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well与Simplorer联合仿真方法及注意问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7919120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9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axwell与Simplorer联合仿真方法及注意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Maxwell与Simplorer联合仿真方法及注意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Maxwell与Simplorer联合仿真方法及注意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Maxwell与Simplorer联合仿真方法及注意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Maxwell与Simplorer联合仿真方法及注意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axwell与Simplorer联合仿真方法及注意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axwell与Simplorer联合仿真方法及注意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协同仿真模型实验分析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协同仿真模型实验分析本文所采用的电机是参照Ansoft 12 在工程电磁场中的应用一书所给的使用 RMxprt 输入机械参数所生成的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并且由 RMxprt 的电机模型直接导出 2D 模型。由于个人需要,对电机的参数有一定的修改,但是使用 Y160M-4 的电机并不影响联合仿真的过程与结果。1.1 Maxwell1.1 Maxwell 与与 SimplorerSimplorer 联合仿真的设置联合仿真的设置1.1.1Maxwell1.1.1Maxwell 端的设置端的设置在 Maxwell 2D 模型中进行一下几

2、步设置:第一步,设置 Maxwell 和 Simplorer 端口连接功能。右键单击 Model 项,选择 Set Symmetry Multiplier 项,如图 1.1 所示,单击后弹出图 1.2 的对话框。图 1.1查找过程示意图图 1.2设计设置对话框在对话框中, 选择 Advanced Product Coupling 项, 勾选其下的 Enable tr-tr linkwith Sim 。至此,完成第一步操作。第二步,2D 模型的激励源设置。单击 Excitation 项的加号,显示 Phase A、Phase B、Phase C 各项。双击 Phase A项,弹出如图 1.3 所

3、示的对话框。图 1.3A 相激励源设置在上图的对话框中,将激励源的Type 项设置为 External,并勾选其后的Strander,并且设置初始电流 Initial Current 项为 0。Number of parallel branch 项按照电机的设置要求,其值为 1。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退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建议在设置 Maxwell 与 Simplorer 连接功能即第一步之前,记录电压激励源下的电阻和电感。事实上,这里的电组和电感就是Maxwell2D 计算出的电机的定子电阻与定子电感。这两个数据在外电路的连接中会使用到,在后面会详细说明。至此,Maxwell 端的设置完

4、毕。1.1.2 Simplorer1.1.2 Simplorer 端的设置端的设置Simplorer 端的设置, 主要是对电机外电路的设置,具体的电路会在空载实验和额定负载实验中详细给出,这里不再赘述。1.1.31.1.3 联合仿真时间的设置联合仿真时间的设置联合仿真时, Maxwell 和 Simplorer 同时运行, 程序按照各自设定的时间和步长运行。其中 Simplorer 是主动者,Maxwell 是被动者,当 Maxwell 运行完毕但Simplorer 尚在运行时,Maxwell 将重新运行,与 Simplorer 进行数据交换。在实践中,发现仿真时间的设置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例

5、如,将二者仿真时间和步长设置相同的话,仿真的结果就不正确。在反复试验的前提下,得到如下经验:将Simplorer 的时间和步长设置长一些,将 Maxwell 的时间和步长设置短一些,这样实验的结果就接近正确值。1.1.41.1.42D2D 模型的导入模型的导入2D 模型的导入 Simplorer 中的步骤,如图 1.4 所示。图 1.4导入步骤点击以后,会弹出图 1.5 所示的对话框。图 1.52D 导入对话框其中 File 项是指待添加 Maxwell 2D 模型的位置, 下面的选项是选择 2D 模型还是 3D 模型,Solution 项是选择对应的 TR。1.21.2 空载实验协同仿真分析

6、空载实验协同仿真分析1.2.1 Simplorer1.2.1 Simplorer 电路设置电路设置空载实验的电路图如图 1.6 所示。图 1.6空载实验电路设置图外电路确实定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电源电压不能直接与电机的三相输入端口直接相连,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需要在线路上添加电阻或电感器件。 实验初始, 加入小电阻, 相当于电源的内阻,在外电路设置的基础上可以运行。三相输出连接在一起,接地与不接地不影响实验的结果,这个是通过比照验证得出的结论。MotionSetup1 端口,是在 2D 模型中 Model 项的修饰部分,在生成 2D 模型时系统自动设定。经过比照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如果 Mo

