡和猫的红细胞。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在56恒温48h,病毒的传染性和凝集红细胞能力均无明显改变。70经2h处理后仍有感染性,80经5min加热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本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有抵抗力。2%氢氧化钠溶液5min可杀死该病毒。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猪是本病的唯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但只有母猪表现繁殖障碍。 2、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

115、儿,感染本病毒的母猪所产死胎、活胎、仔猪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本病可经胎盘垂直感染和交配感染,公猪、育肥猪、母猪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4、流行特点 本病的流行常发生于春秋产仔季节。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一旦发生,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地出现母猪繁殖失败。母猪怀孕期感染后,其胚胎死亡率可达80%100%。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仔猪和后备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病例,但在其体内很多组织器官(尤其是淋巴组

116、织)中均可发现有病毒存在。仅怀孕母猪表现症状,母猪在不同孕期感染,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不同症状:在怀孕3050d感染时,主要生产木乃伊化胎儿;怀孕5060d感染时多出现死胎;怀孕70d时常出现流产症状;而怀孕70d后感染的母猪则多能正常产活仔猪。此外还表现产弱仔、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 该病缺乏特异性的眼观病变,仅见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儿在子宫溶解、吸收。受感染的胎儿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

117、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1、实验室检验 可取妊娠70d前流产的木乃伊化胎儿、胎儿肺送实验室进行诊断。妊娠70d后的木乃伊化胎儿、死产仔猪和初生仔猪则不宜送检,因其中可能含有干扰检验的抗体。检验方法可进行病毒的细胞培养和鉴定、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染色试验、PCR技术等。 2、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时应与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日本乙型脑炎等疾病相区别。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六、防 治治 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应在免疫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118、 1、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带毒猪传入猪场。 2、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对本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十六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该病于1945年首次在美国被发现,目前分布于许多养猪国家和地区。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危害最严重的是哺乳仔猪,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但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很低。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

119、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病原一、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有囊膜,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等。本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肠、十二指肠及回肠的黏膜。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发现了该病毒的变异株,即猪呼吸道冠状病毒。该病毒不耐热,5645min或6510min即全部死亡。对光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h即可死亡,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病毒对乙醚、氢氧化钠、石炭酸、甲醛、氯仿等消毒药敏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

120、均易感,10日龄以内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病势及死亡率与仔猪年龄呈负相关,日龄越小,病势越重,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 2、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它们从粪便、呕吐物、鼻液以及呼出气体中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及用具等传染给易感猪。 3、传播途径 本病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主要的传播方式。 4、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使各年龄组的猪群发病。10日龄以内的猪病死率高达100%,但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后多能自然康复;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发生,发病率低。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

121、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518h,长的可达23d。 仔猪突然发病,首先呕吐,继而发生急剧水样腹泻,粪便黄色、淡绿或白色,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味。病猪明显脱水、消瘦、极度口渴,少部分重症患猪卧地不起。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在27日内死亡。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有时死亡率可达100%,病愈仔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断奶猪、育肥猪及成年猪临床表现轻微,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消失,个别猪出现水样腹泻、呕吐,有应激因素或继发感染时病死率可能增加。 哺乳母猪则表现为泌乳减少或停止,体温升高、呕吐、食欲

122、不振、腹泻,一般经37d病情好转,恢复,极少死亡。但也有的母猪与病仔猪接触,而本身无可见症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主要在胃肠道。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有时日龄较大的猪胃黏膜有溃疡灶,且靠近幽门处有较大的坏死区。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肠黏膜,可见到小肠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五、诊断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寒冷季节发生、10日龄以

123、内的病死率高)、临床症状(腹泻、呕吐和脱水)、病理变化(小肠壁变薄、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肠绒毛萎缩)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与鉴定 2、荧光抗体检查 3、血清学诊断 本病诊断时应与症状相似的其他疾病如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等相区别。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六、防治六、防治 1、药物治疗 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仅可起到防止病猪继发细菌感染和缩短病程的作用, 补充体液,以防脱水和酸中毒。让仔猪自由饮服下列配方溶液: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

124、,水1000ml。另外,还可于腹腔注射一定量的5%葡萄糖盐水加灭菌碳酸氢钠。 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肌肉注射病毒灵、病毒唑、双黄连等。对重症病猪可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控制腹泻,对失水过多的重症病猪可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等。 2、免疫接种 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分娩前5个星期口服1头份,分娩前2个星期口服1头份,同时肌肉注射1头份。两种接种方式结合可产生局部性体液免疫和全身性细胞免疫,效果好,新生仔猪在出生后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率可达95%以上;对于未接种TEG疫苗且受到本病威胁的仔猪,在生后12日进行口服接种,45d产生免疫力。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

125、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子项目十七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腹泻、呕吐和脱水。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该病于1971年首先发生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陆续发生。目前,只有中国、比利时、法国、英格兰、德国分离到了PED病毒。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病毒只能在肠上皮组织培养物内生长,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的抵抗力不

126、强,一般消毒药都可将其杀灭,对乙醚和氯仿敏感。 一、病一、病 原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1 1、易感动物、易感动物 本病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仔猪和育成猪的发病率通常为100%,母猪为15% 90%。 2、传染源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等而传染。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4、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我国多在12月至次年的2月寒冬季节发生。本病有流行自限性,一般在流行约5周后自行终止。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

