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7936716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络病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络系统的组成络系统的组成v络者,各种不同的络脉也。内经中和历代医家记载的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血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血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是指广义的络。络病的概念?络病的概念?络病络病:即即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态。传统中医络脉络病学说中,络脉系统、络病机制为其两个基本体系,络脉系统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内容v聚、流、通、化,即络脉是气血

2、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络病的病理机制总为瘀、虚、痰、毒,即络是内外之邪侵袭的通路与途径,邪气犯络,导致络中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络脉为疾病传变的中心环节。络病与病络络病与病络v论论络病络病多指病机环节或称病理过程,单以络多指病机环节或称病理过程,单以络病病名冠之者并不多见。由此,有的学者提病病名冠之者并不多见。由此,有的学者提出病络的概念,出病络的概念,病络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病是络脉的病理过程,病机环节,病证产生的根源机环节,病证产生的根源 。概言之,病络概。概言之,病络概念的外延是络脉某种具

3、体的非正常的状态,念的外延是络脉某种具体的非正常的状态,而内涵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联系病因病机而内涵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联系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的动态时空因素,直接提供干预的多维界面的动态时空因素,直接提供干预的依据的依据 。络病与病络络病与病络v络脉络脉有常有变,常则通,变则病,病则必有有常有变,常则通,变则病,病则必有“病络病络”产生,产生,“病络病络”生则生则“络病络病”成,成,此时产生一种状态,可以是疾病状态,也可此时产生一种状态,可以是疾病状态,也可是亚健康状态,干预这种状态涉及到防治疾是亚健康状态,干预这种状态涉及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康复,尤其是老年保健。病和保健康复,尤其是老年保健。病

4、络病络表现表现为络脉虚或络脉瘀均有前因后果,论因可由为络脉虚或络脉瘀均有前因后果,论因可由火郁、内风、浊毒、痰浊等外内病邪而成,火郁、内风、浊毒、痰浊等外内病邪而成,论果涉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病络表达的是论果涉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病络表达的是络处于非正常的状态,络病则是络处于非正常的状态,络病则是 因因“病络病络”成之成之“病病”。何谓络病学?何谓络病学说?何谓络病学?何谓络病学说?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用的临床学科。 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建立疗规律的应用理论。建立“络

5、病证治络病证治”对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提高对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提高现代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现代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关于久病入络与久痛入络关于久病入络与久痛入络v久病人络的学术思想始于黄帝内经,在灵枢终始中有“久病者,邪气人深”的记载。明确指出久病可以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难经二十二难亦有:“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后世医家于此也多有发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清朝叶天士,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学术成果,明确提出了“久病人络和久痛入络”的观点,并同时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

6、伤人络”。络病学说的源流络病学说的源流v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一门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医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名,发展于汉代名医张仲景,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医张仲景,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复盛与复盛与20世纪世纪80代以后。代以后。络病学说的源流络病学说的源流v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经络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经络学说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临床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结学说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临床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经与络在人体就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

7、经与络在人体就像大的河流与沟渠的关系,络对人体发挥着渗灌濡像大的河流与沟渠的关系,络对人体发挥着渗灌濡养作用,它不仅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的作用,而且养作用,它不仅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的作用,而且还涵盖了部分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络病是广泛还涵盖了部分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通络极大提高了某些疑难性疾病的治疗效果。通络极大提高了某些疑难性疾病的治疗效果。v古往今来络脉络病早为医家知晓古往今来络脉络病早为医家知晓 ,通达络道乃是医家通达络道乃是医家常用之法常用之法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肇。

8、络脉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肇始于始于内经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已形之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随着心脑血管病成为常见病,活血化瘀法研究的但随着心脑血管病成为常见病,活血化瘀法研究的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 v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

9、床的重要研究领域,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个世纪 90 年代。年代。v首先有学者梳理文献,进而有用虫类药物组方搜剔首先有学者梳理文献,进而有用虫类药物组方搜剔风瘀之邪,通络止痛,开发新药治疗心脑病证,获风瘀之邪,通络止痛,开发新药治疗心脑病证,获得推广应用;重要的是在基础理论上提出气络、病得推广应用;重要的是在基础理论上提出气络、病络之新说,在临床基础研究上有毒损脑络,疫毒浸络之新说,在临床基础研究上有毒损脑络,疫毒浸淫肺络的研讨,及至临床内、外、妇、儿、骨伤各淫肺络的研讨,及至临床内、外、妇、儿、骨伤各科。然而络病学说做为

