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567937128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高三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阜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统测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作了精深概括。第一是延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未中断的文明。不少学者指出,西方文明带有很强的断裂性特征,特别是近三百年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其与古典文明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断裂。反观中国,文明的传

2、承绵延不绝。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第二是创新性。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类似这样的论述还可以举出很多,旨在强调中华文明积极进取、追求创造的品格。但是,中华文明的这种进取不会以损害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或片面追求个人欲望为目的,而要在和谐融通中追求进取,在事态平衡中谋划创新。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

3、物的无畏品格。第三是统一性。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推举春秋公羊传所提出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夷夏观,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接受了华夏礼乐文明,就当以华夏视之。这是以文化而非种族为标准来区分夷夏,深刻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和包容性。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官方无不尊奉中华始祖。第四是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江海下百川”的宽怀心态对待本国文明和外来文明,不仅要“和而不同”,还要“求同存异”,注意不同文明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补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

4、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第五是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摘编自刘跃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材料二: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离不开新时代的新文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离不开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了文学更

5、为神圣的责任与使命,是引领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光辉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百年现代文学,可谓星光灿烂,经典纷呈。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已经进入了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的“平视”“对话”阶段,文学自信更为彰显。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成效越来越显著,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作家、作品的层次,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几种文字,更不能满足于获得了几个外国文学奖,而是要增强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自信和主体性,要彰显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新时代文学的主体性要既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又

6、立足于当代创造,既是本土的,又是面向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我们不再是文学领域的“滞后者”“追赶者”“模仿者”,而是文学价值的“创造者”“引领者”,要更自信地展现创造者和对话者的形象,让中国文学价值成为世界文学的“共同价值”。人民是新时代文学永恒的主体,人民性是新时代文学最鲜明的艺术属性。人民性是贯穿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全过程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践。人民既是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也是文学最终的裁判者、评判者。新时代文学必须牢牢扎根于人民和大地,扎根于时代和生活,感受时代脉动,聆听人民大众的肺腑之声,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凸显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为人民代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

7、抒情。同时,新时代文学要把塑造人民形象作为文学的崇高目标,为时代英雄立传,使得新典型、新形象、新英雄不断在文学中呈现。中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辉煌正是建立在文体创新、文体革命的根基上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革命和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文体的更替也都离不开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只是躺在祖上的功劳簿和辉煌荣光里,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新时代文学必须继续扛起创新的大旗,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适应传媒时代、网络时代、视频时代文学生产、消费、传播的新规律,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攀登,创造新的文学现代性,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经典。(摘编自吴义勤勇担新使命,为建设中华

8、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学力量)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延续性并能决定中华民族发展方向。B. 材料一认为,中华文明积极进取,但反对以破坏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积极进取。C. 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主要是依靠礼乐教化,文治武功。D. 材料二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不是输出作品和作家,而在彰显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特性依次展开论述,层层递进。B. 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

9、证方法,论据丰富,让观点极具说服力。C. 材料二运用“平视”“对话”“追赶者”“功劳簿”等词语,使论证语言活泼。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创新性”,它们分别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加以论述。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刘安淮南子诠言训:“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家之奇。”B. 明代嘉靖年间在南京修建中华帝王庙,清代康乾时期将其迁至北京。C. 经过法国文艺复兴作家伏尔泰的改编,赵氏孤儿的故事走向世界。D. 杭州亚运会中“玉琮”是一大宠儿,吉祥物、奖牌都有它的“元素”。4. 材料一中关于中华文明特性的论述,在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答司马

10、谏议书等篇目中都有体现。请任选两篇加以分析。5. 如何推动新时代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A 3. C 4. 从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慨叹中,可见南北朝时期佛寺之多、佛教兴盛。兼收并蓄,以宽怀心态对待外来文明,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谏言,启发太宗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以史为鉴,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可)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的表态,彰显了不墨守成规,积极进取的气度,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创造性。 5. 以习近

11、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加强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彰显当代中国文学的魅力与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塑造人民形象。弘扬创新、创造精神,适应新规律,创造新经典。【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征”错误。原文“不少学者指出,西方文明带有很强的断裂性特征,特别是近三百年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其与古典文明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断裂。反观中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绝。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可知并没有涉及“最重要的特征”,属于于文无据。C.“文治武功”错误。“武功”与文中“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

12、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观点相悖。D.“不是输出作品和作家”错误。原文“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作家、作品的层次,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几种文字,”可知,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作家、作品的层次”,而非“不是输出作品和作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层层递进”错误,材料一的五个方面“第一是延续性”“第二是创新性”“第三是统一性”“ 第四是包容性”“第五是和平性”,在行文结构上是并列结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论述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A.意思是“不能博采百家之

13、长, 也就不能形成自家的新奇风格”,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B. 在南京修建中华帝王庙,清代康乾时期将其迁至北京,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C. 赵氏孤儿的故事通过改编走向世界,体现中国故事的影响力大,错误。D. “玉琮”的原型,就是神人骑兽的良渚玉琮王。吉祥物、奖牌都有它的“元素”,体现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诗描绘江南烟雨中佛寺楼台的景象,“四百八十寺”写出了佛寺建筑非常多,我们知道,佛教是古印度的释迦摩尼创建的,由此可以窥见南朝时期佛教非常的兴盛。再根据材料一原文“中华文明的包容

14、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可知,从杜牧江南春的慨叹中,可见南北朝时期佛寺之多、佛教兴盛。兼收并蓄,以宽怀心态对待外来文明,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是说“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劝诫统治者要有始有终;“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说“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劝诫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文中的“十思”都是魏征看到唐朝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结合历史教训所给出的谏言。根据材料一原文“反观中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

15、绝。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可知,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言,启发太宗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以史为鉴,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是说“如果说现在我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守着前人的作为就罢了这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由此可知王安石想变革,想改变,不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结合材料一原文“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可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表态,彰显了不墨守成规,积极进取的气度,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创造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推动新时代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了文学更为神圣的责任与使命,是引领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光辉指引和根本遵循”可知,这是纲领,所以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结合“而是要增强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自信和主体性,要彰显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可知,中国的新时代文学要走出国门,所以要加强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彰显当代中国文学的魅力与价值。结合“新时代文学必须牢牢扎根于人民和大地,扎根于时代和生活,感受时代脉动,聆听人民大众的肺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