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67937283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命题学校:合肥三中 命题教师:柴俊 审题教师:袁艳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

2、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

3、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

4、,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

5、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

6、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

7、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

8、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大地发现的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B. 山东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C.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D. “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9、 )A. 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B. 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C. 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D. 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 )A.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B. 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

10、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C. 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D. 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4.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B. 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C. 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D. 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5.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1、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B 2. C 3. B 4. D 5. 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山东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错,原文“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

12、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可见河南龙山文化才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C. “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说法绝对,原文“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说的是“部分”;且只有尚书中的记载也不能证明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唐朝墩古城”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以

13、及图文转换的能力。 D.“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错误。材料一中说“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侧重点:材料一“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说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材料二“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

14、茂”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回来了柯岗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是全军的后卫。

15、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老子掉进田里啦!你急啥?”“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管理主任仍旧向后走。“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二百万蒋币、三十块银洋。”于是他越发着急了,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几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这样,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实在累了,打算坐下来休息两三分钟再走。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一点也听不见“跟上,跟上!”的命令了,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