10、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科。然而络病学说做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领域,或者说是中医学一级学科的重大研究方向则始于上个世纪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年代。v内科中脑病、心病、肾病、肝病、肺病,以络病学内科中脑病、心病、肾病、肝病、肺病,以络病学说为指导辨证治疗,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丰富了说为指导辨证治疗,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丰富了络病的证治内容。络病的证治内容。v仅就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研究室、实验室,其课仅就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研究室、实验室,其课题组从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基础医学,分子生物题组从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

11、学等多学科整合专家群体,承担了国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整合专家群体,承担了国家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先后培养了先后培养了3名博士、名博士、5名博士后出站人员,由此可名博士后出站人员,由此可见络病学说的研究方向逐步发展已趋稳定。见络病学说的研究方向逐步发展已趋稳定。v河北医科大学吴以岭教授及其所带领下的课题组,河北医科大学吴以岭教授及其所带领下的课题组,自上世纪自上世纪80年代进行络病理论系统研究研究,探索年代进行络病理论系统研究研究,探索不同疾病在络病状态下的特殊治疗。不同疾病在络病状态下的特殊治疗。v吴以岭教授始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间位置

12、、运行吴以岭教授始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间位置、运行时速与常度、生理功能等方面深入研究络病的发病、时速与常度、生理功能等方面深入研究络病的发病、病理、辨证、治疗,在国内首次建立病理、辨证、治疗,在国内首次建立“络病证治络病证治”系统,提出系统,提出“脉络脉络血管系统病血管系统病”新概念。运用新概念。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现代疑难病治疗取得突出成效,承担络病理论指导现代疑难病治疗取得突出成效,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研究”课题,积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课题,积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13、、叶天士络病理论、叶天士络病理论实践的实践的“三个里程碑三个里程碑”,梳理其发展沿革脉络,挖,梳理其发展沿革脉络,挖掘其学术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络病学研究的理论掘其学术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络病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了络病形成与;提出了络病形成与发展的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三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络病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络病学说研究的研究的理论框架说研究的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从时间v功能的统一性对络脉结构特点、血气运行状功能的统一性对络脉结构特点、血气运行状况、生理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做了深入探讨,况、生理结构功能及

14、病理变化做了深入探讨,为深入进行络病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为深入进行络病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完整系统地研究了络完整系统地研究了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提出了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提出了“易滞易滞易瘀易瘀”、“易入难出易入难出”、“易积成形易积成形”的病的病机特点,阐述了络病的八个基本病机变化,机特点,阐述了络病的八个基本病机变化,提出了提出了“络以通为用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总结古的治疗原则。总结古人通络用药特点,按功能规范通络药物,同人通络用药特点,按功能规范通络药物,同时提出络病证候及五脏络病证候辨证论治,时提出络病证候及五脏络病证候辨证

15、论治,初步建立初步建立“络病证治络病证治”系统,首次形成了系系统,首次形成了系统的络病理论。统的络病理论。v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项,写就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项,写就160万字的万字的络病学络病学专著,研制出络病理论指专著,研制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治疗导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肿瘤放化胶囊、治疗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肿瘤放化疗辅助药、增效减毒的养正消积胶囊和治疗疗辅助药

16、、增效减毒的养正消积胶囊和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肌灵片,充分验证了络病学重症肌无力的重肌灵片,充分验证了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充分证明了络病理说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充分证明了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疾病治疗的价值。论指导临床疾病治疗的价值。vv中国中医研究员王永炎教授极其课题组也从多个角中国中医研究员王永炎教授极其课题组也从多个角度对络病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表了度对络病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表了“新病新病入络及其证治入络及其证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从类风湿性关节炎从络络辨治辨治的理论体系初探的理论体系初探”、“王永炎院士从王永炎院士从络络辨治痹辨治痹病的学术思想举隅病的学术思想举隅”、“络

