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内审员培训讲课7.18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7915780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258 大小:3.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量内审员培训讲课7.18_第1页
第1页 / 共258页
计量内审员培训讲课7.18_第2页
第2页 / 共258页
计量内审员培训讲课7.18_第3页
第3页 / 共258页
计量内审员培训讲课7.18_第4页
第4页 / 共258页
计量内审员培训讲课7.18_第5页
第5页 / 共2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量内审员培训讲课7.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量内审员培训讲课7.18(2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培训统一教材中启计量体系认证培训统一教材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l l 二二一一年七月一一年七月 前前 言言 本次内审员培训班这样一个特点: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状况。有的是深化提高,有的是启动输入,但目的都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作为审核员,心中就要有杆秤,称的准,必须理在先。这个“理”,就是我们的体系标准。我认为: 第一、内审员 ,首先是企业管理的参与者,体系的运作着。必须率先掌握标准的理念、理解标准的内涵,这是基础。 第二、内审员,源于企业,更贴近生产实际,更了解企业的现状和的需求,必须服务于企业。因此“头头是道”还不行,更要能融会贯通。 第三、内

2、审员,是审核活动的运作人,要有责任、会组织,讲公正。 综上所述,内审与外审的特点不一,互不替代,但为何有些企业的内审效果不尽如意呢?希望我们加以思考,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学习交流,使内审工作发生质的提升。 一个合格的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理解:体系标准和国家相关的计量法律法规。 2.掌握:审核的概念、程序和方法。 3.具备:一定的计量管理和技术知识。 4.熟悉:本企业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系统和体系的运作特点。 5.了解:本企业各专业计量工作需求和专业管理特点。 由此可见,我们的这次培训,是内审知识的一次输入,培训的输出乃至增值还在于应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标准的理解上。希望通过

3、培训,能够从“读懂标准向用活标准”升华,为企业计量工作的改进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 这,就是本次讲座的目的所在。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课程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课程l第一部分 标准条文解释条文解释l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标准的实施与文件编写标准的实施与文件编写l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l l 第一部分 条文解释条文解释 学员手册学员手册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代替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2-2000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中启计量体

4、系认证中心 l 体系的理论基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体系的理论基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b)领导作用领导作用(决策组织、资源配置)决策组织、资源配置)c)全员参与全员参与(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d)过程方法过程方法(输入输出增值方法、过程管理(输入输出增值方法、过程管理模式)模式)e)管理的系统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体系方法)(体系方法)f)持续改进持续改进(PDCA循环)循环)g)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统计技术、控制)(统计技术、控制)h)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与供方互利的关系GB/T19022-2003标准文本

5、结构标准文本结构: :前言前言(中国)(中国)ISO前言前言引言引言1范范围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4总要求总要求5管理职能管理职能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6资源管理资源管理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

6、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8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分分析析和改进和改进8.1 8.1 总则总则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8.3 8.3 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8.4 8.4 改进改进附录附录A标准的四大过程标准的四大过程要素号过程子过程子过程5管理职能5.1计量职责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质量目标5.4管理评审6资源管理6.1人力资源6.1.1人员职责6.2.2能力和培训6.2信息资源6.2.1程序6.2.2软件6.2.3记录6.2.4标识要素过程子过程子过程6.3物资资源6.3.1测量设备6.3.2环境6.4外部供方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7.1计量确认7.1.1总则7.1.2计量

7、确认间隔期7.1.3设备调整控制7.2测量过程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7.2.1总则7.2.2测量过程设计7.2.3测量过程的实现7.2.4测量过程的记录要素子过程子过程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7.3.1测量不确定度7.3.2溯源性8分析和改进8.2审核和监视8.2.2顾客满意8.2.3测量管理体系审核8.2.4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8.3不合格控制8.3.1不合格测量体系8.3.2不合格测量过程8.3.3不合格测量设备8.4改进8.4.2纠正措施8.4.3预防措施ISO10012 ISO10012 的目次的目次 lISO10012ISO10012 p177p177l1.1.范围范围l2.2.

8、引用文件引用文件l3.3.定义定义l4.4.总的要求总的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l5.5.管理职责管理职责l6.6.资源管理资源管理l7.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l8.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lISO9001 ISO9001 l1.1.范围范围l2.2.引用文件引用文件l3.3.定义定义l4.4.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l5.5.管理职责管理职责l6.6.资源管理资源管理l7.7.产品实现产品实现l8.8.测量、分析和改进测量、分析和改进前前 言言 (我国)(我国) 本标准等同采用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ISO 1001

9、2:2003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备的要求本标准代替本标准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要点1.1.本标准本标准等同采用等同采用ISO 10012ISO 10012:200320032.2.代替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接上页接上页l本标准与本标准与GB/T 19022.1-1994GB/T 19022.1-1

10、994和和GB/T 19022.2-2000GB/T 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的主要差异如下:l明明确确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在在组组织织中中的的作作用用,与与GB/T GB/T 1900119001标标准准协协调调一一致;致;l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l体现体现GB/T 19000GB/T 19000标准所述的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原则。 ISOISO 前前 言言 p178 ISO 10012 ISO 10012 由由ISO/TC176/SC3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

11、员会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定。 引引 言言 p179p179p179p179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 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 要点要点采用本标准的目的采用本标准的目的1.1.建立有效的测量管理

12、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建立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适应预期用途;2.2.它对实现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产品质量目标是重要的;是重要的;3.3.它对它对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的风险是重要的。接上页接上页( (引引 言言)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

13、程控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GB/T 19001-2000的第的第7.67.6条款和条款和GB/T 24001-1996GB/T 24001-1996的第的第4.5.14.5.1条款。条款。要点要点引用本标准引用本标准1.1.顾客顾客对产品质量有要求时;对产品质量有要求时;2.2.供方供方对提供产品有承诺时;对提供产品有承诺时;3.3.立法和执法机构立法和执法机构对安全、环保、公平交易、计量等方面有要求时;对安全、环保、公平交易、计量等方面有要求时;4.4.组织组织在进行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时;在进行体

14、系的评定和审核时;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GB/T 19001-2000GB/T 19001-2000的第的第7.67.6条款和条款和GB/T 24001-1996GB/T 24001-1996的第的第4.5.14.5.1条款。条款。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凡需要用准确可靠的测量作保证的情况下都可采用本标准。凡需要用准确可靠的测量作保证的情况下都可采用本标准。 接上页接上页( (引引 言言) )GB/T 19000GB/T 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

15、方法。 应当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图图1 1显示了适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要点要点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原则1.1.过程过程 ProcessProcess:“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用的活动”。2 2. .“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是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是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图图1 1显示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模式显示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模式。接上页接上页(引引 言言)

16、 p179p179p179p179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标准的任何要求。 l l 组织规定组织规定体系体系要求和控制程度要求和控制程度1.1.规定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测量管理体系要求2.2.决定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所需的控制程度3.3.作为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4.4.除非认同除非认同,本标准,本标准不拟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

17、任何要求。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要点要点引言的重点引言的重点l一、为什么要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一、为什么要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l测量设备失准测量设备失准 l测量过程失控测量过程失控l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测量设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测量设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lR R 设设备备的的计计量量特特性性 使用时间使用时间t 设备的计量要求设备的最佳校准时间测量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测量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测测测测量量量量特特特特性性性性曲曲曲曲线线线线测测测测量量量量特特特特性性性性曲曲曲曲线线线线对测量的计量要求对测量的计量要求对测量的计量要求对测量的计量要求对测量的计量

18、要求对测量的计量要求对测量的计量要求对测量的计量要求按按ISO10012ISO10012国际标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l1.1.能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能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满足预期要求满足预期要求;l2.2.对实现对实现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l3.3.可以有效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不正确的测量结果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如控制物料、能源、安如控制物料、能源、安全、环保等各方面因测量失准引起的风险全、环保等各方面因测量失准引起的风险;l4 4. .作为保证组织作为保证组织决策正确和增强效益决策正确和增强效益的基本依据的基本依据。l 二、如何采用二、如

19、何采用ISO10012ISO10012ISO10012ISO10012标准标准 l1. 1. 顾客要求顾客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时;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时;l2. 2. 供方需供方需提供合格的的产品和服务时;提供合格的的产品和服务时;l3. 3. 立法和执法机构立法和执法机构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时;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时;l4.4.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定和审核评定和审核时。时。 凡有上述需求的,通过指导和帮助,都可以依照凡有上述需求的,通过指导和帮助,都可以依照ISO10012ISO10012ISO10012ISO10012标标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并申请办理准建立测

20、量管理体系,并申请办理对其对其对其对其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认证。认证。认证。我国与国际企业计量管理要求的比较我国与国际企业计量管理要求的比较 中国企业计量的发展中国企业计量的发展l1. 1. 19841984年年19921992年年 l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办法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办法l2. 2. 19921992年年19951995年年l暂停暂停 l3.3.19951995年年 2004 2004年年关于帮助关于帮助100100个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个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的通知作的通知l4. 4. 20032003年年1212月月 ISO10012ISO10012等同转化为

21、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20042004年年3 3月发布月发布JJFJJF计量检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测体系确认规范l5.5.20052005年年我国按我国按国际标准国际标准ISO10012ISO10012开展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国际企业计量国际企业计量标准标准l1. 19841. 1984年年19921992年年 没有国际标准没有国际标准 l2. 19922. 1992年年1 1月月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ISO10012-ISO10012-1 1测量设备的计量确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正式颁布认体系正式颁布 l3. 19973. 1997年年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ISO100

22、12-2ISO10012-2测量过测量过程控制指南正式颁程控制指南正式颁布布 l4. 20034. 2003年年4 4月月 国际标国际标准准ISO10012ISO10012 测量管测量管理体系公布理体系公布 我国对我国对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方式的认证方式 2005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年,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了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管理办法。 经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批准,今后,由中经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批准,今后,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与地方和行业学协会共同组成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与地方和行业学协会共同组成中启计量体系认

23、证中心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统一,统一实施实施全国测量管理体系全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认证工作。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办法l 国家国家对测量管理体系实行对测量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认证制度统一的认证制度。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认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l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 ) 负责负责推广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广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 )负责

24、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l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测量管理体系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国家认监委国家认监委认证分支机构认证分支机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认证分支机构认证分支机构(其他机构)认证分支机构认证分支机构(地方协、学会)地方质量监督局地方质量监督局计量处所在地区企业所在地区企业行业直属企业行业直属企业其他企业其他企业管理委员会

25、管理委员会认认证证依依据据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equipment(ISO 10012:2003 ISO 10012:2003 ) 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国国家家标标准准GB/T 190222

26、003/ISO 10012:2003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2-2000 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递交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递交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申请书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申请书申请单位名称:_(盖公章)申请单位负责人(签字):_申请日期:_年_月_日认证程序认证程序审核方案审核方案 文件评审文件评审制定计划制定计划 申请认证申请认证 现场审核现场审核审核报告审核报告 颁发证书颁发证书 l为适应中国加入为适应中国加入WTOWTO,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建立,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以提高测量能力,加强对测量数据和测量过以提高测

27、量能力,加强对测量数据和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监视。程的控制和监视。l确保企业在产品质量、经营管理、节能降耗、环境监测、安确保企业在产品质量、经营管理、节能降耗、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全生产等方面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三、三、质量质量管理原则之管理原则之ISO9000 ISO9000 质量管理原则适用于质量管理原则适用于ISO10012ISO10012 P197P197la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lb b)领导作用领导作用lc c)全员参与全员参与ld d)过程方法过程方法le e)管理的系统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lf f)持续改进持续改进lg g)基于事实的决

28、策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lh h)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过程方法过程方法 p204-210p204-2101.1.企业为了能有效地运作,必须识别并管理许多相互关联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企业为了能有效地运作,必须识别并管理许多相互关联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企业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企业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的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2.2.由由输入输入、输出输出、资源资源和和活动活动( (程序程序) )构成了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了一组相互关联和相

29、互作用的要素。 例如,例如,来料检验来料检验( (也属于测量过程也属于测量过程) )如果被视为一个过程,则如果被视为一个过程,则输入输入应为一组待检的应为一组待检的物料及其要求,物料及其要求,输出输出应为测试报告。该过程的应为测试报告。该过程的资源资源包括:合格的检验员、检测设包括:合格的检验员、检测设备仪器、以及判断用的依据文件。备仪器、以及判断用的依据文件。活动活动是对物料进行检验,判定合格与否的一系是对物料进行检验,判定合格与否的一系列有序的工作,制定出程序,加以实施。列有序的工作,制定出程序,加以实施。 l 3.3.“过过程程”的的实实现现应应该该产产生生增增值值。“将将相相关关的的资

30、资源源和和活活动动作作为为过过程程进进行行管管理理,可可以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l 4.4.识识别别和和管管理理许许多多相相互互关关联联和和相相互互作作用用的的“过过程程” 。如如,生生产产过过程程、测测量量过过程程、质量过程、管理过程等都是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作用的。质量过程、管理过程等都是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作用的。 l 5. 5.要测定和要测定和评估评估“过程过程”的能力。的能力。l 6. 6. “PDCAPDCA” ( (“策划策划实施实施检查检查处置处置”) )方法可用于测量过程和计量确认过程方法可用于测量过程和计量确认过程。1 1范围范围 P180

31、P180 l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本标准的本标准的范畴范畴l1.1.测量过程测量过程的通用要求和指南;的通用要求和指南;l2.2.测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通用要求和指南;计量确认的通用要求和指南;l3.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

32、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4.4.用于支持、证明符合和确保满足用于支持、证明符合和确保满足计量要求计量要求。 新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是科学地阐明了新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是科学地阐明了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测量过程和和测量设备测量设备与与计量工作计量工作的关系,明确了测量管理的根本的关系,明确了测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目的是为了满足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计量要求。要点要点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19001、GB/T 24

33、001GB/T 24001和任何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idt ISO/IEC 17025)标标准的要求。准的要求。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1.1.引言:遵从本标准的要求引言: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制的要求;2.2

34、.引言: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引言: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3.3.范围:范围:不拟作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19001、GB/T 24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条件;体系要求的条件;4.4.范围:范围:不拟不拟替代或增加替代或增加GB/TGB/T 1548115481(idt ISO/IEC 17025idt IS

35、O/IEC 17025)的要求。的要求。l l 接上页接上页( (范围范围) )要点要点( (一一) ) ISO 9000ISO 9000族族 2000 2000版版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核心标准核心标准ISO9000ISO9000 基础和术语基础和术语ISO9001ISO9001( GB/T 19001)( GB/T 19001)要求要求ISO9004ISO9004业绩改进指南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ISO19011体系审核指南体系审核指南支持性标准支持性标准ISO10012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备的要求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小册

36、子小册子其他文件其他文件ISO9001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要求与计量测试有关的部分与计量测试有关的部分l7.6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l8. 8. 测量、分析和改进测量、分析和改进l8.2 8.2 监视和测量监视和测量l8.2.3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过程的监视和测量l8.2.4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l8.4 8.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问题:问题: 以以质量质量管理为主,因此对企业管理为主,因此对企业计量计量管理要求管理要求不不可能可能全面、系统、深入。全面、系统、深入。 ( (二二) ) ISO 14000

37、 (GB/T 24001)ISO 14000 (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 1.1.职责和方针职责和方针2.2.目标和策划目标和策划3.3.实施和运行实施和运行4.4.测量和评价测量和评价5.5.评审和改进评审和改进6.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问题:问题: 以以环境环境管理为主,因此对企业管理为主,因此对企业计量计量管理要求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入。管理要求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入。 ( (三三) ) 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4.4.管理要求管理要求4.1 4.1 组织组织4.2 4.2

38、质量体系质量体系4.3 4.3 文件控制文件控制4.44.4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4.5 4.5 检测和校准的分包检测和校准的分包4.6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7 4.7 服务客户服务客户4.8 4.8 投诉投诉 4.9 4.9 不符合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控制不符合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控制4.10 4.10 改进改进 4.114.11纠正措施纠正措施4.124.12预防措施预防措施4.134.13记录的控制记录的控制4.144.14内部审核内部审核4.154.15管理评审管理评审5.5.技术要求技术要求5.1 5.1 总则总则5.2 5.2 人员人员5.

39、3 5.3 设施和环境条件设施和环境条件5.4 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认5.5 5.5 设备设备5.6 5.6 测量溯源性测量溯源性5.7 5.7 抽样抽样5.8 5.8 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5.9 5.9 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5.10 5.10 结果报告结果报告 生产型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生产型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l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l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从事检测和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从事检测和/ /或校准的组织,包括诸如

40、第一方、或校准的组织,包括诸如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实验室,以及将第二方和第三方实验室,以及将检测和检测和/ /或校准作为检查和产品或校准作为检查和产品认证工作一部分的实验室。认证工作一部分的实验室。l问题:问题:主要针对检测和校准主要针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实验室室,对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不太,对企业的计量测试特点不太适应。适应。l 生产型企业的生产型企业的 在线测量和批量检验在线测量和批量检验la.a.检测的量大、速度快;检测的量大、速度快;lb.b.检测的对象流水作业,往往是一次检测的对象流水作业,往往是一次性检测后流转出去,难以追溯;性检测后流转出去,难以追溯;lc.c.检测人员既是生产加工人

41、员,又是检测人员既是生产加工人员,又是检测人员,检测水平一般比实验室人检测人员,检测水平一般比实验室人员低;员低;ld.d.自动化测试较多;自动化测试较多;le.e.检测失控难以发现;检测失控难以发现;lf.f.测量设备量大,容易造成混淆使用;测量设备量大,容易造成混淆使用;lg.g.测量点较分散,归属很多部门,管测量点较分散,归属很多部门,管理困难等等。理困难等等。 ( (四四) ) ISO 10012 ISO 10012 标准的发展标准的发展 19921992年年 ISO 10012 -1 ISO 10012 -1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l19971997年年 ISO

42、 10012 ISO 10012 2 2 测量过程控制指南测量过程控制指南l20032003年年 ISO 10012 ISO 10012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特点特点:是:是专门专门针对企业计量测试管理的国际标准针对企业计量测试管理的国际标准2 2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l GB/T 19000-2000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基础和术语l VIMVIM:1993 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BIPM、IECIEC、IFCCIFCC、ISOISO、IU

43、PACIUPAC、IUPAPIUPAP、OIMLOIML)。)。(BIPM:国际计量局;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FCC: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UPAC: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P:国际纯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OIML:国际发质计量组织)l 本标准的名词引自文件本标准的名词引自文件l1.GB/T 19000-2000 1.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基础和术语l2.VIM2.VIM:1993 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BIPM、IECIEC、IFCCIFCC、ISOISO、IUPA

44、CIUPAC、IUPAPIUPAP、OIMLOIML)。)。要点要点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3.1 3.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互作用的要素。 1.1.“管理管理” managementmanagement: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2 2.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

45、的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的体系。( (测量:性质测量:性质 管理:活动管理:活动 体系:系统)体系:系统) 标准名称从标准名称从“测量设备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计量确认体系”,到,到“测量控制指南测量控制指南”,最后到,最后到“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对测量工作内涵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对测量工作内涵的认识深化过程。改为的认识深化过程。改为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深刻地反映了计量测试在一个组织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重要而是深刻地反映了计量测试在一个组织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重要作用。作用。 要点要点

46、P2183.2 3.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measurement processmeasurement process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要点要点 p220p220l1.1.在本标准中在本标准中, , 术语术语“测量过程测量过程”适用于适用于实际的测量实际的测量活动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l2.2.“测量过程测量过程”与与“测量测量”的定义相同。的定义相同。l3.3.“测量测量”与与“计量计量”的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的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相代替。相代替。 52测量过程实现测量过程实现