7、tionSetup1 输入端口接入转速源,改变转速源的参数值不影响电机的输出变化;如果 MotionSetup1输入端口接地,电机的输出结果与加入转速源的输出结果是一致的,因此,MotionSetup1 输入端口不管接什么类型的源,均不影响电机的输出结果。但是在2D 模型中改变 MotionSetup1 的话,输出将随着输入的不同转速发生改变,于是就知道 MotionSetup1 输入端口取决于 2D 模型中的设定,跟 Simplorer 中的连接方式没有任何关系。 在此基础上, 选定 Simplorer 中 MotionSetup1 输入端口接地。对于 MotionSetup1.out 的设

8、定也是通过比照实验来确定:在其他外电路连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输出端口接地和接转动惯量的电机定子电流如图 1.7 和 1.8 所示:图 1.7输出端口接地的定子电流图图 1.8输出端口接转动惯量的定子电流图通过比照可以看出,接地的定子电流稳定的要快,而接转动惯量的定子电流稳定的要慢,但是和原来的导入RMxprt 模型实验和自带电机模型试验的定子电流图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加入转动惯量以后,电时机仿真起动过程,这就是先前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入转动惯量 MASS_ROT 的原因了。本实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电阻和电感数值的选取。a、先前在线路中只加入一小电阻,考虑作为电源内阻的功能,但是出来的定子电流相当

9、不理想,如图 1.9 所示。图 1.9单纯加入小电阻的定子电流图从上图看出,虽然三相电流最终到达稳定,但是明显不符合要求:A 相电流太大,B、C 相电流相对较小,而且还是负值,这与理想中的空载电流相差很大。b、如果加入小电阻和小电感,电流的波形与图 1.9 相差不大。c、在前两组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线路的电阻和电感不能随意设定,必须设置合适的参数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考虑将电阻值设定为电机的定子电阻值,将电感值设定为定子的漏感。执行新的实验方案,得到了正确的波形。总结以上几点的分析,并结合一定数量的实验,得出图 1.6 电机的空载实验原理图:A、B、C 为三相电压,有效值为 220V

10、,相位依次相差120;R1、R2、R3为电机的定子电阻,值为0.921989 ;L1、L2、L3 为定子侧的漏电感,值为0.00777424H;电机的三相输入接电源,三相输出连接在一起,MotionSetup1 输入端口接地,输出端口接电机的转动惯量,值为0.0968218 。至此,线路连接完毕。6.2.2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1、定子相电流波形如图 1.10 所示。图 1.10空载实验定子相电流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机在0.8s 左右完成起动过程,此后稳定在空载状态,空载电流的有效值为 2.43A。与 RMxprt 的空载电流 2.40252A 相比,差距不大。2、电机转速

11、图如图 1.11 所示图 1.11电机的转速图电机开始启动,转速逐渐上升,最终稳定在 1500rpm。1.31.3 突加突卸负载的协同仿真突加突卸负载的协同仿真1.3.11.3.1 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如图 1.12 所示。图 1.12突加突卸负载实验原理图实验中,01s 时电机完成起动并稳定在空载状态;在2s 时加入负载,负载转矩为 24 Nm,12s 电机处于负载状态;在3s 时卸去负载,电机处于空载状态,仿真时间为 4s。6.3.2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1、定子相电流图如图 1.13 所示图 1.13突加突卸实验定子相电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 02s 时电机完成起动并稳定在空载状态; 在 2s 时加入负载时,定子电流开始上升,最终在稳定的负载状态;在 3s 时卸去负载,电流开始下降,最终回到空载状态。2、电机转速如图 1.14 所示图 1.14突加突卸实验电机转速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02s 时电机完成起动并稳定在空载状态,空载转速为1500 rpm;在 2s 时加入负载时,电机转速开始下降,最终运行在某一确定转速;在 3s 时卸去负载,转速开始上升,最终稳定在空载状态。3、电机的转矩图如图 1.15 所示图 1.15电机的转矩图电机的转速图与先前的实验趋势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