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67937218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儒家生态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董仲舒和荀子对“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拥有独到的见解。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君主有德,人心向善,感动天地,天下便有祥瑞现象出现;君主无德,人心向恶,激怒上天,上天会以灾害的形式警告人们,要人们自省。荀子论礼中也提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和地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根本,一旦天地遭到破坏,万物都无法生存。“天人合一”的思想放在今天意义更加明显,

2、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出现很多重大自然灾害,提醒人们,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仁”学是儒家生态思想的另一个核心。孔子把“仁”作为自然界最高道德原则,儒家思想提倡人们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仁”学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思想相一致。后汉书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儒家的“仁”学理念引导普通民众把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提升到道德的层面,对于后世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扩展了人类道德的范围,给后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供了理性的思维和启发,即提倡生态道德,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世间万物。(摘编自孔凡洪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材料二

3、: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面对这一重大考验,人们总会自觉返归传统,努力从中寻求救助。儒家的生态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对于如何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自然观”有其悠远的思想渊源,其发端是从易经中有关人们对宇宙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阐释,其产生基础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从殷商时代开始出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农耕社会,农业的播种、收获全依赖于自然,如果人们顺应自然、适时耕作,那么人们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否则人们就难以维持生存。依靠自然、适时劳作的生产方式和观念,导致

4、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这种思想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强化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宇宙观和时空观。荀子王制上讲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里强调了农业生产必须依据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进行生产,只有“不违农时”和“顺天”,才能风调雨顺,才能“养生”。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而且更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水平和对大自然认识深度有限

5、,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大自然的神秘色彩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明确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实在的,天地之道在于按其规律运行不息,化育万物。“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在这里,荀子将它视为天、地、人三者相协调发展所构成的理想状态。儒家的人文精神是一系列实践规范,它不仅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学说,更是关注人类社会的维持和生存。儒家的人文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儒家要求人们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6、,从而保障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使人与自然万物相辅相生、和谐共处。在此古人的要义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合理节制人们的欲望。孔子不仅仅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人学观念,而且主张爱护野生动物,“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尤其反对当时统治者乐“佚(逸)游(游猎)”的社会现象。孟子则从“人皆有不忍之心”的性善论出发,从社会与自然一体的角度论证了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的道德升华过程。因此,儒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存在的价值意义。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界不仅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而且当人通过社会实践与自然相协调时,它也进入了人类审美的视野之中。儒家传统的审美观念是以人的身心合一的整体生命去感悟

7、对象世界,达到对生命的体验。生态审美反映了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有助于人的生态审美观念的产生。生态审美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孔子“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就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最终的落脚处仍是“智者乐,仁者寿”,人始终是自然的主人,人的主体始终优于自然的客体。他所说的“知者”与“仁者”,对山水的不同爱好都包含有对于自然的看法在内,而这种看法显示了汉民族对于自然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摘编自常新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

8、一依据孔子名言,论述儒家思想提倡人们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这与材料二中孟子对人与自然的观点一致。B. 材料二认为,易经中有关人们对宇宙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阐释,这跟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有关。C. 材料二指出,儒家生态思想对恢复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认为人与自然的地位不平等,有一定的局限性。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儒家生态观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维持生存,农业生产必须依据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进行生产。B. 随着时代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9、彼此都是客观、实在、有规律的。C. 如果能合理节制人们欲望,更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彼此相辅相生、和谐共处。D.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也能成为以生态观为价值取向的审美对象。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围绕儒家生态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两个核心方面展开论述。B. 材料一运用对比,既强调人们要自省,君主应有德,也把事理说得更透彻和全面。C. 材料二第五段,主要论证孔子、孟子从不同角度阐述自然界以及存在的价值意义。D. 材料二逻辑严密、鞭辟入里,采用了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4. 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用了很多儒家名言,请简析

10、其表达效果。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A 2. B 3. C 4. 材料引用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名言,论证儒家生态观的两大核心,即“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这些名言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文学性,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表明了儒家的生态思想对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 材料一侧重解决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重视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材料二侧重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强调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

11、系统,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材料一就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而言,关注问题的解决;材料二就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而言,注重分析利弊,立场比较客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跟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有关”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产生基础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知,是与自然经济有关系。C.“有一定的局限性”无中生有,材料二第六段说“对山水的不同爱好都包含有对于自然的看法在内,而这种看法显示了汉民族对于自然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可知文章并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优劣的评价。D.“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无中生有,材料一侧重分析

12、“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之间是并列关系;材料二侧重分析“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之间是相互交叉、包含的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孔子明确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实在的,天地之道在于按其规律运行不息,化育万物”可知,没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材料二第五段”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因此,儒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存在的价值意义”这句

13、话是对以上所有段落的总结,不是此段主要论证的内容,第五段主要论证“为了人类社会的维持和生存,应合理节制人们的欲望”。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色的能力。由原文“儒家生态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仁学是儒家生态思想的另一个核心”“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等可知,材料引用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名言,论证儒家生态观的两大核心,即“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由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14、“孔子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就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可知,这些名言作为文言表达简洁明了,而且是我们熟知的经典语句,很多是我们课本中接触过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文学性,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表明了儒家的生态思想对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放在今天意义更加明显,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出现很多重大自然灾害,提醒人们,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可知,材料一侧重解决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重视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由材料二“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而且

15、更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儒家的人文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可知,材料二侧重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强调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由材料一“儒家的仁学理念对于后世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扩展了人类道德的范围,给后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供了理性的思维和启发,即提倡生态道德,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世间万物”可知,材料一就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而言,关注问题的解决;由材料二“儒家的生态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对于如何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而且更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的人文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儒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存在的价值意义”可知,材料二就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而言,注重分析利弊,立场比较客观。(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驮水的日子温亚军上等兵是半年前接上这个工作的。这个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赶上一头驴去山下的盖孜河边,往山上驮水。全连吃用的水都是这样一趟一趟由驴驮到山上的。新买回的驴是有点脾气的,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连长就提出让上等兵去调教驴,接上驮水工作。上等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