47、测量对象测量对象测量数据测量数据测量人员测量人员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测量环境测量环境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过程的组成测量过程的组成3.3 3.3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measuring equipment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软件、测量标准、标、测量标准、标准样品(准样品(标准物质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要点要点 p221p221 1.1.测量设备在我国也称为计量器具、计量设备等。测量设备在我国也称为计量器具、计量设备等。 2. 2.按类型可以分为:按类型可以分为:l a. a.硬件和

48、软件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装置、仪器仪表、量具、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以。硬件主要包括:装置、仪器仪表、量具、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以及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软件主要包括:电子软件、操作手册、文件资料等。及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软件主要包括:电子软件、操作手册、文件资料等。l b. b.按按传递等级传递等级可以分为:计量基准(测量基准)、计量标准(测量标准)、工作计可以分为:计量基准(测量基准)、计量标准(测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工作测量器具)。量器具(工作测量器具)。l c. c.按按结构结构可以分为:仪器仪表、实物量具、传感器及其装置、设备、系统、装备、可以分为:仪器仪表、实物量具、

49、传感器及其装置、设备、系统、装备、测量链等,标准物质、软件及手册、文件。测量链等,标准物质、软件及手册、文件。l d. d.按按用途用途可以分为:测量用、检验用、监视用、交接用、贸易用、校淮用等。可以分为:测量用、检验用、监视用、交接用、贸易用、校淮用等。l 用于测量过程的用于测量过程的软件软件也属于测量设备,应按照对测量设备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校准。也属于测量设备,应按照对测量设备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校准。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属于测量设备,应注意对其管理。属于测量设备,应注意对其管理。 计量器具:计量器具是指能单独的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进行测量的器具。分为:计量器具:计量器具是指能单独的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

50、进行测量的器具。分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标准。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标准。 l3.4 3.4 计量特性计量特性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注注1. 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注注2. 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要点要点 p222p222特点特点 1. 1.测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特性(计量特性(MEMCMEMC)的例子:的例子:l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

51、分辨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等;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等;l2.2.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通常是通过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通常是通过校准后得出校准后得出的;的; l3.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l4.4.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可以与计量要求直接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可以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以实现计量确认。 p333p333各种特性的定义各种特性的定义l l3.5 3.5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metrological

52、 confirmationl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注1.1. 计计量量确确认认通通常常包包括括:校校准准和和验验证证、各各种种必必要要的的调调整整或或维维修修及及随随后后的的再再校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注2.2. 只只有有测测量量设设备备已已被被证证实实适适合合于于预预期期使使用用要要求求并并形形成成文文件件,计计量量确确认认才才算算完成。完成。 注注3.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预

53、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注4.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注5.5. 图图2 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l要点要点 p223p223l1. 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主要是指对测量设备的主要是指对测量设备的校准校准和和验证验证、调整或维修及随、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标签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l2.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

54、预期使用要求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预期使用要求( (即计量要求即计量要求) )并形成文件,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计量确认才算完成完成。l3.3.计量要求通常虽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但可以从产品要求中计量要求通常虽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但可以从产品要求中导出导出,导出后用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导出后用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表示表示。l3.6 3.6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metrological function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行政和技术职能。要点要点 p223p223 1

55、.计量职能就是负责计量职能就是负责确立确立和和实施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建立计量管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件。2.确立了计量职能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确立了计量职能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核心地位地位。3.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4.4.计量职能包括计量职能包括行政行政和和技术技术方面的职能。方面的职能。 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这充分反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56、这充分反映了计量工作的内在规律,是计量职能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的显映了计量工作的内在规律,是计量职能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的显著特点。著特点。 l 4 4 总要求总要求 p181 p181 l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指南指南 规规定定的的计计量量要要求求从从产产品品要要求求导导出出。测测量量设设备备和和测测量量过过程程都都需需要要这这些些要要求求。要要求求可可表表示示为为最最大大允允许许误误差差、允允许许不不确确定定度度、测测量量范范围围、稳稳定定性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l要点要点 p224p22

57、4l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宗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宗旨l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l1.1.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或设备的规定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或设备的规定要求导出导出;l2.2.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知道都需要知道这些要求;这些要求; l3.3.要求可要求可表示表示为为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l 接上页接上页( (总要求总要求) ) 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

58、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 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和后果。哪些哪些设备和测量设备和测量纳入体系纳入体系 p216 p216 组织承担的职责组织承担的职责1.1.组织应规定哪些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纳入测量管理体系,以及纳组织应规定哪些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纳入测量管理体系,以及纳入的严格程度是多少;入的严格程度是多少;2.2.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要点要点接

59、上页接上页( (总要求总要求) ) l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2 2)和必要)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见见7.2)7.2)。测量管理体。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7.1)。)。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l l1.1.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l 计量确认过程计量确认过程l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l 管理职责过程管理职责过程l 资源管理过程资源管理

60、过程l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 l2.2.测量过程应受控;测量过程应受控;l3.3.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要点要点接上页接上页( (总要求总要求) )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的更改要求的更改要求1.1.要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要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2.测量管理体系程序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要随意更改;测量管理体系程序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要随意更改; 3.3.企业的持续改进,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企业的持续改进,应按照

61、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要点要点 总要求的重点总要求的重点一、计量要求及其导出一、计量要求及其导出 p224p2241.1.无无论论是是测测量量管管理理体体系系的的建建立立和和维维护护,还还是是计计量量确确认认和和测测量量过过程程的的实实施施都都是是围围绕绕着着“满满足足计计量量要要求求”这这个个目目标标展展开开。“满满足足计计量要求量要求”是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2.2.顾客顾客不可能直接不可能直接提出对计量的要求,需要从顾客的要求中提出对计量的要求,需要从顾客的要求中导出导出 ;3.3.顾客的要求可以在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法律法规、设备规

62、范顾客的要求可以在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法律法规、设备规范以及合同中找到;以及合同中找到;4.4.计量要求用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计量要求用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等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等定量或定性的参数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表示表示出来;出来;5.5.在测量或测量设备的校准时,都需要知道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多在测量或测量设备的校准时,都需要知道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多少;少;6.6.计量要求代表了顾客的要求;如果测量设备或测量的特性达到计量要求代表了顾客的要求;如果测量设备或测量的特性达到了计量要求,就说明测试或校准的能

63、力满足了顾客的要求,也了计量要求,就说明测试或校准的能力满足了顾客的要求,也就是达到了预期使用要求。就是达到了预期使用要求。 标准中案例标准中案例 P192P192 A.2 A.2 顾客的计量要求(顾客的计量要求(CMRCMR) 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提出对测量过程的要求。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提出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因而取决于被测量的技术规范。因而取决于被测量的技术规范。CMRCMR包括在检验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时的测包括在检验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时的测量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资源的输入而产生的测量要求。提出并量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资源的输

64、入而产生的测量要求。提出并规范这些测量要求虽然应是顾客的职责,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规范这些测量要求虽然应是顾客的职责,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识。CMRCMR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CMRCMR可用最大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计量确认过程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计量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

65、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测量、控制或监视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测量、控制或监视特定的被测量。特定的被测量。 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反应炉中的压力控制要求在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反应炉中的压力控制要求在200kPa200kPa至至250kPa250kPa之之间间( (一般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中有规定一般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中有规定) )。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量设备的CMR(CMR(可以由组织中具有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的人员代表顾客完可以由组织中具有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成) )。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

66、。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150至至300kPa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0.3kPa(不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不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0.1kPa的测量设备。顾客的测量设备。顾客( (测量部门测量部门) )将将CMRCMR与设备制造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CMR CMR 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程序。顾客( (测量部门测量部门

67、) )可规定供方可规定供方( (设备制造者设备制造者 提供准确度为提供准确度为0.5%0.5%级量程为级量程为0-400kPa0-400kPa的一个特定的压力计。的一个特定的压力计。标准案例分析标准案例分析 第一步:第一步:识别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即案例提出的识别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即案例提出的200200至至250kPa250kPa,(工艺要求,可以从工艺过程得出),(工艺要求,可以从工艺过程得出)第二步:第二步:根据工艺要求提出该测量的根据工艺要求提出该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误差”(由有经验的人提出)(由有经验的人提出) 设工艺控制的允差(或公差、容差)为设工

68、艺控制的允差(或公差、容差)为 10kPa10kPa 则则 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 =工艺控制的允差工艺控制的允差1/51/5(一般取(一般取1/3 1/3 1/101/10,关键),关键)=2kPa=2kPa 或略其他微小因素得:或略其他微小因素得: 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 =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2kPa=2kPa第三步:第三步:选择仪表量程选择仪表量程 根据控制要求向两边延伸,取测量范围根据控制要求向两边延伸,取测量范围150150至至300kPa300kPa,结合压力表特点,选,结合压力表特点,选取量程为:取量程为:0 0400k

69、Pa400kPa第四步:第四步:确定仪表准确度确定仪表准确度 计算计算 仪表引用误差仪表引用误差=2kPa/400kPa =2kPa/400kPa 100%=0.5%100%=0.5%结论:选取量程结论:选取量程0 0400kPa400kPa,准确度,准确度0.5%0.5%压力表一台压力表一台计量要求导出的思路计量要求导出的思路第一步:第一步:识别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根据技术规范、标准、图识别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根据技术规范、标准、图纸、法律法规等)纸、法律法规等)第二步:第二步:根据工艺要求提出该测量的根据工艺要求提出该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误差”(一般由有经验

70、的技(一般由有经验的技术人提出)术人提出) 1 1)设定工艺控制允差微小变动范围,即)设定工艺控制允差微小变动范围,即T T 允差(或公差、容差)为允差(或公差、容差)为 10kPa10kPa 2 2)求得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求得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MPEVMPEV,原则,原则 MPEV=TMPEV=T (1/3 1/3 1/101/10) 3 3)求得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求得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MPEVeMPEVe MPEVe=MPEV MPEVe=MPEV(其他微小因素(其他微小因素MPEVhMPEVh可忽略时)可忽略时) MPEVe=MPEV-MPEVh MPEVe=MPEV-MPEVh

71、(其他微小因素(其他微小因素MPEVhMPEVh不可忽略时)不可忽略时)第三步:第三步:选择仪表量程选择仪表量程 根据控制要求向两边延伸,结合仪表特点,选取量程根据控制要求向两边延伸,结合仪表特点,选取量程第四步:第四步:确定仪表准确度确定仪表准确度 计算计算 仪表引用误差仪表引用误差= =误差误差/ /量程量程 100%100%结论:结论:- 二、对测量管理体系的二、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和构成和要求要求 P230P230 1.1.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两个两个核心过程核心过程: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 必要的必要的支持过程支

72、持过程: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过程过程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过程过程 体系分析和改进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过程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过程过程模式模式模式模式 顾顾客客要要求求8.4 8.4 8.4 8.4 改进改进改进改进7.27.2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6. 6. 6. 6.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8. 8. 8. 8. 分析和改进分析和改进分析和改进分析和改进5.5.5.5.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测量结果顾顾客客满满意意7.1 7.1 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7 72.2.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过程的要求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核

73、心过程的要求l计量确认过程计量确认过程 p327-330p327-330l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见图见图 328 328l测量过程测量过程l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p353 p353 l 例:例:p205p205ll 3.3.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 l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制定的程序更改。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制定的程序更改。三、考虑风险是决策的有效方法三、考虑风险是决策的有效方法 1. 1. “引言引言”中指出中指出“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74、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 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的风险是重要的。” 2. 2. “总要求总要求”中中指出指出“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 应考虑由于不符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3.3.“7.2.27.2.2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中指出中指出“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

75、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引起的风险相称。 4. 4. “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 5. 5. “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 5. 5.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 p181p181 l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l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组

76、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立和保持计量职能。l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l要点要点组织的职责:组织的职责:规定计量职能规定计量职能 p262p262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承担的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1. 1.建立计量职能部门建立计量职能部门( (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织中) ); 2.2.提供必要的测量资源;提供必要的测

77、量资源; 3.3.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一)应承担的职责(一)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 1.1.制定体系文件;制定体系文件; 2.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3.3.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接上页接上页(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 )l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l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la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lb 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

78、计量要求;lc 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要点要点 p279p279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l 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二)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二)la.a.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lb.b.把产品的要求转化为对测量的要求;把产品的要求转化为对测量的要求;lc.c.把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把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ld.d.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le.e.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能力能符合顾客的要求。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能力能符合顾客的要求。 接上页接上页( (管理职责管

79、理职责) )l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l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l指南指南l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质量目标的例子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质量目标的例子(略)(略)要点要点 p282p282 制定制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三)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三)1.1.制定的质量目标应是可以制定的质量目标应是可以衡量衡量的;的;2.2.应制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应制定测量过程的性能( (如,测量不确定度如,测量不

80、确定度) )的的客观判定准则客观判定准则、程序及其控制、程序及其控制方法;方法;3.3.质量目标应由组织的质量目标应由组织的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分别制定;分别制定;质量目标的例子:质量目标的例子:a)a)体系保证不会由于自身测量不准确而接收外单位提供的不合格材料、原料或体系保证不会由于自身测量不准确而接收外单位提供的不合格材料、原料或产品;或拒收外单位提供的合格材料、原料或产品;产品;或拒收外单位提供的合格材料、原料或产品;b) b) 体系保证测量过程失控不超过一天就能被发现;体系保证测量过程失控不超过一天就能被发现;c) c) 体系保证能够按规定的周期和时间完成所有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工作;体系保

81、证能够按规定的周期和时间完成所有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工作;d) d) 体系保证计量确认的记录清楚和不能随意涂改;体系保证计量确认的记录清楚和不能随意涂改;e) e) 体系保证制定并能够完成对员工技术能力的培训项目;体系保证制定并能够完成对员工技术能力的培训项目; f)f) 体系保证测量设备完好使用,仃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百分比。体系保证测量设备完好使用,仃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百分比。 接上页接上页(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 )l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l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

82、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l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8 8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l 要点要点: p283p283管理评审管理评审1.1.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二)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二)a.a.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按照计划的时间

83、间隔系统地评审;b.b.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c.c.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2.2.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四)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四)a.a.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b.b.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一、最高管理者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健作用一、最高管理者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健作用 P264 P26

84、4 3条条如,如,建立建立建立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规定计量职能规定计量职能规定计量职能规定计量职能、提供必要的资源、确保、提供必要的资源、确保管理评审、保持管理评审、保持体系的体系的发展等。发展等。二、计量职能部门二、计量职能部门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在测量管理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承担着重要职责 P268 1P268 19 9条条如,如,制定体系文件;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制定体系文件;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其中,保证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要求、制定质量目标、组织性。其中,保证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要求、制定质量目标、组织管理评审等

85、有新的要求。管理评审等有新的要求。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的重点的重点6 6.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p182p182l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l6.1.1 6.1.1 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l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文件。 指南指南(略)(略)要点要点 :p294p294l l 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五)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五) 1.1.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人员包括: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人员包括:从事测量,检定,校准工作的人员,以及采购,调整,从事测量

86、,检定,校准工作的人员,以及采购,调整,保管,批准证书的人员,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员,计量技保管,批准证书的人员,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员,计量技术机构中的所有技术管理人员,及纳入管理体系的其它术机构中的所有技术管理人员,及纳入管理体系的其它人员。人员。2.2.应由计量职能部门规定其职责,并形成文件。应由计量职能部门规定其职责,并形成文件。3.3.3.3.人员职责可用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人员职责可用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人员职责可用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人员职责可用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或程序来规定。或程序来规定。或程序来规定。或程序来规定。 l6.1

87、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l6.1.2 6.1.2 能力和培训能力和培训l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

88、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指南指南(略)(略)l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 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要点要点 l 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 ) )能力和培训能力和培训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六)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六)a.a.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执行分配的任务;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执行分配的任务;b.b.应规定专业技能要求;应规定专业技能要求;c.c.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保存培训记录、评价培训有效性;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保存培

89、训记录、评价培训有效性;d.d.提高员工计量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员工计量意识和责任感;e.e.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适宜的监督;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适宜的监督; f.f.提高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提高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 , 并通过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 ) )l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l6.2.1 6.2.1 程序程序l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

90、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l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指南(略)指南(略) 要点要点 : p301 p301 程序及其程序文件程序及其程序文件1.1.程序文件可分为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两类;程序文件可分为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两类;2.2.程序文件详细程度应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程序文件详细程度应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

91、有效性,并经确认;结果的有效性,并经确认;3.3.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4.4.程序应现行有效;程序应现行有效;5.5.需要时,相关人员可获得和提供;需要时,相关人员可获得和提供;6.6.制定技术性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制定技术性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 l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l6.2.2 6.2.2 软件软件l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

92、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测量结果有效。指南(略) 要点要点 : p306p306 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 ) )软件的要求软件的要求1.1.软件包括测量用的软件包括测量用的( (也属于测量设备也属于测量设备) )和计算测量结果用的;软件有几种形式,和计算测量结果用的;软件有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

93、成品供应的软件包。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2.2.应形成对软件的管理文件,文件应经识别和受控;软件的控制可帮助保持测量应形成对软件的管理文件,文件应经识别和受控;软件的控制可帮助保持测量的完整和有效,如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取其它保护程序的手段,的完整和有效,如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取其它保护程序的手段,以及保证其可获得和可追溯性等。以及保证其可获得和可追溯性等。3.3.软件使用及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测试可能包括: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软件使用及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测试可能包括: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序检查,或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

94、组合测试。序检查,或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测试。( (成品供应的软件可成品供应的软件可以不要求测试以不要求测试) )。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4.4.测量用的软件应经计量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量用的软件应经计量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 l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l6.2.3 6.2.3 记录记录l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

95、。指南(略)要点要点 : p307 p307 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 ) )记录的要求和指南记录的要求和指南1.1.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2.2.应有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程序文件;应有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程序文件;3.3.记录内容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记录内容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培训、资格或其它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怨、培训、资格或其它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

96、。 l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l6.2.4 6.2.4 标识标识l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要点要点 :p315p315 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97、(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 ) )标识的要求标识的要求1.1.标识可分为:标识可分为:a.a.表示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该类标识应对所有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清表示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该类标识应对所有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清楚地标识出计量确认状态楚地标识出计量确认状态( (如合格、限用、禁用等如合格、限用、禁用等) )。此标识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进。此标识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进行标识;行标识;b.b.表示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标识;该标识应清楚地表示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标识;该标识应清楚地标识测量过程(或过程中的测量

98、设备)的特定状态标识测量过程(或过程中的测量设备)的特定状态( (如受控、失控趋势、失控如受控、失控趋势、失控等等) )。2.2.标识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不了解情况时的错误使用;标识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不了解情况时的错误使用;3.3.应清楚地用标识区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与体系外的其它设备应清楚地用标识区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与体系外的其它设备( (如如ABAABA分类管理标识、分类管理标识、实验用等)实验用等)l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l6.3.1 6.3.1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l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

99、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 l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

100、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 l l 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对测量设备的要求对测量设备的要求1.1.应提供满足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并加以标识应提供满足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并加以标识( (如设备一栏表如设备一栏表) );2.2.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3.3.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4.4.测量管理体系内还应包括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如,温湿度

101、计)测量管理体系内还应包括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如,温湿度计)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七)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七)1.1.应建立、保持和使用测量设备的程序文件;应建立、保持和使用测量设备的程序文件;2.2.文件应包括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的程序;文件应包括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的程序;3.3.文件还包括处理测量设备文件还包括处理测量设备( (如纳入或撤出体系如纳入或撤出体系) )的程序;的程序;4.4.目的是防止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目的是防止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要点要点p317p317 l6.3 6.3