17、脉络病与病络络脉络病与病络”等文,等文,曾虹的曾虹的“内经内经络病中的营卫病机络病中的营卫病机”、雷燕的、雷燕的“络病理论探微络病理论探微”等都极大的丰富了络病理论的内容。等都极大的丰富了络病理论的内容。 v2004年年12月月11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成立大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成立大会暨会暨络病学络病学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出席会议并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出席会议并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揭牌。该委员会将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的系病分会揭牌。该委员会将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微观化,进一步阐明络病统化

18、、规范化、科学化、微观化,进一步阐明络病本质以及通络药物的药效活性和机理,推动络病学本质以及通络药物的药效活性和机理,推动络病学学科的建立,提高现代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学科的建立,提高现代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 络病学说的理论概述络病学说的理论概述v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为分支,络脉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v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仆金伤,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其病机络脉空虚,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毒邪蕴积,暴病之后,邪

19、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络脉损伤,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伤,血溢络外而瘀滞,以上均最终致络病,络病的共同表现为络脉结滞,气机不通。v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奠定了络病的理论基础。v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得到发展,创制旋覆花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的临床基础。v清代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发展了络病治法与方药,并广泛运用于疼痛、卒中、积、痹证等病证治疗。从而形成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v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与经脉不同,在体内没有明确的起止部位和循行

20、路线,庞大繁杂难以把握,故络病理论未得到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清代医家喻嘉言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医门法律络脉论)。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临证指南医案)。v有感于此,吴以岭教授及其科研小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首先提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诊断与治疗,并首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研制v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络病理论指导下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系列

21、药物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特别是通心络胶囊因此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v另外,李梢等又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例,初步探讨了新病入络及其辨证论治的特点。认为“新病入络”的门径在于营卫,枢纽在于气血;病因有外袭内伏之合;病势有缓急之不同;病变可由新至久、由局部至整体;“络道亢变”等“病络”之象为RA等疾患中邪毒传变的传播途径与功能载体;提出“新病入络”的证治原则在于:早期截毒防变;降维升阶,提炼证候共性v通畅络脉,贯穿始终。并通过寒热证治探讨了“新病入络”的有关现代机理。提出“新病入络”及其辨证论治是中医药诊疗RA、SARS等多种难治

22、性疾病的值得探索的途径。v现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探讨络病的特点,发现所谓络脉空虚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益气法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毒邪蕴积,有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内生之毒是机体自身所产生的毒,如氧自由基、钙离子超载、炎性反应及炎症介质等。络脉损伤见于各种外伤及内伤如胃出血、脑出血等各种证候,其共同的病理表现均为微循环障碍。v由此可见,络病是多种疾病发展的共同病理表现,因此有其共同的临床特点与治法治则,也是多种疾病入络之后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络脉是功能结构载体络脉是功能结构载体v回顾络脉的解剖与生理,经脉之次为络脉,络脉网络在组织器官之上,起到温煦濡养的

23、功能,同时将代谢废物排除。络脉具有功能与结构密不可分的特征。络分大络、支络、细络、孙络、毛脉等,无论口径大小,腔内充血。名医俞嘉言、唐容川著有血络论,显而易见其本身属血液循环系统,能体现微循环。络脉的正常生理状态当是充盈满溢,出入自由,否则络脉虚、络脉瘀,导致病络,可见缠络、结络等,由功能发生结构的改变。问题是络脉血循的动力是什么?没有目标动力则不能实现功能效应v素问营卫生会篇提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包括营血与营气,显然“脉”包含经脉和络脉,它是营的载体。卫行脉外,卫指卫外之气,具有通达三焦,充实腠理辖司开合的功能。“脉外”是卫气的空间位点,然而脉外失之宠统,当是卫与营并行,血与气并行,

24、气是推动血循的动力。晚近对“气”的研究结果认为,它同样具有物质性,其功能效应落实到结构形态上,当有气络,气络与血络相伴而行,所以说气络是卫气的载体。v作者认为络脉与微循环相关,但不等同。诸如上述,无论营卫,脉内脉外的载体,均具有功能与结构的一致性。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v络脉的网络层次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自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别络、系络、缠络、孙络等不同分支,孙络之间有缠绊,构成网状的循环通路。中医关于络脉逐层细分的网络分支,与现代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络脉的网络层次涵盖了现代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v络脉的

