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67937272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阜阳市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又是一个拥有旺盛“生殖能力”的“根词”。由这个“风”字辐射的语义场,曾经覆盖了炎黄子孙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并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生态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区分和理解。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的一个“土民”对于风的

2、敏感程度,要远远胜过当代大都市写字间里的“白领”。与现代工业社会不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自然界中的“风”,对于国计民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风的方向、时节、强弱、干湿不同,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收成的好坏。但在先秦时代的中国古人看来,“风”,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是“天”的情绪和意志。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不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是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的,人与自然原本就是一体化的。因此,大地上、天空中的“风”,也同样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体之内。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在中国,一个地域、一个时

3、期的道德崇尚、文化习俗也全都和“风”字联系在了一起,甚至,一个朝代的国家法度、朝廷纲纪、民众心态、政府吏治也都被笼罩在“风”字头下。自然界的“风”便因此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涵义。在中国古代,“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源远流长。最显著的例子是诗经中“国风”的命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诗总六艺,风冠其首”一个“风”便将一部诗经的渊源、体用全都包括在内了!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音乐歌舞集中体现了彼时彼地的风土、风情,“风”便成了一个地区“民歌”“民谣”的代名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术语,如“风雅”“风骨”等。人格层面最典型的例证

4、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术语:“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典籍中,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的话语比比皆是,如:“风神高迈”“风度简旷”正是江南秀丽的“风土”,东晋偏安的“世风”,加上一代知识分子自觉的“养气修身”,才终于造就了彪炳史册的“魏晋风度”。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与整合性。为什么恰恰是这个“风”字,能够如此完整而又形象地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层面?“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应与中国古代以“气”为

5、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中国先秦哲学中,“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生万物”,生出的不仅是自然界的万物万象,也包括人与人类社会。如果非要给“气”寻找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替代物、象征物,那就是“风”。“风”就是流动衍化着的气,而“气”也就是静止凝聚着的风。“风”成为气在现有世界周行不殆的“替身”。从生态学的知识空间进一步探讨,“风”的语义场本身就具备了一个高级复杂系统要求的诸多要素。我国生态学家牛文元在其生态系统基础一文中指出: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流动。“风”的语义场中的“风”,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能量、一种力量;非常巧合的是,“风”在汉语言中还往往呈现出

6、强烈的“信息性”,如风声、风言风语等,无不意味着信息的发布、传递与接受。对照当代生态学家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风”的语义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循环的、多层面的“生态系统”,一个浓缩了中华民族生存大智慧的生态系统,一个展现了中华古代文明辉煌景观的生态系统。由“风”的语义场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其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生生不息的绵延性,充溢着浓郁的生态文化精神,正可以作为人们创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思想资源。(摘编自鲁枢元奇特的汉字“风”)材料二:我们先须知道风是什么。庄子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足见庄子已经晓得风无非是空气流动。但为什么空气要流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地面上各处空

7、气有厚薄,空气的压力遂有高低之不同。水性趋下,风性则趋低气压,各方面的风,统向气压低的地方吹。至于气压所以低者,不外两种缘故,或者由于一处地方的空气温度比较旁的地方高,譬如炉子里烧火,把空气烧热,热空气往上升,结果炉子里就成一低气压;所以房间里各方的空气均吹向炉中。或者由于空气中生了旋风,如羊角风之类,犹之以盆盛水,若将盆子旋转,则盆子中心的水就为低下去。空气若成旋风,则漩涡中心亦成了低气压。(摘编自竺可桢说飓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因汉字“风”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所以其产生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B. 材料一认为,自然的

8、“风”可以与人体内的“风”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成为“中医学”产生的重要原因。C. 材料一指出,“气”是万物本原,以“气”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决定了“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D. 材料二认为,地面空气厚薄不均,于是空气压力就有了高低之别,如同水往低处流,风就一律向气压低的地方吹。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现代生活在写字楼中的白领相比,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人们对“风”的敏感程度更深入。B. “风雅”等文艺学和美学术语的出现,使“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诗词等艺术领域。C. 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文化模式,可借助“风”字构成语义场