102、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l6.3.1 6.3.1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l指南指南l 由于计量要求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由于计量要求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被确认用于其它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而不被确认用于其它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l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定。定。 l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

103、组织进行。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l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 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 ) )测量设备的指南测量设备的指南1.1.由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不同,在某测量过程中使用并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由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不同,在某测量过程中使用并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不一定能用于其它测量过程;备,不一定能用于其它测量过程;2.2.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中导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中的最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104、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中的最大允许误差也可参考测量设备制造厂公布的规范确定;大允许误差也可参考测量设备制造厂公布的规范确定;3.3.测量标准装置的计量要求可以从校准、验证和计量确认的技术规范中导出;计量测量标准装置的计量要求可以从校准、验证和计量确认的技术规范中导出;计量要求中的最大允许误差也可由计量职能部门来设定;要求中的最大允许误差也可由计量职能部门来设定; 4.4.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外部实验室进行;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由外部实验室进行;5. 5. 标准物质可用于校准。标准物质可用于校准。要点要点 p317p317p317p317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6.3.2 6.3.2 环境环境

105、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件。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 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 ) )对环境的要求和指南对环境的要求和指南 1.1.应制定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的文件;应制定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的文件; 2.2.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影响测量结果

106、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它因素;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它因素; 3.3.测量设备制造者通常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测量设备的测量设备制造者通常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测量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 4.4.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 5.5.应对环境条件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修正并予以记录。应对环境条件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修正并予以记录。要点要点 p321p321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接上页( (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 ) )l6.4 6.4 外部

107、供方外部供方l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指南(略) 对外部供方的要求和指南对外部供方的要求和指南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八)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八)1.1.外部供方包

108、括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两种;外部供方包括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两种;2.2.应对外部供方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对外部供方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3.3.应对外部供方的能力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记录评价结果;应对外部供方的能力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记录评价结果;4.4.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外部供方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外部供方的准则并形成文件;5.5.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6.6.如果利用外部实验室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外部实验室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果利用外部实验室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外部实验室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如ISO/IEC 17025

109、ISO/IEC 17025证明其技术能力;证明其技术能力;7.7.还需对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还需对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要点要点 p323p323 资源管理的重点资源管理的重点l一、资源包括:一、资源包括: l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l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程序、软件、记录、标识程序、软件、记录、标识l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测量设备、环境测量设备、环境l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l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l应由最高领导负责提供应由最高领导负责提供l三、资源也是产生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三、资

110、源也是产生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l计量职能部门要负责对资源进行管理计量职能部门要负责对资源进行管理7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l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l7.1.1 7.1.1 总则总则l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 2和附录和附录A 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指南(略)l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

111、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有限制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包括(略) 计量确认的要求计量确认的要求 1.1.熟悉计量确认过程及其子过程熟悉计量确认过程及其子过程应应设计并实施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 计量确认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有两个输入(计量确认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有两个输入(计量特性、计量要求)计量特性、计量要求)一个输出(测量设一个输出(测量设备状态)。备状态)。标准附录标准附录AP193AP193或或P329P329 计量确认过程有多个子过程构成。计量确认过程有

112、多个子过程构成。P328P328、329329 2. 2.计量确认过程实施计量确认过程实施 P330P330 1 1)设计计量确认过程。)设计计量确认过程。 2 2)测量设备校准)测量设备校准 3 3)测量设备计量验证)测量设备计量验证 4 4)决定和行动)决定和行动 要点要点p327p3277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注意注意1.1.应应设计并实施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计量特性满足满足计量要求计量要求。(两个输入)。(两个输入) 2.2.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

113、 (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不必重新校准) ); 3.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见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见7.3.17.3.1),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 4.4.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的允许限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的允许限以内的方法。以内的方法。 5.5

114、.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 6.6.测量人员应得到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有关信息,包括所有限制便用和特殊要求;测量人员应得到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有关信息,包括所有限制便用和特殊要求;计量确认过程举例计量确认过程举例 P336P33688计计量量确确认认过过程程顾客

115、顾客b ba. a. 校准标识和(或)标签可用计量确认标识代替。校准标识和(或)标签可用计量确认标识代替。b. b. 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顾客可以是组织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见内部的或外部的(见GB/T 19000-2000GB/T 19000-2000中中 3.3.53.3.5)。)。校校准准计计量量验验证证决决定定和和措措施施识别需求:开始识别需求:开始校准证书校准证书/ /报告报告校准状态标识校准状态标识a a设备是否符合要设备是否符合要

116、求?求?是否存在计量是否存在计量要求要求不能验证不能验证能否调整或维能否调整或维修?修?调整或维修调整或维修评审确认间隔评审确认间隔状态标识状态标识确认状确认状态标识态标识返回顾客返回顾客结束结束校校准准(测测量量设设备备与与测测量量标标准准的的技术比较)技术比较)J J y ye e 验证或(和)验证或(和)确认文件确认文件测试报告:测试报告:验证失败验证失败是是是是否否否否否否是是再再校校准准循循环环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 lA.3 A.3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MEMC)l 由于由于MEMCMEMC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

117、,计量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计量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校准过程的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校准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结果必须包括输入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

118、告(当校准是由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l 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测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具体的测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具体的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

119、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lA.4 A.4 验证和计量确认验证和计量确认l 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MEMCMEMC与与CMRCMR比较。例比较。例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CMRCMR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

120、于最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最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备。l这种这种MEMCMEMC与与CMRCMR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见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见GB/T19000GB/T19000:20002000)。)。虽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虽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的详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这一活动的质量。客要求这一活动的质量。见附录见附

121、录A A p192p192例: A.2 A.2 顾客的计量要求(顾客的计量要求(CMRCMR) 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200kPa200kPa至至250kPa250kPa之间。这个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CMR。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围为150150至至300kPa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0.3kPa(不包括与(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

122、期的漂移不大于时间有关的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0.1kPa的测量设备。的测量设备。顾客将顾客将CMRCMR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CMR CMR 匹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可规定一个准确度为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可规定一个准确度为0.5%0.5%级量程为级量程为0-400kPa0-400kPa的特定供方的压力计。的特定供方的压力计。 A.3 A.3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MEMC)A.4 A.4 验证和计量确认验证和计量确认按按A.2A.2中的例子

123、,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中的例子,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200kPa200kPa时,误差为时,误差为3kPa3kPa,而校准不确,而校准不确定度为定度为0.3kPa0.3kPa,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准发,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准发现误差为现误差为0.6kPa0.6kPa,校准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校准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0.3kPa0.3kPa。仪器现在满足最大允。仪器现在满足最大允许误差要求许误差要求, ,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得)。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

124、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因为在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因为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学员讨论:计量确认的输入;校准的输入输出和活动、资源;(计量)验证学员讨论:计量确认的输入;校准的输入输出和活动、资源;(计量)验证的输入输出和活动、资源的输入输出和活动、资源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l7.1.2 7.1.2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间间隔隔l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

125、量确认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l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确认间隔。 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 1.1.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或改变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或改变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 2.2.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

126、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 3.3.计量确认间隔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在确定是计量确认间隔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在确定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和测量过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和测量过程统计控制的记录确定计量确认间隔;程统计控制的记录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4.4.校准间隔可以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校准间隔可以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 要点要点 p341p341l 7.1 7.1 计量确认

127、计量确认l 7.1.3 7.1.3 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l 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将会被发现。l 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时应采取的措施。指南(略)指南(略) 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

128、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设备封印测量设备封印 1.1.应对某些测量设备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不是所有测量设备都需封应对某些测量设备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不是所有测量设备都需封印;防止对软件或固件进行未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予以特别注意;印;防止对软件或固件进行未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予以特别注意; 2.2.保护措施是对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在能影响其性能的调整部位进行封保护措施是对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在能影响其性能的调整部位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封印的部位不适用于需要使用者自己调整的部位,如调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封印的部位不适用于需要使用者自己调整的部位,如

129、调零部位;零部位; 3.3.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未经授权的改变将会被发现;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未经授权的改变将会被发现; 4.4.计量确认过程的程序文件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计量确认过程的程序文件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九):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九): 5.5.对什么样的测量设备应当封印,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对什么样的测量设备应当封印,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事宜通常是留给计量

130、职能决定,计量职能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事宜通常是留给计量职能决定,计量职能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应当形成文件。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应当形成文件。 要点要点 p346p346 l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l7.1.4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l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明结果的正确性。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l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l 需要时

131、,记录应包括需要时,记录应包括( (略略) )。指南指南( (略略) )l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录。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1.1.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2.2.应保存并可获得这些记录。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顾客的需应保存并可获得这些记录。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顾客的需要、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可能需要永久保存;要、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有关测量标

132、准的记录可能需要永久保存; 3.3.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4.4.计量职能部门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计量职能部门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 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要点要点 p349p349l计量确认过程记录指南计量确认过程记录指南l1.1.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的内容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的内容l2.2.校准结果的记录应当能够证明所有测量的溯

133、源性,而且能够在校准结果的记录应当能够证明所有测量的溯源性,而且能够在接近原来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接近原来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l3.3.在某些情况下,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包括验证结果,用于说明设在某些情况下,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包括验证结果,用于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规定要求。备符合(或不符合)规定要求。l4.4.记录可以是手写的、打印的或缩微胶卷,也可以是电磁记忆装记录可以是手写的、打印的或缩微胶卷,也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它数据媒质。置或其它数据媒质。l5.5.最大允许误差可由计量职能确定或参照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最大允许误差可由计量职能确定或参照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确定。规范确定。

134、l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l7.2.1 7.2.1 总则总则l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量。l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

135、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指南(略)指南(略) 测量过程的总要求测量过程的总要求 1.1.应对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进行应对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加以控制; 2.2.每一个测量过程应有每一个测量过程应有完整规范完整规范,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应识;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3.3.测量过程的控制应根据测量过程的控

136、制应根据程序文件程序文件进行;进行; 4.4.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使用单台测量设备,也可能使用多台测量设备;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使用单台测量设备,也可能使用多台测量设备; 5.5.测量过程可能要求对测量过程可能要求对数据修正数据修正,例如由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例如由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要点要点p352p352流程流程流程流程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l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l7.2.2 7.2.2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l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

137、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得顾客同意。l 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l指南(略)指南(略) 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设计

138、测量过程设计1.1.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的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2.2.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形成文件形成文件,并,并确认有效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3.3.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这些过程要素包括操。这些过程要素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

139、;4.4.对测量过程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进行控制。要点要点p357p357l 7.2.2 7.2.2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l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l指南(略)指南(略)l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 5. 5.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

140、正措施;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6.6.应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如,应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等;应量化测量过程等;应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的预期用途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是否满足预期的计量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是否满足预期的计量要求。 要点要点p357p357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 7.2.2 7.2.2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指南指南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方法;规定进行

141、测量所需要的设备;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可通过与其它已确认有效的过程结果比较;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或通过可通过与其它已确认有效的过程结果比较;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或通过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测量过程设计指南测量过程设计指南7.7.在测量过程设计时,一般要在测量过程设计时,一般要确定确定:哪些测量过程需控制,如,确保产品质量的:哪些测量过程需控制,如,确保产品质量的测量;测量方法是什么;进行测量需要什么设备;测量人员具备的技能和资格。测量;测量方法是什么;

142、进行测量需要什么设备;测量人员具备的技能和资格。8.8.测量过程是否测量过程是否有效有效,可通过与其它已认可的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测量比较;或,可通过与其它已认可的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测量比较;或通过对测量过程的特征连续分析方法来认可。通过对测量过程的特征连续分析方法来认可。要点要点p357p357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l l7.2.2 7.2.2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l指南指南( (略略) )测量过程设计指南测量过程设计指南9.9.高度控制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包含:的测量过程包含:. .关键性的测量系统;关键性的测量系统;. .复杂的测量系统;

143、复杂的测量系统;. .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 .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10.10.非关键的简单测量非关键的简单测量,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可以是用对测量设备的一,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可以是用对测量设备的一般程序,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就足够。般程序,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就足够。11.11.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当不可能量化时,有时需要用专门实验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当不可能量化时,有时需要用专门实验和调查来确定,或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和调查来确定,或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

144、的数据、规范和警示。12.12.测量过程特性测量过程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的例子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有其它重要的特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有其它重要的特性。要点要点p357p357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l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l 7.2.3 7.2.3 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l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受控条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受控条件应

145、包括:件应包括:la)a)使用经确认的设备,使用经确认的设备,lb)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lc)c)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ld)d)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le)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lf)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lg)g)按规定实施监视。按规定实施监视。l l 进行测量进行测量1.1.测量应在在测量应在在受控条件受控条件下实现:下实现:受控条件包括合格的:测量设备、测量程序、信息资源、环境条件、人员、受控条件包括合格的:测量设备、测量程序、信息资源、环境条件、人员、报告方式

146、下进行报告方式下进行2.2.对测量过程应对测量过程应按按规定规定实施监督实施监督。要点要点 p364p364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 l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l7.2.4 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l 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l a)a)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l b)

147、b) 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l c) c) 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l d) d) 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l e) e) 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l f) f) 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l g)g)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l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

148、、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记录。 要点要点: p374p374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计量职能部门承担的职责(十一)计量职能部门承担的职责(十一)1.1.应应保存保存记录;记录;2.2.内容内容包括:全部要素、有关数据、采取的措施、日期、标识、人员;包括:全部要素、有关数据、采取的措施、日期、标识、人员;2.2.应确保只有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授权的人员才允许产生、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才允许产生、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l 7.2 7.2 测量过程要点测量过程要点l1.1.测量过程的概念测量过程的概念l测量过程

149、与测量、过程方法、质量控制与测量控制、影响量及因测量过程与测量、过程方法、质量控制与测量控制、影响量及因素素(P353356)(P353356)l2.2.测量过程实现的流程测量过程实现的流程 P352P352l3.3.测量过程识别和设计测量过程识别和设计 P353 P357P353 P357l识别识别l设计(要点:要求和步骤、计量特性与性能特性设计(要点:要求和步骤、计量特性与性能特性P359P 187P359P 187、有效、有效性确认性确认P362P362l4.4.测量过程实现测量过程实现l受控条件受控条件 P187P187l5.5.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187187l 接上页接上页(

150、(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l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l7.3.1 7.3.1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l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见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见5.15.1)。)。l 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指南指南( (略略) )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对测量不确定度的

151、要求1.1.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过程都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2.2.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在测量过程的确认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在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有效前完成;完成;3.3.在测量不确定度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表述指南(GUMGUM)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时)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时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 4.4.为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为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

152、性重要性相相匹配;匹配;5.5.某些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与其它分量比较起来是某些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与其它分量比较起来是较小较小时,可以不考虑;时,可以不考虑; 6.6.对所有产生测量变量的对所有产生测量变量的来源来源形成文件;形成文件;7.7.应应记录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可采取一个通用的陈述,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可采取一个通用的陈述,并附有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量的说明;并附有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量的说明;8.8.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当考虑测量设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当考虑测量设备校准的校准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9.9.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

153、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统计统计技术技术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要点要点p362p362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104 一、标准中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解要点一、标准中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解要点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每个测量过程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l 应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

154、的测量变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105 二、二、“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1.测量不确定度是评定测量结果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2.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理解:表征被测量的真值在某个量值范围的一个估计,用以表示被测量值的分散性。3.理解测量不确定度和误差的区别和关系:- 误差以真值或约定真值为为中心,而测量不确定度以被测量的估值为中心,因此,测量不确定度

155、是一种定量的表示方法,更合理。 - 误差按性质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而测量不确定度按评定方法分为A类(统计方法和B类(经验等)。4.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有区别,也有联系,研究不确定度必须首先研究误差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不确定度是对经典误差理论的一个补充,是现代误差理论的内容之一。106三、评定的基本步骤与应用场所三、评定的基本步骤与应用场所 P497P497基本步骤基本步骤1.1.分析测量不确定的来源,列出对测量结果影响显著的不确定分析测量不确定的来源,列出对测量结果影响显著的不确定分量。分量。2.2.评定不确定分量(评定不确定分量(A A、B B类)。类)。3.3.分析所有不确定

156、分量的相关性(数学模型或函数关系),确分析所有不确定分量的相关性(数学模型或函数关系),确定相关系数。定相关系数。4.4.求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求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5.5.若需要,给出扩展不确定度(展伸不确定度)。若需要,给出扩展不确定度(展伸不确定度)。6.6.编制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编制不确定度评定报告。适用场所:适用场所:P501P501l l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l7.3.2 7.3.2 溯源性溯源性l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SI单位标准。单位标准。l 对对SISI单

157、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SISI单位的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l 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SISI单位或不存在已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l指南(略)指南(略)l 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保存 对溯源性的

158、要求对溯源性的要求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二)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二)1.1.应确保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都能溯源到SISI单位,单位,SISI单位可溯源到国际推荐相应单位可溯源到国际推荐相应基准基准或或自自然常数然常数上;上;2.2.只有当只有当SISI单位不存在时,经双方同意方可使用单位不存在时,经双方同意方可使用公认的公认的测量标准上;测量标准上;3.3.溯源溯源记录记录应根据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应根据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4,4,溯源通常是通过溯源通常是通过可靠的可靠的校准实验室来实现的,因为其本身可以保证溯源到国

159、家测校准实验室来实现的,因为其本身可以保证溯源到国家测量标准上;例如,符合量标准上;例如,符合GB/T 15481/ISO/IEC 17025GB/T 15481/ISO/IEC 17025要求的实验室可以认为是可靠的。要求的实验室可以认为是可靠的。5.5.国家计量研究机构,包括保存国家测量标准的其他机构,对国家测量标准和它们国家计量研究机构,包括保存国家测量标准的其他机构,对国家测量标准和它们的溯源是的溯源是负责的负责的。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外国计量研究机构溯源。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外国计量研究机构溯源。6.6.有证标准样品(有证有证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可认为是参考标准。)可认为是参

160、考标准。要点要点p362p362接上页接上页(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l一、计量确认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一、计量确认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l1.1.计量确认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包括:测量设备校准校准和测量设备和测量设备验证验证;l2.2.验证验证是校准得到的测量设备是校准得到的测量设备计量特性计量特性(MEMCMEMC)与)与计量要求计量要求(CMRCMR)相比较;)相比较;l3.3.计量要求计量要求(CMRCMR)是根据)是根据顾客顾客的要求导出的;的要求导出的;l图图2 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P191)(P191)和

161、附录和附录A A计量确认过程概述计量确认过程概述(P192)(P192) l二、测量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二、测量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1.1.对测量过程要进行对测量过程要进行策划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 2.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过程要素( (影响测量准确的因素影响测量准确的因素) )和控制限和控制限( (即计量要求即计量要求) ); 3. 3.应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等;应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等; 4. 4.测量过程的测量过程的有效有效确认可通过对相同测

162、量过程的比较或连续分析确认可通过对相同测量过程的比较或连续分析方法来认可;方法来认可; 5. 5.测量应在测量应在受控受控条件下实施。条件下实施。三、测量不确定度三、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过程都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四、溯源性四、溯源性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SI单位标准。单位标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的重点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的重点8.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8.1总则总则l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

163、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进,以:l a a)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l b b)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要点:要点:p375p375 体系分析和改进的总要求体系分析和改进的总要求l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三):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三):l为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为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符合本标准和本标准和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计测量管理体系,计量职能部门应策划和实施对测量管理体系的量职能部门应策划和实施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监视、分析分析和和改进改进。接上页接上页(