25、空间位置从络脉的结构和分布特点可见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遍布全身内外、从大到小、呈树枝状或网状的如环无端、v流注不已的循环系统,是脏腑内外整体协调联系的重要组织结构。络脉在人体的部位有深浅之分,虽然内经百病始生篇中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描述,但真正使其成为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临床,则当推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谓在体表、头面浅表部位者为浮络,属阳络范畴;分布于体内深部,系于脏腑及其外廓者为脏络、腑络,属阴络范畴;而经脉介于二者之间,构成了浮络、经脉、腑络、脏络、脏腑的层次系统。随其分布区域不同而称为心络、脑络、肝络、肾络等,其敷布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所在脏

26、腑功能的组成部分。可见,络脉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体表浮络、阳络)中(肌肉之间经脉)内(脏腑之络、阴络)的分布规律。v由此可见络脉的组织结构与经脉明显不同,具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的空间结构特点,这对于说明疾病的传变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六淫外侵,先犯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迁延不愈,阻滞阴络。布散在某一脏腑区域的阴络病变,集中体现该脏腑功能失常,心络病变则为胸痹心痛,脑络病变则为卒中,肝络病变常表现为瘕积聚。络脉的空间位置既反映了一般疾病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反映了多种迁延难愈的难治性疾病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发展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此即叶天士

27、所云:“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络脉的运行时速与常度络脉的运行时速与常度v时速指时间与速度,常度指气血正常循环状态和节律。营卫气血循络脉流注运行,昼夜不息,如环无端,前人对此已进行了观察,如针灸大成指出:“一昼夜,人之营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丈,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结合现代医学,神经传导,血液运行,都具有一定时速并可用仪器检测,可作为络病研究的重要参数。v输布于立体网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时速和常度显然与经脉气血运行不同,具有气血流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的特点,这为我们结合西医学认识络脉的生理功能,探讨在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广泛存在的

28、络病病机状态及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生理功能v络脉主运行深灌气血津液,络脉既是气血津液贯通的枢纽,也是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使体表与内在脏腑相联,有其内必形诸外,故中医有“藏象”之说。络脉渗灌气血津液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特性,络中血气在循行过程中流注不已,既能布散津血于脏腑组织,又可向经脉灌注血气。脉外组织津液与脉内之血气不断运行于络脉内外,渗灌全身,以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作用,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心所以能开窍于舌,肝所以能开窍于目,脾所以能开窍于口,肺所v以能开窍于鼻,肾所以能开窍于耳及二阴,正是络脉传导感应的作用。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络具

29、有延续、贯通、承接、交互之意,五脏的生克,脏腑的表里,皆靠经络维系,从而实现整个机体的自稳状态。若邪气袭入机体,则络脉尚有反映证候、抵御病邪的功能,络脉通过与病邪相争,能反映邪之性质及证候特征。如络脉感受寒邪则疼痛,反映了寒凝则痛这一特征,络脉感受风邪则肌肤不仁,反映了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由于络脉贯通气血津液、沟通表里内外,故能平衡血气、协调阴阳,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使机体的活动保持相对平衡。络病的病理变化络病的病理变化v络病的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v络病的共同临床特点为久、瘀、痛、难、怪,具体表现为久病。内经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故

30、络病均为顽疾久证。瘀证:血瘀可见局部肿大成结,疼痛,青紫,失血;痰瘀可见各种怪证,偏瘫失语;水瘀可见少尿、水肿等证。疼痛:虚症使络脉失养及实证使络脉阻滞均可致疼痛,其特点为痛处固定,可表现为临床各种疼痛类型,如隐痛、胀痛、闷痛、刺痛、刀割样痛,可呈阵发性,v也可呈持续性。难治怪异且损及脏腑:因络病病位较深,结构复杂庞大,故络病常涉及多个脏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表现怪异多变。v阳络位于浅层,易被外邪所伤,阳络损伤轻则发斑发疹,甚则络脉损伤,血外溢而成咯血、衄血等症;阴络位于里层,病久邪由表入里,伤及阴络,渐入脏腑,继而血内溢而致尿血、便血,甚则留伏较深,而成为坚结不散之痼疾。经脉粗直为主干,

