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15212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7941443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15212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15212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15212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1521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15212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 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晨练四中古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中爱民的思想,又与本文大有相通之处。 再加

2、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 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学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生能总结并鉴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 1、2 教学难点 目标 2、3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

3、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回到家乡讲学着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 2、 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 、 公孙丑 、 滕文公 、 离娄 、 万章 、 告子 、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着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 3、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4、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二、一读通读课文,落实字音 胡龁 衅钟 觳觫 褊小 庖厨 忖度 舆薪 百钧 便嬖 莅中国 商贾 放辟邪侈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无以,则王乎 彼恶知之 三、疏通课文,分层明意 问:划分层次,梳理大意。 (在划分段落,总结段意的过程中,强调重点实虚词和句式,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部分(开头至“无以,则王乎”) 入题。孟子把与齐宣王的对话转到“行王

5、道”上来。 第二部分(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主要说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点明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四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作业 整理重点实、虚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鉴赏本文的论辨艺术: 问题设置: 在孟子的引导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从本文中,你学到哪些论辩的技巧呢

6、(或者: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 明确: 1、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 “齐桓、晋文之事”,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王道”学说打下了基础。 2、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 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

7、攻克对方。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他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 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 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 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3、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术。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

8、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 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如当头棒喝, 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取譬设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后代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 要使齐宣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这使原来高高在上问询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惛的话来,齐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彻底地被围而剿之了。 总之, 孟子凭着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 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则形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二、巩固与拓展 课本 87 页学习活动之文本品读 2 第一组问题。 (也可选择 88 页写作平台中的相关内容) 三、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同步练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