164、(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8.28.2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l8.2.1 8.2.1 总则总则l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它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它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l要点要点:p376p376l 审核和监视的总要求审核和监视的总要求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四):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四):计量职能部门为了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应利用:计量职能部门为了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应利用:1.1.审核;审核;2.2.监视;监视;3.3.其它适用技术其它适用技术。l8

165、.2.28.2.2顾客满意顾客满意l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应规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方法信息。应规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方法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五):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五):1.1.通过通过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说明顾客满意的信息;是否已满足来说明顾客满意的信息;2.2.应制定应制定获得信息和采用这些信息的获得信息和采用这些信息的方法方法。要点要点:p376p376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l8.2.38.2.3测量管理体

166、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l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l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即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指南(略)指南(略) 内部审核内部审核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六):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六):1.1.策划策划并并进行进行

167、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2.2.内部审核的内部审核的结果结果应报告给企业管理层中的有关部门;应报告给企业管理层中的有关部门;3.3.应应记录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承担的职责(二)组织承担的职责(二)4.4.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5.5.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可由计量职能部门、合同方或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可由计量职能部门、合同方或第三方人员第三方人员进行;审核员不进行;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负责的区域;应审核自己负责的区域;6.6.测量

168、管理体系审核也可以作为企业管理体系审核的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也可以作为企业管理体系审核的一部分一部分进行;进行;7. GB/T 190117. GB/T 19011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指南指南。要点要点:p376p376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l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理解中的几个要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理解中的几个要点1 1. .顾客满意监视、体系审核和体系的监视构成了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监督机制。顾客满意监视、体系审核和体系的监视构成了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监督机制。2.2.体系监视的对象是体系所涉及的过程,重点是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体系监视的对

169、象是体系所涉及的过程,重点是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3.3.体系监视本身是一个过程,同样有输入、输出、活动和资源。体系监视本身是一个过程,同样有输入、输出、活动和资源。P387P3874. 4. 体系监视实施的方式:体系监视实施的方式:P389P3895.5.监视和控制中统计技术应用监视和控制中统计技术应用核查标准核查标准 P389P389比对方法(如重复性检验比对、复现性检验比对等)比对方法(如重复性检验比对、复现性检验比对等)测量系统分析(通过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确定测量过程的有效性)测量系统分析(通过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确定测量过程的有效性)其他统计控制工具其他统计控制工具3.3

170、.体系监视中几个概念上的区别:体系监视中几个概念上的区别: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监视的区别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监视的区别. P388. P388测量过程控制与测量过程监视的异同(监视是控制的基础,控制是监视的目的)测量过程控制与测量过程监视的异同(监视是控制的基础,控制是监视的目的)过程控制有效性验证和监视控制方法的异同过程控制有效性验证和监视控制方法的异同统计控制案例统计控制案例 P572(P572(控制图)控制图)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l 8.2.48.2.4测量管理体系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监视l 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各个

171、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程。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l 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用范围。l 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l 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

172、形成文件以证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和确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明测量和确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 要点:要点: p384p384 l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1.1.监视的对象是体系所涉及的过程,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监视的对象是体系所涉及的过程,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2.2.监视应按照程序文件和确定的监视应按照程序文件和确定的时间时间间隔进行;间隔进行;3.3.监视应确定所用的监视应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所用的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监视范围;,所用的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监视范围;4.4.体系监视应建立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确保体系监视应建

173、立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确保迅速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纠正措施;5.5.监视程度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监视程度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风险相匹配;相匹配;6.6.监视的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监视的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文件。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l 8.38.3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l 8.3.1 8.3.1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l 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 指南指南 要点要点: p399-405p399-

174、405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七):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七):1.1.应确保应确保发现任何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措施;2.2.应当应当标识标识不合格要素以防止疏忽使用;不合格要素以防止疏忽使用;3.3.在实施纠正措施前,可以采取在实施纠正措施前,可以采取临时临时措施(如相关工作计划)。措施(如相关工作计划)。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8.38.3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l8.3.28.3.2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l 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已知

175、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l 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l 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指南(略) l要点:要点: p399-405p399-405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1.1.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

176、应进行适当的标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识,并停止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2.2.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要的纠正纠正,并采取必要的,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3.3.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有效确认;4.4.测量过程失效,如,核查标准损坏或操作能力改变,可通过如下的过程结测量过程失效,如,核查标准损坏或操作能力改变,可通过如下的过程

177、结果的信息来果的信息来揭示揭示:分析控制图;分析趋势图;随后的检验;实验室间比较;:分析控制图;分析趋势图;随后的检验;实验室间比较;内部审核;顾客反馈。内部审核;顾客反馈。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l8.38.3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l8.3.38.3.3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l 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损坏;过载;可能使其预期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损坏;过载;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用途无效的故障;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误操作;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暴露在

178、已有可能影响其隔;误操作;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志。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志。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这类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告。这类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回使用。l 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它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

179、后,应志或用其它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l 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新检查。品进行重新检查。 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

180、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要点要点 l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l 1.1.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不合格,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不合格,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区中隔离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志。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志。应验证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这类设备在合格报告。这类设备在消除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不能返回使用。l 2.2.不能恢复其预期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它方式标识。如果对已发现不

181、适于预期用途的设备进标志或用其它方式标识。如果对已发现不适于预期用途的设备进行调整、维修或修改是不实际的,可以选择行调整、维修或修改是不实际的,可以选择降级降级和(或)改变其和(或)改变其预期用途。降级使用时应当特别小心地使用,它可能与在外观上预期用途。降级使用时应当特别小心地使用,它可能与在外观上完全相同的设备产生混淆。这还包括多量程、多功能设备,仅对完全相同的设备产生混淆。这还包括多量程、多功能设备,仅对某些范围或功能做了有限的计量确认的情况。这类设备用于其他某些范围或功能做了有限的计量确认的情况。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

182、,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l 3.3.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可能计量要求,可能危及测量结果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新重新检查。检查。 l8.4 8.4 改进改进l8.4.18.4.1总则总则l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

183、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要点要点: p406p406 l l改进总要求改进总要求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八):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八):1.1.计量职能部门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计量职能部门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2.2.计量职能部门应评审并识

184、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计量职能部门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行修正修正;3. 3. 定义区别定义区别 (p81)(p81):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l8.4 8.4 改进改进l8.4.28.4.2纠正措施纠正措施l 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差异。l 采取的纠正和

185、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l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 纠正措施纠正措施1.1.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2.2.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在测量过程中使用前应经过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在测量过程中使用前应经过验证验证;3.3.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形成文件。 要点:要点:p40

186、7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l8.4 8.4 改进改进l8.4.38.4.3预防措施预防措施l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形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对下述各项的要求: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对下述各项的要求:la 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lb 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lc

187、c)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ld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le 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九):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十九):1.1.计量职能部门应制定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计量职能部门应制定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相适应;应与潜在问题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相适应;2.2.应建立应建立程序文件程序文件,规定下述各项的要求:,规定下述各项的要求:确定确定可能可能存在的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存在的潜在不合格

188、及其原因;评价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是否满足要求;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是否满足要求;确定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和实施所需的措施;记录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评审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要点要点:p414接上页接上页(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的重点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的重点l一、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一、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lGB/T 19011GB/T 19011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指南。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指南。l二、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二、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l1.1.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在构成测量

189、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监视计量确认计量确认和和测量过测量过程程。l2.2.监视应确定所用的监视应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所用的方法中包括,所用的方法中包括统计统计技术和监视技术和监视范范围;围;l三、不合格控制三、不合格控制l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设备l四、改进四、改进l纠正、纠正措施、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ISO10012ISO10012新新与与老老的比较的比较lISO10012ISO10012 ISO10012ISO10012-1 -1 l4.4.总要求总要求 4. 4.要求要求 l l5.5.管理职责

190、管理职责 4.5 4.5 策划策划l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l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l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l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 4.4 4.4确认体系评审确认体系评审l6.6.资源管理资源管理l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4.18 4.18 人员人员 l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4.7 4.7 确认程序文件确认程序文件 程序、软件、程序、软件、 4.8 4.8 记录记录 记录、标记记录、标记 4.10 4.10 确认标记确认标记 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4.2 4.2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l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191、4.14 4.14 贮存和管理贮存和管理l 环境环境 4.17 4.17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l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 4.13 4.13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新的要求新的要求计量要求计量要求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顾顾 客客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软件软件ISO10012ISO10012新新与与老老的比较的比较lISO10012 ISO10012 ISO10012ISO10012-1-1 l7.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l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4.3 4.3 确认体系确认体系l 总则、确认间隔总则、确认间隔 4.11 4.11 确认间隔确认间

192、隔l 调整(封缄)、记录调整(封缄)、记录 4.12 4.12 封缄的完整性封缄的完整性l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l 总则、设计、实现、记录总则、设计、实现、记录l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4.6 4.6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l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4.16 4.16 测量不确定度累计测量不确定度累计l 溯源性溯源性 4.15 4.15 溯源性溯源性 l8.8.测量管理体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分析和改进l8.1 8.1 总则总则 l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4.4 4.4确认体系审核确认体系审核l8.3.8.3.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

193、 4.9 4.9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l8.4. 8.4. 改进改进 新的要求新的要求 验验 证证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监监 视视不合格体系不合格体系不合格测量不合格测量 改改 进进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标准的实施标准的实施 一、体系的准备一、体系的准备阶段阶段 P235P235l1.1.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步骤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步骤:la.a.选择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选择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范围,包括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包括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lb.b.编写或修订测量管理体系编写或修订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文件;lc.c.建立或完善计量建立或完善计量职能职能;ld.d.确定实现体系目标的确定实现体

194、系目标的过程过程,包括每个计量确认过程、测量过程,包括每个计量确认过程、测量过程和必要的支持过程;和必要的支持过程;le.e.导出每个过程的导出每个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lf.f.提供提供资源资源;lg.g.实施实施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lh.h.分析和分析和监视监视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li.i.建立内部建立内部审核审核制度;制度;lj.j.提出纠正、纠正措施和提出纠正、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持续改进。领导领导决策决策- - a. a.选择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选择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范围; b. b.成立贯彻标准的工作成立贯彻标准的工作班子班子; c. c.制定

195、贯彻标准的制定贯彻标准的计划计划; d. d.培训培训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员;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员;2.2.2.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准备工作3.3.编写或修订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或修订测量管理体系文件 P262P262l在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组成文件制定工作组,具体文件由计量在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组成文件制定工作组,具体文件由计量部门组织制定;或者计量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负责制定。部门组织制定;或者计量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负责制定。 a. a.参照参照ISO10013ISO1001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南指南” ;P242P

196、242lb.b.必须必须编编入入文件的文件的内容内容 ; P301P301lc.c.要要采用采用“过程的过程的方法方法” :增加:增加流程图流程图和和过程的过程的识别识别;ld.d.对对新建立新建立体系的如何编制体系的如何编制 P303P303le.e.对按对按老老标准己建立体系的如何编制标准己建立体系的如何编制 P303P303lf.f.对对技术文件技术文件的编制的编制 P304P304l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者的书面文件。见见现代企业计量工作指导手册现代企业计量工作指导手册( (增补本增

197、补本) ) 计量管理体系实用案例计量管理体系实用案例 标准明确规定应编制的程序文件标准明确规定应编制的程序文件:(1) 5.3 (1) 5.3 测量过程性能评价的客观准则和程序测量过程性能评价的客观准则和程序(2) 6.2.3 (2) 6.2.3 记录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3) 6.3.1 (3) 6.3.1 测量设备管理程序测量设备管理程序(4) 6.4 (4) 6.4 外部供方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外部供方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5) 7.1.2 (5) 7.1.2 计量确认间隔管理程序计量确认间隔管理程序(6) 7.1.3 (6) 7.1.3 计量确认过程管理程序计量确认过程管理程序(7

198、) 7.2.1 (7) 7.2.1 测量过程管理程序测量过程管理程序(8) 7.2.1 (8) 7.2.1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测量过程控制程序(9) 8.2.4 (9) 8.2.4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程序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程序(10) 8.4.2 (10) 8.4.2 纠正措施的准则纠正措施的准则(11) 8.4.3 (11) 8.4.3 预防措施管理程序预防措施管理程序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确认、控制和更改批准手续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确认、控制和更改批准手续的程序可按组织的的程序可按组织的整体整体体系文件执行。体系文件执行。 标准规定应提供的记录标准规定应提供的记录 p257, p462

199、p257, p462(1 1)5.25.2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的记录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的记录; ;(2 2)5.45.4管理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记录管理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记录; ;(3 3)6.1.2 6.1.2 人员培训记录人员培训记录 (4(4)6.1.26.1.2培训有效性评价记录培训有效性评价记录(5 5)6.3.2 6.3.2 环境条件记录环境条件记录; ;(6 6)6.3.2 6.3.2 根据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的记录根据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的记录; ;(7 7)6.4 6.4 外部供方评价记录外部供方评价记录; ;(8 8)6.4 6.

200、4 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记录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记录; ;(9 9)7.1.4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1010)7.2.4 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1111)7.3.17.3.1测量不确定度评价的记录测量不确定度评价的记录; ;(1212)7.3.27.3.2测量结果溯源性的记录测量结果溯源性的记录; ;(1313)8.2.28.2.2顾客满意信息的记录顾客满意信息的记录; ;(1414)8.2.3 8.2.3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测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 ;(1515)8.2.4 8.2.4 测量和确认过程监视结果的记录测量和确认过程

201、监视结果的记录; ;(1616)8.4.2 8.4.2 纠正措施记录纠正措施记录; ;(1717)8.4.3 8.4.3 预防措施记录预防措施记录; ;(1818)组织在体系文件中规定的其他记录。)组织在体系文件中规定的其他记录。4.4.建立或完善计量职能建立或完善计量职能 p262p262la.a.计量职能包括计量职能包括行政行政和和技术技术两方面的职能两方面的职能 ;lb.b.在计量职能中涉及了组织在计量职能中涉及了组织(3(3条条)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3(3条条) )以及计量职能部门以及计量职能部门(19(19条条) )、有关进行测量和校准的机、有关进行测量和校准的机构及其职能

202、部门在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承担构及其职能部门在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承担的责任;的责任; lc.c.计量职能应编入质量手册计量职能应编入质量手册(p270)(p270)和程序文件和程序文件(p274)(p274)l绘制绘制职能结构图职能结构图和和职能分配表职能分配表5.5.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目标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目标 p282p282la.a.制定质量目标包括不同职能和制定质量目标包括不同职能和层次层次目标:目标:l有总体目标;计量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目标;校准和测量过程及有总体目标;计量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目标;校准和测量过程及其控制的质量目标;其控制的质量目标;lb.b.可实现,可操作,

203、可实现,可操作,可测量可测量,可评价;,可评价; lc.c.例子例子:指南:指南二二、导出导出计量要求计量要求 p224p224l1.1.测量管理体系多处提到测量管理体系多处提到“计量要求计量要求”l如:如:l总要求总要求: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l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l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提供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提供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 l计计量量确确认认过过程程的的实实现现:确确保保测测量量设设备备的的计计量量特特性性满满足足测测量量过过程程的的计计量量要求

204、;要求; l测测量量过过程程的的实实现现:应应根根据据顾顾客客、组组织织和和法法律律法法规规的的要要求求确确定定计计量量要要求求及其控制限;及其控制限; 2. 2.导出计量要求的作用导出计量要求的作用 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知道计量要求。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知道计量要求。 用于用于测量设备的购置测量设备的购置 ;l用于用于计量确认过程计量确认过程;l用于用于测量过程的设计测量过程的设计;l用于用于测量过程的控制;测量过程的控制;3.3.计量要求与计量特性的概念比较计量要求与计量特性的概念比较(1)(1)什么是计量要求?什么是计量要求?没有定义没有定义l计量要求是计量要求是顾客顾客根据相应

205、的生产过程而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特性或水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特性或水平平提出提出的的一种要求一种要求。这种要求住往由组织中的计量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代。这种要求住往由组织中的计量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代表顾客提出。表顾客提出。(2)(2)什么是计量特性?什么是计量特性?定义定义p222p222la.a.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分别有若干个计量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分别有若干个计量特性特性。计量特性反映了测量设。计量特性反映了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影响测量结果的状况,通常用若干个定量的参数表示出来;备和测量过程影响测量结果的状况,通常用若干个定量的参数表示出来;lb.b.测量设备的计量特

206、性通常可以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通常可以通过通过校准校准得到得到。包括:。包括:l如,误差、量程、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如,误差、量程、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阈)、死区。鉴别力(阈)、死区。lc.c.测量过程的特性通常可以测量过程的特性通常可以通过通过计算计算和分析得到和分析得到。包括:。包括:l如,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稳定性、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如,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稳定性、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及其它特性。水平及其它特性。 l 4.4.从哪里导出计量要求从哪里导出计量要求 p360p360a.a.测量设

207、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产品的规定要求中导出;要求中导出;b.b.顾客的计量要求可以根据相应的顾客的计量要求可以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规定生产过程规定中导出中导出。包括验证产品符合顾客规范的要求包括验证产品符合顾客规范的要求( (检验标准检验标准) ),和生产过,和生产过程控制程控制( (生产工艺流程规范生产工艺流程规范) )及其输入及其输入( (原材料、零部件验原材料、零部件验收标准等收标准等) )产生的要求中导出;产生的要求中导出;c.c.测量标准装置的计量要求可以从测量标准装置的计量要求可以从校准校准、验证和计量确认、验证和计量确认的技术规范中导出;的技术规范中导

208、出;e.e.计量要求中的最大允许误差也可由计量要求中的最大允许误差也可由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来设定。来设定。 l5.5.计量要求的表示形式计量要求的表示形式l 可用最大可用最大允许允许误差误差( (也可用上、下限也可用上、下限) )、允许允许不确定度不确定度( (也可用上、下限也可用上、下限) ) 、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等形式提出、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等形式提出要求。要求。l 尽可能用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便与计量特性尽可能用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便与计量特性( (一般都是定量的一般都是定量的) )相相比较。比较。l6.6.如何导

209、出计量要求如何导出计量要求 测试准确度比被测件最大容许误差/用于实施测量的测量装置最大已知误差4即不必 做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本质上和测量能力指数Mcp值类似。 l有多种方法有多种方法la.a.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McpMcp值值 p318p318lb.b.举例举例分析分析 p336p336lC.C.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分析三、计量确认过程的实施三、计量确认过程的实施1 .1 .计量确认过程实施步骤计量确认过程实施步骤 P327P327a.a.建立测量设备建立测量设备一览表一览表( (包括:设备基本情况、包括:设备基本情况、ABCABC分类、校准情况、分类、校准情况、使用情况等

210、使用情况等) ):b.b.选出比较重要的测量设备选出比较重要的测量设备( (如,如,A A类或类或B B类类) );c.c.导出测量设备的导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 (如,最大允许误差如,最大允许误差) );d.d.对测量设备进行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校准( (自校或送检自校或送检) )得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得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如,如,示值误差示值误差) ) ;e.e.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比较( (即验证即验证) );f.f.在计量要求限之内在计量要求限之内-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合格合格- -发计量确认合格证书发计量

211、确认合格证书- -贴计量确贴计量确认合格标记认合格标记- -投入使用;投入使用;g.g.在计量要求限之外在计量要求限之外-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不合格不合格- -调修调修- -再校准再校准- -再验证;再验证;h.h.调修后仍不合格的调修后仍不合格的- -降级或报报废等降级或报报废等处理处理。计计量量确确认认过过程程顾客顾客b ba. a. 校准标识和(或)标签可用计量确认标识代替。校准标识和(或)标签可用计量确认标识代替。b. b. 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