31、贯通上下,若有外邪入侵,其传变迅速,不易形成气血阻滞;络脉细微,纵横交错,缠绕而呈网络,如外邪袭来,不易传变,常致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故有“久病入络主血”之谓。基于外感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新病入络”的理论。v络病指络脉功能失常导致的病变,络脉纤细,分支多,分布广,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通路,邪客络脉容易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络脉阻滞是络病的最基本的病理改变。v1.气机郁滞:血气在络中运行不息,正如灵枢脉度篇所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

32、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若邪气阻于阳络,血气运行受阻,势必影响气机运行而产生气机郁滞,况且瘀阻络脉反过来亦会导致气机郁滞。近代文献运用逍遥散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反应了气阻络脉的存在。v2.血行瘀滞:络脉以运行血气为主,若邪气袭络,久而不去,渐入阴络,势必导致血气受阻,滞留为瘀,所以相对而言,络病以血行瘀滞最为常见。瘀血停留常引起络脉阻滞,气血津液流行障碍,瘀血与邪气凝结络脉,缠绵不去,渐成痼疾。且血气运行不利,血难循络而行,导致血溢络外,更加重了络脉阻滞状态。v3.津液聚结:津液出入于络脉内外,依络脉输布,赖阳气运行。若邪客络中,气血不行,则津液不布,或滞于络中,或聚在络外,而为痰为饮。灵枢百

33、病始生篇云“津液涩渗,著而不去”,津液涩于络中,渗于络外,著而不去而成癥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不乏痰阻络中的病案。v4.络脉绌急:络脉因受寒邪而致收引、挛缩,络脉绌急,疼痛不已。寒主收引、主痛,古人早有“痛者寒之多也,有寒故痛也”之说。灵枢百病始生篇亦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络脉绌急与近代冠状动脉痉挛学说颇为相似,临床对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从络脉绌急论治,颇有效验。v5.络虚不荣:“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血气由络脉渗出于脉外,温煦濡养脏腑组织,肌肉、筋骨得养则感觉灵敏。阳气虚馁,则经络空虚,脏腑失于濡润温养,外邪乘虚而入,津血停聚互结为病。

34、络中虚衰,最易致络中血瘀、痰阻、气滞,小疾积大,大病沉疴,缠绵不愈,虚者更虚,故王清任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乏力,必停留为瘀”。络病治疗法则络病治疗法则v络病的治疗均以“通络”为本,叶天士云:“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治络之法,总以疏通络脉为主,根据病情的深浅轻重之不同,而辨证用药施治。叶氏通络法可分广义通络法与狭义通络法。v广义通络法即指对一切络脉均具有宣通作用的治疗方法,用药以辛味为主,又包括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v狭义通络法即虫蚁搜剔通络法,始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至叶氏得到全面发展,“攻坚垒,佐以辛香”,“盖散之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

35、益。”常用药有水蛭、鳖甲、全蝎、蜣螂虫、穿山甲、蜂房等,佐以辛香如麝香、牛黄、琥珀、生牡蛎、羚羊角、犀角、鹿角等。此法用于久病入络一般通络法无明显疗效或新病入络见神志障碍、抽搐与全身弥漫性出血者。v清代名医叶天士汇集总结了络病学说,其精华在络病治法方药的发挥上,诸如益气活络、养血通络、理气活络,化瘀通络,还有宣透、熄风、化痰、解毒通络等法的临床推广应用。v当今有用五虎丹以虫类药为主搜剔风邪、化瘀通络,开发中成新药通心络胶囊;又有加入益气之品,使通络之力更宏,开发中成新药脑心通,其功能主治皆禀承络病之说。v综观通络、活络最要紧处在于通阳,阳气畅达可通过宣透化痰、活血理气诸法实现,通阳的目的自然是