127、学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潜伏期一般为58d,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h。 临床症状与TGE相似,只是程度较轻,传播速度也比TGE慢得多。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有时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物呈灰黄色、灰色,或呈透明水样,顺肛门流出。感染猪只在腹泻初期或在腹泻出现以前可出现急性死亡,特别是应激性高的猪死亡率更高。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7日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仔猪、母猪常表现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和持续性腹

128、泻,约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肥育猪感染后发生腹泻,1周后康复,死亡率1%3%。成年猪症状较轻。 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病死猪尸体消瘦脱水,皮下干燥,胃内有多量黄白色的乳凝块。小肠病变具有特征性,肠管膨满、扩张,肠壁肠壁内充满黄色液体,小肠黏膜、肠系膜充血,个别试验猪小肠黏膜有轻度点状出血,其他实质性器官均未见有肉眼病变。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小肠绒毛缩短,显著萎缩。 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1 1、荧光抗

129、体法、荧光抗体法 本法是最为敏感、快速和可靠的方法。取发生腹泻48h内的猪小肠,制成小肠黏膜抹片或冷冻切片,之后用丙酮固定,加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一般感染18h后,小肠各段均能发现荧光阳性细胞,出现腹泻6h后荧光细胞数达高峰。空肠和回肠90%100%阳性,十二指肠70%80%阳性。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此法可用于检测病猪粪便、小肠内容物中的病毒抗原。也可用于检测病猪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但通常需要采取发病初期和间隔23周病愈猪的双份血清进行检测。 3、微量血清中和试验 用已适应于传代细胞生长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被检血清进行微量中和试验,测定待检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五、诊断五、诊断动物传染病防

130、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1、疫苗免疫预防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三联苗。 2、加强管理和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营养丰富的饲料,做好仔猪、哺乳猪的保温和保健工作。 3、对症治疗 目前本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发病猪可以让其自由饮水以减轻脱水,对育肥猪适当限饲;为预防继发感染和加快康复,可以试投一些抗菌药物和助消化药。六、防治六、防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圆环病毒感染(PCV)是由猪圆环病毒型(PCV2)引起猪

131、的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新生仔猪先天震颤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症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并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导致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被世界各国的兽医公认为最重要的猪传染病之一。 本病于1991年首先在加拿大被发现,1996年暴发于世界许多国家,病死率为10%30%。我国首次报道于2000年,20012002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暴发,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子项目十八 猪圆环病毒感染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单股环

132、状DNA,为已知的最小动物病毒之一。PCV存在两种血清型,即PCV和PCV。PCV无致病性,广泛存在于正常猪体各器官组织及猪源细胞;PCV对猪有致病性,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主要病原,与PC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低于80%。PCV和PCV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有限。一、病原一、病原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1、易感动物 猪对PCV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可被感染,哺乳期的仔猪、育肥猪和母猪最易感。 2、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肺脏、脾和淋巴结中,从鼻液和粪便中排出。 3、传

133、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精液及胎盘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病毒的人员、工作服、用具和设备传播。 4、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及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混合或继发感染。饲养管理不良、饲养条件差、饲料质量低、环境恶劣、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均可诱发本病,并加重病情的发展,增加死亡率。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猪圆环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和仔猪先天性震颤。 1

134、、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发热,被毛粗乱,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咳嗽、喘气,贫血、皮肤苍白、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表现皮肤与可视黏膜发黄、腹泻、嗜睡。临床上约有20%的病猪呈现贫血与黄疸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2、仔猪先天性震颤 又名抖抖病,主要发生于27日龄仔猪,其临床症状的变化性很大,震颤程度不等,同窝仔猪的发病数量也不定,通常表现为双侧性震颤,当仔猪休息或睡眠时可得到缓和,但受到寒冷或噪声等外界刺激时,震颤可重新激发或加重。1周龄内出现严重震颤的仔猪往往由于不能得到哺乳而死亡,1周龄以上的仔猪常常能耐过,也有震颤症状延至到生长期或育肥期。 此外,在临床

135、上还能见到与PCV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增生性坏死性肺炎、肠炎和关节炎等。这些情况多见于PRRS阳性猪继发感染PCV所致。 三、临床症状三、临床症状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发生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时,剖检可见的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患猪消瘦, 贫血, 皮肤苍白, 部分病猪出现黄疸; 淋巴结肿大34倍,切面为均匀的白色; 肺脏肿胀, 坚硬似橡皮样; 肝脏发暗, 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肾脏水肿、苍白, 被膜下有坏死灶。脾脏轻度肿胀、坏死。胃、肠、回盲瓣黏膜有出血、坏死。四、病理变化四、病理变化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136、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根据流行特点,结合本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可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化法、PCR等。检测抗体的方法主要是ELISA。 五、诊断五、诊断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也没有切实可行的疫苗预防猪圆环病毒感染。无论是对仔猪先天性震颤,还是对猪断奶多系统衰弱综合症均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一般性建议包括实行全进全出饲养管理制度,保持良好的卫生及通风状况,确保饲料品质和使用抗生

137、素控制继发感染,以及对发病猪只进行及时淘汰、扑杀处理。 1、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2、定期消毒,杀死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3、免疫预防 4、药物预防,控制继发感染 六、防治六、防治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项目小结本项目小结 本项目主要介绍了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猪梭菌性肠炎、猪痢疾、猪增生性肠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痘、猪水疱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腹泻、猪圆环病毒感染等传染病。本项目是本课程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应在学习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的基础上,将猪群常见的传染病进行总结,如按临床表现进行归类,并对猪群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形成一个初步认识,根点掌握常见、多发病以及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具体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猪的主要传染病 “十二十二五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