212、。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见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见GB/T 19000-2000GB/T 19000-2000中中 3.3.53.3.5)。)。校校准准计计量量验验证证决决定定和和措措施施识别需求:开始识别需求:开始校准证书校准证书/ /报告报告校准状态标识校准状态标识a a设备是否符合设备是否符合要求?要求?是否存在计是否存在计量要求量要求不能验证不能验证能否调整或能否调整或维修?维修?调整或维修调整或维修评审确认间隔评审确认间隔状态标识状态标识确认状确认状态标识态标识返回顾客返回顾客结束结束校校准准(测测量量设设备备与与测测量量标标准的技术比较)准的技术比较)J J y y

213、e e 验证或(和)验证或(和)确认文件确认文件测试报告:测试报告:验证失败验证失败是是是是否否否否否否是是再再校校准准循循环环图图2 2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 P191P191l2.2.溯源是计量确认过程的首要过程溯源是计量确认过程的首要过程 P339P339 la.a.校准、检定、高层比对、数据传播、校准、检定、高层比对、数据传播、MAPMAP法都是一种溯源方式;法都是一种溯源方式;(MAPMAP:测量保证程序:测量保证程序Measurement Assurance ProgramsMeasurement Assurance Programs)lb.b.测量结果溯源到测

214、量结果溯源到SISI单位。单位。l包括,测量设备的溯源和测量数据的溯源;包括,测量设备的溯源和测量数据的溯源;lc.c.基准发展到自然常数;基准发展到自然常数;ld.d.应溯源到国家或其他有资格的实验室;应溯源到国家或其他有资格的实验室;le.e.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予以保存。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予以保存。l l3.3.计量确认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计量确认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l计量确认过程应计量确认过程应保留并提供保留并提供:la.a.测量设备测量设备一览表一览表;lb.b.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导出的方法导出的方法;lc.c.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校准记录校准记录、证书;、证书;ld.d.测量设备校准后的测

215、量设备校准后的计量特性计量特性;le.e.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比较比较( (验证验证) )的记录的记录;lf.f.计量确认的计量确认的标识标识;lg.g.计量确认过程的调整、修理、处理的计量确认过程的调整、修理、处理的记录记录( (如果有如果有) );lh.h.计量确认间隔的计量确认间隔的调整原因调整原因( (如果有如果有) ) ;li.i.计量确认过程的程序计量确认过程的程序文件更改控制文件更改控制记录记录( (如果有如果有) )。 四、测量过程控制的实施四、测量过程控制的实施 1.1.摸清测量过程的现状摸清测量过程的现状 P353P35

216、3 a.a.企业有多少测量过程?企业有多少测量过程? b.b.对每个测量过程对每个测量过程建立档案建立档案; c.c.档案档案包括包括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一台或者多台一台或者多台) )、人员、环境、方法、人员、环境、方法、测量地点、计量要求、归属哪个职能部门等测量地点、计量要求、归属哪个职能部门等; 2.2.区分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区分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 p359p359a.a.需需高度控制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的测量过程:关键性的测量;关键性的测量;复杂的测量系统;复杂的测量系统;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

217、的昂贵代价的测量。 b.b.低级别低级别控制的测量过程:控制的测量过程: 非关键部分的简单测量非关键部分的简单测量c.c.控制区别控制区别:需需高高度度控控制制测测量量过过程程考考虑虑的的影影响响要要素素和和影影响响量量应应多多些些;低级别控制的考虑影响要素和影响量少些;低级别控制的考虑影响要素和影响量少些;对对控控制制严严格格程程度度不不一一样样:需需高高度度控控制制严严格格些些;低低级级别别控制的较松些。控制的较松些。 3.对测量过程进行设计对测量过程进行设计 P358P358选择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选择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a.a.导出测量过程的导出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及其控制限;及

218、其控制限;b.b.识别哪些识别哪些影响要素影响要素可能影响测量过程的特性,如,可能影响测量过程的特性,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测量环境条件、影响量和测量方操作者、测量设备、测量环境条件、影响量和测量方法等;法等;c.c.配齐和完善能满足计量要求的配齐和完善能满足计量要求的资源资源,包括测量设备、,包括测量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人员、环境、方法等;d.d.控制控制每个可能影响测量准确的影响要素;每个可能影响测量准确的影响要素;e.e.评定评定测量过程的计量特性测量过程的计量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如,测量不确定度)f.f.确认测量过程确认测量过程有效有效(可通过比较、比对、连续分析(可通过比较、

219、比对、连续分析等方法实现)。等方法实现)。 控制控制测量过程的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要素要素 P355P355 1.1.找出影响要素:找出影响要素: 对对测测量量结结果果产产生生影影响响的的因因素素。包包括括操操作作者者、设设备备、环环境境条条件件、影影响响量量和应用方法的等;和应用方法的等; 2.2.识别和考虑影响量识别和考虑影响量 影响量影响量的定义的定义 :l“影响量影响量 inrluence quantityinrluence quantityl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l例:例: l(a)(a)用来测量长度的千分尺的温度;用来测量长度的千分尺的温

220、度;l(b)(b)交流电位差幅值测量中的频率;交流电位差幅值测量中的频率;l(c)(c)测量人体血液样品血红蛋白浓度时的胆红素的浓度。测量人体血液样品血红蛋白浓度时的胆红素的浓度。” 3.3.量化影响量和影响要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化影响量和影响要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 有时可能需要为此设计并进行专门的实验和调查。有时可能需要为此设计并进行专门的实验和调查。 如,三座标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行专门的实验。如,三座标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行专门的实验。 4.4.控制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和影响要素。控制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和影响要素。 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特性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特性1.

221、1.计量特性包括计量特性包括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稳定性;稳定性; 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误差; 重复性;重复性; 复现性;复现性; 操作者的技能水平。操作者的技能水平。 其它特性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其它特性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2.2.评定计量特性,特别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计量特性,特别是测量不确定度;3.3.与计量要求进行比较与计量要求进行比较l测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测量特性满足计量要求-合格,进行测量;合格,进行测量;l测量特性超出计量要求测量特性超出计量要求-失控,按不合格测量过程的处理。失控,按不合格测量过程的处理。4.4.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测量在受控条件下进

222、行测量 p364p364 测量过程应在满足计量要求的受控条件下实现。受控条件包括:测量过程应在满足计量要求的受控条件下实现。受控条件包括:a.a.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具体要求是:具体要求是:(1 1)测量设备经过计量确认合格,并有合格状态的标识;)测量设备经过计量确认合格,并有合格状态的标识;(2 2)测量设备应在规定的确认间隔之内使用;)测量设备应在规定的确认间隔之内使用;(3 3)测量设备的封印或保护装置完好;)测量设备的封印或保护装置完好;(4 4)使用过程功能正常,没有发生误操作或损坏、过载情况。)使用过程功能正常,没有发生误操作或损坏、过载情况。b

223、.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具体的要求是:具体的要求是:(1 1)测量程序是经过审核批准的正式文件;)测量程序是经过审核批准的正式文件;(2 2)测量文件应有明显的标识;)测量文件应有明显的标识;(3 3)使用的测量程序是现行有效的版本;)使用的测量程序是现行有效的版本;(4 4)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范围按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执行。)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范围按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执行。c.c.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料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料具体的要求是:具体的要求是:(1 1)具有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限制使用和特定要求;)具有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

224、括任何限制使用和特定要求;(2 2)具有与测量环境要求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因环境条件变化而需要进行的)具有与测量环境要求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因环境条件变化而需要进行的修正;修正;(3 3)具有与操作有关的技术资料或使用说明书;)具有与操作有关的技术资料或使用说明书;(4 4)测量的软件等。)测量的软件等。d.d.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具体的要求是:具体的要求是:(1 1)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2 2)如果测量程序有要求,应按规定的要求监视和记录环境条件;)如果测量程序有要求,应按规定的要求监视和记录环境条件

225、;(3 3)如果测量程序有要求,应根据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如果测量程序有要求,应根据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e.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具体的要求是:具体的要求是:(1 1)测量过程的操作人员应通过培训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考核被)测量过程的操作人员应通过培训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考核被批准后上岗从批准后上岗从 事测量工作;事测量工作;(2 2)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测量过程程序的规定实施测量。)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测量过程程序的规定实施测量。f.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具体的要求是:具体的要求是:(1 1)结果报告的格式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

226、要求;)结果报告的格式应符合测量程序规定的要求;(2 2)结果报告的内容应全面、准确、客观;)结果报告的内容应全面、准确、客观;(3 3)结果报告应在测量工作中完成;)结果报告应在测量工作中完成;(4 4)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允许生产、修改、出具报告。)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允许生产、修改、出具报告。 5.5.制定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制定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l 测量过程总则:测量过程总则:“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操

227、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l6.6.测量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测量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l测量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测量过程实施的客观证据应应保留并提供保留并提供l选择几个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选择几个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la.a.测量过程测量过程一览表一览表;lb.b.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导出的方法;导出的方法;lc.c.测量过程的测量过程的影响要素影响要素的记录;的记录;ld .d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情况记录,包括测量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情况记录,包括测量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le.e.评定测量过程的评定测量过程的计量特性

228、计量特性,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的,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的记录;记录;lf.f.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比较比较( (验证验证) )的记录;的记录;lg.g.测量过程的测量过程的受控条件受控条件的记录;的记录;lh.h.测量过程测量过程的记录;的记录;li.i.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记录、报告或证书;的记录、报告或证书;lj.j.测量过程的测量过程的失控处理失控处理的记录的记录( (如果有如果有) );lk.k.测量过程的测量过程的失控原因失控原因( (如果有如果有) ) ;ll.l.测量过程的测量过程的程序文件更改程序文件更改记录记录( (如果有如果有) ) ;lm.m

229、.每一个测量过程的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完整规范。五、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五、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1.1.监视的要求监视的要求 p384p3841 1) )监视的监视的对象对象: 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2 2) )监视的监视的方法方法:定期抽查、实验室比对、数据比较、统计技术、:定期抽查、实验室比对、数据比较、统计技术、核查标准和控制图等。核查标准和控制图等。3 3) )监视应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监视应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的风险风险相匹配。相匹配。4 4) )及时采取及时采取纠正纠正措施,并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

230、制。措施,并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5 5) )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文件。 2.2.监视的职责分配监视的职责分配l监视在工业企业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测量过程是否在监视在工业企业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测量过程是否在确认间隔有效期内一直能保证处于满足计量要求的控制限内将通确认间隔有效期内一直能保证处于满足计量要求的控制限内将通过对其的监视,即统计控制及其分析来确定。监视过程主要的责过对其的监视,即统计控制及其分析来确定。监视过程主要的责任部门是任部门是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l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负责监视的归口管理,负责监视的管理和控

231、制。负责监视的归口管理,负责监视的管理和控制。l计量技术部门计量技术部门负责编制计量要求和计量特性要求及其监视规范、负责编制计量要求和计量特性要求及其监视规范、验收准则,确定监视点,监视项目和方法。验收准则,确定监视点,监视项目和方法。l供应部门供应部门负责监视装置的购置和提供。负责监视装置的购置和提供。l测量部门测量部门负责提交测量过程的监视数据,负责提出放行及放行的负责提交测量过程的监视数据,负责提出放行及放行的需求报告。需求报告。l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监视人员的培训部门负责监视人员的培训。3.3.监视和控制的方法监视和控制的方法p3651)1)简单监视和控制方法:简单监视和控制方法:

232、 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量;对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测量;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量;对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测量;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抽样检查;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抽样检查;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等。检查等。2)2)复杂的监视和控制方法:复杂的监视和控制方法: 利用利用核查标准核查标准和和控制图控制图,采用,采用统计技术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的,对测量过程的全部要素全部要素按规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实施测量过程控

233、制。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实施测量过程控制。 3)3)制定控制程序制定控制程序无论是简单的控制或者是复杂的监视和控制都应制定无论是简单的控制或者是复杂的监视和控制都应制定控制程序控制程序,并按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进行,控制的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进行,控制的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以证明测量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 。4)4)测量过程控制方法选择的原则测量过程控制方法选择的原则 控制方法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控制方法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风险相称。例如,高级别的测量过程

234、控制对那些包含有严格要求的或复杂环节的测量例如,高级别的测量过程控制对那些包含有严格要求的或复杂环节的测量过程,对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过程及由于测量结果的不正确会在造成重大过程,对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过程及由于测量结果的不正确会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测量来说是合适的。而对于一些非关键零部件的简单测量,最经济损失的测量来说是合适的。而对于一些非关键零部件的简单测量,最简单的过程控制就足够了。简单的过程控制就足够了。 4.4.核查标准在监视中的应用核查标准在监视中的应用 p389p389 1)1)核查标准的含义和作用:核查标准的含义和作用: 在在GB/T 19022.2-2000/ISO10012-2:

235、1997GB/T 19022.2-2000/ISO10012-2:1997标准中对标准中对“核查标准核查标准”给出的定给出的定义是义是: :为了对某个测量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对该过程的测量来收集数据所为了对某个测量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对该过程的测量来收集数据所使用的测量设备、产品或其他物体。使用的测量设备、产品或其他物体。 用核查标准不断地监视受控的测量过程,将核查的数据建成数据库,并用核查标准不断地监视受控的测量过程,将核查的数据建成数据库,并采用控制图来分析和检验测量过程是否受控。如果发现超出了规定的控采用控制图来分析和检验测量过程是否受控。如果发现超出了规定的控制范围,则应对测量过程采取相应

236、的纠正措施,直至测量过程返回到控制范围,则应对测量过程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直至测量过程返回到控制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监控测量过程的目的。制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监控测量过程的目的。2)2)测量过程的统计规律测量过程的统计规律 p368p368 统计技术是通过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收集、整理和分析数统计技术是通过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对测量过程进行,并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据,从而对测量过程进行,并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l3)3)用核查监视的优点用核查监视的优点:l(1 1)通过连续性的核查,可以及时发现测量过程的变化,无)通过连续性的核查,可以及时发现测量过程的变化,无论这种变化

237、是突然变化还是逐渐出现的缓慢变化。一旦发现问论这种变化是突然变化还是逐渐出现的缓慢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可随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实时地控制测量过程,使之保持题可随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实时地控制测量过程,使之保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使测量过程处于长期连续的质量控制之中。在规定的要求之内,使测量过程处于长期连续的质量控制之中。l(2 2)应用核查保证能定量估计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从)应用核查保证能定量估计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从而可以报告测量结果的总体不确定度,以满足需要确切了解测而可以报告测量结果的总体不确定度,以满足需要确切了解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顾客的要求量结果不确定度的顾客的要求 。l4 4

238、)选择核查标准)选择核查标准l核查标准是与通过受控测量过程进行测量的被测物相似的某种装置。核查标准是与通过受控测量过程进行测量的被测物相似的某种装置。因此,核查标准必须根据受控测量过程中需要控制的量的计量要求来选因此,核查标准必须根据受控测量过程中需要控制的量的计量要求来选取。核查标准所体现的量及其量程应与测量过程所测的量相一致。取。核查标准所体现的量及其量程应与测量过程所测的量相一致。l为了能准确地监测测量过程的变化,核查标准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了能准确地监测测量过程的变化,核查标准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如果稳定性不好,虽然监测到了测量过程的变化量,但很难判断是测量如果稳定性不好,虽然监

239、测到了测量过程的变化量,但很难判断是测量过程引起的还是由核查标准引起的,因而达不到监视测量过程变化的目过程引起的还是由核查标准引起的,因而达不到监视测量过程变化的目的了。的了。l 核查标准应通过独立于受控测量过程的另一个过程来测量或校准,核查标准应通过独立于受控测量过程的另一个过程来测量或校准,这个过程比所要控制的过程更精密。这个过程比所要控制的过程更精密。 l5 5)方案的要求)方案的要求l根据测量过程的特点建立数学模型,明确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根据测量过程的特点建立数学模型,明确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核查数据库。建立核查数据库。 l核查方案应形成程序文件,内容应包括测量原理方框图

240、、测量的数学核查方案应形成程序文件,内容应包括测量原理方框图、测量的数学模型、测量不确定度模型、测量不确定度 评定、核查方法、核查间隔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评定、核查方法、核查间隔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等。或标准等。5.5.控制图的绘制控制图的绘制 p p392392 1 1) )控制图的概念控制图的概念 控制图是对过程加以测定、记录并进行极值管理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控制图是对过程加以测定、记录并进行极值管理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图上有中心线(的图。图上有中心线(CLCL)、上控制限()、上控制限(UCLUCL)和下控制限()和下控制限(LCLLCL),并有),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

241、数值的描点序列,参见图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参见图2-8-3 2-8-3 。UCLUCL、CLCL、LCLLCL统称为控制线。若控制图中的描点落在统称为控制线。若控制图中的描点落在UCLUCL和和LCL LCL 之外,或描点在之外,或描点在UCLUCL和和LCLLCL之间的排列不随机,则表示过程出现了异常之间的排列不随机,则表示过程出现了异常。图图图图2-8-32-8-32-8-32-8-32)2)控制图的类型控制图的类型常规控制图主要有两种类型:计量控制图和计数控制图。在计量控制常规控制图主要有两种类型:计量控制图和计数控制图。在计量控制图中常用的类型包括均值控制图、极差

242、控制图和标准偏差控制图。图中常用的类型包括均值控制图、极差控制图和标准偏差控制图。均值控制图均值控制图均值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均值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极差控制图极差控制图极差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测量结果的分散情况;,即测量结果的波动情极差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测量结果的分散情况;,即测量结果的波动情况。每组测量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称为极值,用表示。这种控制图况。每组测量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称为极值,用表示。这种控制图又称为控制图。当每次核查所观察的次数比较少时,用极差控制图比较又称为控制图。当每次核查所观察的次数比较少时,用极差控制图比较有效和方

243、便。如图有效和方便。如图2-8-52-8-5所示。所示。标准偏差控制图标准偏差控制图标准偏差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散情况,由每次对核查标准偏差控制图主要用于观察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散情况,由每次对核查标准多次测量得到的数据列,可计算得到组内标准偏差,通常用标准多次测量得到的数据列,可计算得到组内标准偏差,通常用表示,表示,并画在控制图上。它适用于过程次数并画在控制图上。它适用于过程次数(6(6次次) )比较多的情况,标准偏差控制图比较多的情况,标准偏差控制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6.6.测量过程失效的发现测量过程失效的发现 由由于于操操作作能能力力改改变变或或核核查查

244、标标准准损损坏坏,可可通通过过如如下下的的过过程结果的信息来程结果的信息来揭示揭示:分析控制图,分析控制图,分析趋势图,分析趋势图,随后的检验,随后的检验,实验室间比较,实验室间比较,内部审核,内部审核,顾客反馈。顾客反馈。7.7.建立新的溯源和监视方法建立新的溯源和监视方法主持单位主持单位 被检单位被检单位l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约定真值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约定真值B BA Al控制图控制图 数据库数据库 l 反复反复n n次次计量标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传递标准被检被检测试设备测试设备核查标准核查标准被测对象被测对象AB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内部审核内部审核 教学目的l1 1、了解审核的基本理念和概念、了解