9、。D. “风”作为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古人的解释与现代人的看法较为接近。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 淮南子天文训:“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B. 黄帝内经素问:“天地之间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C. 唐代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人竹万竿斜。”D. 清代李方膺潇湘风竹图画面中茂竹尽斜,使人一看就感到狂风呼啸而来。4.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 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风”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 D 2. B

10、3. B 4. C 5. 材料一侧重于从文化、生态视角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并探讨产生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于从科普的角度,揭示自然界“风”产生的原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所以”错误。由原文“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又是一个拥有旺盛生殖能力的根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可知,选项强加因果。B.“重要原因”错误。由原文“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可知,自然风和人体风之间的关系是中医学重要理论支柱而非产生的重要原因。C.“决

11、定了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错误。由原文“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应与中国古代以气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可知,选项混淆或然与已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使”错误。由原文“风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术语,如风雅风骨等”可知,选项语意颠倒。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观点认为大地上、天空中的“风”,也同样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体之内。A.交代自然之风产生原因。C.自然界“风”客观上起到的作用。D.艺术上如何表现“风”。故选B。【4题详解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进行图表转换的能力。C.风清月朗,形容夜景美丽宜人,属于自然层面。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就说到“由这个风字辐射的语义场,曾经覆盖了炎黄子孙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并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生态文化精神”。由原文“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与整合性”可知,这是从文化方面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以及产生原因

13、。由原文“对照当代生态学家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风的语义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循环的、多层面的生态系统,一个浓缩了中华民族生存大智慧的生态系统,一个展现了中华古代文明辉煌景观的生态系统”可知,这是从生态视角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并探讨产生的原因。材料二:材料二出自竺可桢说飓风。再根据“我们先须知道风是什么”“但为什么空气要流动呢?”,可见这是从科普的角度,揭示自然界“风”产生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球美巴塞尔姆从14号街的某个地方,确切的地点我不能透露,那只气球一整夜在向北膨胀,当时人们正在睡觉,气球一直膨胀到了

14、公园。黎明时,最北面的边沿横在广场上;漫无节制的运动轻飘而和缓。这样的膨胀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气门里有轻度的、难以察觉的漏气现象。气球已经覆盖了大街南北两边某些地区的45个街区。气球引起了反应。有些人发现气球“很有趣”。作为一种反应,这态度对于气球的庞大无比以及它在城市上空的突然出现,似乎很不合适;另一方面,那些没有患歇斯底里症或者其他社会性人为忧郁症的人则毅然断言,这种反应是冷静的、“成熟的”。关于气球的“意义”最初引起了相当规模的论争,论争又销声匿迹,因为我们懂得了不要坚持搞清意义,现在,除了讨论最简单、最无关紧要的事情以外,甚至很少有人顾及什么意义了。人们一致同意,既然关于气球的意义是绝

15、对不可知的,那么扩大讨论是无益的,或者至少和其他人的行为比起来,譬如在某街道上的铁灰色布条下挂些绿的和蓝的纸吊灯啦,或者不失时机写些吹捧文章宣传某人适宜于表演怪诞戏剧啦、或者认识一下也很好啦等等,这样的讨论是盲目的。大胆的孩子们欢喜跳跃,尤其当他们看见气球紧靠着某幢大楼盘旋,靠得那么近,气球和大楼之间的缝隙只有几英寸,或者当他们看见气球实际上已经和大楼的一边相碰,轻飘飘地贴着大楼,贴得那么紧,气球和大楼似乎连成一体了。气球的表面设计得真像一幅“风景画”,有一条条小小的山谷,还有一垛垛的小丘,或者一堆堆的土墩,一旦登上气球,尽可以溜达一阵子,甚至来一次旅行,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还可以从斜面上滑下来,然后从另一面再爬上去,两面的坡度都很平坦,或者从这一边跳到那一边去,这些真叫人感到快活。弹跳也可以,因为表面的伸缩性很好,要是你乐意,就是从上面跳下来也没关系。所有此类的各种运动和其他运动,都是人们力所能及的,在气球的“上”面游览,这使习惯于城市公寓硬邦邦表面的孩子们兴奋至极。不过,气球的目的并不是用来娱乐孩子的。还有一些人,孩子和成年人都有,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上面叙述的那些机会,他们显得有些胆怯,对气球缺乏信任。更有甚者,有人还抱着敌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