36、恢复络脉出入自由,充盈满溢的状态。络病可由跌打损伤络脉而成;可由内生五气五邪、风火湿燥寒浸淫络脉而成。至于脏腑络病,近10年来对肺、心、肾、肝、胆、脑病多有研究。譬如去冬今春广东、华北流行SARS病。v1.以辛味之药疏通瘀滞:辛主散,既通阳络,又疏阴络,故叶天士谓“络以辛为泄”“酸苦甘腻不能入络”,故治络病者以辛为主味。临床习用辛温通络之品如桂枝、小茴香、羌活、独活等与活血药配伍,既能引诸药直达病灶而发挥药效,又可借其辛香理气、温通血脉的作用,推动气血运行,有利于瘀阻络脉等病症的消除。对络脉绌急因寒而致者则加辛温散寒之品如川乌、草乌、附子、细辛等温阳散寒,其疗效更佳。v2.以虫类药物搜剔络脉:

37、宿疾沉饮,凝痰败瘀,混处络中,汗、吐、下法难以奏效,又非草本类药物攻逐可获效,而虫类走窜,擅入络脉,能搜邪剔络,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灵动迅速,擅长搜剔络中瘀浊,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从而祛除络中宿邪,药如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水蛭、虻虫、虫、蝉蜕、僵蚕等。虫类搜剔,佐以补剂,则可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效果。v3.以藤类药品畅通络滞:本草便读曰:“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因此,根据取类比象原则,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络脉瘀阻者,可加以藤类药物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药如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天仙藤、伸筋草等。v4.以血肉

38、之品通补络道:络病日久,营卫失常,气血不充,络道失养。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血肉有情之物,皆通灵含秀,擅于培植人身之生气,如鹿茸、龟板、紫河车、猪脊髓、阿胶、海狗肾、羊肾之属。以阳气生发之物壮阳气、至阴聚秀之物补阴精,培补络道,当有其功,故叶天士云“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久病入络多兼正气虚弱,治疗之时予以血肉有情之品,有事半功倍之效。v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方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肿瘤放化疗辅助药、增效减毒的养正消积胶囊和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肌灵片、

39、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清络饮”、“温络饮”等。络病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血管病变络病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血管病变v素问脉要精微论首次对脉的定义作了描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篇则明确了血的概念,“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古人脉与现代医学的血管、血与现代医学的血液概念是相同的。同时,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所称“动脉”与现代医学的动脉显然为同一概念。v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慢性血管病后期的结果是心脑发生问题,如出现心绞痛、心肌缺血、心梗、脑梗塞等,v而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调节着动脉壁的平衡,使血液中脂类等物质不能沉积在血管

40、壁上,并且可以抗粘附,正常分泌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是扩血管物质,内皮素使血管收缩,二者维持着血管的收缩平衡,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中的脂类等物质就要在血管壁沉积,粘附基因也会迁移到血管壁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引起血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并且,一氧化氮分泌降低,内皮素分泌增高,引起血管收缩、痉挛。v络脉瘀阻反映了血液的粘稠凝聚,而实验研究证实络脉绌急恰恰反映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血清一氧化氮降低,血浆内皮素增高引起的血管痉挛,这一理论上的创新,较传统认为冠心病、脑血栓为血瘀证更能全面反映冠心病、脑血栓的病理。无症状性疾病与络病无症状性疾病与络病v终始第九法野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

41、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v无症状疾病是本质较为隐匿的一类疾病,无症状疾病是本质较为隐匿的一类疾病。一般说来,症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v狭义的症状是指由患者向医生讲诉,可供医生诊断治疗参考的主观异常感觉,即患者的自觉症状;v广义的症状还应当包括医者运用四诊所得,有助于诊断治疗疾病的其它现象与指征,是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资料。经脉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可以反映因气血变化周流受阻出现的病症,表现为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感觉异常、皮色改变、温度变化以及出现斑疹、皮下结节等阳性体征。疾病无症状现象与疾病正邪基本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状况相关,多见于疾病的初始阶段和迁延阶段。v素问缪刺论篇所言:“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因此,病邪从经脉上无法反映出来,而表现为“有痛而经不病”。临床上多见于下列两种情况:一、无自觉症状的“健康人”在体检中出现了客观的病理指征。大连市曾对一万多名干部和知识分子体检,发现他们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同时患有一种或几种疾病,其中多数人属无症状疾病,如无症状性高血压、仅仅表现为血糖达到诊断标准的糖尿病等。二、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经全面系统检查均无客观器质性病变与生化指标的功能性疾病,如多种神经官能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