245、审核的基本理念和概念l2 2、掌握审核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审核的基本程序和方法l3 3、把握审核的重点内容和要求、把握审核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l一、审核概述l二、审核指南l三、审核概念l四、审核程序l五、审核重点 一、审核概述l1 1、内审的目的、内审的目的l2 2、审核的基本方法、审核的基本方法l3 3、内审的过程特点、内审的过程特点l4 4、审核的基本原则、审核的基本原则l5 5、增值审核、增值审核一、审核概述l 1 1、内部审核的目的、内部审核的目的 P379P379lA A)符合体系策划安排、符合)符合体系策划安排、符合ISO10012:2003ISO10012:2003标准要

246、求、标准要求、符合有关计量法律法规要求。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符合有关计量法律法规要求。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有关法律、法规等体系文件的要求。有关法律、法规等体系文件的要求。lB B)确保体系得到持续有效实施。)确保体系得到持续有效实施。一、审核概述l2 2、审核的基本方法、审核的基本方法l1 1)体系的各项过程是否确定;)体系的各项过程是否确定;l2 2)过程的职责是否明确;)过程的职责是否明确;l3 3)过程是否按规定的要求实施;)过程是否按规定的要求实施;l4 4)过程实施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过程实施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一、审核概述l 3 3、内审的过程特点、内审的过程特点

247、P379P379l内审输入内审输入:主要是审核计划和要求,年度审核计划和单项:主要是审核计划和要求,年度审核计划和单项审核方案。审核方案。l内审的输出内审的输出:审核报告和不符合项,实施纠正措施的有效:审核报告和不符合项,实施纠正措施的有效结果,使其得到改进。结果,使其得到改进。l审核活动审核活动:策划,确定内审管理人员,制定内审程序文件,:策划,确定内审管理人员,制定内审程序文件,制定内审年度计划,确定审核人员,开展审核活动,制定制定内审年度计划,确定审核人员,开展审核活动,制定审核实施计划,审核准备,现场审核,审核结果及结论,审核实施计划,审核准备,现场审核,审核结果及结论,提出审核报告和

248、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跟踪检查提出审核报告和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和验证,内审有效性评价及改进和验证,内审有效性评价及改进一、审核概述l4 4、审核的基本原则审核的基本原则l1 1)独立性独立性l独立性原则是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的客观性的基础。独立性原则是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的客观性的基础。体系审体系审核过程中,审核员应独立地进行审核活动,不带偏见,没有利益核过程中,审核员应独立地进行审核活动,不带偏见,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并且保持客观的心态,以保证审核意见和结论仅建立上的冲突,并且保持客观的心态,以保证审核意见和结论仅建立在审核证据的基础上。在审核证据的基础上。l独立性

249、是公正性的基础,独立性是公正性的基础,没有独立性的地位,公正性也就没有保没有独立性的地位,公正性也就没有保证。承担审核工作的人员应独立于受审核的组织,即他们本身不证。承担审核工作的人员应独立于受审核的组织,即他们本身不是所审核活动的实施着,也不对所审核的活动直接负责,不论审是所审核活动的实施着,也不对所审核的活动直接负责,不论审核结论如何,都不应给审核人员带来直接的利害影响。如果审核核结论如何,都不应给审核人员带来直接的利害影响。如果审核人员与受审核方或审核的活动不独立,有利益冲突,就可能影响人员与受审核方或审核的活动不独立,有利益冲突,就可能影响审核人员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进行判断。审核人员

250、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进行判断。一、审核概述l2)基于证据的方法)基于证据的方法l基于证据的方法是在一个系统的审核过程中,得出可信的审核结基于证据的方法是在一个系统的审核过程中,得出可信的审核结论的合理方法。论的合理方法。审核证据是能够证实的。由于审核是在规定的时审核证据是能够证实的。由于审核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并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审核证据是建立在可获间内并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审核证据是建立在可获得信息的样本的基础上。得信息的样本的基础上。抽样的合理性与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密切抽样的合理性与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密切相关。相关。l“证据证据”是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是能

251、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和材料。l“审核证据审核证据”是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陈述或其他信息。”l“基于证据的方法基于证据的方法”就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一种方法,遵循这种合就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一种方法,遵循这种合理的方法也是审核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类同于理的方法也是审核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类同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八项原则”中中“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的原则。的原则。一、审核概述 5、增值审核、增值审核 审核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一项增值的过程活动。为了达到通过审审核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一

252、项增值的过程活动。为了达到通过审核给组织带来有助于改进管理,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过程、产品和服务核给组织带来有助于改进管理,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机会,以及增加收益的目的,就需要引进一项系统的、有别于以质量的机会,以及增加收益的目的,就需要引进一项系统的、有别于以往客观取证、评价符合准则要求的审核活动。这种往客观取证、评价符合准则要求的审核活动。这种关注改进和实效的审关注改进和实效的审核活动称为增值审核。核活动称为增值审核。 通过审核工作不仅评价和审核组织测量管理体系的符合项和有效性,通过审核工作不仅评价和审核组织测量管理体系的符合项和有效性,而且以适当的方式运用认证标准及各种

253、计量管理理论、方法和计量技术而且以适当的方式运用认证标准及各种计量管理理论、方法和计量技术对受审核的组织的测量管理、计量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对受审核的组织的测量管理、计量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指出改进指出改进的机会的机会,以帮助组织提高管理水平。,以帮助组织提高管理水平。 增值审核是增值审核是国际认证的新潮流国际认证的新潮流,是国内认证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国内认证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认证机构和审核员努力的方向。也是认证机构和审核员努力的方向。 实施增值审核,使审核活动体现应有的价值,提高审核的质量。实施增值审核,使审核活动体现应有的价值,提高审核的质量。通通过审核使企业的测量管理实

254、现增值是增值审核的主体目标。过审核使企业的测量管理实现增值是增值审核的主体目标。一般被审核一般被审核的组织往往都存在许多重要的改进机会,所有审核或多或少都会指出其的组织往往都存在许多重要的改进机会,所有审核或多或少都会指出其中的一些改进的机会,都有一定的增值作用。但是,只有在重要的方面中的一些改进的机会,都有一定的增值作用。但是,只有在重要的方面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时,企业才能更重视审核工作,审核工作才真正起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时,企业才能更重视审核工作,审核工作才真正起到增值作用,才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从而确保审核质量。到增值作用,才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从而确保审核质量。一、审核概述 尤其是

255、在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有关测量过程管理、测量过程尤其是在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有关测量过程管理、测量过程控制、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等要求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是控制、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等要求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是一项新的课题,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一项新的课题,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着许多增值的机会和空间。因此在测量管理体系审也就是说存在着许多增值的机会和空间。因此在测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测量过程管理、测量过程控制、测量不核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测量过程管理、测量过程控制、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等要求的审核和指导,确定度的评定等要求的审

256、核和指导,把审核从传统的符合性审核把审核从传统的符合性审核提升到增值审核,是提高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有效性的一个提升到增值审核,是提高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重要措施。 实施增值审核需要真功夫,对每一个实施增值审核需要真功夫,对每一个审核员提出了更高的要审核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求,审核员必须具备真才实学,全面理解测量管理体系标准、切,审核员必须具备真才实学,全面理解测量管理体系标准、切实掌握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深入了解被审实掌握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深入了解被审核组织的质量要求和工艺特点,为此对于审核员也将是新的考验核组织的质量要求和工艺特

257、点,为此对于审核员也将是新的考验和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发展机会。 二、审核二、审核指南指南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T19011-2003/ISO19011:2002GB/T19011-2003/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系审核指南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重要指南,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重要指南,也是制定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的重要依据。 该标准包括以下内容:该标准包括以下内容:第第1 1章章规定了标准适用的规定了标准适用的范围范围。第第2 2章章说明了该标准的说

258、明了该标准的引用文件引用文件。第第3 3章章规定了与审核有关的规定了与审核有关的术语术语的定义。的定义。第第4 4章章规定了承担审核工作的规定了承担审核工作的审核员审核员应遵循的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公正报告义务道德准则、公正报告义务和职业素养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审核工作应遵循的以及审核工作应遵循的独立性原则和基于证据的方法原独立性原则和基于证据的方法原则。则。第第5 5章章规定了负责组织和实施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工作的规定了负责组织和实施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工作的认认证机构证机构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包括管理职责、管理程序、管理记录和管理的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包括管理职责、管理程

259、序、管理记录和管理的监视和评审等内容。监视和评审等内容。第第6 6章章规定了实施规定了实施审核活动审核活动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方法,包括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方法,包括审核的起动、文件评审、现场审核前的准备、实施现场审核、审核的起动、文件评审、现场审核前的准备、实施现场审核、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实施审核后续活动和审核后的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实施审核后续活动和审核后的监督等内容。监督等内容。第第7 7章章规定了从事审核的审核员应具备的规定了从事审核的审核员应具备的资格资格,包括个人,包括个人素素质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等内容。质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等内容。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在质量管理体系标

260、准中,质量管理职能主要是管理的职能;,质量管理职能主要是管理的职能;而在而在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测量管理体系标准中,计量职能,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职能,计量职能,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职能,而且还有重要的技术职能,并且在标准中对计量确认和测量过而且还有重要的技术职能,并且在标准中对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有许多技术性的要求。考虑到测量管理体系区别于质量管理程有许多技术性的要求。考虑到测量管理体系区别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因此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是以国家标准体系的特殊性,因此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是以国家标准GB/T19011-2003/ISO19011:2002GB/T19011-2003/ISO19011

26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审核指南为参考,为参考,增加了增加了许多许多技术性技术性的审核过程和审核要求。的审核过程和审核要求。尤其是要重视对尤其是要重视对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过程控制和和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等技等技术要求的审核和评价。术要求的审核和评价。三、审核的概念三、审核的概念( (p83)p83)1 1、1 1、审核、审核l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l注注1

262、1:内部审核,有时称为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内部审核,有时称为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可以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许多情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可以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小型组织内,可以由与受审核活动无责任的人员进行,以证实况下,尤其是小型组织内,可以由与受审核活动无责任的人员进行,以证实独立性。独立性。l注注2 2: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和“第三方审核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

263、三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那些对与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那些对与GB/T19001GB/T19001或或GB/T24001GB/T24001要求的符要求的符合性提供认证或注册的机构。合性提供认证或注册的机构。l注注3 3:当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被一起审核时,称为:当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被一起审核时,称为“结合审核结合审核”。l注注4 4: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组织合作,共同审核同一个受审核方时,这种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组织合作,共同审核同一个受审核方时,这种情况称为况称为“联合审核联合审核”。2

264、2、审核准则、审核准则l审核准则审核准则l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l注:审核准则用作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注:审核准则用作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l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1 1、“审核准则用作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审核准则用作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表明审核准则是,表明审核准则是用作确定符合性的依据,即确定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用作确定符合性的依据,即确定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l2 2、审核准则可包括适用的方针、程序或要求,、审核准则可包括适用的方针、程序或要求,“要求要求”可以是标准可以是标准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管理体系要求、合同要求或行业规

265、范要求等。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管理体系要求、合同要求或行业规范要求等。l3 3、针对具体的审核,审核准则应形成文件。、针对具体的审核,审核准则应形成文件。3、审核证据、审核证据审核证据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理解要点理解要点1 1)审核证据包括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审核证据包括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文件,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文件的方式(如各种记录)获取,也可以通过陈述的方式(如面谈)、测量与的方式(如各种记录)获

266、取,也可以通过陈述的方式(如面谈)、测量与试验结果(如现场校准项目试验、测量过程试验等)或通过现场观察的方试验结果(如现场校准项目试验、测量过程试验等)或通过现场观察的方式等获取。式等获取。2 2)审核证据是能够被证实的信息审核证据是能够被证实的信息,不能证实的信息不能作为审核证据,不能证实的信息不能作为审核证据,即这种信息应能够被证明是真实的、确实存在的。即这种信息应能够被证明是真实的、确实存在的。3 3)审核证据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信息审核证据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信息。例如对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例如对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审核准则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但是不包括财务方面的要求,财务方审核准则

267、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但是不包括财务方面的要求,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构成审核信息。面的信息不能构成审核信息。4 4)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如员工的计量意识,如员工的计量意识,也可以是定量也可以是定量的,如的,如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4、审核发现、审核发现l审核发现审核发现l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l注:审核发现能表明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进的机会。注:审核发现能表明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进的机会。l2 2、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1 1)审核发现是将已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

268、行比较,从)审核发现是将已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的而得出的评价的结果评价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审核发现中的。需要注意的是审核发现中的“发现发现”是名词是名词,而不是动词,评价的依据是准则,不能是其他,如个人的看法或某而不是动词,评价的依据是准则,不能是其他,如个人的看法或某个单位的经验。个单位的经验。l2 2)评价是一种符合性评价,其结果可能是符合,也可能是不符合评价是一种符合性评价,其结果可能是符合,也可能是不符合。因此,审核发现能表明收集到的审核证据符合审核准则,或不符合因此,审核发现能表明收集到的审核证据符合审核准则,或不符合审核准则。审核准则。l3 3)通过评价还

269、可以发现哪些过程和活动需要改进或可以改进,因)通过评价还可以发现哪些过程和活动需要改进或可以改进,因此此当审核目的有规定时,审核发现能指出改进的机会。当审核目的有规定时,审核发现能指出改进的机会。5、审核结论、审核结论l审核结论审核结论l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l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1 1)审核结论是由审核组得出的审核结果,而不是由审核组的某一个)审核结论是由审核组得出的审核结果,而不是由审核组的某一个审核员得出的审核结果。审核员得出的审核结果。l2 2)审核结论是以)审核结论是以审核发现为基础审核发现为基础,是在考

270、虑了,是在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的基础上得出的综合、整体和系统的审核结果。发现的基础上得出的综合、整体和系统的审核结果。6、受审核方、受审核方l受审核方受审核方l被审核的组织。被审核的组织。l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受审核方是指被审核的组织,被审核的组织可能是一受审核方是指被审核的组织,被审核的组织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也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组织的一部分,个完整的组织,也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组织的一部分,如公司或公司的某一分公司。如公司或公司的某一分公司。7 7、 技术专家技术专家l技术专家技术专家l向审核组提供特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向审核组提供特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l注注1 1

271、:特定的知识和技术是指与受审核的组织、过程或活动有关的:特定的知识和技术是指与受审核的组织、过程或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术知识和技术l注注2 2:在审核组中,技术专家不作为审核员。:在审核组中,技术专家不作为审核员。l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技术专家可以在审核组中发挥其提供技术支持的作用,但是应该技术专家可以在审核组中发挥其提供技术支持的作用,但是应该在审核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技术专家是审核组的成员,但是不在审核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技术专家是审核组的成员,但是不能作为审核员实施审核。能作为审核员实施审核。8、审核方案、审核方案l审核方案审核方案l针对针对特定时间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

272、次或多次)审核。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l注:一个审核方案包括用于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的所有必要的活动。注:一个审核方案包括用于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的所有必要的活动。l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1 1)审核方案是)审核方案是一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但不是若干次审核的简单累加,而是一(一次或多次)审核,但不是若干次审核的简单累加,而是一组有关联的审核,包括与审核相关的所有活动,也可称其为一组审核及其相关活动组有关联的审核,包括与审核相关的所有活动,也可称其为一组审核及其相关活动的集合。的集合。l2 2)审核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审核方案具有以下特点:l(1 1)特定的时间段。

273、特定的时间段。根据受审核组织的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一个审核方案可根据受审核组织的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一个审核方案可以包括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一次或多次审核,这个方案所覆盖的是这一时间段的以包括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一次或多次审核,这个方案所覆盖的是这一时间段的一组审核。一组审核。l(2 2)特定的目的。每次审核都有其具体的目的,一个审核方案要考虑的是针对这)特定的目的。每次审核都有其具体的目的,一个审核方案要考虑的是针对这一特定时间段的一组审核所具有的总体目的,如首次审核,或审核有效期内的监督一特定时间段的一组审核所具有的总体目的,如首次审核,或审核有效期内的监督审核。审核。l3 3)审核方

274、案是策划的结果,策划的结果是具有特定时间段和特定目的的一组审核,)审核方案是策划的结果,策划的结果是具有特定时间段和特定目的的一组审核,包括与这一组审核相关的所有活动。策划结果的范围与程度,即审核方案的范围与包括与这一组审核相关的所有活动。策划结果的范围与程度,即审核方案的范围与程度可以发生变化,并受被审核组织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诸多因素所影响。程度可以发生变化,并受被审核组织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诸多因素所影响。9 9、审核计划、审核计划l审核计划审核计划对一项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对一项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l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1 1)审核计划针对的是)审核计划针对的是一次具体的审核

275、一次具体的审核。l2 2)审核计划的内容是有关一次具体审核的活动和安排的描述。)审核计划的内容是有关一次具体审核的活动和安排的描述。l3 3)审核计划的详细程度应反映每一次具体审核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审核计划的详细程度应反映每一次具体审核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并有充分的灵活性以便需要时进行修改。并有充分的灵活性以便需要时进行修改。l4 4)审核计划和审核方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使审核方案仅包括一)审核计划和审核方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使审核方案仅包括一次审核,也不能用审核计划代替审核方案,或用审核方案代替审核计次审核,也不能用审核计划代替审核方案,或用审核方案代替审核计划。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划。

276、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l(1 1)审核计划由审核组组长编制,审核方案由负责审核方案管理的)审核计划由审核组组长编制,审核方案由负责审核方案管理的人员来建立;人员来建立;l(2 2)审核方案包括对审核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管理所必要的活动,)审核方案包括对审核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管理所必要的活动,包括为实施这一次审核进行策划、提供资源、制定程序所必要的所有包括为实施这一次审核进行策划、提供资源、制定程序所必要的所有活动,而审核计划仅仅是对一次审核的活动安排的描述。活动,而审核计划仅仅是对一次审核的活动安排的描述。l(3 3)审核计划应是现场文件,而一个审核方案,有的内容未必是现)审核计划应是现场文件,而

277、一个审核方案,有的内容未必是现场文件。场文件。10、 审核范围审核范围审核范围审核范围审核的内容和界限。审核的内容和界限。注: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间段的注: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间段的描述。描述。理解要点理解要点1 1)审核的内容和界限是指审核的)审核的内容和界限是指审核的覆盖的对象覆盖的对象,与受审核方的需求、目的、规模、,与受审核方的需求、目的、规模、性质及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有关,通常包括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性质及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有关,通常包括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期。所覆盖

278、的时期。(1 1)“实际位置实际位置”指的是受审核方的座落位置或受审核方活动所在地的地理位指的是受审核方的座落位置或受审核方活动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包括固定的位置和流动的位置。置,包括固定的位置和流动的位置。(2 2)“组织单元组织单元”指的是受审核方的测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组织的部门或职能指的是受审核方的测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组织的部门或职能或岗位,如组织的管理层、计量部、质量部、开发部、生产部、能源部、经营部等,或岗位,如组织的管理层、计量部、质量部、开发部、生产部、能源部、经营部等,对设立分公司的总公司还包括公司总部及其分公司。对设立分公司的总公司还包括公司总部及其分公司。(3 3)“活动和过

279、程活动和过程”指的是受审核方的测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活动和过程,特指的是受审核方的测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活动和过程,特别的体系所涉及的与产品生产和经营有关的过程和活动,如产品实现、服务提供中别的体系所涉及的与产品生产和经营有关的过程和活动,如产品实现、服务提供中的质量管理、环境监测、能源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的质量管理、环境监测、能源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4 4)“覆盖的时间段覆盖的时间段”指的是受审核方的体系实施或运行的时间段,如首次审指的是受审核方的体系实施或运行的时间段,如首次审核所覆盖的时间段通常是受审核方计量管理手册实施之日(即受审核方测量管理体核所覆盖的时间段通常是受审核方计

