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理解分析PPT课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7718477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理解分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国论理解分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国论理解分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国论理解分析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国论理解分析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理解分析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理解分析PPT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 苏洵1 1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苏洵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宋朝建国以后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一切权力归中央,削弱了将帅的权力,但同时有造成兵力渐趋衰落,以致在与辽和西夏的交战中输多胜少,只好割地赔款以求和。针对这种现实,作者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亡的历史批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策。2 2四.理解分析第一二段(一)补充注释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2.战不善 善:恰当3.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4.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抽象)5.或曰 或:有人6.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7.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8.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9.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10.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11.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12.理固宜然 固:本来13.此言得之 得:得当,对(二)通读课文,边读边翻译。3 3(三)一词多义理解。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得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此言得之C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E 然后得一夕安寝2.

3、亡A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B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D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E 河曲智叟亡以应3.事A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 天下事有难易乎C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不事稼穑4 4(六)分析文段1.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何处?他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否有太过武断之嫌?请说明。答:因果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不武断,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3.第二段中作者又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说明之。答:有对比论证,“先祖父”与“子孙”对土地的态度;举例论证,概述

4、六国赂秦的情况;引用论证,引用史记魏世家中的话。4.作者是怎样描绘六国国君在赂秦这件事上表现出的心态的?答:“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5.第二段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答:赂秦比战争对六国的势力的削弱更大。5 5二.分析第三段(一)补充注释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5.义不赂秦 义:行正义6.斯用兵之效也 效:功效7.始速祸焉 始:才8.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9.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后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12.诚不得已 诚:的确13

5、.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较:较量,抗衡14.或未易量 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6 6(二)一词多义现象。1.终A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 文王九十七乃终 D 吾尝终日而思矣2.始A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天地者,生之始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与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D 无乃尔是过与7 7(五)分析文段1.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何在?燕国和赵国灭亡又何在?答:齐国亡在“附于秦”而“不助五国”;燕国亡在不用武力而以刺客为计;赵国亡在不能信任良将。2.这一段和

6、作者的论点是否统一?试具体说明。答:是统一的。本段仍然在谈赂秦,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说不赂秦而能用兵,就不致灭亡。这算是对论点的一个补充。3.若把这里对“三国”的评说换为对赂秦之国灭亡经过的陈述,你认为论证效果是更好还是不好?(讨论)8 8三.分析解读四、五段:(一)补充注释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封:分封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礼:以礼相待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挟持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咽:咽喉9 9(二)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意义和用法1.于A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 其势弱于秦C 赵尝五战于秦 D 青,取之于蓝2.胜A 而犹有不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7、C 刑人如恐不胜 D 日出江花红胜火10103.所A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C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D 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4.为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D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1111(四)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1、其实百倍(古:那实际情况,它的实际数目;今: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连词,引出某人或某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1212 5、刺客不

8、行(古:不起身去秦国;今:不可以,水平差)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能够) 7、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1313(四)词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坚持正义)4、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6、并力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向西)7、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1414

9、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房宫赋:戒奢以俭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1515(七)分析阅读1.从这两段来看,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答:劝告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对于强敌应不赂而胜之。2.第四段的三句话是什么关系?答:第一二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二和第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作者这样写,是要通过说理逐步揭示写作意图,引导读者深思。3.第五段中作者有没有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试说明之。答:有。末句中“苟以天下之大”针对北宋最高层统治者,“又在六国之下”是对北宋高层统治者的严厉批评。1616四.试复述本文的总体思路(略)1717附:板书设计18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