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5孟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7941670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1-5孟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哲学史1-5孟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哲学史1-5孟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哲学史1-5孟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哲学史1-5孟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1-5孟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1-5孟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孟子生平: 孟轲,驺人也孟轲,驺人也孟轲,驺人也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时,秦用商君

2、,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3、书,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驺子之属。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驺子之属。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驺子之属。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驺子之属。 史记史记史记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著述: 孟子孟子孟子孟子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篇目有: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篇目有: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篇目有: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篇目有:梁惠王梁惠王梁惠王梁惠王上、上、上、上、下;下;下;下;公孙丑公孙丑公孙丑公孙丑上、下;上、下;上、下;上、下;滕文公滕文公滕文公滕文公上、下;上、下;上

4、、下;上、下;离娄离娄离娄离娄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万万万万章章章章上、下;上、下;上、下;上、下;告子告子告子告子上、下;上、下;上、下;上、下;尽心尽心尽心尽心上、下。上、下。上、下。上、下。史记史记史记史记 孟荀列传孟荀列传孟荀列传孟荀列传:“ “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诗诗诗、书书书书,述仲尼之意,述仲尼之意,述仲尼之意,述仲尼之意,作作作作孟子孟子孟子孟子七篇七篇七篇七篇。” ”谓谓谓谓孟子孟子孟子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

5、题辞孟子题辞孟子题辞孟子题辞曰:曰:曰:曰:“ “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孟子孟子。” ”又曰:又曰:又曰:又曰:“ “于是退而于是退而于是退而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言,着书七篇。言,着书七篇。言,着书七篇。” ”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此亦主孟子

6、自撰。清阎若璩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孟子生卒年月考孟子生卒年月考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亦亦亦以孟子自作,且曰:以孟子自作,且曰:以孟子自作,且曰:以孟子自作,且曰:“ “论语论语论语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但考诸但考诸但考诸但考诸孟子孟子孟子孟子,孟轲所见,孟轲所见,孟轲所见,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

7、皆称谥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皆以皆以皆以“ “子子子子” ”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

8、孟子的弟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汉书汉书汉书汉书 艺文志艺文志艺文志艺文志著录著录著录著录孟子孟子孟子孟子1111篇,除篇,除篇,除篇,除 7 7篇之篇之篇之篇之外,尚有外书外,尚有外书外,尚有外书外,尚有外书 4 4篇。东汉经学家赵岐篇。东汉经学家赵岐篇。东汉经学家赵岐篇。东汉经学家赵岐( (约约约约108108201)201)认为认为认为认为“ “似非孟子本真,似非孟子本真,似非孟子本真,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讬之者也。后世依放而讬之者也。后世依放而讬之者也。后世依放而讬之者也。

9、” ” 孟子孟子孟子孟子在在在在 汉书汉书汉书汉书 艺文志艺文志艺文志艺文志中列于诸子中列于诸子中列于诸子中列于诸子略。略。略。略。 在在在在隋书隋书隋书隋书 经籍志经籍志经籍志经籍志、旧唐书旧唐书旧唐书旧唐书 经籍志经籍志经籍志经籍志、新唐书新唐书新唐书新唐书 艺文志艺文志艺文志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中均列于子部,地位中均列于子部,地位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 “道统道统道统道统” ”的的的的真正继承者,说真正继承者,说真正继承者,说真正继承者,说“ “道统道统道统道统” ”

10、因因因因“ “轲之死不得其传轲之死不得其传轲之死不得其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焉焉焉” ”,孟子孟子孟子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孟子孟子孟子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上升为经,被列于上升为经,被列于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九经九经九经。但。但。但。但孟孟孟孟子子子子的地位并不巩固。李觏等的的地位并不巩固。李觏等的的地位并不巩固。李觏等的的地位并不巩固。李觏等的常语常语常语常语、司、司、司、司马光的马光的马光的马光的疑孟疑孟疑孟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

11、朱熹把孟子孟子孟子孟子和和和和论语论语论语论语大学大学大学大学中庸中庸中庸中庸合在一合在一合在一合在一起,并称起,并称起,并称起,并称四书四书四书四书,孟子孟子孟子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的经典地位才真的经典地位才真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四书四书四书四书为科举为科举为科举为科举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注本:1.东汉赵岐、北宋孙奭 孟子注疏2.南宋朱熹孟子集注3.清人焦循孟子正义4.杨伯峻孟子译注第一节 性善论一

12、、关于人性问题的几种讨论1.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 2.“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3.“性无善无不善”:告子4.“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世硕5.“有性善,有性不善”:二、告子的自然人性论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孟子告子上三、孟子的性善论1.道德情感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苦无罪而就死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

13、其肉。 ” 梁惠王上2. 2.先验性(先验性(“四端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下可运于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

14、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父母。” 公孙丑上公孙丑上 “人之所不

15、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 尽心上3.普遍性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告子上 “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第二节 修养方法一、寡欲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

16、,虽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有存焉者,寡矣。有存焉者,寡矣。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尽心下二、存夜气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告子上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

17、有不慊于心,则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8、而又害之。” ” 公孙丑上公孙丑上第三节 心性哲学一、天1.命运之天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 万章上2.道德之天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告子上二、“性”“命”关系 “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

19、告子下告子下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得也,求在外者也。” ” 告子上告子上三、尽心说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四、思诚 “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不也;不诚

20、,未有能动者也。不动,未之不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 离娄上离娄上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 中庸中庸第四节 仁政思想1.“1.“民为贵民为贵” ”的重民思想的重民思想 制民之产制民之产 尊贤听民尊贤听民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2. 2.尊王贱霸尊王贱霸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诗云: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此之谓也。” ” 公孙丑上公孙丑上思考题1.如何理解孟子对于人性善的证明?2.如何认识和评价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3.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何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