280、量管理手册实施之日(即受审核方测量管理体系实施之时)至首次现场审核的时间段,审核范围所覆盖的是这一时间段内体系实系实施之时)至首次现场审核的时间段,审核范围所覆盖的是这一时间段内体系实施或运行所涉及的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及所在的实际位置。施或运行所涉及的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及所在的实际位置。2 2)针对每一次具体的审核,审核范围应形成文件,包括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针对每一次具体的审核,审核范围应形成文件,包括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间段的描述。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间段的描述。 四、审核的程序四、审核的程序l内部审核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内部审核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

281、步骤: l l(一)制定计划(一)制定计划l(二)管理记录(二)管理记录l(三)审核活动(三)审核活动l(四)审核结论(四)审核结论l(四)后续活动(四)后续活动l内部审核的程序与外部审核基本相同,但是也有以下区别:内部审核的程序与外部审核基本相同,但是也有以下区别: l (一)制定计划制定计划 ()()l l 审核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及其时间:审核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及其时间:l a) a) 指定审核组长;指定审核组长;l b) b) 选择审核员,并由审核组长分配其任务和职责;选择审核员,并由审核组长分配其任务和职责;l c) c) 策划和安排审核日程;策划和安排审核日程;l d) d) 实

282、施审核;实施审核;l e) e) 实施审核的后续活动;实施审核的后续活动;l f) f) 保持审核的记录;保持审核的记录;l g) g) 向最高管理者递交审核报告。向最高管理者递交审核报告。l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1 1)审核计划由实施审核的组织制定。)审核计划由实施审核的组织制定。l2 2)审核计划是针对一项具体审核的计划。)审核计划是针对一项具体审核的计划。l3 3)审核计划的内容应包括程序所要求的全部信息。)审核计划的内容应包括程序所要求的全部信息。l (二) 管理记录管理记录 ()()l 应保持记录以证实审核管理的实施,记录应包括:应保持记录以证实审核管理的实施,记录应包括: l a)a)

283、与每次审核有关的记录,如:与每次审核有关的记录,如: l 审核实施计划审核实施计划 l 审核报告;审核报告; l 不符合项报告;不符合项报告; l 审核的后续活动的记录。审核的后续活动的记录。 l b)b)审核人员的记录,如:审核人员的记录,如: l 审核员能力和业绩的评价等。审核员能力和业绩的评价等。 l 记录应当以适宜的方式予以保存。记录应当以适宜的方式予以保存。 l (三)审核活动()(三)审核活动() l l1)1)总则总则 l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一项系统的活动,通常包括审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一项系统的活动,通常包括审核的启动、文件评审、现场审核准备、实施现场审核的启动、文件评审、现场审核

284、准备、实施现场审核、编制审核报告以及必要的后续活动等过程。图核、编制审核报告以及必要的后续活动等过程。图1 1提供了审核活动的流程。提供了审核活动的流程。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1 1)明确审核活动所包含的过程。)明确审核活动所包含的过程。l2 2)流程图详细地表述审核所包括的基本活动过程以)流程图详细地表述审核所包括的基本活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审核的启动指定审核组组长确定审核目标、范围和准则确定审核的可行性选择审核员与受审核方初始接触 实施现场审核举行首次会议在审核中进行沟通收集和验证信息形成审核发现准备审核结论举行末次会议 实施后续活动 文件评审评审相关

285、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记录,并确定其针对审核准则的充分性 现场审核前的准备编制审核计划审核组分配工作准备工作文件和检查标准 编制审核报告审核结论 审核不通过,整改后再审核 最高管理者l 2) 准备检查标准准备检查标准 l 审核组应当分析审核范围内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并准备审核组应当分析审核范围内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并准备必要的计量标准器具或核查标准,用于检查测量过程控制和测必要的计量标准器具或核查标准,用于检查测量过程控制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些计量标准或核查标准量设备计量确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些计量标准或核查标准可以包括:可以包括: l 受审核方开展的检定、校准项目的计量标

286、准器具;受审核方开展的检定、校准项目的计量标准器具; l 受审核方开展的测量过程控制的核查标准。受审核方开展的测量过程控制的核查标准。 l 对受审核方进行现场抽样试验的项目由审核实施组织与受审对受审核方进行现场抽样试验的项目由审核实施组织与受审核方共同商量确定。核方共同商量确定。 l l理解要点理解要点l1 1)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校准过程实施现场试验考核是测量)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校准过程实施现场试验考核是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特定要求;管理体系审核的特定要求;l2 2)现场试验的项目由双方共同商量确定,项目要有一定的代表)现场试验的项目由双方共同商量确定,项目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性;l3 3

287、)现场试验用的计量标准和核查标准由审核组准备,或使用受)现场试验用的计量标准和核查标准由审核组准备,或使用受审核方标准。使用受审核方的标准,必须有有效期内的合格证审核方标准。使用受审核方的标准,必须有有效期内的合格证书,以证明其量值的准确可靠。书,以证明其量值的准确可靠。l3)3)信息的收集和验证信息的收集和验证 l 与审核的目的、范围和准则有关的信息,包括职能、与审核的目的、范围和准则有关的信息,包括职能、活动和过程间相关的信息,应当通过适当的抽样和现场活动和过程间相关的信息,应当通过适当的抽样和现场试验予以收集并验证。只有可验证的信息可以作为审核试验予以收集并验证。只有可验证的信息可以作为

288、审核证据,审核证据应当予以记录。证据,审核证据应当予以记录。 l 审核证据是基于可获得的抽样信息和现场试验的结果。审核证据是基于可获得的抽样信息和现场试验的结果。因此,在审核中存在不确定因素,依据审核结论采取的因此,在审核中存在不确定因素,依据审核结论采取的措施的人员应意识到这种不确定性。措施的人员应意识到这种不确定性。 l 图图2 2提供了从收集信息到得出审核结论的过程的示意。提供了从收集信息到得出审核结论的过程的示意。 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 评审审核结论通过适当的抽样、现场试验和验证进行收集 信息源 图2:从收集信息到得出审核结论的过程示意图 l 4)4)收集信息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 l

289、a) a) 面谈;面谈; l b) b) 对活动的观察;对活动的观察; l c) c) 文件评审文件评审 l d) d) 现场试验。现场试验。 l l 现场试验按现场试验按l 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l 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的要求进行。的要求进行。 l l 与员工及其他人员的与员工及其他人员的面谈面谈;l 对活动、测量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对活动、测量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观察观察;l 文件文件,例如:方针、目标、计划、程序、标准、规,例如:方针、目标、计划、程序、标准、规程、规范、指导书、标准证书、检定和校准证书、计量审核程、规范、指导书、标准证书、检定和校准证书

290、、计量审核标识、许可证书、合同和订单等;标识、许可证书、合同和订单等;l 记录记录,例如:计量确认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例如:计量确认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体系管理过程的体系管理过程的记录记录;l 现场试验现场试验,例如计量校准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试验;,例如计量校准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试验;l 数据数据的汇总、分析和业绩指标;的汇总、分析和业绩指标;l 受审核方受审核方抽样抽样方案的信息、抽样和测量过程控制程方案的信息、抽样和测量过程控制程序的信息;序的信息;l 其他方面的其他方面的报告报告,例如:顾客反馈、来自外部和供,例如:顾客反馈、来自外部和供方的相关信息;方的相关信息;l 计算机数据库

291、和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l5 5)审核抽样)审核抽样l 由于审核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由于审核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的,这决定了审核是基于抽样的过程。在审核中,应当通过的,这决定了审核是基于抽样的过程。在审核中,应当通过适当的抽样收集信息并予以验证。适当的抽样收集信息并予以验证。l 审核抽样的采用决定了审核证据基于可获得信息的样本,审核抽样的采用决定了审核证据基于可获得信息的样本,因此审核中存在不确定性。为了降低抽样造成的不确定性,因此审核中存在不确定性。为了降低抽样造成的不确定性,审核抽样遵循审核抽样遵循“明确总体,合理抽样明确总体,合理抽样”的原则,

292、即首先要针的原则,即首先要针对审核的项目或问题,确定所有可用的信息源,并从中遵循对审核的项目或问题,确定所有可用的信息源,并从中遵循适当的信息源。针对所选择的信息源,明确样本总量并从中适当的信息源。针对所选择的信息源,明确样本总量并从中抽取代表性的样本与足够的样本量,进行查证。抽取代表性的样本与足够的样本量,进行查证。l“GB/T15239GB/T1523919941994孤立批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孤立批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l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的计量要求、场所、职能、产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的计量要求、场所、职能、产品、环境因素、危险源、过程之间不能进行抽样审核。环境因素、危

293、险源、过程之间不能进行抽样审核。l内部审核的抽样样本量应该大于外部第三方审核的样本量。内部审核的抽样样本量应该大于外部第三方审核的样本量。l6)6)形成审核发现形成审核发现 l 应对照审核准则评价审核证据以形成审核发现。审核发现能应对照审核准则评价审核证据以形成审核发现。审核发现能表明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或不符合。当审核目的有规定时,审核发表明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或不符合。当审核目的有规定时,审核发现能够识别改进的机会。现能够识别改进的机会。 l 审核组应当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审核组应当在审核的适当阶段共同评审审核发现。 l 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情况应当予以归纳,以表明对场所、能力与审核准则

294、的符合情况应当予以归纳,以表明对场所、能力和过程进行了审核,如果包括在现场审核计划中,应记录每个符和过程进行了审核,如果包括在现场审核计划中,应记录每个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证据。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证据。 l 应记录不符合以及支持的审核证据(格式见应记录不符合以及支持的审核证据(格式见不符合项报告不符合项报告)。应划分不符合类型和不符合程度。按不符合类型分为:文)。应划分不符合类型和不符合程度。按不符合类型分为:文件不符合;实施不符合和效果不符合三种。按不符合程度分为:件不符合;实施不符合和效果不符合三种。按不符合程度分为:主要不符合和次要不符合两种情况。主要不符合是指受审核方测主要不符合和

295、次要不符合两种情况。主要不符合是指受审核方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本规范的要求不符合,或造成系统性、区域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本规范的要求不符合,或造成系统性、区域性严重失效的不符合,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不符合。次要不符合性严重失效的不符合,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不符合。次要不符合是指孤立的人为错误,体系文件偶尔未被遵守,造成的后果不严是指孤立的人为错误,体系文件偶尔未被遵守,造成的后果不严重,以及对系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不符合。应当与受审核方一重,以及对系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不符合。应当与受审核方一起评审不符合,以承认审核证据的准确性,并使受审核方理解。起评审不符合,以承认审核证据的准确性,并使受审核方理

296、解。应当努力解决对审核证据和(或)审核发现有分歧的问题,并记应当努力解决对审核证据和(或)审核发现有分歧的问题,并记录没有解决的问题。录没有解决的问题。 l7 7)不符合)不符合l 不符合指不符合审核准则的要求。规范中对不符合按不符合指不符合审核准则的要求。规范中对不符合按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类: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类:l按类型分为三种情况:按类型分为三种情况:l文件不符合:体系文件不符合标准的要求;文件不符合:体系文件不符合标准的要求;l实施不符合:实施过程不符合准则的要求;实施不符合:实施过程不符合准则的要求;l效果不符合:实施结果不符合目标的要求。效果不符合:实施结果不符合目标的要求

297、。l按严重程度分为两个等级:按严重程度分为两个等级:l主要不符合主要不符合:l(1 1)体系的运行与规范的要求不符合;)体系的运行与规范的要求不符合;l(2 2)或造成系统性、区域性严重失效的不符合;)或造成系统性、区域性严重失效的不符合;l(3 3)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不符合;)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不符合;l次要不符合次要不符合:l(1 1)孤立的人为错误;)孤立的人为错误;l(2 2)对系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不符合;)对系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不符合;l(3 3)体系文件偶尔未被遵守,造成的后果不严重)体系文件偶尔未被遵守,造成的后果不严重 l (四)审核结论审核结论l 1)1)准备准备l审核组

298、应当讨论以下内容,以便:审核组应当讨论以下内容,以便: l a) a) 评审审核发现及在审核过程中针对审核目的所收集的评审审核发现及在审核过程中针对审核目的所收集的其他适当信息;其他适当信息; l b) b) 考虑审核过程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对审核结论达成考虑审核过程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对审核结论达成一致;一致; l c) c) 准备建议意见;准备建议意见; l d)d)讨论审核的后续活动。讨论审核的后续活动。 l 作出审核结论的基本原则是:审核中如果发现一项主要不作出审核结论的基本原则是:审核中如果发现一项主要不符合项,则不能通过审核;如在同一项要求上发现三个或三个符合项,则不能通过审核;如

299、在同一项要求上发现三个或三个以上次要不符合项则构成一个主要不符合项,不能通过审核;以上次要不符合项则构成一个主要不符合项,不能通过审核;此外,对在不同要求上发现次要不符合项十五个或超过十五个,此外,对在不同要求上发现次要不符合项十五个或超过十五个,则也不能通过审核。不能通过审核的则也不能通过审核。不能通过审核的, ,需要整改后再次审核,需要整改后再次审核,整改期一般不超过整改期一般不超过3 3个月。个月。 l 作出审核结论后,审核组长应与受审核方管理层沟通情况,作出审核结论后,审核组长应与受审核方管理层沟通情况,争取对审核结论达成共识,以保证末次会议的顺利进行。争取对审核结论达成共识,以保证末

300、次会议的顺利进行。 l2 2)结论的判定原则)结论的判定原则l 在规范中对审核结论的判定,明确规定了量化的不在规范中对审核结论的判定,明确规定了量化的不予通过的原则:予通过的原则:l(1 1)有一项主要不符合项,则不能通过审核;)有一项主要不符合项,则不能通过审核;l(2 2)如在同一项要求上发现三个或三个以上次要不符合)如在同一项要求上发现三个或三个以上次要不符合项则构成一个主要不符合项,不能通过审核;项则构成一个主要不符合项,不能通过审核;l(3 3)对在不同要求上发现次要不符合项十五个或超过十)对在不同要求上发现次要不符合项十五个或超过十五个,则也不能通过审核。五个,则也不能通过审核。l

301、不能通过审核的不能通过审核的, ,需要整改后再次审核,整改期一般不超需要整改后再次审核,整改期一般不超过过3 3个月。个月。l3)3)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 l (1) (1) 审核报告的编制审核报告的编制 l 审核组组长应当对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内容负责。审核组组长应当对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内容负责。 l 审核报告应当提供完整、准确和清晰的审核记录,并包括或引用审核报告应当提供完整、准确和清晰的审核记录,并包括或引用以下内容:以下内容: l a) a) 审核范围,特别是受审核方的组织、职能单元、过程以审核范围,特别是受审核方的组织、职能单元、过程以及审核所覆盖的时间段;

302、及审核所覆盖的时间段; l b) b) 审核实施组织;审核实施组织; l c) c) 审核组组长和成员;审核组组长和成员; l d) d) 现场审核活动实施日期和地点;现场审核活动实施日期和地点; l e) e) 审核准则;审核准则; l f) f) 审核发现;审核发现; l g) g) 审核的结论;审核的结论; l 适当时,审核报告可包括或引用以下内容:适当时,审核报告可包括或引用以下内容: l h) h) 现场审核计划;现场审核计划; l l i) i) 受审核方人员名单;受审核方人员名单; l j) j) 现场审核过程综述,包括所遇到的降低审核结论可靠性现场审核过程综述,包括所遇到的降低

303、审核结论可靠性的不确定因素和(或)障碍;的不确定因素和(或)障碍; l k) k) 确定在审核范围内,根据现场审核计划达到的目的;确定在审核范围内,根据现场审核计划达到的目的; l l) l) 尽管在审核范围内,但是没有覆盖的区域;尽管在审核范围内,但是没有覆盖的区域; l m) m) 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没有解决的分歧意见;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没有解决的分歧意见; l n) n) 改进的建议;改进的建议; l o) o) 商定的审核后续活动计划;商定的审核后续活动计划; l p) p) 关于内容保密的陈述;关于内容保密的陈述; l q) q) 审核报告的分发清单。审核报告的分发清单。 l (

304、2) (2) 审核报告的批准和分发审核报告的批准和分发 l 审核报告在商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审核报告在商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 l 审核报告报最高管理者。审核报告报最高管理者。 l 经批准的审核报告发给受审核的有关部门。经批准的审核报告发给受审核的有关部门。 l 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序号: 第 页 共 页所建计量标准名称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号测量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及编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检定/校准周期末次检定/校准日期检定/校准证书号开展检定、校准测量设备名称或参数名称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

305、/校准测量能力依据文件名称及编号考核记录:(检查有效文件、溯源性、设备管理、人员能力、环境条件、原始记录、 证书报告,进行评价,说明理由,提供证据)审核结论:合格 有缺陷 不合格 注:在选项上打,只选一项。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员: 审核组长: 受审核方代表: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序号: 第 页 共 页测量过程名称测量过程文件编号测 量 过 程 的 计 量 要 求测量参数名称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测量过程要素要素控制要求 测量设备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稳定性分辨力确认状态 核查标准测量程序环境条件 操作技能 控制活

306、动审核记录:(检查测量过程要素,包括测量设备、核查标准、人员操作技能、环境条件、测量过程控制和测量过程记录是否符合测量过程文件的要求并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进行评价,说明理由,提供证据)审核结论:合格 有缺陷 不合格 注:在选项上打,只选一项。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员: 审核组长: 受审核方代表:不符合项报告不符合项报告 编号受审核单位: 受审核部门: 陪同人员: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规范、手册或程序:_ 条款号:_不符合类型:文件不符合_;实施不符合_;效果不符合_ 不符合程度:主要不符合_;次要不符合_ 审核员(签名):_ 陪同人员(签名)_ 审核组长(签名)_ 受审核方代表(签名

307、) 日期: 日期:纠正措施:预计完成日期:_负责人签名: 审核员确认签名:纠正措施完成情况:负责人签名: 日期:纠正措施跟踪及有效性验证:考评组组长签名 日期:注: 在不符合类型和不符合程度中各选择一项审核结果汇总表审核结果汇总表 序号认证规范条款符合次要不符合数量主要不符合数量不适用说明(指出不符合项报告编号)一、2计量单位3计量人员4计量标准5强制检定6特定要求二、1检测能力2检测水平三、5.1计量职能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质量目标5.4管理评审6.1人力资源填表说明:在合格栏目或不适用栏目中打钩,在次要不符合栏目或主要不符合栏目中填写不符合的确切数量。6.2信息资源6.3物资资源6

308、.4外部供应7.1计量确认7.2测量过程7.3.1测量不确定度7.3.2溯源性8.2审核和监视8.3不合格的控制8.4.1总则8.4.2纠正措施8.4.3预防措施合计填表说明:在合格栏目或不适用栏目中打钩,在次要不符合栏目或主要不符合栏目中填写不符合的确切数量。审核员签字审核员签字姓名单 位审核职务审核员证号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l(五)后续活动(五)后续活动 l l审核结论可以指出采取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需要。在内部审核结论可以指出采取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需要。在内部审核过程中审核组成员应该与受审核部门共同商量和研究制定审核过程中审核组成员应该与受审核部门共同商量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由

309、受审核部门在商定的时间内实施。受审核部相应的措施,并由受审核部门在商定的时间内实施。受审核部门应当将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告知审核组。门应当将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告知审核组。l应当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验证。此验证过程是应当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验证。此验证过程是后续活动的一部分。后续活动的一部分。 l 一般情况下,由审核组成员进行审核的后续活动。审核后一般情况下,由审核组成员进行审核的后续活动。审核后续活动可能通过使用审核组成员的特长带来增值。应注意保持续活动可能通过使用审核组成员的特长带来增值。应注意保持后续审核活动的独立性。后续审核活动的独立性。 l 五、审核重点l1、体系范围

310、的审核()l2、体系文件的审核()l3、体系记录的审核()l4、计量要求的审核()l5、测量过程的审核()l6、测量不确定度的审核()l前三项注重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审核l后三项注重于技术方面的审核1、体系范围的审核l1)体系覆盖的范围: 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间段的描述。 实际位置:公司、l 组织单元:管理部门、生产车间l 活动:质量、环境、能源、经营、安全l 产品:主导产品、其他产品l注意按照申请书中“申请认证的范围”l2)采用标准的程度:,、l3)体系包括的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清单)l4)体系包括的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清单)2、文件的审核l1)体系文件的完整

311、性l 内部外部、管理技术l2)程序文件的覆盖性()l 注意按照注意按照“文件对照检查表文件对照检查表”的要求逐项的要求逐项检查检查l3)体系文件的受控和有效性l4)体系文件之间的协调性l组织的各个体系文件之间的协调性l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各层次文件之间的协调性l5)文件的可操作性l6)文件格式的规范性3、记录的审核l记录是证明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符合要求的客观证据l1)记录项目的完整性(307)l2)记录格式的规范性l3)记录内容的真实性l4)记录管理的符合性4、计量要求的审核l)顾客、组织和法规的要求是否明确?l对照体系范围进行审核。l2)上述要求是否正确转换为计量要求?l3)计量要求是否

312、成为测量过程设计的输入?(在测量过程项目清单和“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中表述)l4)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是否成为测量设备计量要求?(在测量设备清单在表述)5、测量过程控制的审核l1)是否识别了全部测量过程?(目录)l2)是否对测量过程进行了分类?(目录)l2)关键测量过程是否形成规范?l3)关键测量过程是否规定了控制方法?l4)关键测量过程是否在受控条件下进行?l5)关键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l采用现场试验、核查、比对等方法进行验证,并按照采用现场试验、核查、比对等方法进行验证,并按照“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和和“测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量过程控制项目检

313、查表”的要求逐项进行检查和记录。的要求逐项进行检查和记录。6、测量不确定度的审核l1)关键测量过程是否进行了不确定度的评定?l2)评定的基本步骤是否正确?l3)是否包含了影响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l4)不确定度的表述是否正确?l对于开展检定、校准的项目,关键的测量过程应该进行评定,并进行审核。l注意在注意在“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和和“测量过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程控制项目检查表”中做好记录。中做好记录。第四节 内审员审核实践和技巧审核输入审核输入审核输出审核输出审核策划审核策划审核实现审核实现审核的基本过程审核的基本过程一、明确审核输入l审核输入:审核的输入是审核的目的、审

314、核准则或依据,掌握审核输入是审核员的出发点,才可心中有数。l审核输入包括:l1)审核计划l2)受审方文件,包括管理和技术的和法制管理的。l3)体系标准。查阅审核任务相关的体系文件的程序和管理要求。l4)受审对象单位和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信息。l1)解读审核计划。掌握审核性质、时间、范围、目的以及审核分工,明确自身的审核任务。l2)熟悉审核任务涉及标准要素的要求。l3)查阅审核任务相关的体系文件的程序和管理要求。l4)收集受审对象单位和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信息。二、进行审核策划l审核策划:是审核员审核准备的重要工作,确定审什么、如何审核何时审的事前策划。l审核策划:审核检查表审核检查表的编制。l

315、 审核过程的路线图审核过程的路线图l 明确审核要点和方法明确审核要点和方法l 确定审核的覆盖面确定审核的覆盖面l 审核的正规化和专业性审核的正规化和专业性l 作为审核的记录档案作为审核的记录档案 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样式之一) l 标准或文标准或文件号件号审核要点和方法审核要点和方法审核部门审核部门审核记录审核记录审核结论审核结论记录编号:审核人:审核日期:l1.审核检查表编制的基本过程:l1)确定审核部门。l2)确定受审部门体系中的主要工作职责、任务和(或)管理职责。l3)按要素或管理程序确定审核检查的要点(重点)内容。l4)确定审核验证的方法、途径和抽样

316、频次。l举例:标准标准或文或文件号件号审核要点和方法审核要点和方法审核审核部门部门记记录录结结论论5.31.本公司是否制定了可测量的体系质量目标?1)出示质量目标的文件批准文本(何过程?)2)本年度管理评审关于质量目标适宜性的评审报告3)审核各项质量目标的可测量性(是否有?)2.质量目标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分解?1)出示质量目标分解书或其它文件规定的形式2)抽查企管科科长和主管岗位科员对质量目标的理解3.质量目标是否规定了制定、批准以及统计汇总和分析改进的管理职能和程序?(管理职能和文件化?l举例:标准标准或文或文件号件号审核要点和方法审核要点和方法审核审核部门部门记记录录结结论论5.31)出示公

317、司目标统计间隔、途径的流程规定3.质量目标是否按期和按规定进行统计汇总并进行分析改进?(验证和抽样)1)抽查2009年5月份质量目标统计、汇总报表2)追溯2009年5月份“对外结算检验计量准确率99%”的统计数据(实际测量样本和统计期内差错出具的原始记录)采用过程方法编制审核内容的思路(“乌龟图”)输出输出 确认结果、验证和记录确认结果、验证和记录输入输入 测量预期(计量要求)测量预期(计量要求)确认确认依据、准则确认确认依据、准则?检定校准规程、办法检定校准规程、办法如何做?(如何做?(实现实现) 确认的确认的方法方法/ /程序程序/ /技术技术的操作过程和规范性的操作过程和规范性谁进行?谁

318、进行? 检定校准人员的能力、资检定校准人员的能力、资质和培训等质和培训等使用设备资源?使用设备资源? 计量标准、环境、溯源性和计量标准、环境、溯源性和法制性要求法制性要求计量确认过程审核计量确认过程审核l3.审核检查表编制的注意事项l1)注意抓住要素的关键词和部门的重点(管理特征)。l2)注意审核内容的过程特点和闭环。l3)抽样要合理,具有代表性。l4)验证要由表及里,注意数据的追溯。4.审核要点举例l文件的审核文件的审核l1)体系文件的完整性l 内部外部、管理技术l2)程序文件的覆盖性l3)体系文件的受控和有效性l4)体系文件之间的协调性l组织的各个体系文件之间的协调性l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各

319、层次文件之间的协调性l5)文件的可操作性l6)文件格式的规范性l记录的审核l记录是证明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符合要求的客观证据l1)记录项目的完整性l2)记录格式的规范性l3)记录内容的真实性l4)记录管理的符合性l计量要求的审核l)顾客、组织和法规的要求是否明确?l对照体系范围进行审核。l2)上述要求是否正确转换为计量要求?l3)计量要求是否成为测量过程设计的输入?(在测量过程项目清单和“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中表述)l4)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是否成为测量设备计量要求?(在测量设备清单在表述)l测量过程控制的审核l1)是否识别了全部测量过程?l2)是否对测量过程进行了分类?l2)关键测量过

320、程是否形成规范?l3)关键测量过程是否规定了控制方法?l4)关键测量过程是否在受控条件下进行?l5)关键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l采用现场试验、核查、比对等方法进行验证,并按照“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和“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的要求逐项进行检查和记录。l测量不确定度的审核l1)关键测量过程是否进行了不确定度的评定?l2)评定的基本步骤是否正确?l3)是否包含了影响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l4)不确定度的表述是否正确?l对于开展检定、校准的项目,关键的测量过程应该进行评定,并进行审核。l注意在“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和“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中做好记录。二、实施审核实现l审核实

321、现:依据审核检查表对分工任务进行有效项、符合性和适宜性审核。l审核实现包括:l1)完成审核组分工的审核任务l2)收集受审单位审核信息l3)分析、判定审核过程的运作的有效性、符合性和适宜性,确定审核发现l4)形成符合要求的审核记录l记录的审核l记录是证明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符合要求的客观证据l1)记录项目的完整性l2)记录格式的规范性l3)记录内容的真实性l4)记录管理的符合性l计量要求的审核l)顾客、组织和法规的要求是否明确?l对照体系范围进行审核。l2)上述要求是否正确转换为计量要求?l3)计量要求是否成为测量过程设计的输入?(在测量过程项目清单和“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中表述)l4)

322、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是否成为测量设备计量要求?(在测量设备清单在表述)l测量过程控制的审核l1)是否识别了全部测量过程?l2)是否对测量过程进行了分类?l2)关键测量过程是否形成规范?l3)关键测量过程是否规定了控制方法?l4)关键测量过程是否在受控条件下进行?l5)关键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l采用现场试验、核查、比对等方法进行验证,并按照“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和“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的要求逐项进行检查和记录。l测量不确定度的审核l1)关键测量过程是否进行了不确定度的评定?l2)评定的基本步骤是否正确?l3)是否包含了影响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l4)不确定度的表述是否正确

323、?l对于开展检定、校准的项目,关键的测量过程应该进行评定,并进行审核。l注意在“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和“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中做好记录。二、实施审核实现l审核实现:依据审核检查表对分工任务进行有效项、符合性和适宜性审核。l审核实现包括:l1)完成审核组分工的审核任务l2)收集受审单位审核信息l3)分析、判定审核过程的运作的有效性、符合性和适宜性,确定审核发现l4)形成符合要求的审核记录现场审核的原则现场审核的原则l坚持以“客观证据”为依据的原则l坚持独立、公正的原则l坚持“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要找客观证据,不要凭感情、凭感觉、凭印象用事;要追溯到实际做得怎样,不要停留在文件、嘴巴(回答)上

324、面;要按审核计划如期进行,不要有“不查出问题非好汉”的思4.现场审核记录l在提问、验证、观察中,审核员应作好记录,记下审核中听到、看到的有用的真实信息,这些记录是审核员提出报告的真凭实据。l在审核员的笔记中,还可以记录一些与审核问题有关的内容,如内部管理气氛、员工的态度等。l记录应及时、当场记,尽量避免事后回忆、追记。4.现场审核记录l在提问、验证、观察中,审核员应作好记录,记下审核中听到、看到的有用的真实信息,这些记录是审核员提出报告的真凭实据。l在审核员的笔记中,还可以记录一些与审核问题有关的内容,如内部管理气氛、员工的态度等。l记录应及时、当场记,尽量避免事后回忆、追记。举例:标准标准或

325、文或文件号件号审核审核要点要点方法方法审核部门审核部门记记录录结结论论5.31.1 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共四项量化目标值并有统计算式)已纳入XHMMM-2008管理手册第三章,于2008.12.30发布。1.2 人力资源部2009.5.23举办的XHMSR-4232009年专兼职计量员岗位培训教学日志,已将手册培训纳入内容,本期学员共计21人。出示质量目标的文件批准文本。1.3 2009.12.20召开的管理评审活动中2009年*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报告已将质量目标年度统计分析情况列入报告。 2.1公司以记录的形式,制定了XHMSR-025*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分解书,编制日期:20

326、09.2.23(修订)。举例:标准标准或文或文件号件号审核审核要点要点方法方法审核部门审核部门记记录录结结论论5.32.2 质量目标采用月度统计汇总,由质量管理科统计,企管办考核。2.3 提问企管科科长和主管岗位科员两人,对质量目标的基本理解。 3.1 2009年5月份XHMSR-0257质量目标统计、汇总报表,各项统计数据结果符合目标控制要求。3.2 5月份“对外结算检验计量准确率”统计100%(391/391),并有对外结算检验批次明细汇总 3.3 追溯出厂化验检验原始记录,统计共八项391批次,一致。* 产品检验化验室所出示的2009.5.21甲班出厂化验检验原始记录未填写记录号,检验人

327、员和复核人员只填写姓不写名。5.审核的基本技巧l面谈技巧选择适当的面谈对象得当的提问少说,多听保持融洽的关系5.审核的基本技巧l提问技巧提问技巧开放式提问(无法用简单的答案回答;给受审核方解释一个过开放式提问(无法用简单的答案回答;给受审核方解释一个过程或一项说明的机会;需要知道大量的信息;当审核员正审核程或一项说明的机会;需要知道大量的信息;当审核员正审核的对象不能自由地提供信息时,最有效果)的对象不能自由地提供信息时,最有效果)封闭式提问(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答案回答;使审核员得以掌握封闭式提问(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答案回答;使审核员得以掌握控制访谈的局面;在受审核方偏离审核的主题时最有效果)控制

328、访谈的局面;在受审核方偏离审核的主题时最有效果)引导式提问(这一类型的问题做推论答案;受审核方知道问题引导式提问(这一类型的问题做推论答案;受审核方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对问题有点弄不清楚时;审核员看出来受审核方紧的答案,但对问题有点弄不清楚时;审核员看出来受审核方紧张害怕;问一、两个诱导式问题,审核员可以使受审核方有信张害怕;问一、两个诱导式问题,审核员可以使受审核方有信息来回答审核的问题)息来回答审核的问题)澄清式提问(确保审核员听到的确实是受审核方的意思;审核澄清式提问(确保审核员听到的确实是受审核方的意思;审核员用不同的字句重述受审核方说过的话;审核员不能确定受审员用不同的字句重述受审核方

329、说过的话;审核员不能确定受审核方所说话的意思时;使用这一类的发问技巧,表示审核员在核方所说话的意思时;使用这一类的发问技巧,表示审核员在意所记录的资料是否精确)意所记录的资料是否精确)5.审核的基本技巧l提问技巧提问技巧lWhat - 这是什么过程?l Who - 谁负责?l When - 此过程什么时候进行?l Where - 检测点在哪?l Why - 为什么这么操作?l How - 你怎样完成此过程5.审核的基本技巧l验证技巧观察法: 实际操作与规定是否相符?核对法: 记录是否相互矛盾?由因追果由果追因平行展开 三、完成审核输出l审核输出:依据审核准则对自身担负审核的任务给予结论性意见。

330、l审核输出包括:l1)对受审单位归纳汇总意见和结论l2)向审核组长汇报并出具不符合报告l3)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措施的建议l4)跟踪验证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一)不符合报告不符合的确定 -不符合的定义 -不符合的确定 -不符合的判断不符合的描述不符合报告不符合的定义: -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l (如体系标准、公司文件和法律、法规要求)不符合的判定: 依据客观证据l 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条款l 确定不符合的相关文件不符合项对应标准条款的判断l能细则细,不能细则粗;对上的则细,对不上的则粗。如文件控制。l最贴近原则。在标准中找不到完全能“对号入座”条款时就判最为接近的条款。l最有效原

331、则。当存在多种判断时,按最有利改进或改进最易见效的条款判断。l最关键原则。当同时存在多个问题时,应寻找关键客观证据或关键问题进行判断。l合并同类项原则。相同的轻微不合格项可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如文件控制中一些标识等。l不符合描述l - 描述文件的标识/名称l - 描述记录的标识/名称l - 描述相关职位/工位l - 描述设备的编号/名称l - 描述相关的区域l - 描述不符合的事实l - 描述不符合的标准条款或文件条款纠正措施的制定 由不符合项目的责任部门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依据不符合发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计划 纠正措施的描述要具体 审核员可协助受审核部门分析不符合的原因 并提出纠正措

332、施建议 纠正措施应经过受审核方负责人认可审核的跟踪l验证时间(在不符合报告中规定的期限到期验证,也可根据受审核方实施纠正措施的情况提前)l 验证内容l 验证记录 (二)不符合的案例分析1现场审核新华汽车制造公司二厂发现目前使用的外购橡胶件的进货检验目前采用GB/539-1999橡胶袖珍硬度计压入硬度试验方法,但已有最新版本标准GB/539-2008,并于2008.12.1正式实施。车间负责解释说由于才标准采购未到,故暂时使用一段。 ( )2. 新华汽车制造公司二厂装配班组(座椅装备工序)关键工序检查扭矩控制,所出示的编号为P5621的自动扭矩扳手实际配置:量程为0260 Nm,分辨率为2Nm,

333、查阅其工艺操作规程(Q/GWB-28)第5.2条款的工艺要求:测量范围为35-66Nm,车间工艺员说实际配置已经覆盖了工艺规定的要求。 ( )3. 车轮公司产品检验二组使用的洛氏硬度计二等标准块超期使用(计量检定日期为2007年4月25日,有效期为两年),HRC 62.5硬度块,打点布满,已无法使用。 ( )4. 设备部出示的本公司MSR-54计量人员人名册中未能记载理化分析室检验员的资质情况,只填入“合格”,无法证实其能力和应有的资质。 ( )5 光明纸业公司造纸车间化验室提供的型号55/25F的溶解氧测定仪(编号:6524),由省计量院实施校准,并出具校准报告(证书日期:2009.8.12

334、),使用人员据此粘贴合格彩色标识。 ( )6. 1号线化验室中编号为352的电脑测控耐折仪由四川省造纸计量器具检定站检定,检定证书标明检定日期为2009年5月8日,有效日期为2009年5月7日。但现场粘贴合格证标识的有效期为2010年6月23日。 ( )7.采购部未能提供上海仪表(集团)公司仪表制造部“铠装铂电阻”合格供应商评定和保存相应资质和能力的证明文件。 ( ) 不符合项报告(示例)不符合项报告(示例) 编号受审核单位:光明纸业公司受审核部门: 造纸车间 陪同人员:王胜利不符合事实描述: 造纸车间化验室提供的型号55/25F的溶解氧测定仪(编号:6524),由省计量院实施校准,并出具校准

335、报告(证书日期:2009.8.12),使用人员据此粘贴合格彩色标识并投入使用。不符合规范、手册或程序:_GB/19022-2003 条款号:_7.1_不符合类型:文件不符合_;实施不符合_;效果不符合_ 不符合程度:主要不符合_;次要不符合_ _ 审核员(签名):_张海兵_ 陪同人员(签名)_王胜利_ 审核组长(签名)_杜和平 _ 受审核方代表(签名) 日期: 2009.9.18 日期: 2009.9.18纠正措施:原因分析: 1.公司外部委托的检定、校准由各单位组织送检,主管部门缺乏对外来校准证书的规范管理,未能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校准后的计量验证。 2.缺乏对计量确认,尤其是计量验证意识和知识

336、的普及宣贯学习,纠正措施: 1.公司质量管理部于近期组织一期各部门、车间计量员和有关骨干参加的“计量确认实施”培训班。 2.对外部委托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实行在质量管理部统一备份,并由质量管理部组织对校准报告的计量验证并形成记录。 3.由质量管理部牵头,对在线使用的外部委托检定、校准证书进行清查,对所有校准报告进行计量验证工作。预计完成日期:_2009.10.18_负责人签名: 王丽 审核员确认签名: 张海兵纠正措施完成情况: 1.2009.9.25,质量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了各部门和车间计量管理员和部分技术骨干,共15人参加。 2.截止2009.10.5,共查出校准报告7份,已经由质量管理组织了计量验证。附: 1.计量确认实施”培训班培训通知 2.计量验证部分记录(共2份)负责人签名: 王丽 日期: 2009.10.7纠正措施跟踪及有效性验证: 经验证核实,本不符合项已经按要求改进实施,该单位对不符合项的分析合理,措施得力,实施有效,同意封闭。考评组组长签名 杜和平 日期: 2009.10.20注: 在不符合类型和不符合程度中各选择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